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姜产业近10年的产销状况及发展策略
作者: 赵小琴 蔡小东 刘奕清 叶亮 朱学栋 王显凤
摘 要: 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是食药同源的香辛蔬菜,经济效益位居农作物前列,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对近10年来我国生姜产业的产销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未来发展提出建议,以供相关决策者和广大从业者参考。
关键词: 生姜; 产销状况; 存在问题; 发展策略
中国分类号: S632.5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3-2871(2024)02-150-06
Status of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of ginger industry in China in recent ten year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ZHAO Xiaoqin1, CAI Xiaodong1, LIU Yiqing1, YE Liang2, ZHU Xuedong3, WANG Xianfeng4
(1.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Gardening,Yangtze University/Spice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 Jingzhou 434025, Hubei, China; 2. Yichang Life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Yichang 443113, Hubei, China; 3. Chongqing Yudong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Chongqing 400800, China; 4. Economic Crop Technology Promotion Station of Yongchuan District, Chongqing 402160, China)
Abstract: Ginger(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is a spicy vegetable crop valued for its culinary properties and medicinal potential. It is among the top crops in terms of economic benefits, and has played active roles in consolidat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connec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status of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ginger industry in China in recent ten years,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that may be beneficial to relevant decision makers and practitioners.
Key words: Ginger; Production and marking status; Existing problems; Development tactics
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为姜科姜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具有药食同源的特性[1],单位面积经济效益位居农作物前列,已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特色高效产业。随着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大食物观认知的增强,具有乡土特色的生姜食药保健功能越发受到重视。2020年1月以来新冠疫情反复无常,扰乱了全国人们的生活秩序,并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生姜有清热驱寒、化痰止吐、杀菌消炎、活血免疫等功效,可应用于新冠防控,所以生姜及其深加工产品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此,笔者概述分析了我国近10年来生姜产销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为推进生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 产销现状
1.1 生姜品种资源
我国地大物博,地理气候差异悬殊,生姜地方特色品种资源丰富。历经2700多年的自然演化与历史选择,形成了在植株高矮、根茎形态、产量性状、品质性状、风味成分含量等方面差异显著的丰富多样的生姜地方特色品种。例如山东安丘大肉姜、鲁中大姜、四川竹根姜、罗平小黄姜、酉阳贡姜、潼南罗盘姜、荣昌盘龙姜、遵义大白姜、城固黄姜、鲁山张良姜、兴国九山姜、浙江红爪姜、恩施凤头姜、枣阳小黄姜、英山小黄姜、隆回虎爪姜、福建红芽姜、铜陵白姜、广东大肉姜、台湾肥肉姜等[2-3]。目前,我国通过选育鉴定的生姜新品种主要有长姜1号[4]、渝姜1号[3]、渝姜2号[5]、茌姜1号[6]、辐育1号[7]、山东大姜1号[3]、金昌大姜[8]、川姜1号[9]等。
1.2 生姜种植规模
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数据统计分析,近10年来全球生姜种植面积前10位的国家有印度、中国、尼日利亚、尼泊尔、印度尼西亚、泰国、孟加拉国、日本、喀麦隆和马里。2022年,全球种植面积前6位国家生姜的总产量分别是1788万t、691万t、605万t、298万t、174万t、167万t(图1),但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实际调查数据远高于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数据[10]。近10年来我国生姜年种植面积为18.93万~36.87万hm2,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图2)。年种植面积较上年分别增加了2.46%、11.34%、7.72%、9.74%、16.97%、-4.91%、9.39%、18.67%、-28.03%。其中,2013年种植面积最低,为18.93万hm2。2019年以来我国生姜年种植面积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在2021年种植面积高达36.87万hm2,较2013年增加了94.72%,近5年来2022年生姜种植面积最低,仅26.53万hm2。
