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猪场非洲猪瘟防控中消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任中毅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4.05.038
我国一旦传入非洲猪瘟,将严重影响生猪养殖业的经济利益。这种疫病具有极强的传播能力,在短时间内便能迅速扩散,对所有的生猪都构成潜在威胁。尽管非洲猪瘟的有效疫苗尚未问世,但我们应当采用科学的防控方法,切断传播途径,从而预防疫病蔓延。然而,很多养殖管理人员并未充分了解这种疫病,没有按照生猪安全管理的需求,选择科学的预防措施。这导致消毒设备不足以及猪舍内空气中存在大量病毒,进一步促使非洲猪瘟的传播。在生猪安全管理方面,提升猪场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我们需要采用科学的预防方法,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并且认识到消毒工作的重要性。
一、中小型猪场非洲猪瘟防控中消毒工作的问题
1、缺乏科学的防控与消毒技术
防控以及消毒技术的科学性是保障生猪能够健康成长、控制非洲猪瘟的重要因素。部分中小型猪场并没有建立具有科学性和完整性的防控消毒技术,同时相关工作人员也很少有学习的机会。在工作人员缺少培训以及相关知识匮乏的情况下,他们对疫病防控的动态不能及时掌握,也缺乏相关的渠道去掌握疫病防控的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为猪场的疫病防控工作带来难度。当前,四川省广安市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的生猪养殖趋势,但是仍有部分猪场处于散养状态,分布的范围比较广泛,监管的难度也比较大,这对非洲猪瘟的防控效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部分猪场虽然采取了防疫措施,但是在操作过程中缺少规范性,免疫注射的时间、剂量都存在问题,极易使生猪产生免疫副作用。当非洲猪瘟来临时,猪场很可能会出现应对不及时的情况,对于疫病不能有效地识别和处理,使疫病扩散,这对猪场的发展极为不利。
2、相关防疫专业人员数量不足
与规模较大的养猪场相比,中小型养猪场缺乏防疫专业的相关人员。大多数从业人员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往往只是从制度层面进行饲养管理以及消毒管理。相关的专业人员队伍不足,尤其是年轻骨干的缺乏,难以将卫生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对于非洲猪瘟这样的疫病缺少相关控制的经验,获取相关防控知识的渠道也相对较窄。工作人员不知道如何用更加科学的方式进行疫病防控,没有相关专家进行针对性指导,也就造成了猪场疫病防控方面缺少科学性。对猪场粪污处理不够及时,没有真正将通风、消毒等工作落到实处。对于部分刚刚起步的中小型猪场来说,其管理制度尚未完善,在管理方面存在一些漏洞,同时管理者也缺乏管理经验。因此,此类猪场的疫病防控效果并不理想。
3、只重视猪场内防疫消毒工作
虽然我国的生猪养殖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部分养殖户对于最新的养殖方法以及养殖技术并没有很多了解,在养殖时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这对养殖效益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中小型猪场正处于发展阶段,更多的是对养猪数量的追求,却忽视了建设猪场生物环境,使得猪场的内部和外部都不具备良好的卫生环境。部分中小型猪场只注重对猪场内的防疫消毒,对于猪场外的生猪运输车、饲料运输车以及其他出入车辆则常常忽视消毒的工作。部分猪场对于进出人员没有进行非常严格的限制,饲养人员可以随意出入生产区以及生活区。部分猪场甚至养猫养狗,忽略外来动物流动对于生猪的危害,这为猪场带来的安全隐患是很大的。
二、中小型猪场非洲猪瘟防疫中消毒工作的对策
1、加强中小型猪场消毒意识
我国目前部分中小型猪场的消毒意识还比较薄弱,因此,为了有效的应对非洲猪瘟这样的疾病,应对基层养殖人员进行消毒安全方面的知识讲解,强化其消毒意识,推动养猪业的发展。首先,全覆盖培训,压紧压实责任。猪场应聘用具有专业知识的饲养人员,并且定期对其进行培训,让其对各项消毒技巧有熟练的掌握,并且意识到消毒工作对于猪场的重要性。比如,邻水县为了加强对辖区生猪的疫病防控,及时调整和完善“3+1”网格化监管体系,成立生猪疫病联防队伍,召开生猪疫病防控相关专题会,对生猪疫病的防控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该县采取“分类指导、分层施教、逐级培训”的模式,对生猪养殖户、兽医以及村级防疫人员进行全覆盖的培训,开展一线情况的摸排,严格落实日报告制度,将责任明确到个人。其次,全方位宣传,营造浓厚氛围。通过发放传单、悬挂横幅、播放广播、接受群众咨询、走村入户等方式,加强对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的广泛宣传,让养殖户了解更多生猪疫病防控知识,增强其自主防范意识,营造浓厚的群防群控氛围。
