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蔬菜种植技术有效调控与构建病虫害科学防治措施

作者: 辛晓珍

蔬菜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能够为人们提供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在保证人体健康以及满足大众物质生活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随着人口数量逐渐增加以及大众对优质蔬菜需求量的逐渐增多,传统的露地蔬菜种植模式所存在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为确保优质蔬菜一年四季的供给,就需要积极发展设施蔬菜种植技术。设施蔬菜栽培技术能够更好地打破自然生态环境对蔬菜生产造成的限制,为蔬菜创造更加适宜的生产条件以此来满足市场需求。但要认识到设施蔬菜种植过程相较于传统的露地蔬菜种植有着严格的技术要求,所以在种植管理过程中应该关注栽培技术环节的有效调控,并将关注重点放置在病虫害的科学防范方面,构建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将设施蔬菜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率降低到最低程度,确保蔬菜病虫害防治的规范、合理,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避免产生严重的药物残留。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设施蔬菜种植技术要点和病虫害防治措施,希望对广大同行有所参考和借鉴。

一、设施蔬菜种植技术

1、设施蔬菜种植前的准备工作

①标准设施大棚的建设

选择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建造蔬菜大棚,然后根据选址条件,规划大棚基地的布局、道路、沟渠、水池等设施。按照规划,挖出深约1-1.3m的坑,在坑内安装竹木或镀锌钢管作为大棚骨架,覆盖塑料薄膜。用土或砖石建造墙体,墙体高度约为4m,下宽5-6m,上宽1.8-2m,三面墙体,一面向阳,采用钢架或竹架,覆盖塑料薄膜,保证采光角大于30°,大棚内部设置大棚入口,方便人员、设备进出。根据需要,安装灌溉系统、施肥系统、保温系统等。完成大棚建设后,进行验收,确保质量,验收合格后,进行土地整理,准备种植作物。

②翻耕整地

蔬菜种植前大棚翻耕整地的目的是松土、改善土壤结构、去除杂草、病虫害以及为蔬菜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一般选择在蔬菜收获后或种植前,选择天气适宜、土壤湿度适中的时期进行翻耕,依据土壤板结程度和蔬菜种植需求,翻耕次数可为每年2-3次,翻耕深度一般在20-30cm为宜,推荐使用犁、耙等农具进行翻耕,松土效果更好,必要时应该在翻耕前可使用除草机或除草剂进行除草。在做好土壤翻耕处理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基肥的施入工作,坚持以有机肥为主,化肥、生物肥为辅,有机肥如堆肥、猪粪、牛粪等,化肥如氮、磷、钾肥,生物肥如菌肥、生物有机肥等。根据土壤肥力、蔬菜品种及生长需求确定施肥量,通常有机肥施入量为每亩3000-5000kg,并搭配使用45%的氮磷钾复合肥20-30kg、过磷酸钙10-20kg、硫酸钾15-25kg,生物肥施入量为每亩20-30kg,必要时可以使用少量的微量元素肥料,如硫酸锌每亩使用量控制在1-1.5kg。将有机肥和化肥混合均匀之后撒在土壤表面,然后进行深翻,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

③种植茬的确定

设施蔬菜种植茬的确定主要考虑土壤、气候、市场需求和蔬菜品种的生长特性等因素。茬口的选择对蔬菜的生长周期、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影响。目前在设施蔬菜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种植茬主要包括了春季茬、夏季茬、秋季茬和冬季茬4种。早春茬适合种植速生蔬菜品种如黄瓜、番茄、菜豆、莴苣等,晚春茬适宜种植生长发育期较长的蔬菜品种如白菜、甘蓝、花菜、胡萝卜。夏季茬适合种植耐热、生长迅速的蔬菜品种如南瓜、冬瓜、苦瓜、菠菜、空心菜等,同时还可以搭配种植一些秋延后的蔬菜品种如辣椒、茄子、黄瓜等。秋季茬适合种植生育期较长的蔬菜品种如白菜、甘蓝、花菜、胡萝卜,搭配种植早熟的越冬蔬菜品种如菠菜、生菜、油菜等。冬季茬主要种植耐寒、生长缓慢的蔬菜品种如莴苣、油菜、生菜等,同时种植一些温室栽培的蔬菜品种如番茄、黄瓜、辣椒等。在确定茬口时,还需考虑土壤肥力、病虫害防治、市场供应等因素,以便为消费者提供丰富、新鲜的蔬菜。同时,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蔬菜品种的生长特性,合理调整茬口安排,有利于提高蔬菜产量、品质和种植效益。

