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新型催芽技术在大棚马铃薯种植中的应用
作者: 韩峰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4.05.015
现阶段,随着我国全面进入科技时代,作为我国重要的支柱型产业,农业领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广大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的过程中,不再受各类外界因素限制,利用大棚即可开展作物的全年耕种。关于马铃薯的种植,为从根本上提升粮食产能,可以借助新型的催芽技术,以此实现既定生产目标的同时,帮助农民群众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推动相关产业的稳定运转。
一、大棚马铃薯种植现状
在我国国民的餐桌上,由于马铃薯具有口感绵密、价格低廉的特点,因此,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为此,在农业领域,马铃薯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力求保证此类作物库存充足,确保市场供应量始终处于平稳状态,广大农户应围绕当前的实际情况,充分了解市场供求水平,应用先进的大棚种植技术。但是因为大棚的占地面积相对较小,内部空间环境较差,当其长时间生长至大棚中,不但会对作物的年产量造成影响,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安全风险,病虫害问题出现的可能性也会逐步增大。为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专业领域的科研人员应根据相关数据和信息,优化现有的种植手段及催芽技术,借此保障马铃薯的种植效率和果实品质。
二、应用马铃薯新型催芽技术的意义
在马铃薯的种植过程中,为从根本上提高作物年产值和质量,降低病虫害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应借助合理有效的新型催芽技术,以此增强马铃薯的活性,提高出苗率,缩减作物的生长时限。使用此类技术,不但有利于扩大薯体与空气的接触范围,强化马铃薯根茎的光合作用效率,更能从根本上增强马铃薯的发芽水准。尽管应用相关手段后,具备明显的优势。但是,种植户还应注重田间管控,并利用闲暇时间,强化自身的业务能力。如果对此环节始终抱以漠视态度,不仅会对作物产能产生严重干扰,还会对农户的经济收益造成影响。针对上述情况,为从根本上降低马铃薯催芽过程中,存在风险隐患的概率,应结合以往的经验教训,注重落实以下几项操作:首先,选择高品质的马铃薯品种,并对其进行晒种处理。其次,使用专业的工具将马铃薯切成等大的碎块,并在其中添加少量的微生物菌群。最后,借助有效的催芽手段,落实催芽期的监管作业。完成上述环节后,能够最大限度提高马铃薯产量及果实质量,更能为后续的农作物种植打下坚实基础。
三、马铃薯新型催芽技术
1、挑选品种
正式开展马铃薯的种植作业前,为从根本上提升作物产能,强化催芽效率,农户应前往当地市场,挑选高品质的马铃薯品类。作为种植阶段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马铃薯类别的选取,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所示:第一,结合播种地区的实际情况,参考当地的温湿度变化,选择与之对应的种类。第二,深度了解所在区域及整个农产品市场中,人们需求量较高的品种,围绕指向性的操作原则,选取对应的薯种。第三,全面掌握所选品质的主体特征,明确其是否具备较强的抗旱耐寒能力。落实上述环节后,优先选用表皮平整、未感染病虫害、形状优质的品种。
2、晾晒处理
关于待种马铃薯的晾晒作业,开展相关工作,有利于提升活性酶的单位密度,增强马铃薯内部的氧含量,缩减风险问题出现的可能性,缩减幼芽破土的时间,提升幼芽的生命力。此外,为降低病害隐患对作物的影响,可以采取物理杀菌的方式,使用专业的紫外线装置对其进行照射处理,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杀除残存于马铃薯表皮的病菌。正常情况下,杀菌作业应尽量在天气晴好的午间进行。预先将进行过筛选处理的马铃薯放置在平缓的通风处,确保强烈温暖的日光得以照射在马铃薯表面。关于作物的晒种频次,应控制在3次左右即可。
