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姥爷,我们天上见》: 心灵的光亮

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步履蹒跚、肩背微驼的姥爷为她撑着油布雨伞,和她一起走向湖面澄净、林岚虹霓的远方,走向烟雨江南的水墨画中,走向她童年的快乐时光……这是蒋雯丽的首部随笔散文集《姥爷,我们天上见》封面上淡墨轻轻的深远意境。

这是一个孩子心中永恒的情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顺着“那个巷子、那条曲径、那扇红门”,就走进姥爷家“有假山,有树根,有植物;有小桥流水,也有渔翁垂钓;有仙鹤立于水上,也有小亭在青松旁”布满盆景的小院:幽巷小院里花木深处,姥爷是一盆盆、一棵棵花木的园丁。他用心料理那一院子的整齐、美丽、郁郁葱葱的盆景、假山和植物。他用心为一棵棵花木洒水、修剪,他俯首擦拭每一片叶子,和它们说话,让它们自由呼吸。

姥爷也是一位像呵护花木一样呵护我的园丁,用他淡泊宁静、怡然自乐、乐善好施、甘于奉献的性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童年的“我”, 他的阅历、他的大度,他对人的包容、慈悲和善良,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那个穿上姥爷烤得暖烘烘的花棉袄、燕子一样来回奔跑着取《参考消息》的小小送报员;那个把蚊帐当幕布,把姥爷的棕藤大床当作舞台,把床单枕巾当作服装的小小艺术家,那个听姥爷说“做好事的孩子就会变漂亮”,便去帮助邻居老奶奶打扫卫生;那个跟在姥爷身后,影子一样走到哪里跟到哪里的小尾巴……

童心未泯的她也有对姥爷的表现不满意的时候:“那双打了补丁的胶鞋,我穿了很多年。鞋子越来越小,补丁越来越多。直到穿不下了,又换了一双,还是打着补丁的低帮胶鞋。”

在那个家家并不宽裕的年代,每当有邻居甚至蹭饭的叔叔到家里来,姥爷始终如一,好吃的决不藏起来,也从不给人家脸色看,热情待客,好酒好茶的伺候。

“姥爷对朋友那么大方,烟酒糖茶从不短缺,为什么就不给自己给我买一双新的高帮胶鞋呢?这是我久久想不明白的事情。”

姥爷在给小雯丽无限呵护和关爱的同时也常常动用家法,“动用”他的红木戒尺修剪着这棵成长中的“小苗”,有圆有方地引导她怎样做人、修养心灵。

从熙熙攘攘的闹市走进姥爷家的小院,姥爷在颐养天年的年纪依然尽一己微薄之力无所希求地乐善邻人,毫无保留地发出自己的一点光和热。读到此处,会不由得随着小雯丽的心灵舞步,走进她阳光快乐的童年,你会一点点地感受到朝夕相处的祖孙俩灵魂深处的温暖、辽阔与心灵的光亮……

也许正是姥爷传递的这些小小的心灵的光亮,成为了成就蒋雯丽不凡人生的因素之一,她的文笔的弧线还偶尔带些棱角,而真正的好作品有时候不只是用技艺更是用心来抒写的,那些至真朴素的文字,一次次,打动我们的心灵,一次次,让我们禁不住潸然泪下:

在见姥爷的最后一面时,“印象中,姥爷的眼睛已经浑浊了,我们每个人都去握握他的手。我是最后一个,别人握他手的时候他都没有反应。只有我握的时候,姥爷一下子就把我的手抓住,我抬头看的时候,一滴眼泪从姥爷的眼角滑落。”

蒋雯丽执导拍摄关于姥爷的电影《我们天上见》关机的那一天,剧组成员开始庆祝,然后把酒言欢,而蒋雯丽一个人在摄影棚里放声大哭……

“姥爷,你从来没有离开过我……”怀念姥爷的声音,不只发自蒋雯丽的口中,抒写在她的笔端,更是源自她的心底,源自我们,每一个怀念姥爷的人……

在拍摄《我们天上见》的电影时,蒋雯丽遗憾的是长长的幽巷和姥爷家的小院,却已无从寻觅,而那个温暖的小院,已永久地定格生长在她穿越时空的记忆之中,就像本书封面上那位撑伞的老人家和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姥爷手中的伞,是姥爷对一个孩子尽心呵护的象征,老人家用手中的伞为她遮挡岁月的风雨沧桑。姥爷不曾离去, 抬起头来,看见姥爷正慈祥地望着我。姥爷,其实他一直都在,在一个孩子澄澈的心灵中……

(来源:人民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