2、设施蔬菜移栽定植

在进行设施蔬菜移栽定植过程中,应该结合蔬菜的种类不同确定相应的定植技术规范,一般来说,蔬菜移栽的株距和行距是根据蔬菜品种、生长周期、土壤肥力、种植密度等因素来确定的。例如,对于番茄、黄瓜等生长周期较长的蔬菜,株距设置为25cm,行距控制在35cm,而对于生长周期较短的蔬菜如生菜、菜心等,株距可以设置为20cm,行距为30cm。蔬菜定植的深度也是根据蔬菜品种和生长周期来确定的,通常定植深度以保证蔬菜根系完全覆盖土壤,且露出土壤表面1-2cm为宜。例如,对于根系较浅的蔬菜,如菜心、生菜等,定植深度可以设置为3-5cm,对于根系较深的蔬菜,如番茄、黄瓜等,定植深度可以设置为5-10cm。大田的定植数量也需要根据蔬菜品种、生长周期、土壤肥力等因素来确定,如茄子、黄瓜、番茄等蔬菜作物每亩定植量控制在3500-4000株,生菜菜心等蔬菜每亩定植量控制在8000-10000株。整地结束之后,将土地起垄,垄高10-15cm,垄距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起垄后,灌溉一次透水,以保证土壤充分湿润,有利于蔬菜幼苗的生长。根据蔬菜品种和大棚的种植,选择合适的移栽方式,如直播、育苗移栽等。在幼苗生长到适宜的阶段,进行定植,定植时,先在垄上开沟,将幼苗放入沟中,然后覆盖土壤,压实,使幼苗根系与土壤充分接触,在定植后,灌溉一次透水,以保证幼苗成活。

3、设施蔬菜大棚管理

①温度湿度调控

首先,温度调控。大部分蔬菜生长适宜的白天温度在20-30℃之间,个别蔬菜如西瓜、甜瓜等需要更高的温度,可在25-35℃之间,夜间温度在10-20℃之间,部分蔬菜如茄果类需要在15-18℃之间。冬季蔬菜种植过程中采用多重覆盖栽培技术,如地面覆盖地膜,棚膜上盖草帘,草帘上再加盖一层塑料薄膜,必要时进行临时加温措施,如设置电热线和柴油暖风机等设备。夏季生产期间要注重加强降温处理,高温时间打开大棚四周的通风口,必要时覆盖遮阳网进行降温。当棚内气温升至30℃以上时,立即打开两侧通风口通风,调节通风口使棚内气温稳定在25-30℃。其次,湿度调控。蔬菜生长适宜的土壤湿度在60%-70%之间,过多或过少的湿度都会影响蔬菜生长,可通过控制浇水量、覆盖地膜、使用滴灌等方式调节土壤湿度。空气湿度一般调控50%-70%之间,可通过通风、喷雾、覆盖无滴膜等方式调节空气湿度。

