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散养鸡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及制定科学管理模式
作者: 童彬彬农村散养鸡主要是利用闲散土地、林间来养殖。为优化散养鸡的养殖质量,降低散养鸡患病率,养户应提高疾病防治技术。本文结合散养鸡常见发病因素,对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寄生虫病、免疫性疾病、禽霍乱、鸡新城疫等疾病展开分析,并根据病原体特点讨论对应的防治技术,为养户提供有效参考建议。
虽然我国规模化的笼养鸡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肉鸡市场的需要,但随着人们对鸡肉品质要求的提升,农村散养鸡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散养鸡与普通肉鸡的饲养方式有很大差异性,为降低散养鸡发病率,提高农村散养鸡成活率,养殖户应结合散养鸡疾病特点,制定科学的管理模式,扩大散养鸡规模,增加养殖效益。
一、农村散养鸡疾病的发病原因
1、饲养模式粗放
相较于笼养鸡来说,农村散养鸡虽然具有省时省工,产蛋量大、环保绿色等优势,但是由于散养的粗放性,难以对鸡群开展逐一防疫工作,无法切断水源进行饮水防疫。而且散养鸡通常都以成群的方式统一饲养,鸡群活动范围较大,分散得比较杂乱。如果鸡群中出现患病个体,养户很难及时发现,患病鸡和健康鸡群不能做到及时隔离,不利于及时治疗,进而导致传染病肆虐。
2、养殖环境气候变化
部分地区昼夜气候温差较大,散养鸡群之间的月龄、免疫力也有差异性。如果碰到气温变化的现象,鸡群容易因冷热交替,导致应激反应产生,增加病毒型、细菌型的疾病突发,农村散养鸡疾病由于自身养殖模式的特殊性,所以一旦鸡群感染疾病,治疗难度较大,病原体侵袭率也会增加。
二、农村散养鸡常见疾病
1、传染性呼吸道疾病
①传染性支气管炎
传染性支气管炎是农村散养鸡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毒性疾病,多发在鸡的肾脏或消化道中,传染性支气管炎也是家禽的二类传染病,该病毒可以通过饮水、空气粉末、粪便传播且有变异性,能造成支气管病变。该传染病可造成20%-25%的致死率。初期发病,感染的病鸡会出现呼吸道症状,包括:打喷嚏、咳嗽、喘鸣声大、流涕、叫声喑哑。随着病情的加剧,还会出现食欲不振、张口呼吸、直立困难。另外,如果患病的是产蛋鸡,还会伴随产蛋量减少,产软蛋,蛋黄蛋清分离等问题。
②传染性喉气管炎
传染性喉气管炎和传染性支气管炎同属病原属疱疹I型病毒。该病毒多经眼部和呼吸道传染,是接触性上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支气管炎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发病,但喉气管病毒对环境抵抗力较低,常温环境下,最多只能存活24h。该病毒有3-7天的潜伏期,潜伏期越短,病毒越强,感染病毒初期,病鸡会出现眼角感染、结膜炎、流泪、吸气时前倾等症状。与传染性支气管炎不同的是,患该病后,病鸡的呼吸道并无明显病症。
2、禽霍乱
禽霍乱是一种常见于家禽中的接触烈性传染疾病。禽霍乱是由病鸡的分泌物和粪便传染,主要传播途径是生存环境。饮水或感染皮肤。由于农村散养鸡饲养环境较开放,感染巴氏杆菌的野猫、野鸟也会造成鸡群感染。根据病程可分为慢急性型、急性型、最急性型。潜伏期为数小时到9天不等。最急性型禽霍乱多发于体壮鸡,无明显症状,发病时病鸡会突然抽出,双翅挣扎,迅速死亡或在产蛋时猝死。急性型最为常见,病鸡发病初期会出现体温升高、口鼻流分泌物、腹泻便稀、3天左右昏迷死亡。
