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寒带地区玉米高产栽培管理技术实施策略
作者: 张刚玉米是黑龙江省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日益关注,玉米栽培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应用。对于高产玉米栽培技术的研究,一般包括品种选择、土壤准备、播种密植、施肥灌溉等方面。其中,优良品种的需要结合气候条件、土质情况以及耕地面积等因素进行综合选择。此外,施肥管理也是关键的环节之一,通过科学合理的施肥可以提高玉米的养分吸收效率,增加产量和品质。
一、高产玉米栽培技术的应用策略
1、品种选择
选择品种时要考虑所在地的气候环境。因为黑龙江位于寒带地区,这就意味着短暖季和长冷季。因此,选种应采用成熟期短、生长速度快、耐寒性强的品种。例如,黑龙江通常采用的玉米品种有长春156、白玉686等。并考虑颗粒质量和抗病性。选择那些颗粒饱满,饲料和食品加工质量高的品种。此外,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品种也至关重要,可以减少由病害引起的产量损失。还必须考虑产量潜力。选择高产稳产的品种显然更能满足高效栽培的目标。可通过销售者的品种描述和其他农户的经验进行了解。同时,也需要考虑新型杂交品种。分子育种技术在改进和创建新的更高产的农作物品种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可以咨询当地农业科学大学或研究所,了解有哪些新的、适应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的杂交种。具体到品种的选择上,需要联系当地农业推广部门或专业的种子销售商。他们对本地区的病虫害、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等有深入了解,并因此能够提供最适合的品种建议。即使通过了所有资料筛选,找到最佳玉米品种还是需要在农田内进行试验。试验应包括多个品种,以便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各种品种在特定环境中的表现。可以设置小区域,种植多种不同的品种,并记录其生长状况、病虫害情况和最终产量,再根据实际表现来做出最后的决定。
黑龙江寒带地区高产玉米栽培技术的品种选择是综合性的考虑过程,包括气候适应性、颗粒质量和抗病性、产量潜力、新型杂交品种以及田间测验等因素都需要仔细考虑。只有在全面分析之后,才能找到最适合的、高产稳产的种子品种,提高收益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土壤准备
防止硬化,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渗透性,应进行土壤深翻。黑龙江的冬季较长,秋季在零下温度之前应进行土地深翻。深翻可将土壤松散,使积水不易滞留,同时也为春季的耕作和播种准备好土壤环境。土壤需要充足的养分以满足玉米生长的需要。农户可以在深翻土壤的过程中施加有机肥,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必要时,还需要补充液态复合肥和微量元素肥料,以确保玉米在关键生长期能得到足够的营养。土壤的酸碱度对于玉米的生长影响非常大,理想的pH值应该在6.0-6.5之间。如果土壤偏酸或偏碱,可以通过用石灰、硫酸钠等方法进行调整。考虑到黑龙江地区的低温,可以采取垄栽培法以提高地温。测量土壤温度约在10℃以上时,适宜播种。春季在播种前,需要把土壤疏松,突破冬季形成的犁底,改善土壤结构,使土壤中的氧气和水分达到最佳状态。可以配合耙子或旋耕机进行疏松操作。
3、播种密植
在播种方面,建议采用机械播种,可以节约时间,提升效率。同时,可以确保种子均匀播种,有效提高出苗率和成活率。播种前需深翻土壤,破碎土块,增进土壤空气流通性和保水性。还需进行秧床灌溉,以满足种子萌发所需的湿度;播种过程中注意保持播种深度均匀。种下的玉米种子需要足够的空间来发芽和生长,所以播种时需要保持恰当的播种间距。对于密植,一般情况下推荐单株播种,重点是处理好每行之间的距离。以每亩24000-27000株为宜,即行距65-70厘米、穴距20-22厘米最为理想。密植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但过于密集会造成植株之间的竞争,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因此,合适的播种密度是提高产量的关键。在种植过程中,应及时施用适量的有机肥和化肥以满足玉米生长的营养需求,做好除草、松土和防治病虫害等管理工作。黑龙江地区春季低温,所以要做好玉米的保暖工作。
4、施肥灌溉