②通风管理

为了确保温度计显示的数据准确,温度计应悬挂在大棚内部中央位置,避免阳光直射或靠近墙壁。悬挂高度一般为1.5m左右,这个位置能较好地反映出大棚内部的实际温度;在冬季反季节蔬菜种植期间,应每隔2-3小时监测一次温度,以便及时了解大棚内温度的变化。早晨和傍晚是通风的最佳时机,此时外界气温较低,有利于大棚内外的温度交换,通风时长可根据温度变化和蔬菜生长需求进行调整。通风方式主要包括了自然通风和强制通风两种,自然通风依靠大棚内外温差自然推动空气流动,强制通风则通过安装风机等设备强制改变空气流动,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蔬菜生长需求和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通风方式。同时,蔬菜生长需要充足的光照,在大棚通风管理过程中,应确保光照时间不少于10小时。在阴雨天或傍晚,可采用人工光源补充光照,以保证蔬菜生长需求。设施蔬菜栽培期间,应该对温室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进行记录,并根据数据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以便及时调整通风管理策略,同时,对异常数据进行排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③滴灌系统的构建

设施蔬菜栽培管理过程中,为了更有效地调控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并防止病虫害的大范围流行传播应积极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并在该项技术应用之前合理规划滴灌系统。整个滴灌系统通常是由首部枢纽、主管道、滴灌带组成。首部枢纽是滴灌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水泵、过滤器、施肥器、压力表等。根据蔬菜大棚的面积、土壤状况、水源条件等,选择适合的水泵、过滤器等设备。对于面积较小的大棚,可以选择流量较小的水泵,对于水质较差的地区,需要选择过滤精度较高的过滤器。主管道是连接首部枢纽和滴灌带的管道,负责将水从首部枢纽输送到滴灌带。结合大棚的面积和形状选择合适的管道材料和规格。一般来说主管道可采用PE管或PVC管,规格可根据大棚的面积和形状进行选择,例如,对于长方形的大棚,可以选择规格为110mm×2.0mm的PE管。滴灌带是滴灌系统中的关键部分,负责将水均匀地输送到蔬菜根部。结合蔬菜品种、生长周期、土壤状况等,选择合适的滴灌带。对于生长周期较长的蔬菜,可以选择孔径较大的滴灌带,以保证水分的供应,对于土壤较硬的地区,可以选择抗堵塞性能较好的滴灌带。同时还应该准备好连接的各种元件,包括各种接头、三通、弯头等,用于连接主管道和滴灌带,一般应选择质量好、抗老化、抗紫外线、耐磨的连接件和附件,以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

④水肥一体化

滴灌施肥是一种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可以节水、节能和减少养分流失。滴灌施肥操作过程中通常选择蔬菜生长旺盛期进行,此时作物对养分需求较大。一般而言,可在蔬菜生长的关键时期,如苗期、开花期、结果期等进行滴灌施肥。此外,根据作物的生长状况和土壤养分状况,定期进行滴灌施肥。滴灌量需根据作物需水量、土壤湿度、天气状况等因素综合确定,一般每亩滴灌量控制在30-50m3,每次滴灌时间约为1-2小时,每次滴灌间隔时间为2-4天,滴灌量可通过控制滴头数量和流速来调节,以保证作物充分吸收水分和养分。施肥量应根据作物需肥量、土壤肥力、养分回收率等因素综合确定,滴灌施肥的施肥量较传统施肥方式要适当减少,因为养分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利用率较高,常用的肥料主要为可溶性相对较强的速效肥料,如尿素、硫酸钾、氯化钾、过磷酸钙。滴灌施肥之前根据作物的需肥需求,选择合适的肥料类型和比例,将肥料溶解在水中,制成肥液。将肥液注入施肥设备,通过滴灌系统将肥液均匀地输送到作物根部。在施肥过程中,应密切观察作物生长状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调整施肥量和滴灌时间,施肥结束后,应及时冲洗管道,防止管道内残留的肥料结晶堵塞滴头,一般继续滴水30-60分钟。

