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玉米种植中主要病虫害采取的有效防治技术
作者: 王硕丰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4.05.024
黑龙江作为我国北方的农业大省,玉米是该地区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由于黑龙江省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从而使得当地的气候条件具有了一定的特殊性,由此导致玉米种植期间病虫害的发生几率进一步增大。为此,要对病虫害的防治予以高度重视,必须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提高防治效果,为玉米高产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一、玉米丝黑穗病及其防治技术
1、发病原因
丝黑穗病是黑龙江地区玉米种植期间比较常见的病害之一,该病害一旦发生,容易造成玉米减产,并且还会导致玉米的品质下降,危害性比较大。引起丝黑穗病的原因较多,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病原菌大量积累
玉米多年连茬,加之大量的秸秆直接还田,从而使种植地土壤当中的病原菌不断积累,数量进一步增加,给丝黑穗病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调查发现,玉米连作的地块丝黑穗病发生比较严重,而轮作的地块则发生比较轻微。部分地块连续3年以上种植玉米,使得土壤中的致病菌数量逐步积累,当环境条件适宜时,便会暴发丝黑穗病,染病的玉米植株生长发育会受到影响,若是治疗不及时,则会使玉米的产量大幅度降低。用带有病残体的秸秆直接还田,或是施用的农家肥未能充分腐熟,致病菌便会传入田内,导致菌源的数量增加,从而使丝黑穗病的发生几率增大。
②过早播种
丝黑穗病的发生,与玉米过早的播种有着密切关联。正常情况下,黑龙江地区应在4月20日左右播种,但为了防止春旱,常常会选择早播,因当地春季的地温相对较低,致使玉米从播种到出齐苗的时间达到20天,过低的温度,导致玉米幼苗的出土时间延长,致使胚芽长期在土壤中生长,增大了丝黑穗病病原菌的侵染几率,发病率进一步提升。
2、防治方法
①选取抗病品种
玉米种植期间,选择的品种抗病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丝黑穗病的发生几率。不同的玉米品种,在丝黑穗病的抵抗能力方面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因此,要以保证高产为前提,选用抗丝黑穗病的杂交品种,由此能够使该病害的发生几率大幅降低,从而达到预防的效果。
②强化种植管理
不同地区丝黑穗病的发生情况有所不同。因此,要依据实际合理轮作。对于丝黑穗病发生比较严重的地块,应当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轮作植物以高粱为首选。在轮作的基础上,要对玉米的播种期加以调整,以种植地的土壤性质、墒情、所选品种的抗病能力,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灵活控制播种期,杜绝不合时宜的早播。同时,要适当提高玉米的播种质量,选种时,要优选良种,除了籽粒饱满之外,还应发芽强势,这样能够增强种子的抗病性,降低丝黑穗病的发生几率。播种前,要对土壤进行深翻整地,将土壤耙碎耙细,通过蓄水保墒提升地温,给玉米生长发育创造有利条件。播种时,要尽可能保持深浅一致,覆土的厚度适中,不宜过薄或过厚,采取有效的措施,缩短种子在土壤内滞留的时间,降低病菌侵染的可能性。不得使用带病的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时,要确保充分腐熟。
③及时拔除病株
田间的病株应当及时铲除,避免病菌蔓延、扩散,导致更多的植株染病。可在定苗及除草时,将疑似染病的植株拔除,此项工作一定要在病穗尚未开裂散出冬孢子之前完成。如果未能在开裂前拔除,冬孢子散落于田间,会导致菌量增加,翌年病害的发生会变得更加严重。
④用药防治
用药剂拌种,能够有效防止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这种方法简单、实用、效果较好,可以选择的药剂种类较多,如浓度为2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浓度为12.5%的氰菌唑乳油、浓度为12.5%的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浓度为2%的立克秀粉剂等。用药时,应当对药量严格控制,不得随意增大药量,以免产生药害,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不利影响。
二、玉米大斑病及其防治技术
1、发病原因
在玉米生长发育的整个周期内,都可能感染大斑病,若是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气,则会导致该病害大范围蔓延、扩散,从而造成玉米的产量下降。引起大斑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玉米品种抗性低
