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若干思考

作者: 张赛男

摘 要: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仍然面临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价值观念落后、农村体制机制不健全等现实困境。新阶段要坚持问题导向,大力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夯实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加强农民价值观念教育,澄清农民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错误认识;逐步强化体制机制建设,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然特征与价值目标。目前,学界围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进行了广泛研究,在生成逻辑、价值意蕴、路径选择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针对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研析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并探索实现路径,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当前,不少农民难以放弃传统生产方式,生产效能低,又因受教育水平较低,缺乏纪律性和主体意识,组织管理难度大。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素养,能有效促进“新农人”身份转变,促使农民积极参与科学生产与乡村建设,助推乡村产业兴旺与乡村有效治理,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

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务。一方面,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澄清农民对共同富裕的错误认识,能有效引导农民正确认识党的方针政策,为推进共同富裕创造良好舆论环境。另一方面,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能有效激发农民的主体能动性,引导农民坚定信仰信念,升华精神境界,提升共同富裕价值引领。

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农民对美好生活的现实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在文化建设中的参与感,激发了农民的主体能动性,增强了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能够不断坚定农民的理想信仰,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增强农民在精神层面的安全感。

二、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

新时代,党和政府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农民精神面貌和农村自然环境焕然一新。但是,在不断追求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难题,阻碍着农民精神世界的提升。

(一)经济基础薄弱,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发展动力不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依赖于物质经济生活的富裕。马克思认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完成了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但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并未完全破解,农村经济水平仍然相对落后,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薄弱。一是农业高质量发展基础不牢。受传统农耕思想的影响,不少农民仍然选择传统生产方法,科技水平较低,农产品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二是农村产业结构失衡。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产业融合发展不健全,受市场波动变化影响大,难以形成持续增收效能。多数农村地区未形成特色支柱产业,借鉴变照抄,同质化的农村产业失去市场竞争力。三是“新农人”培养机制有待完善。“新农人”是具备知识、技术、发展眼光的从事科学生产的现代化农业人才,他们植根于农村、创业于农村,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培育“新农人”以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但现有培养机制仍不完善,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不够明显。

(二)思想观念解放不够,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认知模糊

农民精神相对贫乏,思想观念转变不易,阻碍了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一是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认识存在偏差。当前,一些农民将共同富裕等同为物质财富的富足,或者是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简单归结于经济问题,认为收入的增长就能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二是主体意识不强。大部分农村地区采取“自上而下”的精神文明建设逻辑理路,由基层政府策划、实施、检验,农民则抱着“与己无关”的心态旁观,建设主体错位,建设效能低。三是顽疾思想与不良风俗尚存。受根深蒂固的传统糟粕的浸染和网络不良思潮的侵袭,加之文化素养偏低,束缚了农民精神生活的健康发展。少数农民还延续了脱贫攻坚过程中的依赖心理,存在“等、靠、要”思想,自身不主动不作为,只等政府救济。此外,重男轻女、薄养厚葬和封建迷信等陋习在农村还偶有发生。

(三)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推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健全的体制机制保障,统筹规划文化资源、提供优质文化产品、推动文化消费,丰富农民精神生活。但当前大部分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农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一是农村精神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不足。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不足,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较低,农村文化资源开发不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不够,难以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二是农村精神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短缺。农村地区缺少专项文化人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难免趋于保守,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此外,农村教育资源相对投入不足,农村难以吸引并留住优质师资力量,教育硬件设施落后,教育内容滞后,与社会需求脱节,很难满足农村学生的需求。三是农民精神生活共建共享机制落后。一些农村地区忽视了地方文化团体、非遗传承人、高校组织等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没有建立多元协同的共建机制。此外,个别地方政府只负责“送文化”而忽视了农民精神生活需求的差异性,缺少精神文化消费权利与机会公平的共享机制。

三、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相关建议

(一)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夯实精神生活共富物质基础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前提。

