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过程中常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科学防治措施阐述

作者: 张德明

玉米别名苞谷,是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和水稻。在实际种植过程中,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种植品种的遗传性、变异性、周期性的关系,病虫害一直困扰着种植户,影响着玉米健康和生长。本人根据多年经验,阐述了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一、玉米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玉米种植中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不断增加,直接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此外,有些病毒还呈现零星发生的特点,有些玉米病虫害的发病程度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一些病虫害呈现逐年高发的趋势,直接影响玉米的健康生长。随着玉米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工作制度的改变,玉米种植经常会出现一些病虫害,包括玉米褐斑病和玉米孢霉叶斑病等,并且危害程度大,增加了防控难度,不利于我国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玉米病虫害的危害特征和防治技术

1、大斑病

①发病特点

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生长过程中的主要病害,对玉米叶片、叶鞘和苞叶部位的影响较大。发病初期,从叶片开始发病,然后逐渐向上部蔓延,导致整个植株染病。患病后叶片的病症比较明显,患病部位会变为青灰色,之后逐渐变为暗褐色。如果在潮湿的环境下,病斑表面会出现黑褐色霉层,造成叶片枯萎死亡。

②发病原因

玉米大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由大斑凸脐蠕孢真菌引起,病菌主要寄生在玉米的残叶上,在温度为20℃~25℃时会产生大量孢子,然后通过雨水进入玉米的叶片部位。该病主要出现在春季玉米种植地区,尤其是在湿度大和降水多的环境下发病概率明显提高。

③防治方法

一是选择抗病能力强的玉米品种,在耕作中做好深翻处理,科学轮作和倒茬,通过培育壮苗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二是选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和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间隔7d用药1次,连续用药2~3次,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2、小斑病

①发病特点

玉米小斑病是玉米生长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主要出现在玉米苗期到成熟期,对叶片和果穗苞叶的危害比较大。发病初期,患病部位会出现水渍状的褐色病斑,随着病情扩散蔓延,病斑会逐渐变为椭圆形和紫色。如果是苞叶部位染病,会出现黄褐色病斑,造成果穗腐烂,导致玉米籽粒变黑,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②发病原因

玉米小斑病病菌会在玉米残体越冬,在第2年温度适合的条件下通过风雨传播发病。在高温高湿的玉米种植地区发病概率较高,尤其是地势低洼的种植地区密度大,也会增加发病概率。

③防治方法

一是玉米种子的选择工作非常关键,选择好种子之后要进行包衣处理,能降低小斑病的发生概率。二是科学耕种,做好田间病株残体的清理工作,通过科学轮作能够减少病菌的数量。三是控制好玉米的种植时间,尽量避开多雨天气,进行科学的田间施肥管理,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虫害能力。四是发现病害后,可选择用药防治。选择80%苏克净可湿性粉剂进行预防,或者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治疗,每间隔7d用药1次,连续用药2~3次,能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3、锈病

①发病特点

锈病主要危害玉米的叶片,发病初期,玉米叶片会出现淡黄色小点,形状为圆形,之后逐渐扩散。患病后期,叶片会出现圆形的黑色凸起,破溃后会出现黑褐色的粉末。

②发病原因

锈病主要在叶片发病,然后通过气流进行传播和扩散。通过调查研究显示,早熟品种的发病概率较高,氮肥施用过多、高温高湿和光照不足也会提高发病概率。

③防治方法

一是选择抗性较强的玉米品种,尤其是生育期较长的品种。二是应合理控制好氮磷肥的比例。三是采取科学的田间管理措施,在发现杂草和病残叶后要及时清理。四是发现患病植株后要及时用药喷洒防治,选择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选择的药剂必须交替轮换施用,避免病害产生抗药性,每间隔7d用药1次,连续用药2~3次,能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4、纹枯病

①发病特点

纹枯病主要危害叶鞘、茎秆和果穗部位,发病初期,玉米基部的1~2节叶鞘部位会出现暗绿色水渍状的病斑,随着病斑扩大,患病部位出现灰褐色的病斑。患病后会出现秃顶。如果玉米的根基部位染病,会造成根部逐渐腐烂。

②发病原因

病菌直接在土壤中越冬,也可能在玉米的残体越冬,在第2年春季温度适合的条件下,病菌会大量繁殖和传播。如果种植密度过大,或者氮肥用量过多,也会增加发病概率。

③防治方法

一是发现患病叶片后要及时摘除,并且用药喷洒防治。二是选择抗病能力强的玉米品种,科学控制好玉米的种植密度。三是做好田间的除草和施肥工作,及时排水或灌溉。四是出现病害后选择药剂进行防治,选择1%井冈霉素0.5kg,兑水后均匀喷雾防治,也可选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防治,能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5、玉米丝黑穗病

