哄上坡
玉米、豌豆、绿豆、土豆、荞麦等杂粮抗旱耐瘠、适应性强,自古以来就在旱地农作物中占据重要地位,也一直是小麦等主粮不可或缺的补充。同时,杂粮的营养丰富,医食同源,又是我国传统的保健食品原料和出口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蕴藏巨大的经济效益,还是一些地区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控制水土流失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生活在杂粮产区的人们,在主粮短缺的年月,不断发挥聪明才智,通过钻研厨艺,变着法儿将杂粮变成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让人端起碗瞬间就食欲大增,“哄上坡”就是众多杂粮食物之一。“哄上坡”其实是乡亲们对凉粉鱼的称呼,因老少皆宜、易消化而得此美名。
“如何避暑如避仇,叫呼竞作惊人语。”宋代诗人周麟之一首《苦热行》,道出了人们面对炎炎夏日的无奈。在黄土高原上,吃冰块、喝冷饮都无济于事,但如果能吃上一碗酸爽滑溜的“哄上坡”,就仿佛凉爽的风吹散炎热,那是再美不过的事了。
“哄上坡”好吃,但做起来工序却较为复杂。首先需要食材,小麦面粉、玉米面粉、豌豆粉、绿豆粉、土豆淀粉、荞面粉等都可以做,但最好还是选用豌豆粉。豌豆粉是用干豌豆粒,磨瓣去皮,加水泡发后,掺水磨浆,再经过滤、熬煮成糊,冷却后凝固而成,其质地细腻滑嫩、色泽姜黄,口感有豌豆的特殊芳香。但在过去,家乡人常用玉米面粉,再加少许小麦面粉,两种面粉按照不同比例,做出来的“哄上坡”也筋道可口。
除必备的两种面粉外,还得事先准备好葱、姜、蒜,去皮洗净。烧一大锅开水,接着另用小锅烧油炝锅,从缸里捞点酸菜,切碎倒进锅里,等待开锅。等大锅里的水烧开,一只手握擀面杖,顺着同一个方向不停搅拌,以防糊锅;另一只手将玉米面均匀撒到开水中,时不时加入小麦面,偶尔加点碱面和盐,直到稀稠恰当。加面粉可是个技术活,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通常水和面的比例是4比1。如果面粉加得太多,熟了的面糊黏稠而无法通过漏勺;如果面粉太少,面糊因稀不能成团,也算失败。
等锅里的面糊熟了,就可以做“哄上坡”了。先拿干净的盆盛上凉水,左手拿起满是小眼的漏勺,右手舀起满满的一勺面糊倒入漏勺中,用勺背往下压,如此反复。不一会儿,一盆黄中透白,或胖或瘦,带着尾巴的“哄上坡”就做好了。最后,用笊篱捞起盛到碗里,浇上早已炝好的酸菜汤,加点红红的辣椒油,撒上葱花、香菜、蒜泥,一碗香气四溢、泛着金黄、酸爽可口的“哄上坡”就完成了。
“哄上坡”特别软,酸菜汤性凉,酸而不烈,清淡利口。吃的时候不能咬,要把嘴巴凑到碗边,往下喝才行,冰爽的小鱼来不及在嘴里逗留,马上就进到喉咙,一吸一咽,滑溜溜带着一股清凉,顺着食道“一路小跑”冲进胃里。冰凉冲到哪里,哪里的暑热就被逼退。当然,不能吃得太快,否则会噎住或呛住,要一口一口地慢慢吃才解热。每次吃完,都感觉没吃够,还想再来一碗。
关于“哄上坡”的来历,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据说很多年前,田里的收成不好,粮食紧缺。有个青年去山里挖野菜煮着吃,后来觉得味道不好,就扔在锅里。夜里,他做梦有神仙来访,用一个笊篱状的东西不停地在锅里搅呀搅,接着叫他起床,说他家锅里的菜汤变成了“哄上坡”。那个青年立即起床,跑到锅边惊奇地发现,锅里的东西真的变成了小蝌蚪状,上边还覆盖着一层绿色的野菜,那青年尝了一口,发觉味道还不错,就叫它凉粉蝌蚪。后来,经过厨师们不断改良,凉粉蝌蚪越来越细腻,再加上野菜、辣椒油、蒜、食盐、醋等,凉粉蝌蚪就更加爽口了,因很少有人吃蝌蚪,就有人改称为“凉粉鱼”,后来人们干脆叫它“哄上坡”,这道美食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如今,人们做“哄上坡”大多使用小麦面粉。夏天天气炎热,人们胃口不好,不想吃饭,老想换口味,那就做些“哄上坡”吧,它作为一种消暑“神器”,不光当地人爱吃,也是外地游客点名品尝的特色美味。
(刘志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