调查发现,黑龙江地区种植的玉米基本上都是高产的品种,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种植户在选择品种时,一般都是以高产品种作为首选。大斑病在密植的玉米地块中更容易传播,而大部分种植户并未意识到该病害的严重性,致使忽略了对大斑病的预防,所选的品种抗性不高,并且为提高产量而选择密植,给大斑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②连作
玉米秸秆是大斑病病原菌的栖身之地,秸秆还田的过程中,病原菌将会在秸秆上休眠越冬,待到翌年环境适宜时,便会复苏侵染玉米植株,造成大规模危害。玉米如果采用连作的生产方式,则会导致大斑病的病原菌始终留存于地里田间,当气温及空气相对湿度达到一定时,即25℃和70%-90%,致病菌便会在一定范围内传播,引起大斑病暴发。相关资料显示,玉米连作地块大斑病的病株率比平均值高出80%左右。
2、防治方法
①选择抗病品种
防治玉米大斑病比较简单且有效的途径是选取抗病能力强的玉米品种,要保证所选的品种具备高产的特点,不能以牺牲产量为代价。要从规模大、信誉好、有资质的供应商处采购,以保证玉米品种具备抵抗大斑病的能力,从而提高预防效果。
②加大田间管理力度
玉米种植期间,田间管理是一项较为重要的工作,此项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减低田间的相对湿度、减少侵染源,并确保水肥充足供应,满足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需要。在田间管理的过程中,可采取人工与机械相结合的方式,对地块进行深耕,通过整地的方式消除土壤中的病原菌。每年的8月左右,对当地的天气情况密切关注,根据大斑病发生趋势的预报,做好应对措施,可降低发生几率。施肥期间,可按照田间种植密度,控制基肥的施用量,向叶面适量喷施尿素,并适时追肥,以此来增强植株的抗性,降低大斑病的发生几率。
③药剂防治
玉米染病的初期阶段,可以选用浓度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是浓度75%的百菌清800倍液,用量控制在750kg/hm2左右,连续用药2-3次,每次间隔7天,由此能够使大斑病的扩散蔓延得到有效控制。如果大斑病与玉米螟及黏虫同时发生,则可选用吡唑醚菌酯、肟菌·戊唑醇、烯唑醇等药剂,配合氯虫苯甲酰胺一同施用,达到防病、防虫的双重效果。
④减少侵染源
玉米种植期间,要做好田间的巡视检查工作,发现感染大斑病的植株后,要立即从田间清除,以此来消灭侵染源。该方法在病株率较低的地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若是大斑病比较严重的地块,则应以化学防治为主。需要注意的是,病残体本身就是侵染源,要集中深埋,或是焚烧处理。
三、玉米黑粉病及其防治方法
1、发病原因
①病原菌数量增大
玉米连作、施用的有机肥未充分腐熟、所选的种子带菌等,都会造成田间土壤中的病原菌数量不断积累,由此导致植株的侵染源增多,这是引起黑粉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②气候因素
黑龙江地区的冬季和春季气候比较干燥,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冬孢子基本上不会萌发,但也不会失活死亡,它们一般会在土壤中或是病株的残体上越冬。当夏季到来后,气温不断升高,环境湿度增大,担孢子便会随之萌发,并随着风雨大范围传播。此时的玉米植株正处于幼嫩的阶段,担孢子会侵入到玉米的表皮内产生出病瘤。
2、防治方法
①选取抗病能力强的品种
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可将抗病能力强的品种作为首选,由此能够达到预防黑粉病发生的目的,通过品种的选择实现病害预防的目标,是最为简单且有效的措施。玉米的品种相对较多,不同的品种抗性不同。选择时,要在确保高产的基础上,选取对抵抗黑粉病能力比较强的品种,从而降低黑粉病的发生几率,这对优质、高产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②实行轮作
轮作是减少田间病原菌比较简单的途径,通过合理轮作能够使黑粉病得到有效的预防,从而降低该病害的发生几率。黑粉病的致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至少2年。所以轮作应当以3年作为1个周期。
③清除病原
在玉米黑粉病的防治中,清除病原是比较有效的措施,栽培人员应当做好田间巡视检查工作,发现黑粉病的病原后,要及时清除,避免扩散,造成大面积染病。为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栽培人员要对该病害的发生与发展情况有所了解,做好病发期的检查工作,每隔5天检查1次。
④田间管理
玉米种植期间,为进一步降低黑粉病的发生几率,要做好田间管理工作,选择适宜的时间进行玉米播种,错开黑粉病的高发期,播种时要做到深浅适宜,并合理密植,培育壮苗,以此来增强植株的抗病性;重视水肥管理,控制好氮磷钾肥的比例,避免过量施用氮肥;要保证田间灌溉的及时性,尤其是在玉米抽雄前和抽雄后。
⑤用药防治