近10年来我国生姜年产量介于605万~1219万t之间,与种植面积变化趋势类似,总体上升。2022年因北方特大涝害(如山东潍坊等)及南方特大干旱(如湖北荆州等)等极端气候影响,生姜大面积减产,年产量降至605万t,较上年减产50.37%,2021年产量最高,为1219万t,较2013年增加了80.59%(图2)。
1.3 我国生姜主产区状况
我国生姜种植分布广泛(表1)。2020年,北方生姜主产区为山东、河北、河南、辽宁等,栽培面积分别是11.20、0.67、0.66、0.20万hm2,以大黄姜地方品种为主;南方生姜主产区为云南、湖南、贵州、四川、广东、安徽、重庆等,栽培面积分别是4.40、3.55、2.99、1.96、1.87、1.73、1.57万hm2,以小黄姜地方品种为主。2020年我国生姜按收获面积排名,依次是山东、云南、湖南、贵州、四川、广东、安徽、重庆、河北、河南、辽宁。
山东省是我国生姜种植生产第一大省,占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平均单产水平为67.10 t·hm-2,比全国平均水平(38.30 t·hm-2)高75.2%,产量优势非常明显。菜姜总产量四川排名第一,重庆位居第二。菜姜单产水平重庆居全国之冠,平均单产达45.00 t·hm-2。2022年9月重庆农委组织专家组在丰都、涪陵进行仔姜田间测产验收,结果表明,菜姜平均1 hm2产量突破5000 kg(即75.00 t·hm-2)。
1.4 生姜价格走势
近10年来我国生姜年均价格在5.67~12.91元·kg-1,总体呈先上升再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图3)。其年均价格在此阶段出现两个明显的波峰,分别为2014年的12.91元·kg-1和2020年的11.66元·kg-1。自2016年以来,生姜价格呈波动上升趋势,于2020年达到波峰,2021年价格大幅下降(年均价格9.50元·kg-1),同比下降18.53%,2022年生姜年均价格持续下降,低至5.67元·kg-1。但2022年11月至2023年3月价格大幅上升,姜种达15.00元·kg-1,零售价甚至高达20.00元·kg-1。
1.5 生姜进出口贸易
近10年来我国生姜初级产品(未磨的姜,海关商品编码09101100)的出口数量24.82万~53.80万t,总体变化趋势相对稳定,分别于2016年和2019年出口量达到最高值,均为53.80万t,同上一年相比分别上涨31.80%、9.80%。2019年高峰值出现后,生姜出口量逐年降低,于2022年降为40.37万t,同上一年相比降低了11.62%。近10年来我国生姜的进口数量于2016年以来呈稳步上升的趋势,于2021年达到顶峰值0.91万t,较2020年增加了231.16%,随后大幅下降(图4)。
2 存在问题
2.1 种性退化严重,品种结构单一
目前我国生姜种植以农家地方特色品种为主,品种相对单一,名称混乱现象较为突出。由于生姜花器官败育,难以开花结实,不能进行种子繁殖,且杂交组合育种极难,遗传变异率极低,故而仅可以芽变获得新品种。生姜在生产上以无性繁殖留种,在田间易感染积累土传姜瘟病菌和茎基腐病菌,故而姜种带病下田现象普遍,导致种性退化、产量品质逐年下降[11-12]。据报道,因受姜瘟病危害,我国生姜每年平均减产30%以上,个别地区甚至高达50%,严重限制了生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3]。我国栽培的生姜品种主要是地方品种,地方品种具有一定的区域优势,但随着国际市场对产品品质和加工类型多样化的要求,适宜菜用、药用、加工的专用生姜品种较少,现有的生姜品种已经不能满足生产和市场的需求[12-14]。
2.2 栽培劳作强度大,连作障碍严重
生姜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量大,技术含量高,每个劳动力每年一般只能完成1.5~2 hm2的栽培管理工作。生产上生姜重茬种植较为普遍,导致姜瘟病、茎基腐病、线虫、螟虫等病虫害严重。连作情况下更会引起土壤营养元素、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使土壤盐渍化和酸化,田间病虫害加重,导致植株生长缓慢甚至死亡,给姜农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制约了生姜产业的高效发展。
2.3 配套设施不足,科技人才较少
我国生姜生产大多数是农户分散种植,极少规模化种植,不便于引入现代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因此,研发小型生姜专用农机,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势在必行。后期冷藏冷链设施配套不足、营运成本高、物流体系不健全,导致其销售多以初级产品投放低端市场[10]。在教学、科研和推广方面,科研队伍支撑力量薄弱,对基层进行技术指导的专业人才队伍力量也不足。仅有长江大学刘奕清教授团队、山东农业大学徐坤教授团队、重庆文理学院李洪雷教授团队等在近10年来一直致力于生姜育种栽培的相关技术攻关与推广应用,还有少量其他团队仅间断式地开展相关科技创新工作。
2.4 进出口贸易波动大,对外出口缺乏组织性
我国生姜贸易波动较大,主要与生姜生产的波动和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有关。一是我国生姜种植模式简单,收获时间较为集中,极易受自然灾害影响。消费市场较为单一,加之某些人为因素,使得我国生姜价格异常波动频繁[13],影响了生姜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二是出口企业缺乏有组织参与,市场竞争秩序杂乱,经常出现价格混战现象,导致很多国家对我国实施了反倾销策略,形成了出口贸易壁垒,严重制约了我国生姜产品走向世界的持续增量。
2.5 自然灾情风险严重,病虫害暴发频发
自然灾害是影响生姜产量的重要原因,我国近年来又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典型的气象灾害如洪涝、干旱、冰雹等,任何一种灾害的发生对于农作物的伤害都是无法挽回的。例如2020年我国长江流域持续暴雨,时间近60 d,部分地区甚至产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导致了生姜烂种沤根,最终造成产量大幅度减少;2022年我国旱情覆盖12个省份,受干旱影响的作物有5868万hm2,其中1458万hm2受干旱严重影响(数据来源:中国天气网)。生姜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不耐寒、怕涝害、怕强光直射,多雨高温湿热气候极易引发病虫害滋生甚至成灾,频发暴发难防难控,导致减产甚至绝收,给生姜种植农户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