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创新研究

作者: 余红卫 张莉

摘 要:随着数字技术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和传播日益与科技深度融合。非遗数据库建设可以革新非遗保护和记录方法,数字新媒体技术可以创新非遗传播和传承模式,虚拟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非遗展演的观众互动和体验。要持续推动数字技术赋能河南非遗大众传播和活态传承,使中原大地古老而时尚的非遗文化更加焕发神韵。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数字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创新

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对民族优秀文化血脉的延续。近年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下,世界各国对非遗的作用认识逐渐深化,保护非遗、记住乡愁、唤醒记忆,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近年来,数字技术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带来了新媒体技术的迭代和文化传播模式的革新,引发从“文化+技术”到“文化×技术”的版本升级。以数字生产力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日益融入文化保护和传播的全过程,非遗文化和数字技术走向深度融合,非遗保护理念更加科学、传承措施更加完善、传播路径更加多元。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现代考古学从河南起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从河南开始,“何以中国”的答案在河南。河南的非遗是早期中国的活的历史,记载着华夏先民生活的样态,代表着传统的技艺和古老的记忆。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传统文化受到的冲击日益加大。因此,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承故鼎新,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非遗文化保护、传播和传承,让我们在行走中原,脚踩秦砖汉瓦、手抚春秋文化时,一直可以触摸到古老而时尚的非遗文化,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一、非遗:老家河南的乡土记忆

记忆中原,老家河南。河南,头枕黄河,臂挽嵩山,怀抱广袤平原,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曾作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5 000年,是中国文物、文化大省。考古发现,50万年前就有早期人类来到这里逐水而居,刀耕火种,生息繁衍。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贾湖文化、仰韶文化,说明当时河南就已经有了发达农业、畜牧业和制陶等手工业。历史长河大浪淘沙,华夏祖先在河南这块土地上建立了阡陌田园,创造了璀璨多姿的华夏文明,也留下了星罗棋布的文化遗存,它们如同时间洪流冲击过后留在沙滩上的珠贝,熠熠生辉,光彩夺目,折射着质朴独特的风土人文,记载着厚重悠久的漫长历史,烙刻在人们的文化记忆中,沉淀在民族的根脉基因里。这些博大厚重的民俗财富,承载着中华民族久远的乡土记忆,维系着世界华人的乡情乡愁。

河南是非遗大省,也正在致力于建设非遗强省。安阳已开启“全球甲骨文数字焕活计划”,殷墟博物馆裸眼3D技术精美呈现了商代青铜铸造过程,新技术拂去古老文化的历史尘埃,擦亮它们的年代纹路,新质生产力逐渐让中原大地风华绝代的非遗“活”起来、潮起来、火起来。这不仅是对非遗的有力保护,也是对民族古老记忆的唤醒,对活态文化基因的传承,对民族血脉流淌的赓续,对民族智慧和精神的深情回眸。

(一)河南非遗项目数量较多

非遗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四级保护体系。中国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21公布了5批共1 55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前3批名录名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后,第4批名录名称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涵盖十大门类: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河南非遗资源数量多、分布广、价值高。在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河南有125项,包括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曲、曲艺、体育竞技、杂技、手艺、节令、信仰、习俗乃至民间知识等多个种类。细数家珍,河南有盘古神话、梁祝传说等民间文学,唢呐艺术、板头曲等民间音乐,官会响锣、麒麟舞等民间舞蹈,豫剧、道情等民间戏剧,河洛大鼓、坠子、三弦等民间曲艺,少林功夫、太极拳等杂技竞技,木版年画、泥塑、汴绣等民间美术,太昊伏羲祭典、马街书会、打铁花等民俗仪式和展演,钧瓷、唐三彩等传统技艺,可谓数量丰富、品类繁多。从2007年到2021年,河南共公布了5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共有省级代表性项目722个(仅限于非遗项目和非遗扩展项目),此外还有广泛分布于全省18个地市的数量巨大的市级、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以及不计其数分散在各个地方或尚未整理入卷的非物质文化民俗。各级非遗项目数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变化,因为会有新的非遗项目不断被发现和认定,也会有一些项目因为各种原因而被取消或调整。另外,河南还建有非遗传习示范展馆和示范传习所,以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宣传展示国家级非遗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如河南豫剧、太极拳(陈氏太极拳)、中医正骨疗法(平乐郭氏正骨疗法)等。

(二)河南非遗项目分布较广

河南非遗的分布非常广泛,全省各个市、县,很多村庄都有相当数量的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尤其在一些保护相对完好的历史文化名镇(村),项目相对集中。许多项目甚至跨地域分布,发展潜力很大。一些民间传说、传统技艺、民俗类项目在不同地区流布,具有较大的共性。如国家级非遗项目豫剧源于河南,据统计,全国14个省(市、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又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太极拳,自17世纪中叶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创编以来,形成了以开创者姓氏或姓名命名的众多流派:河南陈氏太极拳、和氏太极拳,河北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王其和太极拳,北京吴氏太极拳,天津李氏太极拳,习练人群不仅遍布全国,而且传播到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河南非遗项目影响力较大

河南的非遗项目有较高的区域、国家和国际影响力。2016年由河南参与的“二十四节气”项目成功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2020年由河南牵头的“太极拳”项目成功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马街书会、浚县正月古庙会、太昊伏羲祭典、洛阳牡丹花会等在全国都具有较大影响。少林功夫、太极拳、木版年画、传统戏曲等,已经成为国内外文化交流的重点项目。河南每年出境文化交流的项目中大部分为非遗项目,太极拳、少林功夫、马街书会,钧瓷、汝瓷、唐三彩烧制技艺,朱仙镇、滑县木版年画等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河南民间文学类非遗中的神话传说流传久远,带有华夏民族早期文化特征,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广泛的影响和重要价值。

