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作者: 朱新利农作物是现代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农业则是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对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防治是关键环节。绿色农业生产是当前农作物种植领域的典型趋势。在绿色农业生产视域下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可以促进粮食安全、作物增产、农民富裕和农业增效。必须有效落实技术研究和应用工作,让更多的种植户了解科学的种植技术,促进农业技术的转型升级,建立生态化的农业发展模式,维护农作物的产品质量,对整个农业领域的进步产生持续性积极影响。
一、绿色农业生产
1、内涵
绿色农业生产主要指的是农作物种植者在绿色植保理念引导下,采取绿色环保的种植方式。种植者需要保证农作物自然生长为其提供绿色的生长环境。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经常会遭受虫害的侵袭,为了秉持和贯彻绿色植保理念,种植者需要采用绿色生态病虫害防治方式保护农作物,有效降低肥料和农药的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边环境的破坏。种植者在保证优产高效的前提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2、价值
打造绿色农业生产体系,能够深入贯彻落实绿色植保理念,促进我国农业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以绿色生产理念指导病虫害防治工作,可以凸显生态防治技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利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模式和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
二、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意义
1、保证农作物品质
扎实推进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农产品是现代人生活中的必需品,是现代人维持生命体征的重要物质基础,其质量、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此外,在全球一体化趋势下,我国成为重要的农作物出口国,农业经济在整个社会的经济体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不仅可以给我国人民提供安全可靠的农业产品,还可以提升我国农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2、提高农民收入
有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大多数农民通过农作物的种植来进行经济创收,农作物种植质量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收入。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农民的收益不断提升,收入方式不断创新和丰富。但整体来看,农民的可支配收入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只有进一步促进农民创收,才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乡村振兴。为此,可以从防治病虫害角度切入,保障农作物健康生长,帮助农民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打造特色化农业产品品牌,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3、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还可以保障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肥料和农药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些种植资源如果使用不当,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会导致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农民的经济收入降低。存在严重农药残留的产品流通到市场上,还会影响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一旦发生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就会导致整个地区的种植声誉遭到重创,降低本地产品销量,不利于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肥料和农药使用不当,还会破坏土壤、水源等,影响周边的自然生态,降低生物多样性,不利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1、监测和预防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的治理过程相对复杂,且不同类型的农作物还会感染不同的病虫害问题,感染程度和治理方式可能存在显著差异,这进一步增加了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难度。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重点放在预防环节。
(1)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需要引入智能化监测技术,建设智慧型监测系统,监测系统中应该包含如下领域的数据:
