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视域下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
作者: 常海霞
蔬菜产业是关系我国民生的基础产业,也是我国农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优势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振兴、增收致富、农业提质增效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经济视角,对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进行了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一、蔬菜产业发展优势领域
蔬菜产业是城乡居民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农产品之一,而传统零散的种植,加上种植经验不足,蔬菜种植技术无法提高,农民收入低下。随着农村产业革命的纵深推进,各地蔬菜产业取得较大进展,产业规模化基本形成,市场主体基本稳定,蔬菜种植覆盖面积不断扩大,蔬菜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蔬菜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市场需求点。
1、现阶段,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种植规模、市场占有率已初具规模,蔬菜产业在品种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上,形成了优质、独特、丰富的蔬菜品种,在蔬菜质量可靠性、安全性方面,也均有一定的优势和保障,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中,特色蔬菜资源开始从传统型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开发,特别是一些菠菜、大白菜、香菜、黄瓜、豆角等蔬菜单品走俏,以“一地一品”为特色的种植产业,通过依靠温室蔬菜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优势更为突出,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空间可观。
2、依托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环境,河南省遵循“适地适种、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地理条件和环境优势,做好结构调整,蔬菜产业开展多样化种植模式,接茬模式多样,丰富了种植品种。特别是一年多茬种植的本地蔬菜,在生产成本上占有一定的优势,用工成本较低,适合省内“双循环”发展,保供本地外,还能特供经济优势圈,特别是在物流循环的大枢纽和交通圈不断扩大的大环境影响下,交通区位更具有优势,抢抓先机,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区域经济发展将更加显著。
3、以春、夏、秋、冬速生叶菜(小白菜、生菜、芫荽、香葱、芥蓝、菜心、菠菜等)蔬菜为主体的经营模式,走“短、平、快”的速生菜种植路子,配套基地规模化种植,建立速生蔬菜基地,引导群众种植时鲜蔬菜,推广高质、高品产业集聚,将速生叶菜等蔬菜确定为主导产业,统一品种、统一田间管理,实现了蔬菜种植规模效应和可持续发展,市场收益显著,增加蔬菜经营主体的收入。
二、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1、抗风险能力弱,规模化种植程度有待提升
随着蔬菜产业的蓬勃发展,河南大部分地区已开展大棚蔬菜产业发展模式,但受地理、地域、气候、环境等影响,以及地域性差异的限制,一些地区蔬菜生产结构不合理,仍以小家小户的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管理措施不足,技术标准不统一,设施标准低,配套设施落后,保温性能差,始终无法打破“监管费时、技术费工、生产费力”的局面,再加上销售管理协调差,化肥、农药不合理的使用、土地利用率低、产品安全性差等因素影响和极端高温或低温天气,以及干旱、冻害的风险,蔬菜产业无法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经济效益较差。
2、 生产基地、基础设施不完善,劳动成本高
因露地蔬菜生产面积一直占主导地位,设施蔬菜比重偏小,河南省设施蔬菜播种面积只占全省播种面积的1/5左右。所以,河南温室蔬菜产业的一些设施、设备,机械化程度低,排灌设施性能差,生产设施不标准,导致栽培技术不规范,质量控制不到位。水、电、沟、渠、路基础设施配套滞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一些已建成的设施蔬菜大棚存在建设标准低,配套设施落后,保温性能差,夏季棚内灌溉用水不便,冬季棚内温度不达标,蔬菜长势差的情况。此外,蔬菜育苗设施少,配套设备不全,育苗新技术无法有效发挥,种苗外调多,无法满足大面积发展和市场育苗的需求,设施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壮大的目标受到阻碍。
3、产销对接任重道远
(1)产品布局缺乏科学性,市场衔接有效性差。一些地区的蔬菜采收后,分级包装、预冷贮运等管理环节欠缺,产业链无法有效延伸,导致集中上市、市场供销失衡。在蔬菜种植过程中,因产销对接能力差,目标市场把握不够,很多种植户盲目跟风,盲目扩大规模,引进新品种,导致产量激增,供大于求局面的发生。在蔬菜旺季,因产品布局缺陷,常出现产能过剩情况,例如:绿色优质蔬菜、有机蔬菜、精深加工蔬菜产品占比小,成品少,无法平衡生鲜蔬菜市场供需,形成中低档蔬菜产品多,精品蔬菜少,老产品多,新产品少的局面。
