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高校兽医学科加强劳动教育的思考

作者: 毛梓丞 张心晨 王景隆

摘 要:针对农林类高校兽医学科劳动教育存在课程体系设计不尽合理、实践基地资源配置相对不足、动物福利和职业伦理教育有短板等问题,提出改进兽医学科劳动教育的相关建议:完善课程体系,重视课程的系统性与覆盖面;加强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实践基地的数量与质量;加强动物福利与职业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农林高校;兽医学科;劳动教育

一、引言

马克思认为,教育应当与社会生产相结合,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这一理论为现代劳动教育奠定了基础。此外,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也为劳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强调劳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对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劳动教育在高校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对于农林类高校兽医学科的学生,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提升其在未来职业中的竞争力。

通过对国内外农林类高校兽医学科劳动教育实践的分析,探索通过系统化的劳动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二、兽医学科劳动教育面临的问题

兽医学科的劳动教育在国内外的高等院校中取得了一定进展,并逐渐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但其发展依然面临着一些不足与挑战,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实践基地资源配置、教育模式的实践导向、校企合作与专业认证、与思政教育结合度等方面。

(一)课程体系设计不尽合理

兽医学科的劳动教育课程通常是以实验课和实习的形式开展,需要通过动物饲养、实验操作、临床诊疗等实际劳动,来增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例如,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有兽医学科的高校设置了兽医实验室、农场实习基地等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与动物接触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但也有部分高校的兽医学科劳动教育实践课程设置相对分散,缺乏统一的课程设计和明确的考核标准,学生在参与劳动教育时,实践内容较为零散,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条,影响了教育效果的全面性和深度。例如,一些高校的实习课内容可能集中在某个学期,而其他时间缺乏相关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课程设计会影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他们在毕业时缺乏整体性的实践经验和系统化的操作技能。例如,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一般会在学生大三暑假进行生产实习,集中到宠物医院、猪场、马场、奶牛场、鸡场等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同时,不同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较大差异,实践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不统一,导致学生的实践水平参差不齐。

(二)实践基地资源配置相对不足

许多院校通过与农业企业、兽医院等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与实际工作环境接触的机会。例如,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拥有自己的动物教学医院,让学生参与动物疾病诊疗等实践活动。这种模式下的劳动教育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实践基地是兽医学科劳动教育的重要平台,然而许多高校面临着实践基地资源不足的问题。实践基地的数量少、质量不高仍是目前国内兽医学科劳动教育中的一个短板。具体表现为:基地数量不足、实践设备陈旧、操作条件有限,无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特别是在农林类高校,兽医学科的实验室设施和农场等实地操作场所往往需要较高维护成本,资源有限使得学生的实习机会稀缺。尤其是中西部省份院校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维护面临资金和管理上的困难,有些院校甚至没有自己的动物教学医院,难以保证所有学生都能获得足够的实践机会。

(三)动物福利和职业伦理教育存在短板

兽医学科中,劳动教育与动物福利教育的结合成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动物福利是现代兽医学科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涉及动物治疗、实验等劳动活动中,如何确保动物的福利和健康是兽医必须掌握的职业伦理。目前各高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国家兽医法规以及动物保护相关知识,国内对于动物福利关注度不高,部分高校仅仅开设动物福利一门课程,甚至有些兽医学科涵盖的专业并没有开设此类课程。国外一些农村高校的兽医学科比较重视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对动物福利的理解与实践。例如,在英国,兽医学科的学生通过实践学习,不仅掌握了如何高效治疗动物疾病,还要学会在临床工作中照顾动物的情感和身体健康。兽医学科的劳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技能,还要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职业伦理教育的缺失可能导致学生在未来职业中难以应对道德困境,从而影响其职业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四)教育模式的高度实践导向仍需加强

国外一些农林高校的兽医学科劳动教育普遍采用高度实践导向的教育模式。例如,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兽医学科教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训练,从早期阶段开始,学生就会被要求参与临床实习、农场管理、动物诊疗等实践劳动。这种早期介入的实践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为例,兽医学院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安排了大量的实地操作课程,并通过合作教育让学生有机会在兽医院或农业企业中进行长时间的实习。这种工作和学习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临床诊疗技能,还能熟悉动物养殖管理、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工作要求。学生通过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接受劳动教育,更好地适应了未来职业的挑战。

(五)校企合作与专业认证有待加强

兽医学科的劳动教育得益于广泛的校企合作。许多兽医学院与动物医院、畜牧公司等行业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实践机会。此外,国外的许多兽医学科课程设置都要得到专业机构的认证,例如美国的兽医专业认证委员会,要求学生能够在受控且高标准的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这种严格的认证体系确保了劳动教育的质量,也使得学生在参与实践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实用技能。新西兰梅西大学兽医学院拥有自己的医院和农场,学生在实地农场实习、兽医院实训的过程中,提高了专业技能,还培养了他们的职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这种基于实际工作环境的劳动教育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的结合不够紧密

