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背景下激发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的对策建议
作者: 王摇橹摘 要:农村居民消费是我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稳增长、扩内需、惠民生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受制于农民增收困难较多、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村优质消费供给不足、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农村居民消费观念有待更新等因素,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潜力释放仍然存在消费能力不足、消费意愿不强、消费环境不优等瓶颈。在当前扩大内需背景下,应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持续优化消费供给、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强化消费政策支持,有效释放农村居民消费潜力。
关键词:扩大内需;农村居民消费;消费潜力;对策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202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农村是重要的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农村居民消费作为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稳增长、扩内需、惠民生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我国农村市场规模庞大,但长期以来受限于农民增收、消费结构、社会保障、配套服务等方面的不足,农村居民消费潜力还未完全释放,未来农村消费市场仍具有广阔增长空间,如何进一步激活农村居民消费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激发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的重要意义
(一)激发农村居民消费潜力是扩内需稳增长的重要举措
受全球经济下滑、地缘政治风险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有效需求不足已经成为当前经济问题的核心。近年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2023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2.5%,消费作为“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日益凸显。农村居民消费是我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得益于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且随着城乡融合发展加速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资源要素不断向农村流动,农村消费加快扩容升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自2008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增速、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比重均连续16年高于城镇,农村居民具有强烈的消费欲望,但城乡人均居民消费支出绝对差额由2010年的8 876元增加至2023年的14 819元,差距依然很大,农村追赶城市、实现消费升级的需求空间较大。当前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潜力释放成为我国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力点。
(二)激发农村居民消费潜力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关键环节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将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打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的堵点。一直以来,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偏低阻碍了国内大循环的实现,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34.8%,但农村居民消费占总体居民消费比重仅为21.4%,在扩大内需、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方面,农村具有广阔的增量空间。激活农村居民消费对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消费规模扩张对我国总消费增长的贡献,也体现在消费结构升级对城乡产业转型升级的牵引作用。随着受教育水平提高、消费观念更新以及消费便利化程度提高等,农村居民消费加快升级,消费升级又将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进而带动以消费升级为导向的投资,也将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在分配环节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带动农民产生新的消费需求,形成“消费扩容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农民收入增长—消费进一步扩容升级”的良性循环,促进供需高水平动态平衡。
(三)激发农村居民消费潜力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
激发农村居民消费潜力不仅能够缩小城乡消费差距、推进乡村振兴,也有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虽然近年来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显著提升,但受到城乡基础条件长期不均衡、产业发展水平和融合程度不同等因素影响,农村消费总量仍然不高,阻碍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进一步激发农村居民消费潜力,有助于将现代生产力注入脱贫后的乡村,更新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传统的生产关系,缩小城乡消费差距,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另外,随着农村居民消费逐渐由重视“物质”向兼顾“精神满足”转变,对教育、文化类消费逐渐增加,进一步释放农村居民在教育、文化等发展性消费的潜力,能够带动更多乡村文化领域供给,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文化建设方面推进乡村振兴。总之,立足农村居民生产所需、美好生活所要,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扩容升级,能够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品质,让农村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二、激发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农村居民消费能力不够高
受制于农民增收面临较多困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消费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原因,我国农村居民不能消费、不敢消费问题突出。近年来,虽然农村居民消费增速大于城镇,但整体也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2011—2015年农村居民消费年平均增速为10.2%,2016—2023年年均增速降为7.1%,其原因主要是农民收入增速持续降低。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在2010和2011年达到11.4%,之后便逐渐降低,2016年降低至6.2%,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降低至3.8%。进一步分析收入构成,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是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构成,但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农民务工机会减少,农村居民就业创业面临一系列难题,农村地区产业发展水平整体不高,二三产业占比低,加之农业生产成本上涨,导致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增速走低。此外,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村居民出于对未来养老、医疗等大额支出担忧而选择预防性储蓄。消费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金融机构在发展农村消费信贷方面缺乏积极性,也导致当前消费能力不足。
(二)农村居民消费意愿不够强
