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产土楼:遗世而独立

皖南,随处可见粉墙黛瓦马头墙,有一独特之处所在,那就是黄山市歙县的阳产土楼村。

从游客中心到村庄,有十来分钟的距离,虽然只到半山腰,空气明显愈发清新。我们迈上台阶,一抬头,眼前瞬间开阔,一片赭红色的建筑映入眼帘。我忍不住惊呼,这到底是挂出来的画卷,还是实实在在的风景。

驻足细看,村庄依山而建,以青石为基,一排排一层层,密密麻麻,错落有致。此时,阳光正好,朝南的墙体上有赫红色的光在弹跳。隔坳相望,一幢幢民居呈长方体,以两三层居多,因为依势而建,有一幢两层的房子,居然有五个面。下端,有人戏写四个大字——“五角大楼”。房屋的窗户也是别致,个个位于墙面的顶端。在随后的了解中获知,这类小且高的窗户主要是防火效果较好,能延缓火势的蔓延。屋顶鱼鳞小瓦相叠,屋檐比别处伸得更长,也是为了防止雨水对泥墙体的冲刷。

我们订的是民宿,斗大的招牌就在眼前,然而在地无三尺平的山里,我们硬是上上下下绕了好一会儿才到。一放下背包,便兴冲冲地到村子里转悠。

此时是下午三点,阳光正强,我们沿着狭窄的小道,边走边看。村子里的原住民很少,许多房子的外面一片荒芜,看样子已经久无人住了,但外墙上都有歙县人民政府的牌子,上面有屋主的姓名、编号和“历史建筑”四个字。

走到一处稍微有些现代的建筑前,我们驻足很久,因为在墙体上有个硕大的红色篆体字,我们都不认识。恰有村民路过,看出我们的疑惑并表明这是“郑”字,村子里绝大部分人都是这个姓氏。我们恍然,难怪一路上的民宅墙上都是郑姓村民。

看我们是游客,村民一边走,一边和我们聊天,阳产的来历也慢慢清晰。这是一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郑姓先人于宋时由河南逃避战乱来到此处。某日,郑公狩猎到阳产,见其四面环山,山泉清澈,古木参天,认为是块风水宝地,决心率领全部族人迁移定居阳产,从此安于一隅,得以生息。

“阳产”一名,“阳”是面对阳光,“产”在当地方言意为陡峭。整个村子建在山坡之上,故而取名“阳产”。赭红色的墙体厚实,冬暖夏凉。在这里,流传着这么一句俗语:“有福之人歇土墙(即土楼)。”阳产土楼是皖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土楼群,也是我国历史建筑的重要文化遗产。

我们一边和老乡聊天,一边赏景,偶尔从小道边的房子里传来高声亮嗓,浓重的方言,只闻其声,不见其影。我甚至转过屋角,还是见不到人——草木太过茂密。除脚下的小径以外,草木中隐约还有一条小道,仰头而望,小道依山势、沿溪水。据了解,那是古时村民通向山外的主要通道,距今已有300多年。少走山路的我们,害怕惊动山中的虫豸蛇虺,还是远离了古道。

晚上,我们在民宿要了几样山里的笋菜,又特地让做饭的大姐铲了锅巴。这个民宿的房子就是做饭大姐家的,现被城里人租来接待游客。大姐憨厚,努力用普通话和我们聊天。“我们山里人出山一趟不容易,盖房全部用山里的红壤黏土,添上竹片、松枝、石灰混合,然后用木锤锤实。我们小时候,都没见过城里的钢筋水泥,这里随便一幢房子,住得舒服得很。”大姐一边说,一边用手拍拍外面的墙体,坚实的泥巴中,隐约有碎石片、竹木之类的东西。

这个曾经上千人的村子,现在却只有92人居住了,且多是老人。我问大姐:“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你们以后怎么办?”大姐倚着门框,望着远山说:“我们哪儿都不去,就在这里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外面人喜欢这里,村子里没有人怎么行?”她转头看着我们,笑了。

是的,我们来了,还会有更多的人来到这里,有了生机,还怕村子里没有元气?阳产土楼,遗世而独立。

(周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