①发病特点

玉米丝黑穗病对雌穗和雄穗的危害比较严重,雄穗染病后会影响花序正常生长,导致颜色变黑。雌穗染病后,下部膨胀变大,果穗还会出现黑褐色粉末,导致玉米穗畸形。

②发病原因

该病的病菌主要集中在土壤或者粪肥中,当玉米发芽后病菌会直接入侵,导致花芽和穗部发病,从而影响玉米产量。如果是土壤墒情比较差和田间管理不到位的田块很容易发病。

③防治方法

一是做好种子的包衣处理,选择含有戊唑醇的种衣剂,也可选择三唑酮乳油或者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二是做好除草工作非常关键,选择的农家肥料必须经过充分腐熟发酵之后才能施用,将患病植株及时拔除,避免病原菌扩散和蔓延。

6、玉米黏虫

①发病规律和原因

玉米黏虫是危害玉米产量的主要害虫之一,属于鳞翅目害虫,1年发生3代,其中2代和3代的幼虫对玉米危害较大。玉米黏虫喜欢潮湿的环境,温度在23℃~30℃,相对湿度在75%以上有利于黏虫卵和幼虫生长。

②防治方法

一是做好虫卵的灭杀工作,可以利用成虫的产卵特性在虫卵孵化之前将其消灭。二是成虫开始产卵后,可以选择在玉米地中插谷草把,每间隔5d更换1次,将携黏虫的谷草把收集起来并且统一烧毁处理。三是一旦发现成虫的数量上升,选择一定比例的糖醋混合溶液和1%敌百虫配制成诱杀剂,用器皿盛放溶液之后将其放在田边,每间隔5~7d更换1次诱杀剂,能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7、红蜘蛛

①发病规律和原因

红蜘蛛是一种吸附性的昆虫,玉米受到红蜘蛛的危害后,会出现脱水症状,并且绿色素明显降低,造成玉米干枯倒伏,严重的地区还会导致玉米绝收。

②防治方法

一是在玉米收割之后要及时翻耕土壤,消灭田间杂草。在害虫比较严重的地区,应该避免玉米和大豆混合种植。二是合理控制好种植的密度,在控制好种植密度后,再选择用药喷洒防治。

8、玉米蚜虫

①发病规律和原因

玉米蚜虫主要汲取玉米植株的汁液,会导致叶片褪绿变黄,影响玉米植株健康生长,还会在叶片上分泌大量蜜露,产生大量的黑色霉状物,容易导致花叶和果实畸形。

②防治方法

一是生物防治技术。可以选择在玉米田内释放适量的七星瓢虫或者寄生蜂等寄生类天敌,能有效减少蚜虫基数。二是物理防治技术。蚜虫有趋色性特点,可以在田间悬挂黄板,能够杀灭蚜虫。

9、玉米螟虫

①发生规律和原因

玉米螟虫也被称为玉米钻心虫,发病后主要危害玉米植株心叶部位,在玉米抽穗之后直接进入雄花内部吸食雄花营养,会导致雄花基部折断。玉米雌穗长出之后,玉米螟虫会吸食花丝和苞叶,为害籽粒部位。成虫主要吸食玉米根茎的养分,导致茎秆失去养分倒伏。

②防治方法

一是生物防治技术。利用白僵菌能杀死玉米螟虫,也可以选择在田间释放赤眼蜂。二是物理防治技术。利用玉米螟虫的趋光性特点,选择黑色的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杀。三是化学防治技术。可选择50%巴丹,用量为1500g/hm2兑水后均匀地喷洒在玉米心叶部位,能有效灭杀幼虫。

10、小地老虎

①发生规律和原因

小地老虎是一种鳞翅目昆虫,有迁飞性特点,主要在夜间出来活动,会啃食玉米植株的叶片和内叶部位,导致叶片上出现大量孔洞,从而造成缺苗断垄。小地老虎的粪便也会导致叶片和果实腐烂,幼虫适宜在温度为14℃~26℃、相对湿度在80%~90%的环境下生长。

②防治方法

一是选择将一些烟叶或者新鲜的泡桐叶等植物浸泡在水中,将盛有浸泡液的容器直接放在玉米田内,能够诱杀叶片上的小地老虎幼虫。二是可选择50%辛硫磷900g/hm2兑水后和草料均匀搅拌,然后将其放在大田中,利用气味吸引小地老虎。

三、玉米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1、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利用简单工具和各种物理因素,如光、热、电、温度、湿度和放射能、声波等防治病虫害的措施。针对玉米病虫害的物理防治措施有很多,例如,通过挂黄板来诱杀玉米螟等害虫的成虫;在田间安装黑光杀虫灯,来诱杀趋光害虫,如草地贪夜蛾;还可安装防虫网,防止害虫的侵害。

