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 张宏胜 杨尚钊

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0

摘    要: 蔬菜产业是贵州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成效突出,在助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蔬菜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如品牌效应不突出、蔬菜产业生产要素投入不足、产业融合程度不高、产业集约化水平低等,严重影响了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基于此,结合实地调研资料,根据贵州蔬菜产业实际发展状况,分别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推进贵州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需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品牌;三是加大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四是加大产业融合发展力度;五是推动集约化内涵式发展等。以期为贵州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可行性对策建议,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 蔬菜产业; 贵州; 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3-2871(2024)03-177-07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c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vegetabl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Guizhou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ZHANG Hongsheng, YANG Shangzhao

(Guiyang lnstitute of Humanities and Technology, Guiyang 550025, Guizhou, china)

Abstract: The vegetable industry is a prominent and distinctive industry in Guizhou, and play a crucial role in increasing farmers’ sustainable income,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and facilitating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s objectives. However, the vegetable industry faces various challenges during its development, including a lack of prominent branding, insufficient input of production factors, low levels of industry integration, and limited intensification. These issues seriously hinde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vegetable industry and constrain the achieve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goals. Based on field research data, this article provides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tailored to the actu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vegetable industry in Guizhou: Firstly,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Guizhou’s vegetable industry. Secondly, creat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brands. Thirdly, increase investment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actors. Fourthly,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integration. Fifthly, promote intensive and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These recommendations aim to propose feasible strategies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Guizhou vegetable industry and contribute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Vegetable industry; Guizhou;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了产业振兴是关键,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核,是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保障,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1]。2020年贵州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摆脱了困扰贵州千百年来的贫困问题,区域社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民的幸福指数逐年攀升。贵州的社会经济能在短期内突破区域要素资源的桎梏,很大程度上在于国家及贵州省委、省政府对地方产业发展的支持,政府通过鼓励、社会参与及人民响应的发展模式,实现产业辐射带动力度持续增大。其中,蔬菜产业是贵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依托产业,有着见效快、带动广、效益好等特点[2]。在蔬菜产业发展背景下,贵州蔬菜产业具备以下优势:一是产区优势,贵州蔬菜种植基地位于云贵高原夏秋蔬菜和西南热区冬春蔬菜优势区域,不仅夏季蔬菜销售优势明显,而且冬春蔬菜供给能力具有潜力;二是气候优势,贵州海拔高、气候适宜且生态环境优良,有着高原“冷凉蔬菜”的美誉,蔬菜可露地生产,减少了农民生产经营成本,并且蔬菜品质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三是生态优势,贵州森林覆盖率较高、水质好、空气优良、降水充沛,工业起步较晚,生产的蔬菜品质较高;四是交通优势,贵州距离“两广”地区较近,而且贵州作为全国首个“县县通高速”省份,产品运输便捷、成本低,具有较大的市场优势;五是人力资源优势,贵州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且农民自古以来有着吃苦耐劳的精神,蔬菜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等各个环节,能够吸引大量劳动力就业,解决社会民生问题,如我国较多北方蔬菜种植基地聘请了贵州菜农从事蔬菜生产种植活动。借助特殊的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等优势,贵州蔬菜产业成为绿色农产品中的重要典型代表,市场需求大,产品远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发达城市,甚至出口海外国家,深受消费者青睐。蔬菜产业在加快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和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可持续收入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然而在资源和环境等条件的约束下,贵州蔬菜产业发展规模受到一定限制,无法将效益发挥最大化。基于此,笔者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贵州蔬菜产业发展成效、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进而提出推进贵州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可行性对策建议。

1 贵州蔬菜产业发展成效

1.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贵州蔬菜产业规模较大,现已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夏秋蔬菜生产大省。如表1所示,2022年贵州蔬菜种植面积145.87万hm2,产量3 355.73万t,比2017年分别增长了20.56万hm2、1 083.57万t。2017—2022年蔬菜种植面积年平均增长率为3.43%,产量年平均增长率为8.11%。虽然2022年蔬菜种植面积较2020年和2021年有所减少,但生产总量依然在增长,并且增长幅度较大,充分说明了贵州在农业科技投入上增加了力度,如2020年贵州省财政厅、农业农村厅发布《2020年省级农业技术服务(现代山地高效农机化、农业科技创新产业技术体系、高素质农民培育试点示范)资金的通知》(黔财农﹝2020﹞46号)提出,要大力推广优质、绿色的农业技术,有序开展农技推广人员能力培训和农民培训工作、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生产社会经济效益。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蔬菜产业生产科技含量和蔬菜单产量的增加。从数据上分析得出,近几年贵州蔬菜产业规模持续提升,产值居省内其他农作物之首,占全省12个特色优势产业总产值的1/3以上,较好地发挥了蔬菜产业助力经济增长的领头羊作用。在产业发展规模增加的同时,产业发展质量也得到提升。

表1 2017—2022年贵州省蔬菜种植面积及产量情况

Table 1    Vegetable planting area and yield in guizhou province from 2017 to 2022

[年份

Year 面积

Area/104 hm2 产量

Yield/104 t 2017 125.31 2 272.16 2018 140.10 2 613.40 2019 144.60 2 734.84 2020 151.13 2 990.87 2021 151.44 3 280.09 2022 145.87 3 355.73 ]

注: 数据来源于《贵州省统计年鉴(2017—2022)》。

Note: Data from Guizhou Statistical Yearbook(2017—2022).