一是优质消费供给不足。相对城市而言,农村消费市场一直被忽视,农村实体零售店商品种类不够丰富,业态单一,可供农村消费者选择的范围较小,高品质商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一些乡村地区甚至成为城市淘汰商品的倾销地。二是农村居民消费观念有待更新。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居民在长期自然经济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求稳求俭”的消费观念,尽管农村消费整体在升级,但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消费需求大都以保证基本生活为主,对于发展型消费尤其是享受型消费较为保守,对改善生活品质的主动消费积极性不强,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的释放。
(三)农村居民消费环境不够优
受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物流体系不完善、消费市场秩序不规范等因素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环境仍有待优化。一是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与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相比,传统农村消费市场硬件依然不足,农村集贸市场、物流集散中心、冷藏仓储库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农村商业网点有待增加。二是农村物流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数字经济发展“下沉”至广大农村,快递进村和农村电商发展迅速,但相对城市而言,农村市场呈现少、小、散特点,许多商品配送、安装等售后服务缺位,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缺乏,网点信息化程度较低,快递服务“最后一公里”障碍仍然存在,农村物流网络覆盖率和整体服务水平仍有待改善提升。三是农村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目前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三无”、山寨产品仍然可见,农村消费市场的商品质量、售后服务和消费维权等问题有待解决,农村消费者的权益保障力度有待提高。
三、激发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的对策建议
(一)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夯实消费根基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释放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基本前提是持续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一是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充分挖掘农村资源禀赋潜力,开发特色产业,加快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对农产品生产全链条的参与度,增加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二要支持农民稳岗就业。支持发展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结合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开展知识、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就业竞争力,提高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强化创业支持,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给予税收减免、贷款支持、创业补贴等政策优惠,以创业带动就业。三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鼓励农民将闲置住宅、宅基地出租,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盘活村集体资源资产,让农民通过集体土地流转、厂房租赁等获益,增加财产性收入。四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城乡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医疗救助、慈善救助等保障措施,提高农民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使农民有钱消费、敢于消费。
(二)持续优化消费供给,促进消费扩容升级
持续优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打造多元化消费场景,提高农村消费供给质量,使农村居民愿意消费。一是推动优质产品和服务下沉。推动连锁品牌企业下沉到农村市场,开发更多适合农村消费特点的优质商品和服务,支持建设立足乡村、贴近农民的生活消费服务综合体,让农民就地就近享受到与城市同样质量的商品、同样标准的服务。加速完善农村养老、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提升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民宿经济、户外运动等服务环境和品质,打造特色品牌,提高农村服务消费吸引力。二是改造和创新消费场景。瞄准农民需求,顺应农村数字化转型趋势,推动传统商贸企业拓宽线上线下营销渠道,创新数字消费场景,推动直播电商、共享住宿、数字旅游等新业态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提高农村居民数字技能水平,激活农村数字消费。三是培育农村消费多元主体。注重多层级消费供给,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变化,研究农村市场新型消费主体,适时引导超前需求,帮助农村居民树立合理储蓄、适度消费的消费观念,推动农村健康消费方式养成。
(三)改善农村消费环境,营造良好消费条件
完善县域消费网络,健全农村物流体系,加强农村消费者权益保障,通过改善硬设施和优化软环境,为释放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是重点完善县域消费网络。县城是城乡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流通的主要渠道和载体,要加快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建设以县城为中心、以城带乡的消费网络。加速升级改造县域商业设施,以乡镇为基点建设消费综合体,推动生活服务与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加工制造等特色产业跨界融合,以服务业发展推动生产、促进流通、扩大消费。加强农村地区商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集贸市场等建设和改造提升,积极发展农村新型连锁商店,做好商品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二是健全农村物流体系。完善县乡村三级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加快补齐冷链物流短板,加强到村物流站点建设,完善农村末端配送网络,打通农村商品流通“最后一公里”,提升农村商品供给效率。三是加强农村消费者权益保障。完善农村市场监督体系,加大对各类经营主体的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经营行为,规范农村消费市场秩序,引导农村消费者增强维权意识,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农村消费环境。
(四)强化消费政策支持,有效释放潜在需求
加大促消费政策力度,采用财政补贴和金融支持等方式,促进农村消费潜力释放。一是出台促消费政策。加大对大宗消费、重点消费的政策支持力度,开展绿色产品下乡,鼓励建立家电家具绿色环保补贴,将消费品以旧换新与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和绿色建材下乡等优惠政策协同实施,将政府财政补贴、消费券发放平台配套活动、金融机构信贷支持、企业配套让利形成政策组合,刺激农村居民汽车、家电和家居等消费。二是加大财政补贴。统筹利用财政资金,向农村中低收入群体定向发放消费券,在失业保障、社保等方面加强政策支持,减轻低收入群体的支出负担。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农金融产品,优化消费金融服务,缓解农村居民资金压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和可得性。完善农村社会信用体系,提升农村居民金融素养,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激发农村消费更大活力[N].经济日报,2023-08-04(011).
[2]姚冰洋,杨翠苹,吴炳辉.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扩容升级制约因素与策略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23(11):95-97.
[3]卞靖.我国农村消费发展态势、主要制约及政策建议[J].中国物价,2023(12):40-43.
[4]周振.以促进农村消费和投资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逻辑与方略[J].改革,2023(3):108-120.
[责任编辑:王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