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小麦生产的病虫害类型及其绿色防控方法措施
作者: 陈宇楠小麦作为我国的传统农作物之一,在促进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就需要对小麦生长各个阶段遇到的困难进行针对性的分析研究,并且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目前普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几类因素有:小麦生长环境、播种时间、品种的抗性等,除了这三种共性之外,小麦生长中遭受的病虫害侵袭是最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农户在防治病虫害时现在大多都会选择化学农药,但是由于化学农药不仅会杀灭病菌和虫害,残留的药物也会对小麦本身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农业生产中,不仅要有效防治侵害小麦的病虫害而且还要从生态环境和小麦自身因素的角度出发,研究分析针对性地防治措施。
一、小麦生产中的病虫害类型
1、纹枯病
当小麦遭受纹枯菌侵害后,在各生育阶段会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病理特征。纹枯病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黄褐色椭圆形或梭形病斑,但是不易察觉,以后病部逐渐扩大,颜色变深,并向内侧发展为害茎部,等小麦拔节后病理症状才会明显,从而被农户发现。基于这几种病理特征,农户就可以以此作为判断依据观察麦田中是否出现了小麦纹枯病,一旦符合病理表现则需要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喷洒防治,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多费一份力、多操一份心,就可能收获比往年更多的产量。
2、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顾名思义当小麦遭受这种病害时叶片上会出现白色的霉点,而且随着霉点的扩散表面还会存在一些白色的粉末。如果遇到外力碰撞粉末就会飞散到周围环境中,由此得名白粉病。如果没有及时防治到了后期,其病理特征就表现为霉点扩散成霉斑表面上存在针尖大小的黑色小粒。因此,如果在小麦生长过程当中遭受了小麦白粉病害,防治时间应当越早越好,尤其在发病初期,使用药物效果最好,若到后期则效果不理想。
3、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主要分为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三种类型。遭受这种病害的小麦叶片上会表现出鲜黄色、红褐色或者褐色的小孢子堆,到了后期颜色就会变成黑色。这种病害是导致小麦产量和品质下降的主要因素,因此农户为了确保收获足够的产量,当发现小麦遭受病害必须尽快选择药物进行喷洒杀灭,以保证小麦的健康,顺利生长结穗。
4、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还可被称为烂麦头,顾名思义会对小麦的麦穗造成侵害,这种病症的本质是由一种真菌在适合的环境中对小麦造成的侵害。小麦在扬花灌浆期间恰好遇到空气中存在大量的病菌,就会使小麦染上这种病害。由于这类真菌侵害小麦后出现粉红色的霉状物,所以有了赤霉病这一称呼。这类病害主要会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以及穗腐,其中最为受害严重的是穗腐。如果人或者其他动物误食了含有这种真菌的小麦,就会出现中毒现象,比如呕吐、腹痛等。
5、小麦茎基腐病
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真菌土传病害,在小麦生产过程中呈逐年扩散并加重态势,发生面积也逐渐增大,目前已上升为危害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侵害小麦的茎基部位,小麦出苗到成熟均可发生,特别是返青期小麦生长发育加快,抗逆力下降,更易诱发此病。小麦茎基腐病常见症状可以分为烂种和死苗、茎基部变色、枯白穗等。感病后,茎基部1-2节叶鞘和茎秆受到侵染,严重的第三节叶鞘也会受害,逐渐变为暗褐色,田间湿度大时,茎基部和茎秆上会出现红色霉层。小麦感病后,茎秆易折断,稍微用力就可以将茎秆从茎基部拔断。如不及时防治,到后期穗部会出现授粉不良、结实率低,极易出现籽粒不育或败育现象;发病严重时,叶片枯黄或青枯,植株死亡,并出现“枯白穗”现象,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
6、根腐病
小麦根腐病危害小麦的症状会根据气候条件变化而表现不一,当遇到干旱或半干旱地区时,小麦根腐病主要会引起根基腐烂,根腐烂;当遇到潮湿地区时,除了会引起根基腐烂和根腐烂之外,还会造成叶片出现斑点、茎部枯萎、穗茎枯萎等症状。
7、黑穗病
小麦黑穗病顾名思义是指小麦结穗之后遭受的病害,而且麦穗的病理表现主要是黑色。黑穗病也分为散黑穗病、腥黑穗病和秆黑穗病三类。小麦散黑穗病是指在小麦发病初期,麦穗表面有一层薄膜包裹麦穗,薄膜戳破后就有黑色粉末飞散到周围;小麦腥黑穗病的主要表现症状是得了这种病的小麦的麦穗闻起来有一股鱼腥味,所以取名为腥黑穗病;小麦秆黑穗病主要危害小麦叶和叶鞘以及麦秆。
