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蔬菜根系养护关键技术的应用措施分析

作者: 吕健收

根系是蔬菜生长的基础,植株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绝大部分由根系吸收。蔬菜根系生长发育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着植株长势,还影响着其抗逆性的高低。近年来,保护地蔬菜死棵问题频发,严重影响栽培效益,即与根系生长不良有密切关系。因此,要想减少死棵的发生,必须做好根系养护。

一、构建良好的土壤环境

栽培蔬菜要高产稳产,不仅要科学管理,更离不开适宜蔬菜生长的良好土壤。根系生存于土壤当中,土壤的优劣影响着根系的生长。因此要保持良好的根系功能,首先要注意构建良好的土壤环境。

1、深翻土壤

随着大棚使用年限的不断增加,保护地的土壤耕层变浅、犁底层上移,其理化性状也不断趋劣。耕层变浅主要是长期使用旋耕机翻地所致。常用旋耕机的刀片长度一般不超过20厘米,其耕翻深度一般在15厘米左右,而绝大部分蔬菜的根系多集中分布于15-25厘米的耕作层内。连续使用旋耕机翻地,还导致施入的肥料多集中在15厘米之内的浅层土壤中,久而久之,土壤的团粒结构遭到破坏而造成耕作层变浅。基于此,建议菜农在菜苗定植前使用大马力深翻机深翻土壤,以打破原有的犁底层,增加土壤耕作层深度,将上层板结的表土翻到底层,又将一定深度的紧实土层翻到表面变为疏松细碎的耕层,从而增加土壤孔隙度,增强土壤通透性和提高其持肥蓄水能力。栽培浅根系蔬菜如辣椒等的棚室,其土壤翻耕深度达到25厘米即可,但种植茄子和番茄等其他茄果(瓜、豆)类蔬菜的棚室土壤,其翻耕深度须达到35-40厘米,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蔬菜根系深扎并有足够的根量,利于蔬菜的缓苗成活和其后的健壮生长。

2、改良土壤

有些地区棚室的土壤为“蒙金土”,其显著特征是:其上层主要为砂质土和壤土,有较强的通透性,因此能迅速接纳大量自然降水,通常不会形成地面径流,还可减少水土流失;但其下层质地又偏粘,具有良好的蓄水持肥作用,既能减少养分下渗流失,又有回润水分的能力。这种类型的土壤既能发育小苗又能发育老苗,可以较好地调节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适宜农作物生长。这样的土壤通常不需要改良。但沙性土壤和粘性土壤,都不适合种植蔬菜,这样的土壤必须改良。

①沙质土壤改良方案。人工压实+增施有机肥+使用土壤改良剂。人工压实剂利用夯土机或小型压土机,先造一层比较坚实的土层,然后用旋耕机旋出耕作层或再覆盖上一层沙土,这样等于人为的制造了犁底层。然后,先挖出部分沙土再用粘土覆盖(每亩用粘土大约在30立方),再将沙土回填(上层沙土厚度在30厘米左右),这样又可以形成一层犁底层。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改良沙土地漏水漏肥的缺点,使其适合栽培蔬菜。这种类型的土壤应特别注意农家粪肥和农作物秸秆的使用,使其在土壤中发酵,以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利用有机质发酵的过程,使土壤形成团粒结构,使其保水保肥性增加。土壤改良剂很多是有机烯烃类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吸水吸肥性能,它的这个性能可以弥补沙质土漏水漏肥的缺点。

②粘质土壤改良方案。人工掺沙+增施有机肥+使用土壤改良剂。人工掺入沙土是要形成一层厚度大约为30厘米的沙质土层,以降低土壤的黏着度,通过掺入沙土,可明显减少粘土田容重,增加土壤的孔隙度,使土体变得疏松,耕性变好,增强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但沙土掺入量不可过少,根据土壤粘性不同,有的土壤每亩用沙少于10立方米起不到改良作用,但掺入太多了又大大增加成本,因此,建议种植户菜农应该根据自己棚室土壤的状况等综合考虑,合理改土。改土的时候必须增施有机肥,尤其是稻壳粪肥,有利于疏松土壤,增加透气性。而且稻壳在分解发酵的过程中能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土壤改良剂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能将粘土中的细小颗粒吸附在一起而形成团粒,增加了土壤的透水透气性。

