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豆栽培中优质高产种植技术的科学合理运用
作者: 耿宇大豆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喜温、需水较多、对土壤条件无特殊要求的一种具有较强适应性的作物,是重要粮食和油料作物,也是人们摄取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现如今,大豆的栽培与种植品类也越来越丰富,在实际的种植与培育过程当中,需要农户采取现代化新型的种植技术与方式,能够真正意义上为大豆高产种植工作的有效推进提供良好的引导与帮助。只有加强对不同品类大豆种植技术的详细研究与分析,才能够更加全面有效地提高大豆产量与品质。这种高产的品种与栽培种植方式相结合,能够很好地为大豆栽培种植技术提供有效的帮助,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相对完善的基础与前提条件。
一、大豆栽培的现状
1、资源利用缺乏合理性
现阶段,我国的大豆种植技术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大豆产量也在逐步提高。但是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还存在些许不足,导致大豆种植的效益受到阻碍。资源利用缺乏合理性是种植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大豆的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和丰富的养分,优质的生存空间能够对大豆的生长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种植过程中,种植人员对这些资源的考虑不充分,尚未充分掌握自然环境资源对大豆生长的重要性,造成大豆的生长环境得不到充分的保障。
在灌溉方面,灌溉的方式方法对大豆的生长产生重要的影响。部分种植人员尚未采用合理有效的灌溉方式,对浇灌的水量控制不到位,水量过多会导致豆苗的根部腐烂,水量较少会导致豆苗所需养分不足,影响大豆的长势。施肥技术也是大豆生长中的重要部分。若施肥过多,会导致豆苗烧坏,并且对土壤的伤害较大,限制豆苗的生长。若施肥较少,则无法充分保障豆苗所需的营养。因此,实际种植过程中,应科学选择种植技术,并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实时改进种植计划。
2、种植技术不高
大豆属于我国北方主要的油料作物,不仅能够用于动物的饲养,还能产出豆油,有极高的利用价值。食用油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也是人体所需要的优质脂肪来源。大豆是豆油的主要原材料,也是北方地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我国北方地区对大豆的种植较为重视,北方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给大豆的生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近年来,随着外来大豆种类的引进,我国的大豆种植逐渐呈现劣势地位,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在逐年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进口的大豆具有物美价廉的优势,并且产量、出油率较高,对我国的本土大豆造成较大的冲击。我国的大豆生产成本较高,大豆的种植环节较多,与国外的大豆种植相比,我国大豆种植在各个环节都呈现出较多的不足。大豆生产想要在农业市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应对种植技术以及病虫害的防治两个方面高度重视,促使大豆能够得到良好的生长。
二、新时期大豆栽培中优质高产种植技术
1、种子选择和处理
相关种植实践表明,如果连续种植同一个大豆品种超过5年,会造成大豆大幅度减产,最高可减产14%左右。为此,在大豆高产栽培中要做好种子的选择工作,避免盲目留种和引种。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种植水平选择适合的大豆新品种,针对积温较高的地区,选择生育周期较长的大豆品种;针对积温较低的地区,选择生育周期相对较短的大豆品种。同时,要考虑大豆的抗倒伏能力和抗病虫害能力,避免其在生长过程中出现倒伏,选择的大豆品种应具有很好的适应能力,才能确保大豆高产和稳产。在选种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品种是否符合当地的市场需要,保证种植户的经济收入。种子选择好之后,种子会存在一些虫粒和杂质粒,要做好筛选工作,剔除质量较差的种子,保证净度超过99%,含水量低于12%,保留籽粒饱满和颗粒较大的健康种子。筛选好种子之后应进行处理,将种子晾晒2~3d,能够灭杀种子表面的病菌,提高种子酶活性,增强发芽能力。注意在晒种的过程中应定期翻动种子,保证晾晒均匀。
2、种植地选择和处理