2、做好中小型猪场引种管理
中小型猪场在进行引种时,应该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不从外地引进种猪,尤其是疫病地区猪种的引入要进行慎重考虑。自繁自养原则是防止猪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为了防止从外地买猪带进传染病,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原则。根据猪场的发展计划来配育优良的母猪群,并且在母猪繁殖时选择先进的人工授精技术。在这一原则下,可以有效减少养殖成本,减少病原体的进入,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在采购猪种时,应该尽量选择信誉好的企业。同一个猪场应该选择单一的种源,并采取全进全出的原则。全进全出的管理制度指的是猪场中同一批次的生猪同时进入猪栏中进行饲养,在进行生长育肥饲养之后再统一进行售卖。这一原则可以避免不同批次的生猪之间出现交叉感染,避免疾病的传播。若一定要从疫区引种,对于引种猪场的猪群健康状况一定要全面掌握,了解猪种的免疫病况。对于相关证照也要进行严格的核查,在引入之前做好实验室检测。运输猪种的车辆应进行清洗、消毒、烘干、采样检测等程序,在完全合格之后才能用于猪种运输。在引入猪种之后,需要先对这些猪种进行隔离饲养,时间至少要坚持21天。在猪种隔离期间,应对其进行观察和消毒,保证猪种没有任何异常才可进行混群饲养。中小规模猪场的生猪往往都在当地销售,因此,应该根据当地居民的喜好来选择猪种的类型,保证生猪能够顺利销售。
3、强化中小型猪场饲料管理
饲料原料的种植、收获和运输,以及成品料的生产加工、储运和运输,在各个环节中都可能出现饲料被病毒污染的情况。尤其是对于晾晒在田间地头和公路的饲料,其受污染的几率更高。在采购饲料原料时,应选择质量可靠、货源稳定的生产厂家,最好不要随意对供应商进行更改。中小型猪场在进行饲料管理时坚决不能购买来自病区的饲料和原料,也不能购买含有猪源性饲料添加剂的饲料。在每一批次的饲料进入猪场之前,都要进行严格的质检,确保饲料的新鲜度,不能有杂质。特别是对于容易变质的原料,如玉米、麦麸等,都要测定其含水量。对于自行配制饲料的养殖场来说,应该对生猪的养分需求有全面的掌握,根据实际情况去做适当调整,使饲料搭配更具营养性。在搅拌饲料的过程中,应该对其发霉变质情况进行详尽的检查。根据种类的不同,还要对饲料的配方进行动态调整。比如,邻水县多个养猪场使用发酵液态饲料养猪,猪群健康度高,疾病少,猪肉品质高。同时,在饲养生猪时,不能用剩饭剩菜等餐厨废弃物当作猪食,将生猪患病的风险降到最低。猪场如果使用袋装饲料,应在猪场内设置静置库,将饲料静置于20-25℃的环境当中,在静置2周之后再将其转运到生产区进行饲喂。猪场如果采用的是散装料库,则要增设静置料塔,将饲料静置1-2周之后再进行饲喂,将饲料的带毒风险降到最低。供给生猪的饲料最好柔细适口,易于消化,预防生猪出现疾病,促进生猪的生长发育。
4、落实程序化消毒防疫工作
根据猪场的实际情况,中小型猪场应制定具有合理性的消毒免疫程序,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程序的内容执行。首先,选择正确的消毒剂。非洲猪瘟这种病毒具有一定的耐酸碱性,在选用消毒剂时选择单纯的酸碱消毒药物难以达到良好的消毒效果。为了更好的应对非洲猪瘟,中小型猪场可选择去污剂、次氯酸钠、碱类及戊二醛这样的消毒剂。其次,对于不同的消毒对象应选择不同的消毒剂。考虑到中小型猪场生物安全管理的需求,应该对猪场的地址进行合理选择,合理规划各个区域的功能,并且完善基础设置。尤其要设置独立的生产区和生活区,并且要建立消毒池、消毒室等。对于出入猪场的人员和车辆都要严格的检查和消毒,以保证猪场消毒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工作人员进行消毒时,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对养殖人员的工作服进行消毒处理,将工作服浸泡在消毒液中,经过充分清洗后,将其晾晒在阳光下,然后存放在经过消毒的衣柜中,以备将来使用,可选择酒精和碘化物进行消毒。对于车辆的消毒可采用氢氧化钠、酚化合物消毒剂等。最后,注重对猪场内各个区域的消毒。在猪场的门口应该设置消毒室,工作人员在出入猪场以及生产区时,应该在门口进行雾化消毒,再进行体表消毒。对于运载饲料以及出售生猪的车辆应进行严格消毒,遵照彻底清洗、有效消毒、烘干、防止二次污染这几个流程进行。饲料储备区是外来车辆流动最为频繁的区域,也是预防非洲猪瘟的重点区域。因此,应对此区域进行随时随地的消毒,地面、墙壁等都要做好消毒。猪舍是生猪的重要生活区域,也要进行重点消毒。尤其是对于后备母猪舍、怀孕母猪舍、产仔母猪舍等都要每天进行清扫,每周进行3次消毒。各个区域的消毒剂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应进行统一更换和定期轮换,以保证消毒的效果。在每年的春、秋两个季节,应对猪群的免疫抗体水平以及病原进行2次检测,以便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进行强化免疫。同时,对于猪群还要做好驱虫工作,降低寄生虫病发生的概率,使生猪的抗病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5、建设高质量防疫专业队伍