二、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治

1、粘虫板防治蔬菜病虫害

根据需要防治的病虫害种类,选择颜色、形状和材质合适的粘虫板。例如,黄色粘虫板适用于防治蚜虫、白粉虱等小型昆虫,蓝色粘虫板适用于防治蓟马、螨类等小型昆虫。将粘虫板放置在设施蔬菜大棚内,高度应略高于蔬菜叶片,以吸引病虫害成虫,粘虫板应沿植株生长方向设置,使其覆盖面积尽可能大,以提高防治效果。将粘虫板用细绳或铁丝悬挂在蔬菜植株上方,确保粘虫板表面平整、紧贴植株,避免粘虫板间相互遮挡,影响防治效果,通常每亩设置数量控制在20-30张。根据病虫害发生程度和蔬菜生长周期,定期更换粘虫板,一般情况下每1-2周更换1次粘虫板,以保持粘虫板上的昆虫数量在较低水平,定期清理粘虫板上的昆虫尸体,避免病虫害传播。同时,检查粘虫板是否损坏,如有损坏及时更换,以确保粘虫板的正常使用。

2、防虫网防治蔬菜病虫害

结合蔬菜的生长周期和病虫害种类,选择适当规格、颜色和材质的防虫网。一般来说,白色防虫网对紫外线的反射能力强,有利于蔬菜的生长,而蓝色和黑色防虫网具有较强的遮光性,适用于育苗期或遮阳需求较大的蔬菜品种。选择好防虫网种类之后,然后在蔬菜种植区域搭建防虫网,确保整个生长周期内防虫网的覆盖面积和密度符合要求,通常防虫网的密度应控制在20-30目,以有效阻挡害虫入侵。在蔬菜种植前,提前安装防虫网,并及时检查破损和漏洞,确保防虫网的完整性。在蔬菜生长过程中,及时修补破损处,防止害虫入侵。定期监测蔬菜生长状况和病虫害发生情况,根据监测结果调整防虫网的使用策略。例如,在病虫害高发期,可适当提高防虫网的密度和覆盖面积。在病虫害低发期,可适当降低防虫网的密度,以降低成本。

3、释放害虫天敌防治蔬菜病虫害

害虫天敌防治设施蔬菜病虫害是一种生物防治方法,通过利用害虫的天敌生物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常用的害虫天敌种类主要有捕食性害虫天敌瓢虫、草蛉、螳螂、蜘蛛等,可以捕食蚜虫、白粉虱、红蜘蛛等病虫害。同时还有寄生性昆虫如赤眼蜂、小蜂等,可以寄生于害虫卵或幼虫,从而防治害虫。此外,一些病原微生物如白僵菌、绿僵菌等可以感染害虫,使其死亡。防控过程中可以结合病虫害发生程度和天敌种类的不同,每亩释放量有所差异。一般情况下,每亩释放捕食性昆虫500-1000只,寄生性昆虫10000-20000头,病原微生物每亩使用量100-200g,兑水20-30kg进行叶面喷洒,捕食性昆虫每周释放1次,寄生性昆虫每两周释放1次,病原微生物每月使用1次。

4、设施蔬菜化学防治

当大棚内的蔬菜病虫害达到化学药物防治标准之后,应该合理选择化学药物进行针对性地防治,通常选择使用低毒低残留的杀虫剂、杀菌剂等。在病虫害发生初期,及时用药防治,对于周期性发生的病虫害,可以在其发生前进行预防性用药。依据药物的毒性、病虫害的严重程度和蔬菜的耐药性,合理控制用药剂量,结合病虫害的发生部位和药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施药方法,如喷雾、喷粉、涂抹、灌根等,确保药物能够有效覆盖病虫害发生区域,提高防治效果。为了避免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应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化学药物。同时,可以采用农药混配使用,以提高防治效果。

综上所述,设施蔬菜栽培模式已经成为很多地区的重要蔬菜生产模式,同时在农业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时期,为了进一步扩大设施蔬菜的种植规模,切实提升蔬菜种植的经济效益,就需要不断优化设施蔬菜种植技术,重点做好设施蔬菜栽培管理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在病虫害防控期间要坚持综合防治理念,积极应用现代化的防治技术,严格规范化学农药的使用,以此来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作者单位:472501 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川口乡政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