种植实践表明,重茬大豆的产量会降低。在大豆栽培过程中,应避免连作大豆,可以与其他作物轮作,包括玉米和高粱等。为了保障大豆高产栽培,在选择好地块之后,通过科学翻耕土壤能够提高土壤透气性,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在翻耕土壤过程中,将杂草和病虫卵翻入土壤深处,可以减少虫害和草害。为了提高土壤肥力,在整地过程中应科学施肥,适当增加基肥用量,以便大豆苗期有效固氮,提高根部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能力。在大豆播种之前,做好施肥量控制工作非常关键,目的是促进根瘤菌生长,保证大豆苗全和苗壮。控制好基肥的用量,选择施入有机肥,搭配施用磷酸二铵、硫酸钾。有条件的种植地区,可以选择大豆专用肥料。需要注意的是,在整地时一次性施足底肥能够提高种肥的利用效率。要控制好肥料和种子的距离,应将其施入种子下方土层3~5cm处,否则会影响大豆的出苗率。
3、播种
①播种时间选择。要结合种植地的环境和天气情况来确定具体的播种时间,播种太早或者太晚都会影响大豆出苗率。如果播种太早,温度达不到大豆出苗的标准,会影响出苗效果,导致大豆出苗率下降;如果播种太晚,温度高会促进大豆出苗,但是大豆秧苗徒长会导致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下降。为此,要结合种植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科学选择种植时间。
②播种方式。可以选择机械播种或者人工播种的方式,采用机械播种能够提高播种效率,一次性完成播种、施肥、覆土镇压等环节。选择机械播种应采取等距离播种的方式,行距控制在60cm,并且控制好播种量。还可以采取人工点播的方式,播种深度控制在3~4cm,播种完成之后做好覆盖工作,提高土壤的保墒保肥能力,保证大豆苗齐苗全。
4、大豆的田间管理技术
①及时查苗、补苗、间苗和定苗。在播种完成之后,种植户应及时检查大豆的发芽率,如果出现缺苗或者断苗现象要立即补栽,选择带土移栽的方式。如果缺苗较严重,应选择同一个品种补种,在移栽完成之后及时浇水,提高大豆幼苗的成活率。还要做好大豆的间苗和定苗工作,在大豆3~5片叶时做好间苗工作,保留壮苗,去除病苗和弱苗,保证苗全和苗齐,发现双棵苗要及早间苗,否则会影响其他幼苗汲取养分和水分。
②科学中耕除草。在大豆出苗之后,应浅中耕1次,或者进行1次片趟犁。在幼苗出土之后进行第1次中耕,可增强土壤的透气性;间隔25~30d之后进行第2次中耕,避免土壤板结,减少水分蒸发。当前比较常见的除草方式包括人工除草和化学药剂除草,人工除草会减少对土壤的污染,并且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如果田间杂草比较严重,在播种后出苗之前做好封闭除草工作,可以选择50%乙草胺1650mL/hm2兑水750kg/hm2,或选择70%都尔乳油1950mL/hm2兑水750kg/hm2均匀喷洒除草。在选择化学药剂防治的过程中,应坚持精准用药的原则,结合田间主要草害选择适合的配方和用药量。针对禾本科杂草,可以选择20%精喹禾灵乳油和烯草酮乳油兑水之后喷雾防治。
③科学灌溉。在大豆播种完成之后,因为特殊的气候条件,一些土壤墒情比较差的地区可能会出现土壤板结的情况。因此,在播种之后3~4d要及时喷灌,或者采取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保证大豆出苗整齐。如果大豆苗期没有出现特别干旱的气候,一般不需要浇水,切忌苗期灌溉过多,否则会造成植株徒长,降低大豆的抗病虫害能力,也会增加植株倒伏概率。在大豆开花之前3~5d做好田间灌溉工作,但是要控制好灌溉量,保证土壤中适合的持水量。在大豆开花结荚时期,做好灌溉和施肥管理工作,满足大豆生长过程中的养分和水分需求。在大豆生长后期,一旦遇到干旱天气,要及时灌溉,补充水分,减少对大豆籽粒发育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遇到大风天气时不能灌溉,降水较多时,要及时排出田间积水。
④科学追肥。结合大豆不同生长期的肥力需求做好施肥工作,大豆不同生长期对肥料需求量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时期。一是苗期。做好大豆苗期的肥料管理非常关键,因为该时期大豆的根瘤菌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要观察大豆的生长状态,发现缺肥之后及时补充肥料,促进大豆根部正常生长发育。针对土壤肥力较差的田块,可以适当追施尿素,用量控制在75kg/hm2。二是花粒期。该时期是籽粒形成的关键时期,做好该时期施肥管理工作非常关键,能够促进结荚和鼓粒,可以施用尿素150kg/hm2左右。三是大豆鼓粒中后期。该时期通过科学施肥管理能够提高大豆产量,该时期叶面喷肥可以选择尿素7500g/hm2,搭配磷酸二氢钾3000g/hm2及适量微肥,或选择钼酸氨375g/hm2,加入硼砂1500g/hm2,在下午三点之后喷洒。通过叶片喷洒肥料的方式能够延缓大豆叶片衰老,减少落花和落荚,保证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⑤合理化控。在大豆开花初期,结合大豆植株生长情况选择施用30%矮壮·多效唑450~750mL/hm2兑水225kg/hm2均匀喷雾,通过该种方式能够降低大豆节间的长度,促进大豆更好地开花结荚。如果植株长势较旺和种植密度较大,可适当增加用药量,长势较弱的大豆可减少用药量或者不用药。
三、新时期大豆优质高产种植病虫害防治方法
1、主要病害以及防治方法
