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蔬菜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问题及政策建议

作者: 贾至简 曾玉珍 曹哲

天津市蔬菜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问题及政策建议0

摘    要: 蔬菜产业融合发展对天津市构建“津牌”农产品全产业链新格局、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地调研天津市8个涉农区内蔬菜产业经营主体,分析蔬菜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及主要案例做法,发现蔬菜产业融合发展存在同质化较为明显、加工企业及制品发展不足、融合资源要素供给不充分、农民主体性作用不突出等问题,进而提出抓准区域资源特色,促进多功能多业态融合;壮大龙头企业,创新发展蔬菜精深加工;加强政策支持,保障资源要素投入;积极引导与培训,发挥农户主体能动性;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多种利润分配方式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蔬菜产业; 天津市; 产业融合; 发展模式; 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S63+F326+F32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2871(2024)01-149-07

Integrated development mode, problems and policy suggestions of vegetable industry in Tianjin

JIA Zhijian1, ZENG Yuzhen1, CAO Zhe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92, 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0,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vegetable indust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ianjin to build a new pattern of the whole industrial chain of 'Tianjin Brand'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o build a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ystem. Through field research on the vegetable industry operators in the eight agriculture-related areas in Tianjin, the typical models and main case practices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vegetable industry were analyzed. It is found that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vegetable industry has some problems, such as obvious homogenization,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of processing enterprises and products, insufficient supply of integrated resources, and not prominent dominant role of farmers, and then we put forward to grasp the accurate regional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 cultivate multi-functional and multi-business integration; expand the leading enterprises,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vegetable deep processing; strengthening of policy support, ensure the input of resources and elements; active guidance and training, give full play to the main initiative of farmers; improve the mechanism for connecting interests, develop a variety of profit distribution methods and other policy suggestions.

Key words: Vegetable industry; Tianjin; Industri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model; Policy suggestions

“十三五”期间,蔬菜产业已成为天津市现代都市型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有所提升。《天津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指出,将进一步优化蔬菜生产布局,提升生鲜蔬菜供给保障能力,重点依托区位优势,开发旅游休闲、体验参与、科教、文化传承等现代都市农业多功能,推进蔬菜产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发展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此举对大力推动蔬菜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收,以及构建“津牌”农产品全产业链新格局,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1]。现阶段,天津市蔬菜产业虽具有三产融合的自然禀赋和良好基础,但三产融合优势仍未能充分发挥。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天津市8个主要涉农区内98家蔬菜产业经营主体,研究天津市蔬菜产业融合发展采用的主要模式及典型案例,剖析蔬菜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蔬菜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为农业部门完善蔬菜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提供参考。

1 天津市蔬菜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及案例分析

1.1 调研设计与实施

天津市下辖10个涉农区,其中7个为传统蔬菜生产区,分别为西青区、武清区、宝坻区、蓟州区、宁河区、滨海新区和静海区[2]。近几年,地处近郊的北辰区为满足市民对优质农产品和休闲观光等的旺盛需求,加快发展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并呈现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趋势,故将北辰区也纳入此次调研范围。基于各区生产规模和前期相关课题调研经验,结合天津市农业农村委种植业中心提供的蔬菜产业发展相关资料,笔者选取上述8个蔬菜生产区内具有较好产业融合基础的蔬菜保供基地和放心菜基地,以及以蔬菜生产为主的家庭农场、合作社与农业企业等98家经营主体作为调研对象(具体分布如图1所示),对相关经营主体进行问卷调查与“一对一、面对面”的深度访谈。此次调研共回收98份调查问卷,对其进行整理和初步分析,剔除6份记录不够清晰和全面,且模式发展特色不鲜明的无效问卷。由此,下文分析基于92份有效调查问卷。