3、合理施肥

①测土配方施肥。保护地栽培蔬菜,种植户在底肥中往往会施入农家粪肥,既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又部分满足了蔬菜植株对部分氮磷钾等养分的需求,但要完全满足蔬菜对氮、磷、钾大量元素和钙、铁、硼、锌、镁等中微量元素的需求,还必须施用一定量的化学肥料。化学肥料具有养分全面和含量高以及施用方便、起效迅速等优点,故而不少种植户对其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合理施用化学肥料,能及时供应植株的养分需求,但盲目大量长期使用,不但达不到增产目的,反而会恶化土壤环境,使其发生酸化和盐渍化等,不利于农作物的高产优质。所以,化学肥料的应用要合理,以达到作物均衡吸收,保障正常产量为目的,必须杜绝过量和单一依赖施。保护地栽培蔬菜,有条件的应根据测土结果合理施肥(可每2年测1次土),依据测土结果,了解掌握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养分等的变化状况,据此及时灵活调整底肥配比,如此才更有利于保持土壤养分均衡,确保土壤健康,利于蔬菜根系的生长发育。

②粪肥应充分腐熟。鸡粪、鸭粪、猪粪、稻壳或作物秸秆等是保护地蔬菜常用的有机粪肥,其变成容易被作物吸收利用的养分,其前提是必须彻底腐熟,如果未进行腐熟或腐熟不够彻底,就会对蔬菜幼苗造成伤害。一般的粪肥在自然堆沤条件下,有一个相对较慢的腐熟过程,如果其未彻底腐熟即施用,在保护地相对密闭的环境中,由于温湿度较为适宜,虽然其腐熟过程会加快,但在此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热能而对蔬菜幼苗造成伤害,即种植户俗称的“烧苗”;况且如果粪肥未经彻底腐熟,其中往往会含有携带大量的虫卵和病菌,会成为病害和虫害的初侵染源;粪肥在腐熟的同时,还会释放大量的氨气、有害酸类等有害物质,也会严重影响蔬菜幼苗的生长发育。因此建议应用粪肥应该提前购买而后再喷洒腐熟剂,使其充分腐熟,以避免施用后出现“熏苗、烧根”等现象。

夏季,保护地蔬菜歇茬期较长,可借机进行土壤深翻,有机肥可足量施用,建议亩用农作物秸秆等堆沤的农家粪肥3000-5000公斤;冬季时间较紧,可将土壤浅翻,底肥施用要以少而精为原则,有机肥可以发酵粪肥、发酵豆粕等为主,亩用1000-2000公斤。当前市面上也有很多不错的商品有机肥或腐熟好的发酵鸡粪等,种植户看酌情施用。

③增施生物菌肥。生物菌肥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生物菌,通过其活动,既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使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和转化效率显著提高,而且还有解钾、释磷和固氮等多种功能。生物菌肥施入土壤后即能很快增殖而形成群体优势,对土壤中被固定的且植物不能吸收利用的一些营养元素进行分解,并能将空气中游离的氮进行固定,提供给作物吸收利用,对于优化保护地土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二、菜苗定植后科学管理

菜苗开始定植后,其根系由无菌的育苗基质进入到环境相对复杂的保护地土壤中,在此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够精细,就可能出现一系列诸如其不适宜棚室土壤环境长势越来越差和罹受病菌侵染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使菜苗根系较快地适应棚室内的土壤环境,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浇好定植水