3、鸡新城疫
鸡新城疫也被称为亚洲鸡瘟,是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鸡新城疫病毒有较好的抗环境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其是温差较大地区更易多发。全日龄鸡群都有可能感染,其中1月到2月龄鸡群最易感。感染后病鸡会出现呼吸困难伴有咯咯声、精神错乱、无法站立、便细呈水状、黏膜出血。鸡新城疫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鸡新城疫发病急,1-4天内就会死亡,慢性鸡新城疫发病程可达到1-2月。该病致死率较高,几乎可达到100%。一旦发病,养户将面对巨大经济损失。
4、免疫性疾病
免疫性疾病是指鸡的免疫系统受到病毒攻击后,器官、细胞及其他免疫分子受到暂时性或永久性损伤。如法氏囊病毒会攻击法氏囊,抑制免疫;禽白血病病毒会抑制T细胞与B细胞免疫功能。病毒会影响免疫细胞之间的信息传达,干扰细胞应答。造成鸡的抵抗力低于正常水平,接种疫苗后也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免疫抑制疾病是农村散养鸡中的高发病,一旦感染后,病鸡会迅速感染鸡群,造成继发感染,养殖规模越大,该病发病率越高。如果不能及时治疗,鸡群免疫力降低,诱发多种疾病感染,出现混合感染,加长散养鸡生长周期,降低产蛋率和育成率。
5、寄生虫病
农村散养鸡多在山地、草地中活动,鸡群主要采食种子、昆虫、植物根茎。所以散养鸡通过啄食感染性虫卵或幼虫比较容易感染寄生虫病。常见寄生虫病有:鸡绦虫病、鸡比翼线虫病、鸡球虫病等。鸡绦虫的病原体是赖利属绦虫,多以蚂蚁、蝇类、甲虫为宿主。感染鸡绦虫病后的鸡会出现羽毛杂乱、快速消瘦、雏鸡停止发育、蛋鸡产蛋率降低,剖解后可发现病鸡体内的十二指肠黏膜有肉芽型结节。鸡比翼线虫病也称为鸡开口病,病原是比翼属的线虫,多寄生于病鸡的粪便中,在散养环境中会污染水源,健康鸡饮水后感染。比翼线虫在鸡体内发育后会移行到鸡的食道、胃黏膜,造成鸡脏器、血管损伤,最终引发肺出血。病鸡感染后症状为:频繁甩头、张口呼吸。雏鸡感染会停止生长,食欲废绝,严重时会因唾液呈泡沫状而窒息而死。鸡球虫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是寄生虫病中最高的,目前已知的鸡球虫病原有9种,其中致病性最强的就是艾美耳球虫。该病原主要寄生于肠上皮细胞中。常发病于50日龄鸡体内,传染源主要为粪便。成年鸡感染后就算不发病也会终身带虫。病鸡患病后粪便带血,共济失调,急性型发病快,致死率高,成年鸡如患慢性型寄生虫病,通常不致死。
6、鸡大肠杆菌
鸡大肠杆菌是由致病型大肠埃希氏杆菌引发的一种多发性传染病。由于该病毒血清型较多,所以鸡只在感染大肠杆菌后,临床表现比较复杂,通常情况下会出现呼噜声加重、口鼻处流出白色分泌物、排泄粪便呈黄绿色、灰绿色、黄绿色。该病毒主要感染源为粪便。感染大肠杆菌后,随着病程的加长,散养鸡体内多种器官组织会出现并发症。例如:气囊炎、腹膜炎、脑膜炎。情况严重时还会造成鸡只体内组织器官衰竭,感染败血病而死,影响养殖效益。
三、农村散养鸡疾病的治疗技术
1、传染性呼吸道疾病
①传染性支气管炎治疗技术
治疗传染性支气管炎可使用中药治疗技术。去猪苓6g、石苇3g、石榴皮6g、苦参3g、五倍子4g加水300ml煎煮25min后给病鸡服用。一天2次,每次用量为80mg/只,药量可根据病鸡体型调整。如果病鸡情况严重,还可以在原有药方的基础上,再加矮地茶、荞麦根一同煎煮。连用5-7天,患病鸡可出现明显好转。该药方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等效果。此外,还可以使用西药治疗法,给病鸡注射抗菌类药物,例如:龙达三肽。每套可注射1000只成年鸡。除肌肉注射外,也可以将药剂加入饮用水中,病鸡要在4h内饮完。