①大豆花叶病。大豆花叶病是由大豆花叶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病害,植株染病后其叶片逐渐变为黄绿色,并且伴有皱缩现象,病情扩散之后,患病植株的叶脉逐渐坏死,并且在籽粒上容易出现斑点,会造成大豆减产5%~7%。大豆花叶病会严重影响大豆的商品性能,并且该病害是当前比较常见的传染性病害之一,直接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选择种植抗病能力强的品种,与其他作物轮作,发现病害之后及时用药喷洒防治;药剂防治可以选择70%甲基托布津或者70%百菌清药剂。此外,蚜虫会传播大豆花叶病病毒,做好蚜虫控制工作也是预防该病害的关键措施之一。在发现患病植株后要及时深埋或者焚烧处理,避免病害扩散和蔓延。
②大豆霜霉病。该病害对大豆叶片和籽粒危害较大,发病之后会造成叶片脱落,以及大豆减产,可减产10%~15%,严重时甚至达到50%。该病害的发生与当地的土壤以及温度、湿度有密切关系,如果早春土壤温度较低,会导致病原菌快速繁殖,在降雨之后有利于孢子形成,并且会通过伤口入侵到叶片内部,加速病害的传播和扩散。针对该病害应采取以下防治措施,选择高产稳产、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做好拌种处理工作,可以选择甲霜灵或者福美双等药剂拌种;可以选择与其他作物轮作;做好田间土壤管理工作,通过深翻土壤将病残体翻入土壤中,减少病原菌数量。发病之后及时用药喷洒防治,可以选择甲霜灵2000倍液或者代森锰锌1500倍液,每间隔7~10d用药1次,连续2~3次,能够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③大豆黄叶病。防治该病害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多施农家肥和生物有机肥料,目的是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中有益菌数量,避免土壤中出现菌群失调问题。采取科学的配方施肥技术,保证肥料中微量元素充足,做好施肥灌溉工作,满足大豆生长过程中养分和水分的需求。在发病之后及时喷施微肥,也可以喷洒杀菌剂,选择18%咪鲜·松脂铜,喷洒3d之后叶片能够恢复正常。
2、主要虫害以及防治方法
①大豆蚜虫。该类害虫对大豆产量和质量影响较大,同时会传播大豆花叶病毒病,种植户要做好蚜虫的防控工作。蚜虫主要吸食嫩叶的汁液,发病之后叶片逐渐萎缩,甚至脱落,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发育,导致大豆的结荚能力下降,造成大豆减产。针对该虫害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积极推广和应用抗蚜虫能力较强的大豆品种,在蚜虫流行时期,选择3%呋喃丹颗粒75kg/hm2,将其均匀撒在种植沟内,或选择啶虫脒或抗蚜威等药剂集中喷雾叶面,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另外,可以选择种衣剂包衣处理,如福克种衣剂,能够预防大豆苗期蚜虫。
②大豆食心虫。大豆食心虫的成虫主要为害豆荚,直接啃咬豆粒,导致豆粒残缺,并且豆荚中含有食心虫排出的粪便,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质量。该类害虫在每年7月下旬至8月初是繁殖旺盛时期,进入8月上旬之后会有大量虫卵,该时期做好防控工作非常关键,能够减少田间害虫的基数。该害虫会在豆荚上产卵,虫卵孵化之后直接进入豆荚中为害。为了预防大豆食心虫,应科学轮换种植,选择大豆和其他作物轮作,并且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大豆品种。抓住最佳的防控时期,在开花期和结荚期,可以选择化学药剂防治成虫,以减少幼虫的数量,如选择杀螟硫磷乳油与水按照一定的比例调配之后喷雾防治。可以利用天敌防治,食心虫的天敌有赤眼蜂,但要控制好田间天敌释放的数量,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害虫高发时期,选择25%敌杀死乳油375mL/hm2兑水450kg/hm2喷雾防治,能够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③豆天蛾。豆天蛾幼虫会啃食大豆叶片,幼虫3龄之后危害较大,会将豆叶全部吃光,造成植株不能正常结荚,严重影响大豆生长发育,导致大豆产量下降,应采取以下防治方法。整地时采取深耕方式,耕地过程中可利用人工除虫方式消灭土壤中的幼虫;选择与其他作物轮作,能减轻该类害虫的危害程度;如果发现田间豆天蛾幼虫达到防控标准,选择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喷洒大豆叶片背面,能够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综上所述,大豆在我国的农作物中占据较大的比重,大豆的种植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影响着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因此,实际种植中,应注重提高种植工艺,重视土质的选择,科学选择高质量的豆种,改善种植技术,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管理。并且,根据各地区的实际种植现状,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提高大豆的产量,使我国的农业发展得到稳步提升。
(作者单位:154211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宝泉岭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