8、小麦蚜虫
麦蚜前期集中在叶片正面或背面,后期集中穗上刺吸汁液致使害株生长缓慢,分蘖减少,千粒重下降,是麦类作物的重要害虫。蚜虫对小麦的体内生物学机制进行危害,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以及营养的吸收和传导,降低小麦输送养分的运输效率,使小麦的生长与所需营养不对等,造成生长缓慢、容易遭受病虫侵害直至小麦死亡。
9、麦蜘蛛
麦蜘蛛也称红蜘蛛,国内危害小麦的螨类主要由麦圆蜘蛛与麦长腿蜘蛛两种。当麦蜘蛛侵害小麦后,被害叶上出现许多细小白斑,随后麦叶变黄。麦株受害后轻者影响生长,植株矮小,产量降低,重者全株干枯死亡。麦圆蜘蛛危害盛期在小麦拔节阶段,小麦受害后及时进行防治如及时浇水追肥,可显著减轻受害程度。麦长腿蜘蛛危害盛期在小麦孕穗至抽穗期,大面积发生时可造成严重减产。
二、小麦生长中的病虫害绿色防控
小麦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需要农业相关部门积极指导并且宣传正确的防治技术,积极解决基层农户遇到的问题,优化多类型工作,以绿色防控理念为原则、遵循绿色防控技术、分析在防治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完善防控措施,确保小麦的健康生长。
1、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过程中,必须遵守各类绿色防控技术原则
(1)要按照“绿色植保”理念,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以及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达到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达到农业增产、增收的目的。
(2)必须制定完善的防治病虫害的机制,农业的相关部门应当针对各类小麦生长过程当中可能遇到的病虫害制定合理的防控手段、构建相关的组织部门体系、保证专业人员能够积极应用这种防控技术,并且及时跟踪反馈绿色防控的使用情况以及使用之后小麦的生长变化情况,通过获得数据、整理数据,并且及时地反馈给相关部门以此完善绿色防控。
(3)考虑到麦田当中可能会出现病虫害不易通过生物防治或者物理防治的方式消灭掉,因此最终还是需要使用化学农药的帮助消灭病虫害,但是在使用过程当中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配比,不仅能够有效地去除麦田中的病虫害,而且还能够保证小麦的质量以及环境的安全。
2、具体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从农作物的耕种方式、种子的前期处理以及后期的麦苗管理等方面做出的病虫害防治,目前农作物的种植与管理过程中使用最多的防治手段是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随着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逐渐加深,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手段也逐渐走进农业领域。
①在播种小麦之前必须根据往年小麦遭受病虫害的类型、频率、规模、产量等因素,农户需要选择性的购买一些抗虫、抗病能力强的种子,比如有专门防小麦赤霉病的品种。
②根据不同田地的土壤特点以及病虫害影响范围与其他品种的小麦间错种植,如此利用品种不同、抗病害能力高低的方法起到较好地防治效果。
③农户可以相应的改变种植模式,选择较为宽松的间距种植小麦,提高麦田的通风、透光的能力,让每一株麦苗都可以得到充足的阳光,健康发育成长;除此之外,例如针对小麦蚜虫的防治,可以通过深耕土地,破坏蚜虫的生存环境来降低麦苗患病的概率;通过包衣处理提升种子自身的抗性、播种时避开病虫害高发期等方式也可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④其他类型的病害比如防治小麦茎基腐病,农户可以选择在同一块田地与其他农作物轮流种植,降低病菌在土壤中的积累,起到有效的防控作用;还可以适当的对土壤进行深翻,至少每3年就要深翻1次,缓解土壤压力的同时降低病菌的基数,控制播种的深度等。
(2)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则是指利用不同昆虫之间的生物特性,选择相应的天敌或者不利于害虫繁衍生息的生物技术杀灭害虫,起到防治效果。目前从生物防治角度方面可供选择的方式有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生物防治具有不损害生态环境、防治效果较高的优点。
①从以虫治虫的角度考量,可以通过在麦田中引入一定数量的天敌起到防治目的,如以麦蚜虫举例,当小麦大面积遭受蚜虫的侵害时,不仅会影响该阶段的小麦正常发育生长还会降低麦穗的产量和品质,严重影响小麦作物的收成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可以选择小麦蚜虫的天敌作为防治切入要点,控制蚜虫对小麦的侵害,如常见的瓢虫、食蚜蝇、捕食螨等,这类昆虫是小麦蚜虫公认的天敌,杀灭害虫的效率高并且不会对麦田造成损害。但是由于这类昆虫是自主活动并且无法在一块麦田中长期活动,因此农户选择这类防治技术时要较为频繁的观察麦田的生长情况,若发现蚜虫的侵害迹象,及时在麦田中引入其天敌,或者可以在麦田周围种植可以吸引这类昆虫的植物,使蚜虫的天敌成为“麦田的保卫者”,做到防患于未然。