3、切块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切块的时间过早,不但会导致马铃薯内部的水分子迅速挥发,更可能致使物种溃烂。因此应在正式开展催芽处理前的1至2天内,将马铃薯切成大小均等的碎块。同时,还需要在每一枚马铃薯块的表面,至少预留一枚育芽孔。此外,应将每块碎块的重量控制在固定区间内,不可过量。否则,可能会导致薯块无法有效吸收成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进而对幼苗的生长产生严重干扰。另外,如若薯块的体积较小,当其内部的水分子含量较低时,还容易引发抗旱能力减弱的问题,降低幼芽的成活率。正常情况下,农户应从马铃薯的尾端开始操作。第一,切除活性较差的尾端。第二,围绕预芽洞的所在区域,以旋转的方式,从尾部向顶部切块,以此保证每一枚碎块顶部都有一个孔洞。第三,将马铃薯顶部区域分成等量的2份。除此之外,切块时如若发现其中存在感染病菌的马铃薯,应及时将其移除,并使用化学药剂对切块工具进行消杀处理。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降低病菌二次感染和传播的可能性。其中常用的药剂有以下几种,分别为:70%浓度的C2H5OH、3%浓度的KMnO4水溶液、HCHO溶液及50%浓度的C9H9N3O2。假如在马铃薯的尾部区域发现明显的黄色环状物或存在黑化现象时,不仅要及时将其扔掉,还要使用高锰酸钾水溶液清洗切块工具,以此阻断病害继续传播。
4、翻拌杀菌
将待种马铃薯切碎成小块后,还应将其置于约50%浓度的C9H9N3O2溶液中,亦或是将水与KMnO4均匀搅拌后,把薯块放置其中。正常情况下,泡种时长应控制在10分钟以内。完成上述操作后,将其放置在定量的草木灰中翻拌均匀,确保每一块薯块表面都能均匀附着足量的有关物质,待其挥发出定量的水分后,便可正式进入催芽环节。
开始马铃薯催芽作业前,使用定量的微生物对其进行翻拌处理后,可以增强薯块切口的愈合速度,减弱溃烂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同时,还能够为其补给生长所需的各类营养物质,提升发芽速率和整体长势。除此之外,微生物不仅携带足量的养料,更可以提升马铃薯的抗病能力,调节土壤pH值,分化其中残存的化学药剂。
5、土壤覆膜
通常,关于马铃薯幼苗的移植,应在前一年的冬初进行,具体的移栽步骤如下所示:首先,使用专业的机械设备开挖地垄。其中,对于面积较小的垄沟,宽度应控制在50cm以内。其次,农田中施加足量的农家有机肥。关于肥料的腐熟,可以选择经过沤熟处理的家禽排泄物,并在其中拌入足量的草木灰等物质,同时,加入定量的化学物质。再次,完成上述操作后,向土壤中加入50%浓度的除草药剂,并在其表面覆盖一层一定厚度的塑料膜布。关于单位密度的控制,相邻两行植株的间距应控制在50cm左右,每株作物的距离应大于20cm。需要注意的是,完成移植处理后的马铃薯,一周左右幼芽即可成功破土。为确保其始终处于稳定状态,应预先在膜布表面开孔,并将孔洞大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保证马铃薯芽的出土率。
6、催芽作业
一般情况下,在正式进入播种期前1个月左右,便需要对马铃薯进行催芽处理。关于催芽地点的选择,常见的区域如下,分别为大棚、温室、地窖等。
首先,将完成切块及消杀处理的马铃薯静置于催芽器皿中。此时,应保证预芽洞始终处于垂直向上的状态。通常,在每一个容器中,薯块的总量应控制在30%以内。一旦超过相关数值,当单位密度内的马铃薯数量较多,可能对作物发芽率产生影响。情节严重者,还容易影响马铃薯的生长水平,降低其内部的营养物质含量。
其次,关于马铃薯的催芽环节,应确保其始终处于层层堆叠的状态,还应保证其始终保持固定的角度。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提升空气的流通效率,确保大棚内的温度保持平稳,降低催芽时长,从根本上强化马铃薯幼芽的活性。此外,还应严格控制棚内的预芽温度,将其把控在24℃左右。正常状态下,催芽时长应在14天以内,当作物幼苗生长至一定高度后,即可同步开展播种作业。值得关注的是,为缩减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帮助广大种植户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应优先采用拥有控温特征的操作室。
最后,在大棚中进行马铃薯的催芽操作时,可以降低酿热物的利用率,注意对薯块进行保温保湿处理。同时,还要保证棚内温度始终处于20℃以内。如若超过固定值,不但会导致薯块死亡,更会对幼芽的质量产生影响,无法满足既定的育芽要求。当幼芽的高度超过2cm后,便可将其移送至指定区域耕种。
7、浇灌要点
完成马铃薯幼苗的移植后,不但要保证其生长高度持平,还要及时开展浇灌作业。结合作物的成长状态,向田间浇灌足量的水分,确保土壤中的水分子含量适中,为马铃薯的生长提供便利条件。正式进入成熟期前7天左右,应中断浇水。
8、田间管控
①虫害防治
在马铃薯的成长周期内,为实现既定的生产目标,增强作物质量,应重点开展虫害的防治。其中,常见的虫害有以下几类,分别为:瓢虫、蚜虫、地老虎等。农户可以围绕虫害的严重程度,使用对应的药剂。在整理土地的过程中,可以调配90%浓度的敌百虫水溶液,开展施肥作业的同时,将其均匀播撒至垄沟中。进入温湿度较高的夏季后,可以向种植区域内加入80%浓度的敌敌畏,并在其中加入70%浓度的百菌清,以此降低虫害问题出现的可能性。
②催芽管理