(2) 种子、种苗“卡脖子”。育苗管理,集约化程度低,多数地区仍旧分散育苗、外调苗占比大,种苗质量不高,种苗投入成本大,种子茬口没有保障。
(3)蔬菜集散地建设和村社合一实体化运营均有不足表现,引领作用,带动能力、辐射范围有限,规模小,产业化运作模式不完善,产业链短小,存贮性不高,较难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
4、栽培技术低下,影响蔬菜产品质量
(1)育苗、连作、施肥技术不当,导致蔬菜品质下降
①育苗技术不当。每种蔬菜栽培技术实施都直接关系蔬菜质量的好坏,影响蔬菜质量的原因,也多种多样。从技术角度分析,育苗技术就是影响蔬菜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培育适龄幼苗,适当缩短育苗期,改善育苗的光照条件及基质的通气条件,确保供给蔬菜所需营养,保证幼苗生长所需的温度和水分,起到培育壮苗、防止幼苗徒长及老化的作用,但劣质苗由于养分吸收不足,达不到壮苗效果,或无法适应不良环境。例如:番茄幼苗氮素施用量过大时,就会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少,温度会降低,使得植株下部叶子产生斑点,抑制镁的吸收。育苗基质也是影响蔬菜质量的另一重要原因,多以草炭为主的复合基质和腐熟农业秸秆为主,但不管哪一种类型,都存在基质透气性差、基质颗粒细、有机物的比例较大或散坨,损伤根系或杂草多,幼苗叶片黄化的情况,进而制约了蔬菜根系生长,影响蔬菜质量。
②连作与换茬。连作种植,种菜不换茬,特别豆角、瓜类、葱蒜等蔬菜,习惯使用自留种,使蔬菜品种退化,并使病原菌和害虫适应土壤环境,加剧了土壤中病原菌和害虫的累积和扩散,大量繁殖和感染,影响蔬菜品质。一些地区清园不彻底,蔬菜收获完不把菜叶、根系清理干净,将病菌、虫卵存留在土壤内,增加了下茬蔬菜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③施肥观念和方法不科学。施肥最关键的就是讲究供需平衡,蔬菜种植中质量的好坏,与蔬菜生长习性、生长期长短、土质等均有一定关系,但很多农户认为施肥多、肥量大,蔬菜就能长得好,最终导致土壤养分含量大幅度上升,施肥量超过蔬菜实际吸收量,造成偏施、乱施现象,引发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蔬菜硝酸盐含量高、地下水硝酸盐污染,严重威胁蔬菜质量。此外,很多农户种植观念模糊,将未腐熟的基肥施用在蔬菜种植中,或将碳酸氢铵使用方法不当,使蔬菜种植地含有大量的有害病菌或出现氨中毒,导致蔬菜叶片变黄脱落,影响蔬菜质量。
(2) 栽培地区与栽培季节因素。栽培地区与栽培季节因素也是影响蔬菜质量的原因。在蔬菜生长适种区,遵循“适地适种”“适时适种”原则,结合科学合理的种植技术,蔬菜产量高,产品质量好,但逆生态区栽培或反季节栽培,技术难度加大,质量控制因素较多。
(3) 栽培方式不正确。许多农户盲目种植,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例如:一些露地蔬菜栽培时,其色泽、风味及营养含量均优于大棚温室栽培,想在冬季进行温室蔬菜的成功栽培,必须创造较完善的设施条件,采用相应的优化技术,以保证产量及产品质量的提高,一旦选错栽培方式,那么势必影响蔬菜质量。以白菜为例,白菜属于十字花科,二年生草本植物,耐寒、喜冷凉,品种多样(夏春白菜、秋冬白菜、花心变种、半结球变种、结球变种、散叶变种白菜等),不同的白菜类型种植环境均有所不同,因此,要结合生长习性,选择冷凉季节栽培,若将秋冬白菜作为夏白菜种植,或将耐热型花心变种白菜作春白菜种植,肯定长不好,质量差。
三、推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1、依托资源优势,提高蔬菜市场核心竞争力
(1)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振兴,产业振兴需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应以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地域优势,依托有利资源,开展多种模式种植,因地制宜,科学调整种植结构,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一村一品”“多产融合”的发展格局,积极发展多样化的农作物,大力推进特色蔬菜种植,拓宽农户经济增收渠道,助力农民增产增收,调整和优化蔬菜品种结构,并考虑丰富冬季上市蔬菜品类,增强蔬菜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推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益,稳定市场的同时,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2)拓宽蔬菜市场,以高品质蔬菜产品,打造国内领域蔬菜“双循环”路径。我国农产品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发展省内大循环为主,省外市场为辅,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加强推进当地特色优势农业同时,对当地生产情况、市场份额、农产品储备情况等信息进行监测和研判,着眼消费者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完善和优化双循环机制,建立“特色农产品体验中心”,直供直销,打通渠道,层层管控,根据目标市场需求,推动标准化种植,从源头做好蔬菜质量安全检测与监督工作,以此为载体,引导蔬菜优势产区“线上线下订单”消费,从坚持价格优势前提下,坚固市场竞争力。例如:通过全产业链的通力协作,与其他城市合作模式、对接交流活动的促进,搭建“南品北上,北品南下”农产品产销对接,与其他地区定期会商合作机制,逐步完善,扩大合作领域覆盖面,增加蔬菜产业链条,构建双流通、双循环通道,拓展国内市场,为当地优质农产品和蔬菜产品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抓好“四新”,数智化引领,走科技兴农路线