②传染性喉气管炎治疗技术
治疗传染性喉气管同样可使用西药和中药两种治疗技术。中药药方为:陈皮10g、川贝10g、黄连15g,加300ml水煎煮25min后给病鸡灌服,用量为60ml/只。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润肺化痰等效果。西药治疗可以在发病初期使用青霉素或泰乐菌素。传染性喉气管炎发病中期,可中西药结合使用。在灌服中药的基础上,注射青霉素或黄芪多糖,能有效改善病情。
2、禽霍乱治疗技术
禽霍乱是由于病鸡感染了巴氏杆菌,病鸡的口鼻、眼结膜均会分泌具有巴氏杆菌的分泌物。由于该病多发病在潮湿、高温的夏秋季,发病速度和致死率都比较高,所以养户为避免鸡群大规模死亡,需要做到防治结合,因为病鸡粪便也带有巴氏杆菌,所以养户应该做好散养地的卫生管理工作,及时清理排泄物,发现病鸡第一时间隔离。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蛋白质、电解多维增加鸡群免疫力。对1月龄鸡可以采用弱毒疫苗接种技术,如禽巴氏杆菌病蜂胶灭活苗或禽霍乱多价灭活苗。从而增加鸡的抗病性。治疗病鸡可使用青霉素、金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单只病鸡使用肌肉注射,鸡群则掺入饲料拌喂,同时拌入复方敌菌净和禽菌净,喂服3-4天。
3、鸡新城疫治疗技术
鸡新城疫的致死率极高,所以养户应以预防技术为主,从饲料、饮水、防疫、环境消毒、日常监测多方面入手。对养殖地做好消杀工作,严格执行防疫管理制度。由于农村散养鸡属于粗放式喂养,如果条件允许时,养户尽可能对不同日龄的鸡群进行分场饲养。例如:育雏鸡、育成鸡、成年鸡。在对养殖地消毒时可使用稀戊二醛溶液喷洒。对10日龄内的雏鸡应使用鸡新城疫疫苗,滴眼鼻,在25日龄时追加第二次疫苗。对于患病鸡可喂服清瘟败毒片,连服3-5天。
4、免疫性疾病治疗技术
免疫抑制会影响鸡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农村散养鸡群中常见的免疫性疾病有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病毒性关节炎等。对于传染性法氏囊病可使用弱毒疫苗预防,在20日龄时接种第一次。马立克氏病可接种马立克氏病毒灭活疫苗,在70日龄时接种。鸡病毒性关节炎则接种关节炎疫苗,在20日龄时接种第一次。此外,养户应按照鸡群规模调整药剂量,按照免疫性疾病类型组合用药,以免使用单一药品而出现抗药性。同时,需要关注药物对鸡的副作用,是否会对肝脏、肾脏造成损伤,是否影响产蛋率。在治疗免疫性疾病时,应随着疫病控制情况,逐渐减少用量。做好日常管理工作,以免出现疾病反复问题。检测或监测出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鸡群应进行净化处理,包括病鸡治疗、鸡舍消毒、鸡群疫苗接种等。
5、常见寄生虫病治疗技术
春季是寄生虫感染的高发季节,因为春季农村散养鸡容易出现异食癖行为,例如:啄羽毛、啄肛门等等,这是由于鸡群缺少溶脂性的微量元素,包括钙质、维生素A、维生素D以及硫氨基酸等,这会导致鸡新陈代谢出现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养户应在春季为散养鸡群提供充足的维生素,在饲料中添加绿叶菜或微量元素药剂、鱼肝油等。这样能有效减少异食癖的出现,降低寄生虫病感染概率。此外,养户应加大对鸡群的管理与观察,如果发现鸡群出现寄生虫病的对应症状,应对病鸡第一时间隔离,并及时请专业兽医进行诊断确诊感染的是哪种寄生虫,对症用药。如感染了绦虫可使用二甲硝咪唑来治疗。定期驱虫,驱虫时间应大于寄生虫单次生活周期。
