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碱麦种植技术合理应用及发展前景探索分析
作者: 胡欣针对我国各区域地理情况,因部分地区自然与栽培条件的特殊性,如土地盐碱化程度高,所以要科学合理地选择小麦种植技术。为了促使小麦种植实现高产稳产目标,全面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文章以旱碱麦作物为研究对象,持续深入探索旱碱麦种植技术要点及发展前景。一方面,应从选地整地、选种处种、播种控密、田间管理、施肥浇水、病虫草害这六个维度,对旱碱麦种植技术加以分析;另一方面,结合我国小麦生产种植情况,深入分析了旱碱麦种植发展前景,旨在切实提升旱碱麦种植技术水平,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
作为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凭借其历史悠久、营养丰富、用途广泛等特点,使其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形势下,人民生活品质得以改善,迫使人们对小麦作物及加工产品需求逐步提升,但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容易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特别是较为复杂的地理条件因素。因此,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合理运用旱碱麦种植技术,大力加强种植技术推广和应用,使其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得以有效应用,以此来促进我国小麦产业安全稳定发展。
一、旱碱麦种植技术要点分析
1、选地与整地
在实施旱碱麦种植过程中,应根据小麦生长条件、特征及需求、综合考虑该区域中的气候、土壤、水文等因素,科学挑选小麦种植区域,以便于更好地满足小麦整个生长期间所需的光照、热量、营养和水分等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务必要优先选择区域环境内各项条件良好、地形平整宽阔、日均光照充足、道路交通便利的地方,即种植地块中土壤营养物质丰富、有机物质含量高、pH值在6~8区间内;种植地块周围水资源充足,如由地表径流、地下水丰富的地方开展种植管理,不仅能够为后续的种植、移栽、收获等管理工作提供便利条件,又能够按照小麦作物生长状态,随时做好养护管理工作。由此可见,旱碱麦种植选地是这项生产技术应用中的重中之重,所以要格外关注小麦选地工作,全面考虑所有环境影响因素,为小麦高产稳产提供发展助力。
小麦种植前的深耕深松整地作业,其主要以“人工+机械”为手段,采取“深松旋耕”整地方式,高效治理种植区域中的土壤,通过有效把控土壤翻松深度,通常情况下为15~20cm,根本目的在于打破土壤犁地层,提高旱碱麦幼苗的水养吸收能力,全面清除种植区域土壤中的杂草、害虫、病菌源等,为小麦栽培创设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接下来,应针对部分犁地层较浅的地块,实施全面填压处理,先由深松机完成相关作业,再由人工操作完成2~3次的旋耕,以防止小麦播种后出现幼苗倒伏问题。待上述相关操作均完成后,就要详细的检查整地工作质量,正确判断种植区域内有无杂草、碎石、板结块,以及土壤表面是否平整。同时,需要做好底肥(农家肥、有机肥)的施加工作,即按照小麦生长需求、生产技术标准等,对每667m2的小麦种植地块内施加10~12kg的纯氮化肥、4~6kg的五氧化二磷肥、5~7kg的氧化钾肥等,并要及时开辟排水渠,为进一步提升小麦种子发芽率奠定坚实基础。
2、选种与处理
旱碱麦种植时的品种选择是尤为关键的,只有充分保证所选择的小麦品种的优良性,才能够实现小麦作物增产保质目标。因此,应当详细了解和掌握种植区域的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因素,优先选择与该地域特征相匹配的品种;或是抗旱、抗病性、抗逆性、抗倒伏、耐密性等能力强的小麦品种,如冀麦32、捷麦19、沧麦6002等,并要符合旱碱麦种植技术规程,贯彻落实现代化、标准化的种植管理,积极引进配套的机械化农机工具。同时,需要采取先进农业技术对已购买的旱碱麦品种加以试验栽培,实时观察小麦幼苗发芽率,严格筛选出发芽率高的小麦品种,从根本上杜绝一些低产、易倒伏的小麦品种误用,切实发挥这一环节中的应有价值。
确定好旱碱麦品种选择后,还要做好小麦种子的处理工作,提升其后续发芽率。其一,种子晾晒,主要是利用太阳光照作用,蒸发小麦种子中的多余水分,消灭种子中残留的病毒和细菌,有效增强小麦种子的活性,以便于旱碱麦种子能够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和水分,这要求种植户应科学把控晾晒时长,均匀平铺和及时翻动小麦种子;其二,种子浸泡,经过初步晾晒处理后,可以进行浸泡处理,即将小麦种子放入清水盆中,根据该种植区域中小麦作物容易出现的病虫害类型,添加与之对应的化学药剂,如25%粉锈宁稀释液、6%立克秀悬浮剂,全面增强小麦种子自身抵抗能力,直到旱碱麦种子外观呈现饱和圆鼓时取出;其三,种子拌制,应该根据旱碱麦生长期间中所要具备的各项能力,直接将种子与50%辛硫磷乳剂进行搅拌处理,再经过3~4h的堆闷处理,促使药剂可以均匀附着在种皮表面,形成一层强力保护层,以此来有效抵御病虫害的侵入。
3、播种与控密
