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清风徐来

作者: 查晶芳

近日,跟着“小先生”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旅行。这一程,身若不系之舟,爱如清风徐来,温暖与感动恰似无边春水。

《小先生》是我读过的名家作品中产生共情度最高的一部:我从出生到现在,从不曾离开校园,书中呈现的一切于我而言都是昨日重现。那简陋的校舍、泥猴似的孩童、黑板上蹦来蹦去的光斑,还有那些长在树上的名字、靠墙栽种的栀子花,无一不是记忆深处亲切温暖的故友。在作家庞余亮的笔下,那些人与物更多了圆融莹亮的光泽,这正是爱的包浆。恰如著名作家赵丽宏所说,《小先生》是中国版《爱的教育》。

《小先生》里的爱,没有宏大壮阔的场景、荡气回肠的故事,也没有鲜亮华丽的辞藻、慷慨激昂的抒情,有的是童真的诗意、深沉的悲悯和温暖的救赎。

乡村孩子们天真的笑容和清澈的眼神舒缓了小先生在乡村的寂寞岁月。每天,他都会在那片自由自在的“纸操场”(备课笔记)上“种”下一株素朴而充满诗意的花草。因为有爱的滋养,每一朵花、每一片叶都洋溢着诱人的清香。《一朵急脾气的粉笔花》《跑吧,金兔子》《穿白球鞋的树与调皮的雪》《我听见了月亮的笑声》……在小先生的笔下,一切都那么富有诗意,更有情感的升华。他看到孩子们在雨后的泥操场上相互交叠的脚印,感觉就像一幅简单明了又深奥莫测的水墨画;他们做操时一字排开,影子也一字排开,多像是种在操场上的棵棵水稻啊。夜晚,家访回宿舍时,因为近视不小心陷进了泥洼,弄得双臂双腿全是泥时,他仍然开心地听见了月亮的“笑声”。小先生以一颗纯善风趣的诗心,为乡村孩子点亮了一盏多彩的童年之灯,那温馨明澈之光也将自己的未来之路照得通透敞亮。

更打动人心的,是作家在平静叙述中时时涌现的强烈责任感与深沉的悲悯情怀。小先生他从不责骂那些在课堂上调皮捣蛋的学生,对身体有缺陷的孩子,更是极力维护他们的尊严,柔柔之爱尽溢纸间。尤其是那个连其家人都称之为“哑巴”的男孩,小先生一直坚持叫他的名字。每次班上点名,只要小先生看到他举手,就感到心里的自尊又长出了一片新叶。这样的新叶,在小先生悉心浇灌的每一株“花木”上不断萌发。

在教育教学的同时,小先生也从未停止对社会现实的观察。每每看到那些被家长殴打在脸上、身上,而留下“纪念章”的孩子,他心疼,他叹息。他祈愿乡村暴力的种子不要发芽,不要开花结果。看着教室里那两个辍学女生的空位,心里也空了一块。“那些随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啊,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保持着一种飞翔的姿势,我祝愿他们。”小先生还写到民办教师之间激烈甚至残酷的“转正大战”,读来令人倍觉心酸。

当读到小先生对早夭孩子的描写时,我心底某根沉寂经年的记忆之弦,刹那间颤动起来。我想起了二年级时的同桌,那个少言寡语的男孩。他学习不好,老师特地安排我和他坐一起,让我带带他。可我还没带几天,他就在某日的黄昏被湍急的河水永远带走了。像朝露,像闪电,更像一声叹息,转瞬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一直记得他苍白的脸,记得他的名字“查幸福”。“我还常幻想,他们没死,也没有长大,他们只是骑着一匹白马远去了,去到远方的草原上了。”读到这段文字时,忽觉心底的那个黑洞豁然开朗。我仿佛看到遥远的天边,少年正在夕阳下挥动长鞭,策马而去……

时隔多年,在小先生的文字里,童年那个冰冷的伤口终于获得温暖的救赎。在乡村学校这块并不肥沃的土壤上,小先生以爱为犁,用真诚和执着持续不停地浇灌。多年之后,岁月的赠礼如期而至,他悉心耕耘之处,水田漠漠,秧苗青青。每一株青苗,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可以温习,可以取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