加大科技投入,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新质生产力之新,在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科技的投入。一是加强农业技术创新研发与推广。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支持政策,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物质保障,着力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科技和装备研发。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大力拓宽农业新科技推广渠道。二是推动科技与农业农村农民的结合。科技的价值在于服务人,建立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破除科技与生产之间的经济屏障,鼓励农民采用现代化农机设备,提升农业生产效能,提高农产品科技附加值。

加速乡村产业融合,建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为城乡产业融合提供了新的机遇,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农村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农村产业体系。强化农业产业链整合。统筹城乡优势资源,构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制度环境,切实保障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为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标准化产业流程,实现高效和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打造特色乡村。乡村产业建设应因地制宜,要找到符合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提高地区投资吸引力,重塑乡村魅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加强“新农人”培育工作,建设农村发展的“人才网”。推动乡村振兴,人才是第一资源,要不断加强“新农人”培育,切实解决好“谁来建设农村”的问题。一是要重视职业教育。“新农人”培育要与职业教育挂钩,建设多元化的人才选拔和培训机制,打造独具特色的“新农人”课程体系,破除社会对农村农民的偏见,鼓励青年人才投身农业。二是强化政策引领和保障。地方人才政策应向农村倾斜,优化人才引进方式和渠道,加强对农村干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培训,把各方面人才聚集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来。

(二)加强价值观教育,厘清认识,补齐“精神短板”

要进一步加强党的新思想、新理念的宣传教育,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价值共识,激发农民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

坚持教育引导,澄清错误观念与认识误区。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深化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农民道德素养,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二是加强共同富裕的舆论引导,澄清农民错误认识,纠正农民“等、靠、要”的错误思想,培育正确的共同富裕理念,巩固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础。

强化农民主体地位,激发农民主体意识。能否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关键在农民。一是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美好生活是奋斗出来的,要帮助农民摆脱以往的依赖心理,增强农民主人翁意识,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积极投身美好生活建设。二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要确保农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农民主体权益,尊重农民需求,适当赋权,落实农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参与度,根据农民意愿有序开展乡村建设。

加强不良风俗治理,培育淳朴乡村文明生态。完善村规民约,加强对农村陈规陋习的整顿,严厉打击农村违法犯罪行为,引导农民逐步摈弃传统糟粕和腐朽观念。充分挖掘和宣传当地的好人好事,发挥榜样带头示范作用,弘扬社会正气,引发农民共鸣,引导农民实践养成,助力淳朴乡风建设。

(三)强化体制建设,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提升农村精神产品供给能力,提供优质精神文化产品。一是完善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合理规划农村用地,深入推动实施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让更多文化资源下沉到农村地区。二是开发农村文化资源,增加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依托本地历史文化遗产,深入挖掘乡风民俗、民间工艺等农村文化资源,高度重视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推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锻造更多增加农民精神力量的优质产品。

优化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活力。加大农村教育资源投入,补齐农村教育短板。健全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乡村教师队伍,完善农村教育课程结构,缩小城乡教育鸿沟。吸引优秀青年返乡,培育本土文化人才。各地要加大政策吸引力度,保障优秀文化人才返乡,打造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人才队伍,发挥其在农村的号召力,为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夯实人才基础。

坚持多元参与的精神文化治理模式,推动共建共享。一是多方协同发力,构建农民精神生活共建机制。党和政府要发挥总指挥作用,统筹乡村要素,持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强化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发挥基层干部战斗堡垒作用,切实解决农民“急难愁盼”问题,引导农民重视精神世界建设。同时,要将文化企业、地方文化团体、高校组织等社会力量集结起来,激发精神文化建设的群体合力。二是尊重农民需求,完善农民精神生活共享机制。要关照农民自身差异性,开发多样化的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合理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乡村文化资源的管理和推广,拓宽农民精神文化消费渠道,将精神文化产品送到农民身边,推动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42.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31,45.

[3]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3-09-29(002).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7.

[5]姚冰洋,杨翠苹.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路径探析[J].理论导刊,2023(6):95-100.

[6]习近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J].理论导报,2024(2):18-19.

[责任编辑:樊 霞]

作者简介:张赛男(1998—),女,湖南岳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研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