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之策

作者: 刘芳 何泽军 郑伟程

摘 要:建设农业强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加快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发现,河南省农机装备产业产品结构、主体发展、聚焦发展态势良好,但整体竞争力较弱,专精特新企业较少,产业链短、链弱,存在科技创新水平不高、产业链协同发展不够、高层次人才支撑不力等制约。加快河南省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须集中攻克一批核心技术,加强产业链协同治理,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强化一揽子政策支持。

关键词: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产业链治理

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是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抓手。河南省高度重视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豫政办〔2020〕28号)、《河南省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方案(2022—2025年)》《河南省重大技术装备攻坚方案(2023—2025)》,强化对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布局谋划和部署落实。当前,河南省正处于奋力建设农业强省的新阶段,亟须实现农机装备产业率先高质量发展。然而,新阶段加快河南省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哪些制约,该如何有效推进,这些问题还有待深入探讨。

一、河南省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特征

(一)产品优势明显,但整体竞争力较弱

2023年,河南省农机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接近600亿元,仅次于山东省和江苏省,在全国排名第3位。产品在整机生产、收获机械、畜牧装备、动力机械等方面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在整机生产方面,洛阳一拖的260马力以下各细分领域拖拉机,郑州龙丰和郑州瑞丰王的二铧犁、三铧犁,河南巨隆科技的旋耕机在全国销量排名前列。在收获机械方面,联合收割机、甘蔗收获机、中高端复合型农机具、智能花生捡拾收获机、玉米籽粒联合收获机、经济作物收获机等优势明显。在畜牧装备方面,牧原与万华的智能化集育种、饲养、繁殖、环控、防疫于一体的规模化养殖综合装备,以及饲草方捆机、饲草捡拾机、打捆包膜机、青贮切碎机、揉丝机、饲料混合机、颗粒饲料压制机、粪污固液分离机等在全国市场上也具有一定优势。在动力机械方面,洛阳一拖的中马力拖拉机、农机具、拖车、发电机组等一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一定竞争力,产品出口到亚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等主要国家和地区。

与先进省份相比,山东农机以零部件生产为主,已形成一定的垄断优势;江苏农机在智能化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浙江农机以南方水稻田、丘陵用小农机为主,发展势头迅猛。而河南省农机装备产业除在中小马力拖拉机生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以外,在智能化、小型化、零部件等方面尚未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整体发展水平亟待进一步提升。

(二)产业主体众多但专精特新企业较少

据中国企业数据库企查猫数据,截至2023年7月,河南省登记农机装备制造企业31 054家。其中,规模以上农机装备制造企业有2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1家,专精特新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而代表行业发展潜力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等3家。拥有中国一拖、洛阳中收、洛阳辰汉、郑州中联、牧原科技、河南豪丰、新乡花溪等一批整机生产骨干企业,拥有一拖中成机械、采埃孚(洛阳)车桥、一拖液压传动、开封宏达变速等零部件骨干企业。

与山东省相比,河南省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差距较为明显,2022年山东省登记农机装备制造企业30 573家。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77家,专精特新企业49家,高新技术企业6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和独角兽企业9家。

(三)产业集聚优势明显,但存在链短、链弱问题

初步形成洛阳市的拖拉机、收获机收割机,郑州市的收获机、传感器,开封市的粮油加工输送,新乡市的饲料机、打捆机,许昌市的旋耕机、深耕机,南阳市与驻马店市的智能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等装备生产集聚、集群发展态势。在拖拉机产业链上构建了整机、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等完整的产业链条。

与先进省相比,河南省农机装备产业存在链短、链弱问题。经济作物、畜牧养殖、食品加工等装备的完整产业链还未构建起来;在智能化农机装备、设施温室生产装备、农田提质改造装备等新兴领域比较落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农机产业上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液压件、传感器、电控系统等关键核心部件研制比较落后。

二、河南省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

(一)科技创新水平亟待提升

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是推动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目前,河南省建设有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国家农机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农机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国家级平台,在“5G+氢燃料”电动拖拉机、大马力拖拉机动力换挡、无级变速技术、无人驾驶拖拉机、粮食作物智慧化农场和设施温室无人植物工厂等方面取得重大技术进展。但是,河南省农机装备科技创新整体竞争力较弱。一是动力换挡、CVT技术(无级变速技术)、高效低损收获技术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仍没有得到突破。如新能源/混动拖拉机,国内的最大马力为100马力,远低于约翰迪尔的680马力;无人驾驶拖拉机尚未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大型收获机械,国内谷物收获机以7kg/s及以下为主,低于国外的13kg/s。二是大部分中小农机装备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偏低,高端产品和拳头产品匮乏。如国产水稻联合收割机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为50小时,而日本同类产品在200小时以上;国产拖拉机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30%~50%;国产液压翻转犁平均无故障工作面积约为66.67公顷(1 000亩),而德国雷肯产品则为400公顷(6 000亩)。三是在原始性创新、高端技术、前沿技术等方面研究不足。如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打造的行业农机装备平台已覆盖链接全国22个省份8.8万台农机装备,但平台核心ECU(电子控制单元)由德国博世公司提供,博世公司后台采集的百余类数据中,仅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对我们开放共享7类数据。

