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绿色发展路径探索
作者: 李洁 张玲摘 要: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挖掘乡村绿色发展价值意蕴,全面分析乡村绿色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多种路径,努力构建乡村绿色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切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实施。
关键词: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绿色发展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我国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绿色发展是新阶段的新特质。绿色发展理念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对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加强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深远意义。
一、乡村绿色发展的价值意蕴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五大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就是其中之一。绿色发展是在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制约条件下,强调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撑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通过积极发展绿色、低碳、可循环经济,引领乡村全面、系统、可持续发展,是积极践行“两山论”的生动体现。
(一)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发展绿色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方式,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提倡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吸引更多人才和资金流入农村,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生态基础。一方面,绿色发展理念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发展,促进农村产业升级与转型,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绿色发展理念可以激发农村基层组织活力,促进农村基层治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增强农村自治和自我发展能力,为推动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二)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农业现代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发展战略,是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的本质体现,也是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的重要载体。绿色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在乡村振兴中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能够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此外,还能够促进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增加农民接受优质教育和医疗服务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素质的提升和人口的良性流动。
(三)传承乡村文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一部文明的传承史,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我国广大乡村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中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可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保护和传承传统乡村文化,提升乡村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乡村文化的发展也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动力和方向,引领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发展和乡村社会繁荣。
(四)强化生态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的背景下,乡村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压力。绿色发展倡导农民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发展生态农业、优化废物回收处理,有助于减轻环境污染,探索一条兼顾生态保护的发展新路径。
二、乡村绿色发展的现实挑战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迅猛推进,农业生产所需资源及相关要素条件愈发显得紧张,传统发展模式的局限性愈显突出,人才、技术瓶颈的难以突破以及主体责任意识欠缺等因素,导致乡村绿色发展面临诸多现实挑战。
(一)传统发展模式的局限性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3》显示,我国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41.3%,农药利用率为41.8%,而欧美发达国家粮食作物的化肥利用率早已达50%,农药利用率已接近60%。造成我国农户绿色生产行为不充分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技术以及管理水平较低,发展模式过于依赖资源消耗,尤其是农业资源。这种开发方式导致资源过度开采和浪费,不仅影响了乡村生态环境,也使得乡村经济绿色发展受阻。二是传统发展模式对乡村产业升级转型缺乏有效推动,往往局限于低附加值农业和手工业,难以实现乡村经济绿色快速发展。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滞后性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出现了传承传统文化难、不重视文化建设等问题。一方面,乡村传统文化逐渐式微。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乡村的传统技艺、民俗活动、古老建筑等面临着无人传承和缺少保护的困境。比如一些传统手工艺因经济效益不高、年轻人不愿学习等,面临失传风险。另一方面,乡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与城市相比,乡村在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等方面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
(三)技术人才供给的短缺性
伴随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先进绿色科技成果,但在农村地区却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农业普查,农业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方面的调查数据显示,“未上过学的人员占6.4%,小学教育水平的人员占37%,初中教育水平的人员占48.4%,高中或中专教育水平的人员占7.1%,大专及以上教育水平的人员占1.2%”,总体文化水平较低,农民技术意识薄弱,部分农民仍然采用传统生产方式劳作,而相关的绿色科技成果却并没有被推广应用。此外,一些乡村地区的生态环保治理无法满足农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且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乡村活力不足。高素质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缺少技术和人才已成为乡村振兴的瓶颈,不利于绿色发展理念在乡村振兴中的贯彻实施。
(四)多元主体责任的缺乏性
主体责任缺失,可以归因于地方政府、农民、地方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利益相关主体责任的缺失。一方面,地方政府“主导者”角色缺位。在一些农村地区,地方某些部门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甚至为了追求短期的GDP增长而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另一方面,某些企业为追求利润而污染了环境。企业生产技术落后且缺乏必要的排污设施和治污技术,钻农村地区环保监管相对松懈的空子,为了自己的“金山银山”而糟蹋了“绿水青山”,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
(五)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性
我国乡村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7%,承担着为整个国家提供生态屏障和生态产品的功能。在农村,随着农业生产规模越来越大,生态环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生态环境部公布的《中国生态环境统计年报(2022年)》显示,2022年我国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 598.8万吨、农业源氨氮排放量 28.1万吨、农业源总氮排放量174.4万吨、农业源总磷排放量27.7万吨,分别占全部废水中的68.8%、34.2%、55%、80.2%。山地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低下等都是导致农业源污染恶化的原因。
三、走好乡村绿色发展道路的策略建议
乡村绿色发展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立足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和生态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一)构建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乡村绿色发展的关键就是构建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一方面,打造可持续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通过高效利用农业资源,积极推行生态农业理念,减少对化学肥料与农药的依赖,减轻自然环境的负担。倡导农户实施农副产品深加工以及农牧产品循环再利用等策略,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另一方面,构建“产业+生态”的融合发展模式。根据生态产业前途光明的市场前景,充分挖掘在生态环境背后所蕴含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结合乡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推动农业、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此外,各乡村地区可以依托当地产品资源优势,树立“一乡多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理念,以农产品加工为产业融合的主行业,努力开发新品,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
(二)弘扬乡村传统绿色文化
乡土生态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将乡村文化与绿色发展理念融合,可以保护和发扬乡村优秀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一方面,促进传统农耕文化与当代文明相融合,绘就新时代乡村新画卷。革新乡村精神文化建设,促使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深入农村集市等区域,加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与利用,启动乡村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打造传统村落集群保护与利用示范带。另一方面,可以整合乡村自然风光与当地文化特色,打造出别具一格的绿色文化景观。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厚植绿色文化基因,珍惜乡村绿色文化遗产,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贯彻落实。
(三)强化绿色科技和人才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一方面,加强绿色科技研发,打造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革新蓝图,启动种子产业复兴计划,优化多方合作的研发与应用体系。同时,加大绿色科技创新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示范项目和基地,使绿色技术在乡村地区得到充分应用和推广。另一方面,加强乡村绿色人才培养。提升本地乡土人才绿色发展意识,培养好本地的乡土人才。同时,发挥政策优势,创造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环境,“着力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实现本土人才培养和外地人才引进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绿色科技和人才支撑。
(四)加强基层党组织绿色引领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组织振兴,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积极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制定明确的绿色发展规划,将责任细化到相关部门、企业、农民和非政府组织等相关主体上。首先,相关部门要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协调机制,促进各方沟通与利益协调。其次,农村自治组织要将绿色发展融入村规民约,让农民在自我管理中落实责任。最后,企业和非政府组织要利用专业优势为农户解决绿色发展难题,履行绿色责任,推动乡村绿色发展。
(五)优化乡村生态环境
一方面,要通过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根据每个地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有效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废水处理和厕所改造,并建立长期监管机制。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体系,优化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另一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建设规划。通过对乡村建筑的整体布局和设计,使乡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打造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提高乡村居民的舒适度和幸福感,促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1.
[2]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90.
[3]我国三大主粮化肥、农药利用率明显提升[EB/OL].(2015-12-02)[2024-08-20].https://www.gov.cn/xinwen/2015-12/02/content_5019114.htm.
[4]孙琳琼,丁琪.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土生态文化传承问题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38(7):81.
[5]习近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奋斗,2023(6):18.
[6]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90.
[责任编辑:樊 霞]
作者简介:张 玲(1975—),女,山东沂水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