经过相关调查研究发现,小麦作物产量和质量与土壤温度、含水量呈正相关,所以要综合考虑小麦作物的生长习性、气候条件、收获季节等影响因素,并要检测种植区域的土壤条件,科学合理地控制旱碱麦播种时间,以防止旱碱麦早播带来的发芽率降低问题,以及晚播带来的成熟度低的问题,最终导致小麦单亩产量骤降。通常情况下,早碱麦最佳播种时间为每年9月30~10月7日之间,根据土壤实际墒情,采用趁墒抢种原则。同时,也要迎合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引用绿色高产栽培技术,通过轮作、套作等方式进行播种规划,如“玉米-小麦的轮作”“小麦+菠菜/棉花/绿豆的套作”,切实增加早碱麦单位亩产量。
小麦单位亩产量与其播种密度有着紧密关联,应该根据旱碱麦品种(是否为密植性小麦)、气候条件、土壤质地等,积极采取科学计量法来规划旱碱麦播种密度,有利于提高旱碱麦产量和品质。如果旱碱麦播种密度偏低,其单株生长状态良好,单株产量得以提升,但单位面积产量值较低;如果旱碱麦种植密度过高,其单株数量虽然多,但彼此之间会相互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大幅度降低种子出苗率,更容易出现旱碱麦苗弱等现象。为了保证旱碱麦作物稳定生长,务必要合理运用小麦栽培技术,科学计算出每亩地的小麦播种量,即15kg/667m2。如若出现特殊情况要延迟播种,则要根据播种时间,即9月28日后按照每推迟一天增加0.5kg方式完成;10月5日后按照每推迟3h增加0.5kg方式完成。
4、田间管理工作
在旱碱麦种植期间,为了确保小麦幼苗正常生长和发育,就必须做好田间管理工作。
第一,查苗和补苗。通常情况下,在旱碱麦播种后10~15d后进行查苗,及时发现和补充漏播、未出苗的区域,这要求种植户应该确定补苗方式,确定采用人工、机械方式进行移栽补苗,并要选择在种植地块边缘、地头即行间完成补苗,科学选择补苗位置,以便于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需要注意的是,补苗的旱碱麦种子要与原品种相同,补苗深度要控制在2~3cm范围内,及时完成水肥补充。经过严格的查苗和补苗处理后,能够显著提升旱碱麦单位亩产量,约为20%左右,又可以提高小麦幼苗的抗逆性和抗病虫害性。
第二, 针对早碱麦幼苗生长期间的复杂性,应在前期田间管理工作中完成中耕作业,有效改善土壤性质,增加土壤通透性,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因此,需要科学合理地把控中耕作业时间,一般情况下为每年春季和秋季,通过中耕作业贯彻落实,可以有效应对土壤湿度较大问题,改善土壤质地结构,并要控制中耕作业时的深度,约为10~15cm之间,过浅将难以达到改善土壤结构效果,过深则会伤害旱碱麦幼苗根系。同时,需要根据种植区域实际情况,每轮旱碱麦种植期间保证中耕次数为2~3次左右,必须确保中耕作业实施效果。
第三,早春、晚冬时期气温十分不稳定,导致土壤表面容易出现反复性冻消情况,所以要在晴暖天气下完成镇压工作,压碎表面坷垃,弥补土壤裂缝,为旱碱麦顺利过冬提供有效保障。
5、施肥与浇水
肥料是旱碱麦生长发育中不可或缺的,为小麦种子、幼苗及植株发育提供充分营养物质,所以要做好科学施肥管理,通过精准把控旱碱麦发育的各个生长周期,合理使用各种类型肥料,如尿素、氮肥、钾肥等,为旱碱麦出苗及生长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在此期间,需要做好冬季时节的积肥工作,并根据春季播种时及后续生长期间的情况,适当进行辅助性追肥,以保证肥料供应的科学性、合理性,稳定增长旱碱麦产量和品质。同时,由于旱碱麦各生长期间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各不相同,务必要根据其实际生长情况进行科学施肥工作,为其追加相应的微量元素肥料,及时配合好浇水工作。
相比于其他小麦品种,旱碱麦需水量较低,但其也是值得重点关注的内容。自旱碱麦出苗后,水分需求逐步提高,浇水作业应贯穿于出苗期到成熟期,待完成播种作业后,就要根据种植区域盐碱程度,对小麦种植地块进行第一次施肥浇水作业,以保证种植区域中土壤含水量维持在适宜区间内。如果当地遭遇强降雨或连续降雨天气,导致种植地块中积水现象严重,就必须及时挖掘好排水沟,改善土壤透气性,有效防止土壤出现板结化问题。
6、病虫害防治
第一,物理防治。在旱碱麦病虫害预防和治理工作中,采用物理防治方式能够有效控制病虫害的种类、数量,真正做到绿色无污染的防治目的,对小麦种植区域的生态环境不带来任何的破坏。在此期间,种植户可以在地方农业部门统筹引领下,开展高效化的物理防治管理,即依托于人工防控,利用相关害虫捕捉器材对小麦种植区域中数量少、体形大,或是虫害爆发初期的害虫进行捕捉和灭杀,并要定期进入小麦种植地块中观察植株生长状态,如果发现存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拔除、修剪、捕捉,以便于进行专项处理;或是利用工具防控,利用害虫的自身弱点和生活习性,如趋光、趋色、趋味等特点,采用针对性较强的工具器材完成旱碱麦病虫害防治工作,如防虫网、太阳能杀虫灯、糖醋混合液、性诱剂捕捉器等,并要在害虫生长期间,系统性调查害虫的卵、幼虫及成蛹,做好病虫害及时发现、有效防控。
第二,化学防控。在旱碱麦病虫害防治中,如果病虫害问题暴发,及时有效采取化学防治无疑是一种时效最快、效果最佳的防治方式,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旱碱麦种植区域中滋生的病虫害品种、数量等加以系统化分析,科学计算出对种植地块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化学药剂种类、施加量及频率,如大生M-45可湿性粉剂、乐斯本乳油等,并要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结合旱碱麦病虫害暴发实际情况,严格遵循精准施药原则,实行少量多施方法对旱碱麦种植地块中病虫害暴发次数多频率高的区域进行精确喷洒,进一步降低化学药物对该区域内小麦幼苗的危害,从而达到有效预防与治理该区域病虫害的目标。