首先进行科学施肥。考虑到寒带地区的土壤特性及温度条件,普遍需要增加有机质和磷肥的使用量。基础肥主要是在播种前施入土壤下,尤其强调农家肥和磷钾肥的运用。也可以采用深施方法将磷钾肥施于20-30厘米的土壤里,以提高吸收效率。同时,若土壤中存在一定的碱化现象,建议在底肥中加入适量的腐植酸来改良土壤。在生长阶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追肥,主要以氮肥和钾肥为主。苗期,应按1∶0.5∶1的比例添加三元复合肥,即按每亩氮、磷(P2O5)、钾(K2O)15-20公斤的标准添加。大约10天后,就可以再次追加30%左右的复合肥。玉米抽雄期,需在叶面喷施含有适量硼肥和锌肥的微量元素水溶液,以促进花药正常裂开,提高授粉成功率,由此可确保玉米产量的提高。其次,灌溉也非常重要。由于黑龙江地区有较长时间的低温期,提倡灌溉应以浸润灌溉和滴灌为主,以避免过多的水分导致根系呼吸困难。从玉米的生长需要来看,灌溉的重点期应定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籽粒充实期。对灌溉的控制原则是,在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以湿润土壤为好,籽粒充实期用亏水法,让玉米处于轻度水分亏缺状态,以便进一步调节产量和优化品质。最后,施肥和灌溉的实施是相辅相成的。施肥提供了玉米生长所需的营养,而适度的灌溉则帮助土壤中的养分更好地被玉米吸收,同时保持土壤湿润度,为玉米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5、定期除草
在高产玉米栽培技术中,定期除草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尤其对于黑龙江寒带地区,由于天气冷凉、夏季短暂,这一环节的操作更为关键。杂草不仅会与玉米植物竞争养分、水分和阳光,降低玉米的产量,而且还会成为虫害病害的藏身之处,增加防治的难度。因此,正确的及时除草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措施。在黑龙江地区,早春是玉米的播种期,此时正值杂草生长旺盛期,应在播种前进行第一次的除草处理。可以选择采用机械耕作或者使用化学除草剂来进行大面积的预防性除草。当然,在使用化学除草剂时,需严格按照产品标签上的指示来操作,避免对土壤环境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在玉米出苗后的3-4周,当玉米高度约在15-30厘米时,进行第二次除草。此时杂草已开始再次快速生长,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对玉米的生长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一次除草,可以通过机械方式如耙地机、铲刀等手段进行,也可以配合使用安全、适合于玉米生长阶段的化学除草剂。在玉米大面积抽雄穗前,进行第三次除草。此时一般在6-7月份,杂草可能会有新的一轮生长,需要再次进行防控。在整个除草过程中,观察杂草的种类和生长情况也同样重要。不同的杂草种类,需要选择不同的除草方式和除草剂来进行管理。例如,一些常见的禾本科杂草如稗草、狗尾草等,需要选择对禾本科杂草有特效的除草剂;而对于阔叶杂草如苜蓿、蓼草等,则需要选择对阔叶杂草有效的除草剂。
6、收割储藏
在理想的条件下,玉米被收割时含水量应在20%-25%之间,既降低收割损失又保证品质。由于黑龙江所处的冷寒气候,需要特别注意避免玉米过湿或霜冻,以防止受潮或冻害。收割最好选择晴朗而无霜冻的日子进行,上午阳光较多,霜降蒸发较少时(大约在上午9-10点左右)开始。手工收割和机械收割都可,但鉴于劳动力成本的考虑和效率的提高,机械收割更为推荐。使用联合收割机在收割过程中可以连续完成割茬、轴压脱粒、清理和集料等作业,大大提高了收割效率。收割后,将玉米暴晒一至两天,减少玉米籽含水量,再进行粒食清选、装箱,并添加干燥剂,削弱水分对玉米的影响。在清选过程中,应去除病虫粒、碎粒和其他杂质,保证粒食质量。玉米籽的温度和湿度是储藏时需考虑的重要因素。为防止产生霉变,最好将含水量降到14%以下。并应定期检查品质,排除储存过程中可能的问题。在储藏温度上,要随环境气候变化适时调整:物料初始储藏时,仓温应控制在15℃左右;当外界气温降到10℃以下,应逐渐以计划减温方式将仓内温度降至1-3℃,并尽量维持低温。
二、高产玉米栽培技术中的病虫害防治
1、常见病虫害
①玉米秆腐病。玉米秆腐病是由真菌引发的一种病害。在病害初期,玉米叶片出现黄斑,慢慢地这些黄微斑点扩大成环状或斑状,且斑点中心呈灰白色。严重时,叶片会全面黄化,秆部腐败开裂,萎蔫枯死。此病主要是通过空气、土壤和种子传播。雨水和农具也可能带有病原菌,进而感染玉米。此外,健康的玉米植株也可通过接触受病植株而被感染。
②玉米霉变病。玉米霉变病主要是由真菌引发,主要特点是在玉米须处、花丝、籽粒等地方出现黑色、紫色或灰白色霉状物。严重时会造成玉米穗部全部或局部变质,失去商用价值。该病通过秧苗、土壤、气流等途径传播,风、雨、虫害等也能将霉菌携带到其他玉米植株上,从而引发新的疾病。其种子颗粒如果受污染,下一季将可能出现新的感染。
③玉米螟。幼虫期间,它们主要侵入茎秆和果实进行取食,使得玉米受损亏产。严重的情况下,收成减少可以达到20%至30%。此外,玉米螟还会咬伤果穗,为病菌提供侵入点,进一步影响产量和质量。玉米螟主要通过飞行进行传播,迁飞过程中能有效找到宿主。其亦会通过卵来繁殖,把它们粘附在玉米植株上,孵化后的幼虫进行取食。
