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传统村落集聚的时空演变分析

作者: 刘申

河南省传统村落集聚的时空演变分析0

摘 要:传统村落是乡村历史文化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更是探索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试验田。以河南省1 018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发现河南省传统村落集聚在时空演变方面存在三大特征:在时间尺度上,传统村落呈现“U”形增长,形成年代以明清为主;在空间分布上,传统村落主要位于丘陵山区,多集中在行政边界附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在集聚规律上,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特征,沿省域“西北—东南”方向集聚。

关键词:传统村落;时间演化;空间分布;集聚规律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和乡土社会的集中体现,也是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更是历史文脉传承的重要载体。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考察时指出,搞乡村振兴不是大拆大建,而是要把这些别具风格的传统村落改造好。2020年以来,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及传统村落保护。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保护好历史文化名镇(村)、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文化遗产、古树名木等。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2022年到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河南省传统村落资源较多,为保护好传统村落,河南省先后制定了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导则和传统村落保护修缮指南,积极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省级财政补助支持县试点工作,以市县为单元探索了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发展路径。

以传统村落为主题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2012年至2024年共发表了6 815篇文章。在2012年经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发起传统村落的调查和认定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传统村落。2013年以传统村落为主题发表文章68篇,在2014年就达到了142篇,往后逐年增加。近两年,每年以传统村落为主题发表文章稳定在1 000篇左右,是2013年的15倍。目前,研究成果主要从考古、地理、旅游、人居环境、建筑、景观、规划等多个学科开展,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村落建筑、传统村落价值、景观基因识别、空间秩序、历史演变、保护传承、旅游开发、更新机制等方面。在研究方法上,早期以定性分析方法为主,随着3S技术的兴起,地理信息系统、空间计量模型、空间句法等定量分析方法开始广泛应用于传统村落的研究,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主题类的研究成果开始大量涌现,研究范围涵盖国家、流域、省市、县区和个案。目前,对传统村落空间扩散的相关研究有所欠缺,有关河南省传统村落集聚时空演变规律的研究更是鲜有涉及。本文以河南省1 018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核密度估计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法,多尺度、系统化分析传统村落集聚的时空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丰富传统村落的实证研究,以为传统村落的理论研究有所贡献。同时,通过集聚规律的研究,对于传统村落的集中连片保护发展也能起到指导性作用。

一、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概况

河南省丰富的地形地貌和自然风光,厚重的传统文化和连绵的文脉传承,造就了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的传统村落。目前,河南省的中国传统村落和省级传统村落已经申报6批,分别为274个和1 018个。拥有省级传统村落最多的地区是平顶山市、信阳市和洛阳市,占全省总数的39.98%;三门峡市、南阳市、安阳市、鹤壁市、许昌市和焦作市6市次之,分别有90个、86个、77个、78个、69个和51个;新乡市、郑州市、商丘市、周口市、驻马店市、濮阳市、开封市和济源市8市分别有39个、25个、22个、22个、16个、12个、11个和6个。中国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平顶山市、洛阳市、信阳市、安阳市、三门峡市和鹤壁市,占比为71.90%;焦作市、新乡市、南阳市、郑州市、许昌市分别有18个、16个、13个、12个和6个;而濮阳市、商丘市、驻马店市、济源市、开封市、漯河市和周口市7市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均不超过3个。

(二)数据来源

中国传统村落数据来源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认定和公布的列入名录的村落名单,河南省传统村落数据来源于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认定和公布的列入名录的村落名单。将1 018个传统村落数据分批次矢量化到河南省地图,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析提供数据支撑。从申报批次的数量看,第1批传统村落数量最多,有320个,占全省总数的31.43%;第5批和第6批次之,分别有220个和224个,占比为21.61%和22%;第4批传统村落数量最少,有80个,占比7.86%;从变化趋势上看大致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呈“U”形分布。

二、河南省传统村落的时空分布特征

(一)形成年代以清代以前为主

河南省传统村落形成年代以明代为主,占比43.37%,其次为元代以前,占比37.21%,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占比仅为1.75%。河南省第1批传统村落在元代以前形成的有128个,占第1批的40%;在明代形成的有110个,占第1批的34.29%;在清代形成的有78个,占第1批的24.29%;在民国时期形成的有5个,占第1批的1.43%。河南省第3批传统村落在元代以前形成的有40个,占第3批的41.67%;在明代形成的有38个,占第3批的39.29%;在清代形成的有14个,占第3批的14.29%;在民国时期形成的有5个,占第3批的4.76%。河南省第5批传统村落在元代以前形成的有87个,占第5批的39.59%;在明代形成的有96个,占第5批的43.65%;在清代形成的有36个,占第5批的16.24%;在民国时期形成的有1个,占第5批的0.51%。

(二)大多位于丘陵山地

河南省传统村落分布以丘陵地形为主,占比42.16%;其次为山地,占比为32.46%。河南省第1批传统村落在地貌特征中山地有96个,占第1批的29.85%;丘陵有143个,占第1批的44.78%;平原有81个,占第1批的25.37%。河南省第3批传统村落在地貌特征中山地有38个,占第3批的39.51%;丘陵有31个,占第3批的32.10%;平原有27个,占第3批的28.40%。河南省第5批传统村落在地貌特征中山地有91个,占第5批的41.24%;丘陵有88个,占第5批的40.21%;平原有37个,占第5批的17.01%;河网有3个,占第5批的1.55%。黄淮平原地区的传统村落受黄河改道、淮河泛滥等自然灾害和近年来的危房改造政策影响,大多已经被破坏或重新改造,传统村落数量较少、分布零星。