为了更好的应对非洲猪瘟这样的疾病,中小型猪场还应该建设一支高质量的防疫专业队伍。对于不同的工作内容,应该设置专门的工作人员。首先,设置兽医人员。兽医人员应根据猪场的防疫计划进行组织和实施,随时随地的深入到猪舍之中,观察每个生猪的健康状况。当出现病猪时,兽医人员要进行诊疗,对于死猪还要做好解剖工作,并且做好相应的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兽医需要对饮食、饲料、猪舍等进行检查,并且在发现问题时提出改进的意见。对于引进的种猪,兽医也要做好检疫观察工作,并定期对猪场的防疫工作作出总结。其次,设置饲养人员。猪舍应该有固定的饲养人员,不能随意更换,各个猪舍的工具也不应该串用。饲养人员应该对猪群的情况进行随时观察,如果发现异常,应立即和兽医沟通,并及时采取解决的措施。饲养人员还应谨记不要随意将猪肉或其制品带到猪场之中。对于猪舍之中的粪便,应该及时清扫,保持猪舍的干净卫生。当把粪便运到粪场之后,应该将运粪车及时用水冲洗干净。此外,饲养人员还要在猪场中定期开展灭鼠和灭蝇的工作,不要让其他动物进入到猪场之中,也不能在猪场中饲养其他小动物,以免生猪感染疾病。最后,设置专门负责消毒的人员。此类人员主要负责对出入猪场的让人员以及车辆进行消毒。如果有闲杂人等要想进入猪场应进行阻止。通过建设高质量的防疫队伍,可以为猪场的防疫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6、净污通道分离
所谓的净道和污道即为人们通常所称的料道和粪道。料道作为饲养员进出以及饲料运输的通道,必须保持卫生清洁的状态。而粪道用于处理垃圾、排泄物以及销售生猪,不可避免地可能会因清理不及时而滋生细菌,难以做到绝对的清洁。因此,在进行猪舍的初期布置时,务必注意绝不能将这两个通道安排在一起,更不能将它们合二为一。
7、建设无公害化的处理场所
为了防止病死猪带来的风险,中小型养猪场还应该建立无害化处理机制。对于病死猪或者疑似感染疫病的生猪及其产品,应该根据疫区的实际情况,将其运送到无害化的处理场所进行销毁或者掩埋。首先,选择好掩埋地点。掩埋病死猪的地点应该尽量选择地势较高并且处于下风向的场所。该地点应该远离学校、居民区以及村庄等,同时也要远离河流、水源地以及屠宰场。其次,无公害化处理的技术要求。掩埋坑体的容积应该根据病死猪的大小和数量来确定。掩埋坑地应比地下水位高至少1.5米,并且做到防渗、防漏,可在坑底撒一层生石灰,厚度为2到5厘米。设置好掩埋坑之后,将要处理的病死猪投入其中,对于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采取焚烧的方式。在投入病死猪之后,要在上面撒上一层生石灰或者漂白粉进行消毒处理。病死猪及其产品最上层距离地表要保持1.5米以上,覆土的厚度不应该小于1米。掩埋覆土之后不要压实,以免腐败产生气泡冒出或者液体渗漏。在掩埋的地点,应该设置标识进行警示。在掩埋完成之后,应该马上用氯制剂或者生石灰等消毒药品对掩埋场所以及转运的道路进行彻底消毒,在后期也要经常消毒。最后,处理其他相关物品。除了病死猪的尸体之外,动物的排泄物、被污染的饲料以及垫料都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在处理这些物品时,可以采用堆积发酵、焚烧或者运送到相关地点进行掩埋的处理方式。实行堆积发酵时,堆高不得高于1米,还可在表面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利用高温进行堆肥发酵。在进行无害化处理的过程中,还要做好相关记录,以方便后期的管理。比如,广安市农业农村局在邻水县组织召开了全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会议听取了邻水县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转运“三真”做法及经验,这对保障该地养殖业生产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非常有利。
综上所述,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并没有取得彻底胜利,还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中小型猪场的养殖户应意识到疫病防控的重要性,针对现状进行及时调整,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更好的应对疫病。中小型猪场应加强消毒意识,做好引种管理和饲料管理,落实程序化的消毒免疫工作,建设高质量的防疫专业队伍,并建设无害化处理场所,从而有效化解非洲猪瘟的发生风险,提高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638510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九龙畜牧兽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