1.2 蔬菜品种丰富,供应保障能力充足

贵州在全国蔬菜产品供应保障和出口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依托海拔优势,全省形成冬春蔬菜、秋冬果菜、春夏喜凉蔬菜、区域特色蔬菜等优势产区,有效解决了因季节性供应不足、价格不稳定、市场紊乱等问题,并且在不同季节蔬菜形成错峰上市时间,全年有不同种类蔬菜上市,有效保障了蔬菜正常供应与出口(表2)。另外,贵州各市州蔬菜产业发展呈良好发展态势,产量逐年增长,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根据2022年各市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贵阳市种植面积13.4万hm2,产量312万t;遵义市种植面积27.24万hm2,产量580.69万t;毕节市种植面积21.75万hm2,产量639万t;六盘水市种植面积8.01万hm2,产量183.10万t;黔南州种植面积21.07万hm2,产量621万t;安顺市种植面积16.33万hm2,产量311.73万t;铜仁市种植面积12.67万hm2,产量325万t;黔东南州种植面积16.11万hm2,产量375.47万t;黔西南种植州面积12.09万hm2,产量328.2万t。蔬菜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不仅稳固了本土市场供需平衡,还销售到珠江、长江中下游、成渝、粤港澳及东南亚等市场,成为贵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压舱石”。

1.3 产业带动效应明显

贵州作为南方夏秋蔬菜重要生产基地,不仅产量、面积及产值名列前茅,而且产生的效应较为明显。2021年,贵州蔬菜产业持续发挥蔬菜助农增收的作用,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在贵州66个县域中蔬菜种植面积95.58万hm2、产量2 464.3万t、产值735.3亿元[4],蔬菜产业发展为农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农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美好愿景,增强了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有效推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如贵州威宁县某村蔬菜种植基地,该村利用气候条件优势种植出来的蔬菜营养价值高、无公害,满足广大消费者需求,深受消费者青睐。目前该村蔬菜种植面积333.33 hm2左右,每667 m2产量1.3 t左右,总产量6000 t左右,总产值在2500万元左右,每年收获的蔬菜销往重庆、成都、昆明、深圳、上海等地,甚至销往东南亚国家[5]。产品不愁销路,农民的收入持续增长,农闲时还可到其他种植基地务工,也会带来一笔可观的工资性收入,通过蔬菜带动户均实现增收10 000元以上。为拓宽产业链,增加蔬菜产业附加值,蔬菜精深加工持续推进,到2021年贵州蔬菜规模以上的企业41家、加工能力达到183.5万t、加工产值达52.6亿元。蔬菜经营主体持续发挥规模带动作用,截至2019年底,贵州蔬菜产业省级以上龙头企业81家,农民蔬菜专业合作社5290家,蔬菜产业经营主体基本上实现了大、中、小集群,规模经济逐渐形成,带动大量农民就业效应明显,推动了蔬菜产业朝着更加高端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为地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夯实了基础,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1.4 蔬菜品质不断提高

产品品质决定着市场需求量,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否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足,并且能占据一定市场份额,产生较好的声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质量[6]。蔬菜是广大人民群众家庭消费的必需品,市场需求量较大,但全国各地蔬菜生产量也比较大,市场竞争尤为激烈。贵州蔬菜之所以能够在竞争中生存,并赢得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主要取决于生产的蔬菜品质有保障,绿色、天然及无公害等标签是贵州蔬菜在国内外市场立足的主要因素。如笔者对某省蔬菜消费者访谈了解到,在同等蔬菜价格情况下,会优先考虑购买从贵州运输过来的农产品,原因是贵州生态环境好,生产出来的蔬菜品质更绿色、更健康。2021年经农业农村部例行监测贵州省蔬菜情况的结果显示,监测318个蔬菜样品,合格314个,合格率达98.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贵州在蔬菜监管中严格实行安全监测、禁止使用农药、严控蔬菜常规用药和农药残留超标、全力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以及坚持从产、供、销环节进行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营销等,进一步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贵州蔬菜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并依托绿色、生态等标签突出优势,得益于贵州始终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生态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根基,同时,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为贵州绿色生态产品在市场中增强竞争力,有效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