关于马铃薯新型催芽技术的应用,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应将大棚内空气中的水分子含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首先在沙土材料中添加少量的水,并将其均匀附着至薯块表面。不可将干沙直接涂抹至作物表面,再加水。如此,不仅会导致大量的水分子渗入马铃薯中,导致水分含量较高。关于沙土的水分子拥有量,应保持适度状态。在催芽的过程中,如若土壤湿润,则不需要对其进行浇灌处理。假如在此阶段,湿度较高,可能会引发根部溃烂,进而影响马铃薯的出土和最终产值。
对于温度控制,正常情况下马铃薯催芽的最佳温度为15℃,如若低于平均值,发芽率会大幅度降低。当温度超过20℃,发芽效率会随之提高,但是幼芽的质量相对较差。
在实际的催芽过程中,应两星期查看一次幼芽长势。如若其中存在溃烂问题,应在第一时间移除病死薯块。并同步将单位面积内的全部薯块移动至室外,对其进行高温灭菌处理,再进行催芽作业。此外,在马铃薯的催芽阶段,最佳的幼苗长度为2cm左右。当植株的幼芽生长至指定长度后,可以将其放置在光照环境中催绿。待其完全变为绿色时,马铃薯自身的含水量会逐渐下降,幼苗也慢慢进入生长的旺盛期。对其进行移栽处理时,断裂的风险降低,成活率和活性强。
9、注意要点
在马铃薯的耕种阶段,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完成对薯种的催芽环节后,应围绕棚内的实际情况,落实针对幼芽长势的调整操作。正常情况下,应保证大棚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含量略低于常规土质。当土壤中的养分含量较低时,可以适度增强催芽时长,提升幼芽活性和稳定度。同时,应要借助专业的科学技术,合理控制棚内的温度和湿度,以此为马铃薯幼芽提供稳定的成长空间。
{2}在大棚马铃薯的种植阶段,关于新型催芽技术的有效应用,应结合以下环节操作:使用此类技术时,由于马铃薯需要在棚内发芽,因此,应使用专业的机械设备,在大棚中开挖垄沟。此外,完成薯块催芽后,应根据容器中幼苗的疏密程度,将地垄的各项数值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常见的播种密度应为5000株/667m2,以此降低风险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同时,还要围绕发芽的薯块规格归类,落实上述环节后,即可开展马铃薯的耕种作业。
{3}关于马铃薯的施肥处理,种植户应利用先进技术,选择合适的方法。因为土壤中含有催芽器皿,所以,不可将肥料埋藏于地下深处。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在马铃薯的催芽过程中,早已完成马铃薯幼苗的改良。为此,应适度降低肥料的施加量,以此缩减当马铃薯处于封闭环境中,影响棚内空气质量的可能性。在马铃薯的成长周期内,广大种植户还应重点落实催芽处理后植株的生长状态,第一时间完成施肥作业,为其提供生长所需的各类营养物质。关于肥料的选择,可以将马铃薯专用肥视作基础肥料,降低化学药剂的投放量。对于盛装肥料的器皿,应优先选择未被使用过的塑料装置。如若需要利用老旧设备,则要使用大量的清水盥洗。完成高温杀菌后,再将肥料置入其中,以此规避不必要的风险问题。再者,还可以应用经过沤熟后的农家有机肥料,为土壤注入植株所需的营养物质,缩减隐患问题的发生概率。
{4}在为植株浇水的过程中,应避免器皿内的水分含量过高,以此降低植株出现根部溃烂等问题。浇灌时,可以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应选择在早晨或夜间操作,不可在温度较高的中午作业。
{5}在马铃薯的成长周期内,还应将棚内的温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保持内部的空气流通,确保植株始终处于稳定状态。处于幼苗期的植株,应将棚内的温度调整至24℃左右,夜间的温度也不得低于10℃。伴随着时间的推移,需要适度减弱棚内的温度。当作物进行成熟期后,应适当提高通风时长,杜绝长时间覆膜,以此确保其长势旺盛,不易感染各类病菌。在大棚马铃薯的种植过程中,当其处于室温状态时,应控制薯块与通风口的距离,以此保证温度变动对作物产生严重干扰。假如棚内的水分含量较低,可以先完成洒水作业后,再将薯块置入其中,并在其表面均匀覆盖一层颗粒较小的沙土。此外,还应事先对沙土进行浇水和消杀处理。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保证薯块切口湿润度的同时,缩减马铃薯感染病菌等风险隐患的可能性,最大限度增强作物产量。
综上所述,在大棚马铃薯的种植阶段,为将马铃薯新型催芽技术应用到实处,应围绕当前作物的种植现状,优先选择高品质的品类,以此降低病虫害等风险问题出现的可能性。正式种植前,应将待种马铃薯切成碎块。同时,还要对切碎处理后的马铃薯块进行翻拌处理,并将其放置在温湿度足量的区域催芽。完成上述操作后,还应注重落实水肥管理,适当调节通风及覆膜时长,以此培植出满足要求的作物。
(作者单位:122000 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农业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