当前,不少种植户采用先定植菜苗而后浇定植水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只适用于高温季节,在冬季和早春气温和地温均比较低的情况下,这种方式不利于菜苗根系生长从而拉长缓苗时间,主要原因是水温较低,浇后的土壤温度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逐渐提升恢复,且较多的水温还往往会对菜苗幼嫩的根毛造成伤害,加大定植后的死苗风险。基于此,低温季节定植菜苗时必须先浇水后栽苗。其具体操作步骤是:在蔬菜定植前的3-4天即开始浇沟洇垄,这样可在地温提高后再根据垄中形成的水位线开定植穴。实验证明,如此处理,菜苗可于定植4天后其根系即会向外扩展,并在土壤深层水的引导向下深扎,从而降低因浇水引起地表温度剧烈变化对根系的影响。

确需定植前浇水的,也要将水提前贮存于棚室内,待其温度与地温接近时再进行浇灌。

2、勤划锄

菜苗定植成活后划锄具有改土、保墒、促进生根和控制其地上部徒长等诸多作用,是蔬菜栽培中强根壮棵的重要管理措施之一。在定植水浇后,棚室土壤见湿见干时,应及时进行第一次划锄。此次划锄主要针对苗坨四周及底部,要达到的目的是:增强苗坨周围土壤的通透性,使定植后的菜苗根系逐渐适应棚室内新的土壤环境。划锄时还要注意顺便将裸露的苗坨(栽浅的或浇水冲的)进行壅土覆盖并把歪斜的菜苗扶正,以利于缓苗。在浇完缓苗水后,待土壤表面略显干燥时,就要及时进行第二次划锄,此次划锄的主要目的是:打破苗坨、舒展根系、促其下扎。此次划锄须从苗坨外部至内部适当由浅到深的进行,由于菜苗定植不久,划锄必须小心进行,以免使幼苗根系受损。第三水即促棵水浇后,等到土壤见湿见干时,即可及时进行第三次划锄,种植行内要适当浅划,以引根下扎和培育发达的根系,操作行内应适当深划,主要是为了提高土壤的通透性。

3、增施有益菌

施用生物菌肥,是为了利用有益菌以菌抑菌(有害菌)的作用来优化土壤环境。有益菌快速繁殖后,以其自身的数量优势及产生的抗生素、生物酶、生长素类物质,抑制有害菌的活动侵染,同时还能引导和促进根系快速适应土壤环境。有益菌能分解养分,其代谢产物能解决肥害、药害、虫害等造成的根系受损。同时,当根系受伤后利用有益菌群可抑制有害菌的侵染。因此,有益菌产品在养根、预防根系病害方面有较好的作用。

4、施用促根功能性产品

①甲壳素。其对危害保护地蔬菜根系的病害能起到预防作用,且能对受到伤害的根系有一定修复效果(如在根系因肥害、药害、沤根等受伤后,可以通过灌或冲的方式来使用)。甲壳素还可以促使有效菌的增殖,抑制有害细菌生长。

②氨基酸。可刺激和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提高抗逆能力,而且还具有改善蔬菜果实品质的作用。该类肥料使用后基本无残留,能够使棚室内土壤的理化性状得到优化,提高其蓄水持肥能力和通透性,起到养护、熟化、改良土壤的作用。

③海藻酸肥料。含有众多的功能性物质,在提高根系抗逆能力方面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对于提高根系对渍涝、干旱、盐害等逆境胁迫有良好的效果。

④偏硅酸钠。该产品具有养土排毒之功效。养土是指其能把土壤中的养分协调平衡到适宜蔬菜生长的状态,为其根系生长提供充足养分;排毒是指利用硅酸盐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对重金属离子及过高的锰铁等元素对根系的毒害进行抑制。另外硅还具有驱虫的作用,避免根系被害虫咬食。

三、早防根部病害

导致蔬菜死棵的病害多为根部病害,根部病害与茎叶部病害不同,其初发症状往往不明显,但一旦显症状则蔬菜已经受害较重,即便施药防治,其效果也受到诸如土壤隔离和吸附等的影响,使得根部病害的防治效果不够理想,基于此,建议采取综合性的技术措施进行提前防控。