化学药剂是黑粉病防治中效果最佳的一种方法,但必须指出的是,化学药剂如果过量使用,则可能产生药害。不仅如此,还可能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因此,使用化学药剂时,要对浓度和用量严格控制。可在玉米播种前,使用浓度为44%的氟唑环菌胺悬浮种衣剂对玉米包衣,用量控制在每100kg种子60ml;玉米进入抽雄期后,可选用浓度40%的苯醚甲环唑悬浮剂,用量为15ml/667m2,兑水后以喷雾的方式给药,每隔7天用药1次,连续2-3次即可达到治愈的效果。
四、玉米螟及其防治技术
1、发生特点
玉米螟又被称为钻心虫,对玉米的危害性非常大,一旦大规模发生,会导致玉米减产。玉米螟通常会寄生在秸秆上越冬,翌年春季到来后,便会在地里田间频繁活动。由于此类害虫具备一定的飞行能力,从而使其对玉米植株的危害性更强,它的发生与季节和气候有关,雨季暴发的可能性相对较大。玉米螟会在生长势头比较好的玉米植株上产卵,幼虫会咬食玉米的茎叶及果实,可造成玉米品质及产量下降。因此,要对此类害虫的防治予以重视。
2、防治方法
①农业措施
玉米种植期间,要及时清理种植区内的秸秆及根茎,这样可以消灭玉米螟的寄主,减少虫口基数。用粉碎机将田间的秸秆全部粉碎,破坏玉米螟越冬的环境。同时,对地块进行深耕。选种时,应当以抗病虫害能力强且高产的品种作为首选,在降低玉米螟及其病虫害发生几率的同时,保证玉米的产量。
②生物防治
在玉米病虫害的防治中,生物防治具有环保的特点,应用较为广泛,主要是通过以虫治虫和以菌治虫,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所谓的以虫治虫实际上就是利用玉米螟的天敌,以一些有效的手段,将天敌引入到玉米栽培区域内。赤眼蜂是玉米螟的天敌之一,它可以将自己卵寄生于玉米螟的卵中,这样一来,玉米螟的卵便无法存活,从而达到防治的效果。在利用以虫治虫的方法防治玉米螟时,要为天敌创造有利的生存环境,以便更好的繁衍生息。如果田间的天敌数量无法达到防治需要,则可以人工释放的方法,增加天敌的数量。以菌治虫是指利用生物菌剂对玉米螟进行防治,效果较好的有白僵菌等。
③物理防治
玉米螟具有趋光性的特点,利用这一特点,可以通过悬挂投射式杀虫灯的方法,对玉米螟加以防治。杀虫灯能够在夜间吸引玉米螟,可按照田间玉米的栽植密度,对杀虫灯的间距合理设置,以200m左右为宜。为最大限度发挥出杀虫灯的作用,可在玉米螟羽化时,对杀虫灯进行应用。
④药剂防治
在玉米螟的各种防治方法中,化学药剂的效果最为显著,但由于化学药剂本身具有一定的毒性,所以在使用时,要对浓度及用量严格控制,避免浓度过大、剂量过多,引起药害,对玉米植株造成不利影响。可以选用浓度为18%的杀虫双,用量控制在200-250g,兑水75-100kg,以喷施心叶的方式给药;选用浓度为50%的巴丹粉,用量控制在200-300g,与30-40kg的细土拌和均匀后撒施;玉米穗期,选用浓度为90%的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是浓度为75%的辛硫磷乳油1000倍,向雌穗的顶部滴施。
五、玉米红蜘蛛及其防治技术
1、发生特点
玉米红蜘蛛是一种发生频率高,容易形成暴发性的害虫,是影响黑龙江地区玉米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害虫之一。单株上能够寄生几千甚至上万只红蜘蛛,一旦发生,会造成玉米植株大面积枯萎死亡,导致减产,玉米的品质也会下降。在高温和低湿条件下,红蜘蛛的繁殖速度都会加快,最适宜红蜘蛛繁殖的环境是22-30℃的温度和60%以下的相对湿度。
2、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
玉米收获完毕后,要及时对田间的杂草及茎叶残体进行清除,同时采取深耕、深翻的方法整地,将玉米的根茬彻底粉碎;施用有机肥时,要保证无虫源并充分腐熟;破坏红蜘蛛越冬的环境,以此来降低虫口基数,减轻危害程度;实行倒茬轮作,避免重茬连作;田间和田边的杂草要及时处理,切断红蜘蛛从田边向田间转移的过渡带。
②药剂防治
化学药剂在玉米红蜘蛛的防治方面效果比较显著,越早用药,效果越好。当玉米进入拔节期时,可对玉米植株进行局部用药,并在中下部叶片的黄斑数量增多后,再次用药。可以选用的药剂有浓度5%的尼索朗乳油800-1000倍液、浓度20%的速螨酮乳油2000倍液、浓度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兑水后,以喷雾的方式给药。由于红蜘蛛在适宜的环境中繁殖速度非常快。因此,用药的间隔时间以5-7天为最佳,各种药物应交替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影响防治效果。
综上所述,黑龙江省玉米种植的过程中,要做好丝黑穗病、大斑病、黑粉病、玉米螟、红蜘蛛等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应采取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可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最大限度地降低病虫害的影响,如此方可确保优质、高产目标的顺利实现。
(作者单位:158421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庆丰分公司农业综合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