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及效益提升
作者: 夏学云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农业经济发展必须主动拥抱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在研发高新农业技术的同时,切实提升管理水平,运用现代化企业经营策略,提升企业整体管理质量与效率,进而提高自身竞争实力与运营效益,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基于此,研究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与优化策略具有一定的必要性。由吴坚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农业企业经营与管理》一书,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结合现代化企业经营模式,针对农业企业的生存环境、管理方向、经营战略等进行深入研究,从人力资源、资金、技术、市场等多个维度,探索农业企业高质量运营管理的有效策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该书共分为十五章。第一章从理论层面介绍了农业基本内涵与发展历程,充分阐明农业生产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现状。第一章基于农业经营实际,介绍当前常见的几种农业经营模式,并叙述农业经营方式的演变历程。第三章立足管理视角,在阐述管理职能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农业企业的管理对象以及内部结构组成。第四章结合农业企业特点,详细论述经营战略的制定方式与流程,清晰展现出经营战略的管理效能。第五章以经营决策为研究对象,梳理出几种有效的经营决策管理办法。第六章分析经营计划的主要内容以及制定方法。第七章到十一章分别论述农业企业的合同管理、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资金管理、土地资源与技术资源管理以及生产加工管理等内容。第十三章到十四章通过分析农产品市场,阐述农产品营销与成本管理的有效策略。
由本书可知,在现代化企业竞争形势下,农业企业作为传统行业,应及时转变思维理念,跟上时代经济发展潮流,深入分析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并结合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探索出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切实提升经营效益。具体来说,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环境依赖性强“靠天吃饭”是农业发展的一大特点。农业生产周期性长,极易受到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的影响,导致农产品产出质量与数量发生较大变动。因此,农业企业对于环境因素的依赖程度高,需要根据人为环境或自然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管理策略。
一是市场敏感度低。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应时刻关注市场动向,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经营手段与产品结构,迎合消费者与客户的偏好、习惯,才能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促进竞争实力提升。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农业企业经营往往会出现供需错位现象,即农忙时节供大于求,农闲季节供不应求,从而无法根据市场导向,灵活调整经营战略,只能被动接受农产品周期变化,缺乏良好的市场能动性。此外,农业产业布局分散,规模化程度较低,缺乏良好的品牌意识和科学的经营管理理念,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对抗机制,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少,从而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无法有效应对市场变动。
为此,在新的形势下,农业企业必须切实优化经营管理策略,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思维,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与运营模式,注重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优化重组,探索出可持续发展路径,促进经营效益的提升。
第一,优化农业企业管理制度。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国际化趋势,农业企业应建立良好的市场化管理理念,围绕农业产业资源的规律特点,细化专业分工与管理权责,制定完善的经营管理战略,提升管理科学化水平。其一,明确经营决策制定策略。农业企业应做好市场调研与产品分析,结合行业整体规模和结构组成情况,预测未来的产品需求,并着手开展相应的生产投资,做好生产规划,评估潜在的经营风险与预期收益,建立完善的决策程序。其一,优化经营战略方案。农业企业应围绕内外部经营环境,分析目前所处的优势与劣势,明确掌握所拥有的核心资源、竞争要素以及价值链,对自身实力做出科学评估,然后拟定完善的经营战略方案,包括经营目标、经营计划、运营模式、盈利方式等,最后通过评估分析,确定最终的方案,调动一切人力物力资源保障战略的实施。
第一,建立健全农业风险防范机制。鉴于农业经营的不稳定性,农业企业应培养风险意识,做好风险预判与评估工作,对潜在的、发生率高的风险提前进行防控,对未知的、危害性高的风险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从而切实提升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实现长久化、可持续运营。一方面,购买农业保险。结合以往的风险事件,分析高发的自然风险类型,如地震、洪水、旱灾等,并选择保障程度高的保险公司,针对一些可预知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另一方面,构建农业风险内控机制,组建专门的风险控制部门,由专人负责风险评估与分析工作,结合一段时期的运营数据与市场情况,分析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资金风险、市场风险等,并制定好预防措施,完善风险处理机制,当风险来临时,启动相关的组织流程,尽可能将风险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