二、数字技术赋能河南非遗的现状

近年来,为了避免非遗项目人走技失、后继无人的困境,避免“绝活”成为“绝响”,河南相关部门、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热心非遗的个人联合发力,加大非遗保护力度。首先,河南省委、省政府建立健全了非遗保护组织和机构,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2009年6月,河南省文化厅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处;2011年6月,独立建制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成立。目前,全省18个省辖市、10个省直管县(市)均已成立非遗保护中心。河南现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个、国家级非遗保护研究基地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个、河南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8个、河南省非遗研究基地33个、河南省非遗社会传承基地25个、河南省非遗展示传习示范馆(所)133个、河南省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0个。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实施后,河南高度重视、积极行动,2014年1月1日起《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河南非遗保护工作步入了新阶段。各地市还相继出台一系列非遗保护相关的规范性文件。

(一)非遗日益走近寻常百姓

2006年以来,河南采取了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等多样化保护措施,运用图、文、声、像等综合性、科技化手段,相继实施了“铭刻——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记录计划”“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河南省传统美术抢救保护工程”“河南省传统技艺抢救保护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试点工程,对一些重大项目和濒危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全面系统的建档、记录和立体化保存,形成了非遗保护的一系列模式。政府、民间组织和个人还建立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henanfeiyi.com)、河南文化网的非遗保护平台(http://www.hawh.cn/fybh.html),创办了“老家河南黄河有礼”小程序、“青豫非遗”公众号等,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多种媒介推介河南非遗,传播中原文化。

(二)社会参与非遗活态传承

河南相关部门、媒体和民间组织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非遗,利用春节、太昊伏羲祭典、马街书会、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大型节庆节日,举办特色非遗展示展演活动,推动河南非遗参加外事文化交流活动,极大增强了社会公众对非遗的了解,提升了公众的非遗保护意识。

非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政治资源、道德资源和文化资源。河南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实施“黄河非遗点亮河南老家”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使非遗实践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内涵和重要资源;将党史与非遗有机融合,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举办“百工献艺庆百年——河南非遗讲述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故事展”,利用河南非遗作品讲述党的历史故事;利用非遗故事进行课程思政和文化育人,实现文化传播和思政育人的同向同行。

(三)非遗亟须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

尽管在非遗保护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但非遗资源大省河南并不是非遗保护强省,尤其在利用数字媒体技术破解非遗保护和传播难题、唤醒“老家河南”的乡土记忆方面,还比较落后。笔者在对河南非遗网站、民间和馆舍的非遗展演调研时发现,河南非遗网络数字化传播过程中还存在非遗资源保护和传播方式比较传统和单一、非遗网站数字化元素不足等问题,没有充分发挥好数字媒体技术的优势。这种情况在国内并不鲜见,说明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播与技术融合不够深入。

综上,河南在非遗传播中多措并举,虽然已经有了一些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但还未完全摆脱传播模式单一化、扁平化和程式化的困境,还没真正实现传播方式多元化、传播效果体验化、传播受众大众化。新媒体语境下,河南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亟须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完成创造性转化,全维度、多角度向世界讲述河南故事、传播中原文化,打造河南非遗全媒体传播范式。

三、推动数字技术赋能河南非遗传播创新的相关建议

(一)完善非遗数据库建设,革新非遗保护和记录方法

非遗数字档案和数据库可以系统记录和存储非遗信息,使非遗项目的数字化记录和保护成为可能,同时也使非遗走出楼堂馆舍、让寻常百姓便捷访问、快速传播成为现实。河南需要完善非遗多媒体档案和数据库,创建包含视频、音频、图片和文本的非遗档案,借助影像数字技术使面临传承危机的非遗得到抢救性保护,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非遗数据库应提供详细的项目描述、历史背景、保护措施、传承过程等信息,并优化搜索功能和用户界面,提升用户体验,方便资料共享和传播。非遗网站还可以开辟论坛社区等,注重和用户之间的互动,让受众用视频博客等形式将自己的非遗体验和感受上传,在传播过程中促进非遗爱好者之间的交流,让非遗更有民间烟火气息。

(二)利用数字新媒体技术,创新非遗传播和传承模式

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非遗传播的方式从以语言、形象、记忆、技能等为主要手段的口传心授式的人际传播逐渐转变为以数字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大众传播,让非遗在网络平台上变得“触手可及”。快手、抖音、微信、微博、小红书、B站、知乎等社交媒体平台的用户数量非常庞大,成为传播非遗文化的主渠道、主战场。笔者在抖音上搜索“非遗”,出现的栏目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手工艺、文化传承、传承人、美食、纪录片、宣传片、手工、文化遗产等。抖音平台的强大传播功能和交互性,足以证明新媒体比传统媒体更有优势。目前,黄梅戏、唢呐、古筝、竹笛等非遗艺术正在通过直播间焕发新的活力,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年轻人通过观看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开始了解并喜爱上了非遗艺术,逐渐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在这个过程中,线上平台通过打赏带来的“破圈效应”和经济收益可谓功不可没,在为各地非遗传承人、从业者开辟“新舞台”的同时,也让非遗在物质和精神上获得双向支持,确保传统文化基因长久流传。2023年4月12日,在由抖音主办的“非遗主播沙龙湖北站”活动上,抖音直播业务代表戴宏博介绍,过去一年中,湖北省内非遗类直播场次超过17万场,总观看人次超8.4亿;1.6万名湖北非遗主播在抖音开播,累计开播时长超过297万小时。不难发现,在抖音直播中欣赏非遗,已经成为湖北观众的日常。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