团山村:俐侎人的世外桃源

作者: 许文舟

团山村:俐侎人的世外桃源0

他们把自己称为大远方来的人,远方前加个大字,就是很远很远的地方了。远方是什么地方?

神秘的族群、神秘的信仰,这就是俐侎人——彝族的一支,又称“黑彝”。

彝族支系俐侎人是云南省临沧市独有的民族,大多居住在高寒山区,全市俐侎人总人口2万多人,其中凤庆县郭大寨乡团山村有俐侎人2000多人,定居团山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据资料记载,西汉时彝族名为“崔、昆明”,唐代名为“乌蛮”和“乌蛮别种”(南绍族属),元明清时被称为“罗罗”或“倮罗”“罗罗摩”“摩家”(蒙舍地名谐音)等名称。

团山村的当地俐侎语为“喜唂”“阿嗦贵”,意为桑树茂盛的地方,寓意“美好家园”。俐侎人祭山、祭水、祭万物生灵,他们以狗为民族图腾,以梯田形状为服饰修饰。人民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表现出来的是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文化也形成了彝族俐侎人特有的古朴、自然、豪放的性格及各种风情民俗。

俐侎人并非郭大寨乡的原住民,相传是明末清初他们经不住奴隶主的残酷压迫,从思茅、景谷一带迁徙而来。族人能歌善舞,热情好客,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民族风俗习惯,如歌舞、语言、传统的民风民俗、服饰等,俐侎人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以口口相传,语言较为温婉含蓄。

伐木建屋,刨石垒墙,团山湿度大,俐侎人便把自己的房子抬高到离地五尺的高度,人居二楼,一楼堆放柴火等杂物。

据《云南通志》记载:俐侎蛮“男子好皂衣,面黄黑,善弩猎,每射雀即啖。女子分辫赤足,出外常披花巾,以蔽其身。

俐侎人崇尚黑色,无论男女,其服装均以黑色为主基调,这是其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沉重感、审美的心理要求以及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程度所决定的。俐侎服饰染料主要原料为南板蓝根、苏木、密蒙花等,有防病、防虫等作用,俐侎男子的服饰以黑色领褂、宽松上衣、宽松长裤、黑色包头为特色,领褂的基本特点是无袖、圆领、开襟,布料一般用自制的黑色土布。

服饰的纷繁主要体现于妇女,俐侎妇女纯手工制作一套衣服的绣块,一般要花费三四年时间,配上耳环、银片、银铃、银镯等饰物,是俐侎少女们婚礼和节日盛装时尤不可缺的,银饰通常是以花或蝴蝶为内容的浮雕。顶戴的盖头,有纯黑土布、黑白格子土布以及配有很多银饰和丝线的盛装盖头,反映的纯粹是年龄级差:少女为黑白格子土布盖头,结婚和节日则为配有银饰和丝线的盛装盖头,而老年人则戴纯黑土布盖头。

俐侎山寨山高坡陡,适合茶树的生长,加上土壤肥沃,雨量适中,所产之茶香味十足,回甘绵长。族人做茶的很多,除了少数产量较大,多数人家就靠一口铁锅纯手工生产,虽然产量不多,但是纯手工的茶价格较高,具有一定的市场。

俐侎女人几乎每人都有一只口弦,用一个精致的小竹筒盛装,挂在胸前,休息时便取出吹奏。由于口弦音量小,通常是三三两两地凑在一起相互倾听。如果遇上高兴的事,她们还会以口弦伴奏,在多依树下曼妙起舞。

面对新时代、新机遇,团山村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一方面稳定茶叶、核桃、烤烟等传统产业,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利用好本村产业资源丰富的优势,挖掘万明山特色,积极推进农村特色产业,如冬桃、甜脆豌豆、野生蜂蜜、山猪养殖等,提升农特产品附加值。全村龙胆草种植面积达100亩,滇黄精种植面积约30亩,花椒全年产值达50万元,豌豆全年产值近200万元。

为深度挖掘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凤庆县文化和旅游局精心组织俐侎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查,摸清家底,建立俐侎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存续状况的数据档案。在原公布项目基础上,进一步深挖俐侎人传统民俗文化,为“非遗+旅游”找到融合着力点。加大对团山村俐侎人文化传承馆的布展指导力度,充分展示俐侎人整体文化生态,为打造乡村旅游奠定基础。挖掘俐侎人传统婚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评审公布和逐级申报,并对传统婚俗里的俐侎人歌舞进行深挖,下步将聘请专业编导进行编排,作为乡村旅游的文化、文艺展示项目进行打造。对传承状况较好、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俐侎人染布、织布等非遗项目,开展系统田野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为下步申报市级、省级项目打牢基础,充分宣传展示俐侎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璀璨的民间技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