(三)多数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边缘地区

将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与省、市、县行政边界进行套合后发现,河南省传统村落大多分布在省界不发达地区(如图1)。从省域看,传统村落主要沿南太行、伏牛山和大别山三大山系分布。从市县看,中部地区的传统村落主要集中在郑州市、平顶山市和许昌市三市交界处,豫北地区的传统村落主要集中在安阳市、鹤壁市和新乡市三市交界处,豫南地区的传统村落主要集中在新县、光山县、罗山县和商城县交界处,豫西地区的传统村落主要集中在卢氏县、嵩县、洛宁县等交界处。这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人口外流较多,且大多传统村落的民房以木石为主,传统村落得以保存且布局相对完整,数量较多。

图1 河南省传统村落在行政边界集中分布情况

三、河南省传统村落的集聚规律

(一)呈现“大分散小集聚”

随着各批次的申报,传统村落在全省各个地市均有分布,呈现“大分散”分布状态;而在豫北、豫中、豫西和豫南地区传统村落又呈“小集聚”分布状态。通过采用核密度分析(如图2),识别四大集聚区空间范围。第一集聚区为豫西北太行山集聚区,主要分布在鹤壁市的淇县和安阳市的林州市以及新乡市的辉县、卫辉市;第二集聚区为豫中环嵩山集聚区,主要分布在郑州市的登封市与平顶山市的郏县、宝丰县和汝州市等地区;第三集聚区为豫南大别山集聚区,主要位于信阳市的光山县、新县和商城县;第四集聚区为豫西南伏牛山集聚区,主要位于三门峡市。其余则大部分散落在豫西的山地丘陵区。

图2 河南省传统村落核密度分析

(二)分布重心位于豫中地区,并沿“西北—东南”方向集聚

对河南省1 018个传统村落进行标准差椭圆和平均中心分析(如图3),河南省传统村落分布的中心集中位于许昌市禹州市和平顶山市汝州市附近;传统村落的集中方向整体呈现“西北—东南”,随着批次的增多,传统村落从“西北—东南”到“南—北”和“东北—西南”。传统村落集聚方向的变化,主要是因为随着申报批次的增多,前几批平顶山市附近的申报数量逐渐减少,原来的“西北—东南”方向逐渐弱化,逐渐向“南—北”方向增加;随着在鹤壁市、安阳市发现的传统村落的逐渐增多,传统村落集聚方向开始呈现“东北—西南”的趋势。

图3 河南省传统村落整体标准差椭圆和平均中心分析

四、结语

通过对河南省传统村落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发现传统村落整体呈现“大分散小集聚”,传统村落集聚中心位于豫中地区附近,集中方向整体呈现“西北—东南”;在时间演化上,呈“U”形,形成年代以清代以前为主;在空间分布上主要位于省市县行政边界经济欠发达地区。本研究探讨了河南省传统村落集聚时空演变规律,下一步应进一步结合中国传统村落和河南省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示范政策,研究与文化、经济、生态等方面的耦合关系和影响因素,以期发现传统村落时空演变方面更多的规律,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梁洪生.“中国传统村落”的评选与保护及江西现态初步考察[J].农业考古,2015(6):10.

[2]田海.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20,40(7):7.

[3]王淑佳,孙九霞.西南地区传统村落区域保护水平评价及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22,77(2):18,474-491.

[4]李伯华,李雪,王莎.乡村振兴视角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22,45(1):1-10.

[5]张杰,庞骏.系统协同下的闽南古村落空间演变解读:以福建晋江历史文化名村福全为例[J].建筑学报,2012(4):6.

[6]刘磊.中原地区传统村落历史演变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6.

[7]李久林,储金龙,叶家珏,等.古徽州传统村落空间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J].经济地理,2018(12):13.

[8]张喆,王凤莹,朱正.传统村落的建筑保护修缮探索:松阳“拯救老屋行动”实践[J].建筑学报,2021(1):34-37.

[9]叶菲.湘西地区传统村落价值评估体系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20.

[10]李伯华,李珍,刘沛林.湘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变异及其分异规律[J].自然资源学报,2022,37(2):362-377.

[11]邓运员,付翔翔,郑文武,等.湘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秩序的表征、测度与归因[J].地理研究,2021,40(10):21.

[12]陈刚.发展人类学视角下乡村振兴与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21,42(3):160-164.

[13]程海帆,李楠,毛志睿.传统村落更新的动力机制初探:基于当前旅游发展背景之下[J].建筑学报,2011(9):100-103.

[14]戴晓玲,浦欣成,董奇.以空间句法方法探寻传统村落的深层空间结构[J].中国园林,2020,36(8):52-57.

[责任编辑:樊 霞]

基金项目:2024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基本科研费项目:河南省传统村落集聚时空演变规律研究(24E049)

作者简介:刘 申(1986—),男,河南唐河人,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城乡与区域规划方面的研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