劳动教育不仅是专业技能的培养,还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组织学生参与农业和动物保护相关的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例如,河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学生参与流浪动物救助和义诊活动,不仅掌握了临床技能,还在实践中提升了职业道德和服务社会的意识。然而,在兽医学科的劳动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度相对较低,尤其是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思政教育往往被边缘化。学生在参与劳动教育时,更多专注于技术操作,而未能充分认识到劳动中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劳动教育不仅是技能的培养过程,也是价值观塑造的重要途径。当前劳动教育中的思想引导作用较为薄弱,许多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专注于完成任务,而忽视了劳动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和个人成长意义,劳动教育的思想政治引导功能被削弱。

三、兽医学科加强劳动教育的相关建议

针对兽医学科劳动教育面临的不足与挑战,应持续致力于对课程体系、教育资源、校企合作与专业导向、动物福利与职业伦理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优化,使兽医学科劳动教育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感,提高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增强劳动教育成效,并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一)完善课程体系,增强课程的系统性

一方面,制定系统化的实践教学计划。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将实践课程贯穿整个学习周期,避免零散和不连贯的现象。各个阶段的实践内容应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确保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都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学校可以将实习、实验课程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形成连续完整的实践学习链条,使学生在学期和学年之间有科学合理的学习衔接和明确的学习进度。

另一方面,扩大课程内容的专业覆盖面。优化课程设计,增加基础操作与高阶临床技能之间的衔接课程,确保学生能够在逐步积累基础技能的同时,提升高阶专业操作能力。引入更多跨学科的课程内容,如动物福利、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等,使学生具备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丰富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未来多样化的职业需求。

(二)加强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实践基地的数量与质量

一方面,增加实践基地投入,打造劳动教育平台。解决实践基地资源匮乏的问题,需加大投入,增加实践基地的数量,升级现有的实验室和农场设施。这些基地不仅是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平台,也是学院与社会对接的重要窗口。学校可以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加强资源配置,确保学生能够有足够的实地操作机会,在更加先进和专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学习,提升操作技能。

另一方面,深化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实践资源。为了更好地整合校外实践资源,学校应深化与农业企业、动物医院的合作,积极与企业共同建立指导和反馈机制,确保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获得专业的指导,并在实践后及时进行复盘和改进。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学生可以获得更全面的职业训练,提升其实际工作能力。

(三)加强动物福利与职业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一方面,加强动物福利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为了弥补动物福利教育的不足,教师可以在实践课程中强调对动物的尊重和关怀,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操作,向学生传授如何在临床治疗和实验中保障动物的健康,在参与动物护理、临床治疗等劳动时,要遵守严格的动物福利法规和标准。动物福利教育的融入使得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能够更加全面地考虑动物健康与人类利益的平衡问题,并在未来职业中更好地推动动物福利的进步。学校可以邀请动物保护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动物福利的重要性,并在实际工作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另一方面,将职业伦理教育融入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伦理意识,学校应在劳动教育中有意识地加入有关伦理问题讨论和案例分析。例如,在处理动物疾病、公共卫生事件等复杂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其中的伦理问题,并提出应对方案。学校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工作坊等形式,帮助学生提高伦理判断能力,增强其职业责任感。

(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

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度,学校应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劳动教育的各个环节。例如,在动物诊疗、农场管理等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劳动的社会价值,强调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责任感。劳动教育不仅是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价值观塑造的关键环节。学校应在劳动教育中注重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引导,帮助他们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例如,在完成操作任务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感受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的双重意义,提升劳动教育的思想政治引导功能。

参考文献:

[1]邓振营.打造高质量思政课培育卓越农业人才[J].农村·农业·农民,2024(17):41-43.

[2]丁万娟,韩景泉,高江勇.“双一流”背景下农林高校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困境与路径[J].安徽农业科学,2024,52(3):277-279+282.

[3]李天慧,陈建松,骆号,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现路径及创新探究:以东南大学“劳动教育与实践”课程为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26(S1):39-42.

[4]代莉,曹倩倩,郭昌明,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林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析[J].农村·农业·农民,2024(16):52-54.

[5]赵小敏,胡永升,陈美球.基于“五育融合”的农业高校劳动教育的策略: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23,24(5):8-12.

[6]张雪颖.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常态化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22.

[7]佟晓丽,任金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1):93-96.

[责任编辑:樊 霞]

基金项目:河南农业大学2024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研究项目(SZJY-2024-004)

作者简介:毛梓丞(1992—),男,河南开封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思政教育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王景隆(1995—),男,河南新密人,助理实验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