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子教授”杨森:用黑水虻缔造绿水青山
作者: 黄璞
“杨老师好啊,您养的虫子咋样了?”“杨老师,您又火了!”“我也看到报道了,杨老师。”6月20日,《中国教育报》以《“虫子教授”杨森》为题,详细报道了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森教授的事迹,再次在学校里掀起了一场昆虫热。师生们热烈讨论着黑水虻的话题,碰到杨森时也总是忍不住和这位“虫子教授”打声招呼,问问他的小黑虫养得怎么样了。
今年42岁的杨森,自2007年起就将自己的科研生涯与一种名为黑水虻的小型昆虫紧密相连。17年来,他将全部的热情和智慧倾注在这小小的昆虫身上,经过不懈努力,不仅让黑水虻的经济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更在不久前凭借其在黑水虻资源化利用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荣获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一等奖。
小小身体,大大奇迹!揭秘地球上最不可思议的昆虫
黑水虻这种外表并不讨喜,常被视为苍蝇亲戚的小生物,在杨森教授的眼中却是大自然赋予的宝藏。黑水虻幼虫以餐厨垃圾、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为食,却能神奇地转化出富含蛋白质和油脂的虫体,成为畜牧业和渔业的高品质饲料。它们既是环境清洁的高效执行者,能有效清除垃圾,减少恶臭,还是天然的病原微生物克星,对人体和家畜无害,生命周期短,对环境友好。在杨森教授的口中,黑水虻是“世界上伟大的虫子”,它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在杨森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河南农业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基地——郑州阔程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得以亲眼见证黑水虻生命历程中的五个关键阶段:从成虫繁殖、虫卵的孵化,到幼虫的培育、育肥,直至最终化蛹。
步入成虫繁殖区,眼前是万虫齐飞的壮观景象。杨森在询问员工关于环境温湿度控制的同时,灵巧地拉开抽屉检查产卵状况,并细心提示记者注意脚下,以免不慎踩到散落的虫子。他解释道:“此刻,多数虫子正处在交配的关键时期。每只雌虫能够产约800枚卵,假定所有卵都能成功孵化并成长为幼虫,考虑到每只幼虫能处理1.5克餐厨废弃物,理论上这将意味着总共能消化掉1.2公斤的厨房垃圾。”杨森对这些细节如数家珍,透露着他对这些小生命的深切关怀及其背后价值的珍视。
“黑水虻幼虫期能够处理大量餐厨废弃物,成虫期则不再进食,在产卵后会很快死去,而且一旦离开暖房很难存活,无法传播细菌和病毒。”谈及黑水虻,杨森的敬佩之情难以掩饰,“黑水虻作为一种普通的资源性昆虫,紧随蜜蜂与家蚕之后,成为人类驯化成功的又一重大贡献者。它们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写照,从事着最为艰苦且不为人知的‘工作’,却有效缓解了城市环保这一重大挑战。它们默默无闻地承担起净化城市环境的重担,其伟大之处不言而喻。”杨森的话语间,满是对黑水虻深沉的喜爱与崇敬。
“死磕”黑水虻,揭秘环保昆虫的无限可能
追溯杨森与黑水虻的不解之缘,要回到2007年。那时,刚从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的杨森,考入了华中农业大学,师从喻子牛教授,专攻微生物方向。正是在那段求学期间,他首次接触到了黑水虻。起初,这种小虫并未引起他过多的关注,但在深入了解其生态功能后,特别是在国家日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大背景下,杨森逐渐发现了黑水虻的无限潜力,从而将其作为自己研究的主攻方向。
从硕士到博士的6年间,杨森的研究从最初的尝试性探索,逐步深化为系统的、全面的研究。2013年,博士毕业的他选择回归母校,成为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一员。在学校的支持下,杨森的黑水虻研究迎来了加速发展。他不仅拥有更广阔的平台和丰富的资源,还有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推进黑水虻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突破。
如今,杨森教授的技术已经能够让黑水虻的养殖和加工实现全自动化,仅需8到10天,就能将餐厨垃圾、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高效转化为昆虫蛋白、脂肪和生物有机肥,整个过程无臭气、无废水排放,真正实现了零污染、零排放。这一系列科研成就,让杨森教授在黑水虻资源化研究领域占据了国内乃至国际的领先地位。
“科研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个突破背后都是无数次的失败和重来。”杨森教授经常这样告诫他的学生们。他的“死磕”精神,正是他能够“十年磨一剑”,最终在黑水虻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而这份坚持,也让他收获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
快速转化,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引擎
“科研成果不能躺在实验室里睡大觉,要积极推动转化,才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此,杨森倾注大量心血,跨界钻研自动化养殖设备的创新,这也是实现“黑水虻与微生物协同转化有机固体废弃物”技术产业化路径上的核心一环。
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以及面对庞大的有机废弃物处理需求,杨森教授及其团队的黑水虻技术无疑成为破解难题的宝贵钥匙。一系列科研进展,确立了这项技术在黑水虻资源化研究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科研成果先后在河南、上海、海南等众多地区推广,同时也吸引了许多外国专家的关注。
“我们公司也正是因为杨教授的到来才扭亏为盈的。”郑州阔程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杨雨彪告诉记者,“之前我们需要购买别人的虫卵进行繁育,有了杨教授的技术支持,黑水虻实现了自繁自育,市场潜力巨大。”
近期,北京市某研究院的负责人已与杨森团队建立联系,意在将他们创新的技术普及至全国范围内19家餐饮废弃物处理企业。
2019年10月,在首届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上,河南农业大学与新加坡南达公司签订了价值150万美元的技术授权协议,让黑水虻的繁育技术和相关专利在东南亚地区得到广泛应用。这次合作,不仅彰显了杨森教授科研成果的国际影响力,也为中国技术“走出去”树立了典范。
心怀绿水青山,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杨森教授的黑水虻技术不仅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更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据他估算,如果将全国一半的餐厨垃圾和畜禽粪便通过黑水虻进行生物转化,每年可以产生数亿吨的昆虫蛋白,其经济价值超过数千亿元,且能有效缓解当前鱼粉进口依赖的问题,同时促进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在杨森教授的带领下,黑水虻产业的发展正逐渐成为推动绿色循环经济的重要力量。他不仅关注技术的创新与推广,更重视人才培养,着力培养心怀“弘农爱国”理想的新时代新农人。他要求自己的学生必须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鼓励他们深入实践,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旨在培养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人才。“科研不只是实验室里的数据和报告,更要能够服务于社会,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杨森教授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了进步,更在实践中锻炼了能力,学会了如何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创造价值。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片绿意盎然的山水,这是我们农业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我们的骄傲。”杨森教授用这样的话语激励着自己和团队,持续在昆虫资源化利用的道路上前行,为创造绿色、可持续的未来贡献力量。在杨森教授的引领下,黑水虻这一不起眼的小生物,正悄然改变着世界的面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绿色传奇。
[责任编辑:李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