1.2 蔬菜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划分及采用现状

天津市蔬菜产业经营主体在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并不局限于采用某种单一模式,而是兼用多种融合模式来壮大经营规模和实力。为方便划分归类,在参考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和农经司课题组三产融合划分方式[3],以及姜长云[4]、姜晶等[5]学者观点的基础上,以产业融合成效为模式划分标准,将其划分为内部有机融合型、产业链延伸型、多功能拓展型、科技渗透型以及其他5种模式,由被调研的经营主体根据目前最主要的发展状况进行模式选择。结果(图2)表明,多功能拓展型是现阶段蔬菜产业融合发展采用最多的模式,以汉沽永丰农庄、蓟州虫虫农场、齐心现代农业园区等42家为主,占比45.65%;产业链延伸型排在第二位,以西青辛口葫芦产业、劝宝中以科技示范园等24家为主,占比26.09%;然后是内部有机融合型模式,以民盛种养殖合作社为典型代表,该模式占比13.04%;科技渗透型主要有金仓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和静海区设施蔬菜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等8家经营主体,占比8.70%;其他类型有6家,占比为6.52%,如田水铺萝卜种植,正逐步实现产业集聚型融合发展。总体而言,多功能拓展型和产业链延伸型成为天津市蔬菜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模式。

1.3 典型案例分析

笔者基于调研掌握的情况,深入分析滨海汉沽永丰农庄“蔬菜+文旅”多功能拓展型模式、西青区大杜庄顺向产业链延伸型模式。

1.3.1    “蔬菜+文旅”多功能拓展型模式:以滨海汉沽永丰农庄为例    “蔬菜+文旅”多功能拓展型模式,即以蔬菜种植为基础,发展蔬菜休闲旅游、观光采摘、农事体验、文化传承等新业态,以实现产业经济、生态、文化等多种功能的融合发展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把蔬菜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放在第三产业上,将蔬菜一产种植与三产服务相结合[6-7]。滨海汉沽永丰农庄(以下简称“农庄”)是该模式的典型代表,农庄是天津市“菜篮子”重要农产品基地之一,现阶段已发展成为集农业采摘、休闲旅游、农事体验、农家乐等活动于一体的多功能性园区(图3)。其蔬菜产业多功能拓展型融合发展的主要做法为:第一,把控蔬菜生产品质,为文旅发展奠定基础。作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农庄始终以“安全质量第一”为追求,主打生产绿色、健康、优质的蔬菜产品,用高品质蔬菜吸引消费者。积极引进黄瓜、番茄、草莓、小白菜等新品种,以及栽培新技术,并利用自有实验室,研发培育适合本地土质、气候的蔬菜种苗,确保蔬菜生产品质。第二,种植品种多样,满足多元需求。为让消费者观光采摘时有更多选择,农庄利用20余个温室大棚种植圣女果、苦瓜、茄子、番茄、黄瓜、花椰菜等种类蔬菜,同时辅助种植樱桃、草莓、甜瓜等水果。第三,自建蔬菜种植记录数据库,种植模式创新发展。通过自建数据库服务自身及周边农户,依据往年蔬菜销售记录,如利用历年黄瓜销售面板数据,调整当年种植规模及品种,避免出现扎堆种植、集中上市、量多价低等问题,保障农庄及庄内农户的利益。第四,开展蔬菜休闲采摘活动,提升蔬菜销售收益。蔬菜采摘是农庄开展三产融合发展的主要方式,通过休闲采摘,蔬菜由低价销售到高收益转变,蔬菜单位利润逐步提升,农户销售收益持续增加。如农庄拳头产品——口感番茄,自送批发市场价格10~20元·kg-1,采摘基本可维持到40元·kg-1,甚至更高。采摘期30~40 d,667 m2产量约5000 kg,一茬可实现净增收5万元左右。第五,利用农事体验,传承农业文化。农事体验是农庄吸引客户的方式之一,年轻市民带着孩子学习蔬菜种植知识,接受技术培训,并亲自从事蔬菜耕种活动,以此感悟农耕文明,传承农业文化。同时,农庄利用庄内闲置林地开展林下鸡养殖和小规模滩羊养殖,滩羊除让孩子们参与喂养体验,还可以消耗农庄内的野草和尾菜,绿色生态。第六,设计特色饮食,吸引消费者。依据自身发展特色设计农家饭——蔬菜自助火锅,蔬菜现摘现洗不限量吃,深受消费者青睐。第七,发挥蔬菜技术示范与推广应用功能。现有高品质西红柿、黄瓜、甜瓜引进种植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基地2 hm2,设施蔬菜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施用技术示范规模5.33 hm2,向园区10余家承包户推广口感型番茄、草莓高效栽培技术,并向大田镇其余9个村庄蔬菜种植户进行技术推广。第八,合作社与农业协会合作,保障多方权益。农庄采用“合作社+农业协会+庄园+农户”组织合作模式,一方面,在农庄内举办草莓节暨草莓协会揭牌仪式,利用草莓宣传节及草莓协会的发展及影响力,打造“农庄蔬菜+农户草莓”产品差异化采摘销售的发展方式;另一方面,建立多元化销售网络,农庄通过自建净菜分选中心,对农户的蔬菜进行分级定等、分选包装,“合作社+农协”利用微信公众号,线上订单、线下配送,助力农户售卖蔬菜及其他农产品。由此形成合作社、农业协会、农户三者互联互通的有机融合发展格局。