(二)产业链协同发展不够

河南省内农机装备产品同质化明显,相互竞争强而互补弱,市场内耗严重。新装备开发亟须产业链不同主体加强治理与合作,形成聚合优势。一方面,大部分企业总体处于产业链的中低加工组装环节,产品雷同且企业整体效益不高,导致企业研发设计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各企业的研发创新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协同攻关态势。如从事花生挖掘机技术研究开发及生产的企业有10余家,从业技术人员数千人,但各研发企业之间缺乏有组织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协同攻关意识较差,企业高精专试验设备共享不足、使用频率不高。

(三)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且外溢现象突出

目前,仅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开设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年招收本科生约120人、硕士研究生约80人、博士研究生约15人。假定年招生人数与毕业人数相近,每年向农机装备产业供给专业人才仅200人左右,远远不能满足河南省农机装备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如此,河南省农机装备领域高层次科技研发人员较为匮乏,产业科技领军人物严重不足。同时,由于河南省企事业单位工资水平整体较低,一些有丰富经验的高水平专业技能人才向东南省份流出。以洛阳一拖为例,近几年每年都有10余名工程师辞职流向东南沿海省份。

三、加快河南省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集中攻克一批核心技术

加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技术攻关。在无级变速、智能控制、混合能源动力、自动导航、电控液压系统、农机装备作业仿真优化等关键共性技术领域申请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或设立省科技重大专项,加快高端农机装备及特色农机装备产业化。加强转向驱动桥、湿式离合器、无级变速器等动力系统关键核心部件开发,突破无人驾驶作业系统、农机作业工况、作业质量参数采集关键专用传感器等智能核心零部件,推动换挡离合器电磁比例阀、低速大扭矩马达等液压电控系统性能提升,完成核心零部件的本地化替代。支持企业在“一大一小”(“大”指的是大型高端智能拖拉机、主粮收获机械等支柱产品,“小”指的是小型机械装备或特色种植养殖机械装备、关键零部件等;提法源于2023年农业农村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开展“一大一小”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建设的通知》)产业布局上开展技术创新研究。

(二)加强产业链协同治理

强化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采取优化创新生态、提升自身竞争力和内源力的模式,支持龙头企业在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方面尽快抢占国际市场;支持龙头企业以集群主导产品为核心,打造集设计、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采取整合价值链、强化产业关联模式,支持中小企业在特色种植养殖装备研发与生产上做深做强做实,加快培育一批专注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农机装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设立产学研协同研究项目,支持国家级平台、相关高校或科研院所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开展研究。

(三)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育力度

加强高校农机装备人才培养。支持省内高校扩大本硕博尤其是硕博农机装备人才招生数量;鼓励高校面向发展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培育兼具机电工程、农学、信息工程等学科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鼓励农机人才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培养。大力发展农机职业教育。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建创新联合体,以科技攻关为纽带,强化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氛围建设,强化农机行业一线工人、维修技术人员和技术推广人员的科技培训,提升农机产业队伍整体科技水平。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育环境。支持中国一拖、国家农机创新中心利用国家级科研平台优势聚引人才,实施揭榜挂帅制度,重点引进两院院士、国家杰青、教育部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细化落实高层次人才支持政策,尤其是落实住房、养老和子女就学政策,做到以平台聚人、以政策引人、以待遇感人、以环境留人。

(四)强化“一揽子”政策扶持

完善财政和金融支持政策体系。运用税收、奖励、投资、财政补贴、银行信贷、民间金融资本等多种手段,引导社会资源向农机装备产业集聚,引领农机装备产业集群转型,培育一批明星农机企业。

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聚焦核心技术突破,设立一批科技重大专项;聚焦高端平台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区域创新合作。强调用平台思维整合资源,加强行业发展全要素协同,引导农机产业链各主体之间深度合作,破解产业链信息不对称难题,建立产学研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

优化农机购置和使用补贴政策。建造高端智能农机、新能源农机推广应用先导区,对于开展产品适应性研究设计和测试实验给予支持;支持高品质生产加工线建设,孵化高端智能农机龙头企业;细化购置补贴标准,对购置智能农机和新能源农机的给予补贴。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生产作业标准和农机新技术应用率。

完善农机装备出口补贴政策。支持企业把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带来的机遇,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培育优质品牌,创新商业模式;帮助企业争取国家农机产品出口优惠政策,鼓励更多有优势的农机企业“走出去”。

参考文献:

[1]赵春江,李瑾,冯献,等.关于我国智能农机装备发展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23(10):4-12.

[2]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综合施策 河南省努力提升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质量[J].农机科技推广,2022(10):21.

[3]杜慧心,董俐君.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做大做强农机装备产业[J].中国外资,2024(15):88-91.

[4]金文成,王欧,杨梦颖,等.农业强国建设目标下的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与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23(10):13-21.

[责任编辑:李伟杰]

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24BJJ054);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42400411016)

作者简介:刘 芳(1980—),女,河南信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郑伟程(1969—),男,河南南阳人,讲师,硕士。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