6、鸡大肠杆菌治疗技术
对于鸡大肠杆菌应采取防治结合技术。养户首先要具备大肠杆菌病毒防控意识,如果是个人饲养的散养鸡,养户可以在当地兽医站购入高免血清对鸡进行肌肉注射。做好免疫工作,定期投喂预防药物,虽然鸡群没有发病,但不排除部分鸡只带有病菌,所以养户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每1-2个月投放庆大霉素、恩诺沙星或氟哌酸等药物。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治疗成本,还可以起到预防作用。对于已经患病的鸡群,可以按照0.1g/kg,喂服3-5天。对于病情严重的鸡只,为缩小在鸡群内的传染范围,可对病鸡进行采取扑杀措施。
7、散养鸡跟踪防疫技术
散养鸡与笼养鸡在养殖模式上有较大差异,为了做好鸡群疾病防治工作,养户可采取跟踪防疫技术来管理鸡群,保证散养鸡得到监督,雏鸡刚放养时,养户可通过吹哨、敲水桶等方式带回走散的鸡。此外,放养鸡场也同样需要搭建围栏,有利于及时发现病鸡,缩小感染范围,减少经济损失。农村兽医站也要定期对养殖户进行技术帮扶,做好全面防疫工作,检查养殖户的免疫工作执行情况。在饮用水中添加维生素,提高鸡群的抗病能力和免疫力。在夏季多雨时,多种疾病易发,养户要加大监督力度。
8、散养场地的选择与管理
由于农村散养鸡的饲养地点多为林间或农村闲置土地,范围较大。为了保证鸡群的健康成长,养户要择优选择散养场地。养殖地应日晒充足、向阳、土壤干爽宽敞、水源卫生充足、通风性较好。为避免细菌滋生,还需要在雨季搭建防雨棚。及时清理养殖地的杂草,以免蛇鼠危害鸡群。在投放雏鸡时,要注意饲养密度的设计,以免发生疫病大范围感染,通常雏鸡养殖密度应在45-50只/m2为宜,成鸡的养殖密度应控制在60-80只/m2。雨后要及时处理污水坑,清理场地内的积水。另外,雏鸡质量不高,免疫力较低,也会导致患病率增加。因此,养户可以对雏鸡实行集中饲养,质量好的雏鸡能够有效提高后期成活率。雏鸡应从正规渠道购买,在饲养前严格检查质量,将雏鸡与成鸡分散养殖,减少雏鸡与鸡群的交流。
9、病鸡的隔离管理
在养殖散养鸡的过程中,如果发现病鸡,养户要第一时间对病鸡进行隔离。在远离鸡群的位置建立单独隔离场所,隔离场所应具备独立的饮水设施和排风设施。安装隔离带,防止饲养人员直接接触病鸡,机器设备都要严格处理,以防造成病毒传播。每次病鸡隔离结束后,都需要对鸡舍彻底消毒、除臭、清洁后才能二次使用。通常病鸡隔离时间为7-10天,具体时间根据病程适当调整。隔离过程中,饲养者应当做好疫情报告,如果出现疫病复发的情况,需再次隔离。隔离期间使用的疫苗、药物都应该严格遵守医疗程序。治疗结束后,剩余药物不能继续用于鸡群,防止出现交叉感染。隔离期间的病鸡喂养应用专门人员操作,科学收集并处理排泄物,避免对水源和环境造成污染。在判断是否应结束隔离时,饲养人员应做好隔离期的观察记录,如果在隔离最后2天内没有出现新病例,病鸡或病群已经正常进食,就可以结束隔离。结束隔离后,应对鸡群进行全面消毒,然后过72h后再次投放饲料。隔离管理是散养鸡病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工作人员应秉承科学化、规范化的原则履行管理义务。
综上所述,农村散养鸡肉质鲜美,无农药残留。是深受市场喜爱的一种绿色食品。近几年,我国各地都在大力推广土鸡散养这一模式。本文分析了农村散养鸡常见疾病,并根据病毒特点及发病情况讨论了防治技术。在使用治疗技术的基础上,养户还应该结合地区特点做好免疫工作,提前预防疾病,降低发病率。
(作者单位:231699 安徽省肥东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