①工作人员需要将本地区不同农作物经常出现的病虫害问题纳入监测系统之中,种植人员可以利用监测系统对自己的农作物生产状态充分了解和实时监测,将可能发生的病虫害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显著降低病虫害事件的发生概率或者其对农作物的损毁程度。一旦出现病虫害问题,可以快速了解农作物的生长状况、病虫害的类型、发生规模、对农作物的损害程度等,以此为根据采取行之有效的处理措施。
②相关部门还需要建设病原微生物监测系统,通过捕捉部分真菌类病原孢子的信息,获取一些害虫的信息。
③为提高农作物种植效率,有必要建立气候监测系统,对本区域内的气象信息进行全方位收集,这也可以为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④土壤温度、湿度以及营养成分等信息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状态,需借助监测系统对土壤的状况进行综合分析。
(2)除了建立智能监测系统,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还可以通过有效开展农作物检疫活动,预防农作物病虫害。工作人员在正式种植农作物之前,需要对农作物的品种进行分析研究,还可以选取一些抗病力较强的品种培育农作物幼苗,采用专业的检验形式对幼苗进行合理检验。种植人员在种植农作物过程中也要格外注意,为了避免出现较为严重的大规模农作物病虫害问题,可以在必要的情况下收集农作物种子、植株等样本,送往专业检验部门出具检验报告,了解农作物病虫害情况和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3)工作人员还可以对农作物种子进行全方位挑选,将那些存在腐烂、病变、虫害等情况的种子筛选出来,从源头出发,提高农作物种子的质量,降低后续病虫害问题的发生概率。
(4)种植人员还可以采取一些科学的种植措施,提高农作物抗击病虫害的水平,有效预防病虫害现象。种植人员可以选择轮作耕种模式,防止农作物在同一地块内连续种植。种植人员还需要对农作物的种植环境进行科学管理,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条件以及周边的土壤、水源等自然资源,在合适的时机做好除草、灌溉、施肥等任务,保障农作物健康成长,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种植人员还可以采取栽植树木、将分散的种植地连接起来减少田埂等策略,减少蝗虫、病菌等生物的生存空间,进一步降低病虫害问题的发生概率。
2、生物防治技术
在现代农业中,生物防治技术主要包括害虫天敌捕杀和生物农药应用这两个范畴,前者主要指的是农业生产者在农田之中适当释放害虫天敌,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这种防治方法不会使用过多化学农药,可以有效保护农产品质量和周边的环境,例如,通过在农田内投放一定数量的赤眼蜂,可以显著降低玉米螟虫的数量。在投放赤眼蜂时,农业生产者需要密切结合周围的环境和气温,如果气温过低,可能会导致赤眼蜂死亡,因此需要在温度适宜时投放赤眼蜂,有效解决玉米螟虫虫害问题。
为在绿色生产的基础上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还可以加强生物农药的研发,种植人员将生物农药应用到种植环节之中,有效解决病虫害问题。生物农药主要指的是由生物或其提取物而制成的现代农药,与传统的化学农药相比,本身具备更强的环保性、安全性和针对性,因此在我国农药使用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但生物农药本身也是一种化学药剂,使用方法错误或者使用过量,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而且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生物农药使用会受到昆虫种类和生活习性限制,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等等。因此,种植人员在使用生物农药时也要格外注意使用方法,并且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在现阶段使用较为广泛的生物农药有苏云金杆菌、印楝素等。在实际操作环节,种植人员常常需要根据病虫害问题选择合适的生物农药种类和剂型,将其进行合理配比之后混合使用,以提高生物农药的防治效果。
苏云金杆菌可以有效抑制害虫,其工作的主要原理是通过细菌代谢产生毒素,抑制害虫体内的核糖体形成,导致害虫停止进食,最终使害虫死亡。这种药剂属于生物制剂,一般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为了提高这一药剂的使用效果,种植人员可以将其和其他化学农药结合起来混用,可有效提高防治效果。对于一些不能直接使用苏云金杆菌的农作物,种植人员可以采用土壤熏蒸、毒饵等方式进行病害防治。
印楝素是一种杀虫活性较强的植物杀虫剂,其工作原理是干扰害虫生理活动,从而有效防治荔枝叶螨、龙眼叶螨、荔枝白粉病等病虫害问题。印楝素的杀虫效果较为明显,杀虫活性较高,应用范围相对广泛。种植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在保证其使用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降低使用剂量。此外,种植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将印楝素和其他生物农药结合起来混用,如用印楝素和赤霉素混合,采用不同配比溶液对不同种类农作物进行喷洒,防治病虫害的同时还能促进农作物生长。
3、物理防治技术
在病虫害防治体系,物理防治方式是比较常见的防治方式,这种防治方式往往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较大影响,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有利于保护周边环境。因此,在种植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充分应用物理方式完成病虫害防治工作,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物理防治手段:
(1)使用杀虫灯。杀虫灯可以诱杀许多向光性害虫,比如甜菜叶蛾、烟青虫等,是一种应用范围极为广泛的绿色防治技术。种植人员可以在农业生产环节使用杀虫灯释放特定光线,吸引一部分害虫,然后采用统一的诱杀方式捕捉害虫。如果将杀虫灯连接太阳能板,还能进一步提高杀虫灯的使用效率,同时降低能源消耗,充分完成控制害虫或者病菌生长的防治目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工作人员在使用杀虫灯时需要注意,设置杀虫灯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晚上7点-9点之间,还要保证杀虫灯与农作物之间的距离,并且控制光照强度。否则杀虫灯可能在将害虫杀死的同时,对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如果农业生产者选择使用杀虫灯,则需要在4月中旬将其布置在农田内部,在10月中旬或10月下旬撤走杀虫灯。尤其是在我国南方地区,夏季温度普遍较高,害虫会在温度适宜时快速繁殖,在4月中旬布置杀虫灯可以有效剿灭害虫,在8月上旬或者8月中旬,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害虫增殖情况逐渐增加杀虫灯的数量。在害虫繁殖期结束之后,逐渐撤走杀虫灯。
(2)粘贴黄色诱虫板。黄色诱虫板可以吸引大量害虫,将其粘贴在板上限制害虫活动,粘在诱虫板上的害虫会逐渐脱水而死。农作物种植人员也可以等到大量害虫聚集在幼虫板上之后,对其进行集中灭杀。为提高诱虫板的杀虫效率,农业生产者可以在板上涂抹一些黏虫剂和杀虫药剂,达到快速杀虫的目的。这是一种相对环保的病虫害物理防治手段,消耗资金也相对较少,对一些特殊害虫还会表现出优良的病虫害防治效果。
(3)使用防虫网或粘虫胶,防虫网往往具备良好的防水性能和一定的防菌能力,有效使用防虫网并合理搭配粘虫胶,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害虫的数量,避免害虫进入田间作业,危害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4)使用性诱剂。害虫性成熟之后,工作人员可以使用人工合成的性诱剂吸引害虫,害虫食用后会逐渐失去交配能力,影响害虫的后续繁殖。这可以从源头出发,合理控制农田内部的害虫数量。农业生产者在使用性诱剂的过程时需要合理调控性诱剂剂量,如果剂量过少,可能会导致害虫依然具备繁殖能力,无法有效控制害虫数量。如果性诱剂剂量过多,则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小型鸟类、益虫、两栖动物等误食,降低其交配和繁殖能力,间接影响病虫害防治工作。除此之外,在降雨量较大的季节,农业生产者要谨慎使用性诱剂,防止其伴随自然降水流入地下,造成严重的水资源破坏问题和土壤污染问题。
四、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创新策略
1、注重组织管理和制度保障
政府部门应当发挥牵头作用,建立农作物病虫害领导小组,设置层次化防治体系,从宏观层面出发,加强顶层设计,逐步落实各项防治任务。政府部门还需要发挥枢纽作用,鼓励和联合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进行通力合作,共同开发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宣传部门应当加大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宣传力度,既要充分结合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传播手段,还要利用好“两微一端一抖一网”等新媒体平台,多个媒介结合起来进行技术宣传。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还应当组织一些病虫害防治技术下乡活动,组织农民深入学习病虫害防治技术,不仅要提高他们的病虫害防治能力,还要提高他们的农作物管理技术、机械操作技术等,为其有效种植农作物提供技术支撑。
2、加大硬件设施资金投入
加大硬件设施资金投入,可以提高病虫害防治效率。农机部门要加强病虫害防治机械的引进,加大自主型机械的研发力度。在研发了有效的机械设备之后,还要推动其规模化生产和合理化应用。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出发,农业生产者需要在实际种植中不断更新和升级机械设备。例如,为了提高施药效率,农业生产者需要积极寻找效果较好、价格低廉的施药器械。有条件的大型农场负责人、种植大户等还可以引入无人机等高科技施药机械,提高农药利用率,降低农药使用量。
3、加强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病虫害防治任务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员素质和人才队伍的限制,引进、培育先进人才,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效率。一方面,政府部门可以根据病虫害防治工作计划,制定人才引进政策,积极吸纳具备充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使其投身到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控工作之中。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还可以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提高病虫害防治人员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具有保证农作物品质、提高农民收入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意义,近年来,相关技术研究工作逐步深入。但在实际农业生产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农业生产者可以有效应用监测和预防技术、生物防治技术以及物理防治技术,解决现实问题,构建绿色农业生产模式,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另外必须注重组织管理和制度保障,加大硬件设施资金投入,加强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工作。
(作者单位:476000河南省商丘市乡村产业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