④玉米象甲。玉米象甲是对玉米产生严重危害的主要虫害之一,主要危害茎秆和果实,造成严重枯死。再者,玉米象甲也会影响玉米的品质,严重时可使玉米完全失去商用价值。这种害虫常常通过飞行从一个田块迁移到另一个田块进行传播。除此之外,它们通过将卵产在土壤或玉米植株上来繁殖。
2、化学防治
①玉米秆腐病:比较常见的药剂是如“福美双”。用量一般是每亩地带用75克配合50公斤砂土低温堆肥或化肥,于播种前混入土壤。由于福美双会引起刺激性皮疹,所以在使用时应避免与皮肤和眼睛接触,如不慎接触应立即用水冲洗。
②玉米霉变病:此病会导致玉米籽粒变质,显现蓝绿色霉斑。可选用“多菌灵”来进行预防和治疗。用量是按0.3%浓度用水溶解,喷洒到需要保护的部位。使用时应保护好眼睛和皮肤,不要让药液接触到这些部位,如有接触,立即用清水清洗。
③玉米螟:玉米螟是常见的玉米害虫,一般推荐使用“辛硫磷”。参考用量是每亩用药1500-2250毫升,配水按每公斤药50-70公斤水比例稀释后进行喷洒。
④玉米象甲:此虫是玉米仓储过程中的大敌,通常推荐“磷化铝”来处理。一般用量以每吨玉米使用0.6-1克磷化铝为宜。必须确保干燥、密封,以最大程度地抑制象甲的生长。
3、农业、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型的病虫害管理手段,它通过利用病害和害虫的自然天敌或其他生物手段进行防治。首先,可利用天敌进行生物防治,通过人为引种和保护天敌,来削减害虫数量。例如,引入瓢虫和苍蝇等天敌来对抗玉米蚜虫。应用生物杀虫剂,制约或杀死害虫的微生物、病毒、真菌或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如拟瘤蚜可以用于防治玉米螟,核型多角体病毒可以用于防治玉米损伤飞蛾。还可采用昆虫性信息素,信息素是昆虫相互交流的化学物质,其中性信息素是雄性昆虫找到雌性昆虫交配的标志。利用信息素诱集器,在田间放置陷阱,陷阱中的信息素吸引同种昆虫聚集并困住。
农业防治方面,应深松整地、定植密度适中、合理施肥、及时补苗定苗、疏苗除草、轮茬、混种或间作等、及时查虫和病害动态、依据不同病害和害虫的生长发育规律和气温条件特点,实施适时防治、保护和利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各类有益生物资源、减少和避免使用有害化学农药。例如,可以在春季早期播种玉米,以避免夏季害虫的高峰。
4、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一种不依赖于化学农药,通过设备、器具或进行人工操作等直接干预和破坏害虫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的方式来防治病虫害。首先,控制播种时间对于田间的病虫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研究发现,提早或者推迟播种时间可以避开害虫的活跃期,从而减少其对玉米的损害。采用灯光诱杀法,在夜间,利用害虫喜欢向光源靠近的特性,通过设置草席、覆盖网等装置,在灯下设置水盘,将其引诱过来,并将其溺死。由于玉米长势高,可以采用捕虫带设施。将捕虫带固定在玉米茎部,引诱病虫攀爬,当其接触捕虫带后,就会由于黏性而无法脱身,此法能有效控制一些爬行的害虫。对于喜好特定颜色的害虫,可以利用他们对颜色的偏好,使用黄色或蓝色板进行诱杀。针对数量较少且易发现的病虫害如玉米螟、叶蝉等,可以进行人工捕杀。早晚查看玉米植株,一旦发现害虫,立即采取人工去除。
物理防治是一种既能够减小病虫害对玉米的影响,又无环境污染、维持生态平衡的措施。适当配合其他防控手段,如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可以得到更好的防控效果,并大幅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综上所述,高产玉米栽培技术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然而,面对气候变化、土地资源的减少以及环境污染等新形势,仍需要继续深入开展相关研究,不断完善和创新玉米栽培技术。进一步推广耐寒、抗逆性强和产量高的新品种,同时注重玉米品质的提升,保证玉米生产的可持续性和经济效益,并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治方式,减少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可以预见到玉米栽培技术将会得到更深入的研究和应用。例如,利用基因编辑、遗传改良等技术,培育更加适应环境变化、抗病虫性能更强的新品种,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同时,智能化农业技术的使用将进一步优化玉米生产的各个环节,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156100 黑龙江省富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