2、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具有见效快、效果佳等优点,但也会导致环境污染、药物残留等问题。同时,长期使用化学药品会使害虫或者细菌产生抗药性,影响后续的防治。对此,玉米种植户在运用化学防治的过程中应当尽量选择一些高效、低毒以及无残留的化学药品,同时要严格控制药品的使用剂量,以此达到科学使用、有效防治的目的。如在防治玉米锈病时,可使用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1500倍液,7天1次,连续喷施2次;在防治大斑病时,可使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在防治玉米蚜虫时,可在蚜虫高发期选用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6000倍液等进行喷雾防治。

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作为一种最环保和生态的病虫害防治方式,主要是利用玉米害虫的天敌来进行防治,其可以有效减少因使用杀虫剂而造成的土壤污染情况,提高玉米病虫害防治的生态环保性。例如,在防治蝼蛄时,可每亩施用15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颗粒剂250g~300g或2亿孢子/g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颗粒剂4kg~6kg,还可以用昆虫病原线虫等进行防治。

4、农业防治

玉米生长过程中病虫害防治需从农业技术着手,农业技术包括调整种植密度、改善生长环境等。通过改善种植环境和调控田间管理等方式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①选地与选种

选择土壤肥沃、通风向阳的地块栽培玉米。玉米生长过程中,要保证土壤内有充足的氧气,避免出现缺氧情况,否则会导致玉米生长缓慢,降低其产量和质量。同时保证土壤表面没有太多杂草。需要注意的是,在种植玉米时不要选择排水差、地势低洼的地块,这样容易积水,进而导致种子腐烂、死亡,影响种植效益。选种是种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其直接关系到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需要选择质量较好、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成熟度较高的种子作为种用玉米种子。要想确保种子质量好、产量高,应选择饱满且均匀一致的种子。

②种子处理和播种

在玉米播种前,种植人员需要处理玉米种子,以确保玉米能够顺利出苗。通过处理种子可以提高种子活力及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为后期丰产奠定良好基础。玉米种子处理主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一是晒种。晒种可以增加种子活性,使玉米苗能够更快地生长,为后期播种奠定基础。二是拌种。在玉米播种前需要对种子进行拌种处理,一般使用三氯异氰尿酸、强氯精等药物拌种,能够有效预防地下害虫。此外,可以直接使用包衣种子。包衣种子的优点是抗虫、抗病、增产效果明显,缺点是不利于玉米生长。因此,在包衣前需要充分考虑、谨慎选择包衣种子。

在玉米播种前,要保证土地能够达到相关要求,然后进行整地、施肥、播种等操作。在干旱地区整地,要求土壤含水量需达到20%~30%,将粉碎后的秸秆与化肥混合作为基肥。如果在种植过程中土壤水分含量较低,玉米种子很难发芽。在播种过程中遇到不良天气,如低温和干旱等情况时,需要进行镇压处理。镇压能将土壤中的空气压出,保证土壤中氧气充足,使玉米种子正常发芽。目前我国玉米播种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农民在种植中应用广泛。此外,播种后要定期检查土壤情况,如果土壤中存在杂草要及时拔除,以保证土壤质量,提高整体出苗率,及时灌溉,为玉米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③田间管理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田间管理是关键环节之一,种植人员必须认真对待。由于玉米出苗后长势较快,需要及时施肥,如因土壤贫瘠无法保证玉米正常生长,可根据情况选择人工辅助施肥或机械施肥的方式。在幼苗长至4片叶时间苗,3~4片叶时定苗。另外,对于虫害严重的地块可喷施杀虫剂防治害虫。如果区域内玉米种植密度较大,可以采用间苗的方式保证玉米正常生长。一般情况下,可在拔节期追肥,肥料选择氮肥。当玉米生长到抽雄期时,可在玉米侧枝上喷洒液体肥料与尿素混合溶液促进其营养生长。例如在玉米抽雄期间喷洒磷酸二氢钾溶液,可以促进养分的吸收和转化,使玉米植株生长旺盛。需要注意的是,在施肥时尽量避免将化肥喷洒在茎或叶上,由于肥料中含有大量的氨元素,会损害玉米植株。为了保证玉米植株正常生长,可以喷洒农药控制生长速度,以及预防杂草和害虫。通常在3~5叶期进行1次中耕除草;在玉米苗封垄前喷洒1次杀虫剂;播种后在播种沟内将杀虫剂与除草剂混合后喷洒;玉米大喇叭口期将除草剂喷洒至杂草上,或采用人工拔除杂草等方法有效防治病虫害。

总之,玉米种植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多种类型的病虫害,如玉米大小斑病、纹枯病、丝黑穗病等,会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应采取科学的防治技术,预防和治理病虫害的发生。

(作者单位:154211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宝泉岭分公司)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