1.3.2    顺向产业链延伸型模式:以西青区大杜庄葫芦产业融合发展为例     产业链延伸型是多元可动态调整的一种融合发展模式,可划分为以一产种植为带动的顺向延伸模式、以二产加工为带动的双向延伸模式和以三产服务为带动的逆向延伸模式。顺向产业链延伸型模式即由蔬菜种植业向产前(种子研发、科学育苗、农业生产资料研制等)、产后(加工、流通销售、观光休闲等)方向延伸[8-9]。西青区辛口镇大杜庄为该模式的典型代表,依托葫芦种植创办加工和销售公司,逐步形成产加销为一体的葫芦文玩生产基地,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图4)。其葫芦产业顺向产业链延伸融合发展的主要做法为:第一,依托环境优势,发展特色葫芦种植。村庄南临独流减河,由此形成了土壤肥力高、水源丰富的生态环境,适合农业种植。2017年在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内专业大户的带动下,村民开始发展葫芦种植产业,积极引进日本葫芦、墨西哥葫芦、美国葫芦等多个外来品种,并根据自身经验培育“天津嘴儿”特色文玩葫芦新品种。目前,已带动村内40余户300多人进行葫芦种植,种植品种30余个,种植面积达20 hm2。第二,发展葫芦文玩加工业,延伸产业链。2019年,村集体集资建立葫芦加工中心、创办葫芦加工企业,对葫芦进行雕刻、烙烫、彩绘等精深加工。通过文玩加工,提升葫芦附加值,40 cm左右的手工掐丝景泰蓝珐琅素葫芦的市场价为200~300元·个-1,经过加工创作后,依据图案大小、品相等标准,价格提升为600~800元·个-1,有的售价可达上千元。村集体计划建立葫芦食品加工公司,进一步延伸葫芦加工产业链,提升葫芦价值链。第三,推动葫芦种植与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村民就业增收。村内创新葫芦服务体系,建设以葫芦为主体的生态旅游观光园,含26.67 hm2葫芦观光园、6个育苗温室、20个葫芦种植温室,并建设葫芦文化中心、葫芦文化博物馆、葫芦加工体验中心,定期举办葫芦烙画课程培训等活动,致力于打造集旅游、教育、体验于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新模式。同时,葫芦加工中心培训、观光园维护、博物馆运营可为村内及附近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尤其是为村内妇女提供较多工作岗位。目前,该村通过观光园、加工体验中心带动就业近百人,人均月就业薪酬2000余元。第四,建立紧密型合作组织,共享葫芦产业发展成果。建立“村集体+专业种植大户+普通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自销+村企”的合作销售模式,一方面个人可在家进行加工,通过线下市场、线上直播等方式售卖个头大、品相好的葫芦;另一方面可将葫芦送到村里的加工中心,统一做成工艺品,再通过村办销售公司进行售卖。目前,通过葫芦种植与加工销售,村内年产值在600万元以上,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不足1万元增加至2020年的2.7万元,预计2023年葫芦产业年产值将超过1000万元,村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进一步提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