1、土壤消毒

保护地菜苗定植后出现死棵,通常情况下是由于棚室土壤中残留太多的病原菌,苗子定植后即开始侵染为害,这主要因为上茬蔬菜拔园后土壤未消毒或消毒不彻底所致。因此,在上茬蔬菜收获的歇棚期,对土壤进行消毒是防控土传病害和养护根系的基础和关键措施。对于土传病害严重的棚室,建议采用石灰氮和威百亩等土壤处理剂结合高温闷棚消毒处理,这样可有效杀死土壤中的病原菌。一年一大茬的蔬菜,其大棚的休闲期相对比较长,有较充裕的时间来对其土壤进行处理,建议施用颗粒型消毒剂如棉隆等,因为此类消毒剂对环境要求较高,前后的使用时间也比较长;而对于茬口较密的棚室,最好选用液体消毒剂如氯化苦等,这是由于其对环境的要求相对较松,施用后7-10天即可栽植菜苗。待闷棚结束后,建议种植户在棚内施用生物菌剂,尤其是以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等有益菌种,以及时构建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群落,加强闷棚效果。

2、定植前蘸根促根防病

药剂蘸盘有两大作用,一是在土壤处理好的基础上,能有效地防止育苗基质及其穴盘携菌而成为根部病害的传染源、提高菜苗根系对新的土壤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有害菌的抵抗能力,预防病害,使苗子安全快速地度过缓苗期;再是可提前对根系进行保护,防止幼苗带病和避免土壤中的有害因素威胁和侵害菜苗根系。当前生产中以霜霉威盐酸盐+恶霉灵+琥胶肥酸铜+甲壳素为常用的蘸盘配方药剂(配好溶液后浸泡苗盘即可);用醚菌酯+苯醚甲环唑+生根剂也有不错的效果(药液配好后,双手端起穴盘,在药液内一蘸,要注意没过苗坨)。待苗坨稍干后(最好晒坨)后再进行定植(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散坨)。对于根系长势较弱的菜苗,蘸盘时建议再加入生物菌剂或含氨基酸、腐植酸、海藻精等成分的生根剂,即可达到护根促根之目的。

3、药剂灌根

防治根部病害,药剂灌根也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施用药剂提前灌根,通常在蹲苗期进行(1-2次,间隔10天),主要是对菜苗根系附近土壤进行消毒灭菌,能显著减少其根系周围土壤中的病原菌数量,对于防治蔬菜苗期根部病害有重要意义(蔬菜幼苗期的根系,都会成为后期植株生长的主根,其作用至关重要,只要幼苗期保护好了这些根系,即使后期毛细根部分受病菌侵染,也不易造成大的危害)。

灌根时要注意方法,要确保药液到达菜苗的根系分布层,可以通过挖穴灌根或者使用专用工具进行。在无法甄别判定是哪种病原菌侵染的情况下,建议施用72%霜脲锰锌500倍液+62.5%甲霜灵·咯菌腈1000倍液+50%春雷·王铜进行灌根2-3次。使用药剂灌根时,最好配合使用甲壳素、海藻酸等促进生根的产品。也可使用微生物农药灌根,如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等。若病害发生较重,也可以选择针对性的生物农药进行冲施,如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几丁聚糖搭配进行冲施。

另外,还须做好化学药剂与微生物菌剂的搭配施用。化学药剂杀菌快速,起效快,效果稳定,但持效期较短且病菌较易产生抗药性,因此,建议在使用化学药剂灌根后,间隔7-10天,种植户可随水冲施微生物菌剂,以全面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巩固化学药剂杀菌的效果,如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等(每亩各用500克),也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

总之,保护地蔬菜根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在菜苗定植前就要采取措施对影响蔬菜生长的保护地土壤进行改良调理和消毒杀菌,而后还要加强管理,主要包括科学运筹肥水、施用促进根系生长的功能性产品等多种技术措施,这样才能控防和减轻多种土传病害,保证蔬菜根系生长健壮,增强其抗逆能力,为保护地蔬菜的高产优质夯实基础。

(作者单位:463000河南省驻马店市种业发展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