②当麦田中遇到麦蜘蛛这类害虫的侵害时,选择生物防治手段进行防治时必须趁早或者及时,比如农户发现了一株麦苗或者几株麦苗有被麦蜘蛛侵害的迹象,必须将周围的一圈麦苗都列为防治目标,及时切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通常麦蜘蛛会有一个假死的状态,因此农户必须彻底杀灭才能做到真正的除害。通常情况下,可以抖动周围一圈的麦苗,使麦蜘蛛振动落地然后及时用水浇地,用水可以淹死麦蜘蛛,同时还能给麦田浇水,这种方法值得农户积极实践。除了麦蚜虫之外,吸浆虫作为另一种侵害小麦的害虫也可以用以虫治虫的方法防治,吸浆虫的天敌除了瓢虫之外,还有蚂蚁、黑蜂等,农户如若选择生物防治手段起到防治效果,昆虫的选择范围较广,实际规划实行也具有可行性。
(3)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病虫害过程指的是通过人工频繁地对田地进行除草、划锄操作,以此增加泥土内部的温度、水分、通风性能。这是小麦种植中最传统的、操作最简单的防治方式。物理防治小麦病虫害方法有很多可行性的选择,比如合理地利用太阳中的紫外线杀菌功能,对土壤中的病菌进行消灭,缓解土壤的压力,为小麦的生长提供更加舒适的生长空间。
①小麦在收割后的秸秆处理上也要采用合适的方法,有的地区为了生态环境不允许农户焚烧,因此可以选用现代化设备粉碎,然后对土地深翻使得粉碎后的秸秆被土壤掩埋从而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秸秆,为土壤提供养料;有的地区则允许焚烧,焚烧时产生的高温会对土壤中聚集的病菌起到灭菌效果,避免了病菌的大规模繁衍。
②还可以利用害虫的生物特性(比如趋光性)作为防治手段,有的害虫喜欢灯光或温度较高的环境,因此可以在晚上光线暗淡、温度降低的时候,在合适的地方用适宜的暖光灯吸引害虫,然后在周围放置能够大量杀灭害虫的设备进行除害。这类方法需要农户耗费的时间、精力较大,但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就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除了趋光性之外,有的害虫喜欢鲜亮的颜色,因此可以在麦田中均匀的放置害虫喜欢颜色的粘板,用较高的竹竿固定,通过吸附的作用杀灭害虫。这种方法不需要耗费过多的时间精力,而且防治效果较好,值得广大农户实践。这种利用自然界中食物链的关系以及不同病害的特点针对性进行防治,不仅可以有效的起到杀灭害虫的作用,而且从生态效益的角度考虑,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
(4)合理地使用化学防治
当小麦生长过程当中遇到病虫害的侵害,在实际运用化学防治技术过程当中,如果某一个环节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则会违背绿色防控理念,而且还会影响小麦质量。因此在实际生产中使用化学防治消除病虫害时要通过正确合理的方法、选择毒性较小且能够去除病虫害的农药,并且还要考虑配比,如此才能够遵循绿色农业标准、绿色防控理念。
比如当小麦在播种前的较长一段时间,在土壤表面喷洒强力去除杂草的药剂,清除生命力顽强杂草的同时土壤也有足够的时间分解药剂,不仅减少了农户的劳动量而且小麦生长也有了足够的空间。除此之外,在遇到不同类型的病虫害时必须选择相应的化学药剂进行喷洒,比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更多的要结合天气情况防治,赤霉病在遇到阴雨天时会迅速传播侵害,因此当地遭遇长期的阴雨天气时就要增加喷药次数或者选择更加有效的药物杀灭病菌;而小麦白粉病与小麦锈病的化学防控措施中要注意病菌的抗药性,选择不同杀菌机制的药物轮流使用,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综上所述,当前对小麦的需求量极大,因此在有限的田地中种植高产农作物,保证质量的同时还能收获更高的产量是广大农民的心愿。为了保证质量和高产,小麦的病虫害防控是整个生产过程当中的关键要点,全文则针对这种病虫害的侵袭,提出了各类绿色防治技术。在进行病虫害防治作业时需要严格遵守病虫害绿色防控原则,选择合适的小麦品种以及种植技术,利用生物、物理、化学等方法对虫害进行控制,合理运用绿色防控技术,提高防控效果。小麦的整个生长过程中会遭受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病虫害侵袭,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茎基腐病、蚜虫、麦蜘蛛之外,还有尚未提到的其他病虫害,因此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不仅要根据各种病虫害研发相应的药剂,还要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适当地选择一些绿色防控手段进行防控。所以,不论是小麦播种之前的管理,还是播种后的各项措施,目标都是为了提高小麦的品质和产量,因此全文中提到的各项措施值得积极实践和进一步创新探索。
(作者单位:455000河南省安阳市植物保护检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