(1)“四新”指的就是引进新品种、培育新技术、依托科技与技术优势,对接大数据,将上下游产业、生产者和消费者信息互联,通过搭建“互联网+”对接,助力优质蔬菜产品“走出去”“引进来”,形成数据闭环,共建蔬菜供求、种植、生产资料等信息,
(2)积极组织蔬菜产品线上线下展示展销活动,或引导经营主体开拓蔬菜产品网上批发、区域订单、定点配送的业务,促进蔬菜销售,蔬菜经营主体可参与“云端”交流,或借助物联网、区块链、智能检测等先进技术打造智慧蔬菜种植系统,或利用直播、短视频、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积极拓宽思路,紧跟网络步伐,依托网络平台优势,优化蔬菜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策略,使蔬菜种植具有精准化、科学化特点,进而提高蔬菜的经营效率和安全程度,提升市场占有率,扩大、拓宽蔬菜市场。
(3)互联网+蔬菜可视化。随着蔬菜消费总量的提升,消费需求的格局也在发生着变化,蔬菜需求的品种越来越多样,高品质、放心的蔬菜成为市场主导需求。通过数字化赋能,“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动态展示、实时监测蔬菜生长情况,实现互联网+蔬菜可视化,让消费者可以吃到放心的绿色蔬菜。种植者通过手机软件,可以查看蔬菜土地整地、下种、灌溉、施肥、病虫害管理、收获的全过程,在这些过程中,可以连接使用智能喷淋系统、开关棚、湿度控制系统等物联网硬件设备,结合气象环境、远程苗情长势、田间土壤墒情,病虫害等监测技术,以及配合喷灌、滴灌等水肥一体化技术,保证蔬菜生产要求,一些蔬菜大棚内,建有气候观测站、物联网系统应用下的喷灌、风机,可以很好的控制产前的育种、施肥,棚内生长温度、环境等,实现菜苗统一标准化生长,保障蔬菜质量,提高蔬菜经济增长点,拓宽了蔬菜产业数字化高质量路径。
3、坚持生态协同推进,绿色兴农,走绿色发展的路子
县域经济视角下,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加快推动绿色兴农进程,减少化学农药和肥料的用量、提高蔬菜品质、提升土壤质量,确保地产蔬菜特别是绿叶菜稳定供应和质量安全。
(1)强化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实施蔬菜绿色标准化生产实施方案。坚持蔬菜标准化生产,建设高标准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健全产前、产中实行蔬菜安全生产,构建质量监测体系、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健全蔬菜生产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建成蔬菜绿色生产基地,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并采用标准化种植管理模式,严格控制土壤、灌溉水、肥料参数,科学管理选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采收、病虫害防治等生产和质量环节的控制,致力生产高品质、绿色蔬菜,最大限度提高蔬菜品质,提升地产绿叶蔬菜保供能力、生产能力、农产业增效能力,提高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率。
(2)建立蔬菜绿色品牌。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绿色有机品牌,在稳定蔬菜种植面积的同时,推进产品转型升级,发挥示范效应,持续助力特色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减肥减药、增产增效、融合绿色防控技术,推进“绿色兴农、品牌强农、质量富农”理念深入,开展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秸秆还田等技术推广,加大绿色防控面积,推进统防统治覆盖率。
4、推进规模化种植
按照“稳面积、聚单品、提质增效、形成规模”的思路,围绕蔬菜种植规模化、经营主体化、产销一体化,大力推进蔬菜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扩大种植面积,满足错季蔬菜、冬春蔬菜、秋冬蔬菜的市场需求,瞄准优势单品,巩固并扩大规模,结合当地资源分布特点和农民传统种植习惯,鼓励生产规模,将蔬菜种植打造专业镇(村)种植,以基层为单位,集中连片发展,建设规模化、标准化蔬菜基地,实现从规模中见效益。
5、加快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蔬菜生产能力
建设高质量的现代化日光温室大棚,完善标准化、先进性的基础设施配套体系,改造和升级蔬菜基地,加强机耕道、生产便道、排灌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集约化育苗、节水灌溉、绿色防控、山地农机、预冷库、采后处理和质量溯源等设施设备,以此扩大设施蔬菜种植规模,增强基地抗灾害抗风险能力,提高蔬菜生产效益。
(作者单位:455000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