第三,生物防治。生物防控是一种较为重要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能够在合理范围内减少对旱碱麦种植环境的不利影响,为我国小麦种植行业稳定发展提供支持。现如今,生物防治已经成为我国绿色无公害防治技术的一种,在实际林区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应用范围逐渐广泛,并不断加大对这一方面的投入与推广,使其深受相关工作人员的喜爱。一方面,可以采用天敌防控方式,依据自然环境中生物链自身特性,在旱碱麦种植区域周边养殖害虫的天敌,利用天敌捕食害虫来实现对种植区域内害虫群体数量的控制,有效避免大面积虫害频繁暴发威胁小麦作物生长发育,如益鸟、昆虫;另一方面,可以采用生物药品方式,利用其对害虫的针对性、不易产生抗药性的特点,以便于利用喷洒设备施加生物药剂,有效清除旱碱麦种植区域中的病虫害问题,最大限度上降低其暴发概率。
二、旱碱麦种植技术发展前景
1、强化品种选育
需要围绕农业生产企业,建立相应旱碱麦的科研、育种、生产体系,进一步加快对原有旱碱麦品种的改良升级,以及全新旱碱麦品种的培育,通过加强对种子的挑选、试验、选育、培育、生产、销售,全面提升旱碱麦品种适应性及种子品质。该项工作的发展方向如下:通过遗传改良,选育具有较强抗旱性和耐盐碱性的旱碱麦品种,适应干旱盐碱地区的生长环境。通过杂交育种,选育高产优质的旱碱麦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满足市场需求。通过遗传改良和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技术,选育具有较强抗病虫害性的旱碱麦品种,减少病虫害对作物的危害。选育适应性广、生长期短、抗逆性强的旱碱麦品种,以适应不同地区的生长环境和气候条件。结合强化品种选育,开发高效栽培技术,提高旱碱麦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事实证明,强化品种选育可以提高旱碱麦的抗逆性和产量,推动旱碱麦种植技术的发展,为干旱盐碱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选择。
2、建设生产基地
应立足于本土乡镇情况,由地方农业部门牵头打造旱碱麦种植示范田,制定科学可行的生产技术规程,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示范田带头作用,并要引导农业生产企业根据旱碱麦种植技术标准,建立健全相应制度体系,以便于更好地实现旱碱麦作物生长及产品加工等环节的质量控制。实际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针对干旱盐碱地区的土壤特点,开展土壤改良技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为旱碱麦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二是开展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盐碱地区水资源的浪费,保证旱碱麦的正常生长。三是在建设生产基地的同时开展旱碱麦种植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工作,提高农民的种植水平和管理能力。四是开发适合旱碱麦种植的管理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五是在干旱盐碱地区建立旱碱麦种植的示范基地,向周边农民宣传推广种植技术,促进旱碱麦种植技术的应用。
3、加快品牌培育
应该加强旱碱麦生产企业及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品牌建设力度,将质量、品牌等元素融入其中,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做好企业品牌形象的宣传和推广,并要积极参与市级、省级优秀企业评选,更好地推广旱碱麦产品。首先,设计具有特色的品牌包装,突出旱碱麦的特色及优势,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其次,开展市场推广活动,主动参加农业展会、举办品牌推广活动、开展线上线下宣传等,增强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最后,通过有机认证、绿色食品认证等方式,提高旱碱麦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推动旱碱麦种植技术的发展,为干旱盐碱地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支持。
综上所述,旱碱麦种植技术应用和发展可以符合我国部分地区特殊地理条件,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革新的研究方向。因此,应该持续改进旱碱麦种植技术,精准把控旱碱麦种植过程中的各项环节,如选地整地、选种处种、播种控密、田间管理、施肥浇水、病虫草害等,并要进一步探索旱碱麦种植技术发展前景,更好地推动我国小麦种植行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061400 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