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特点与科学有效的应对防治策略

作者: 邓代荣

水产养殖作为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品资源。然而,水产养殖病害的频繁发生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病害种类繁多、季节性明显、交叉感染普遍以及生态影响显著,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了诸多挑战。为了有效防控水产养殖病害,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有必要深入探讨其发生特点以及相应的防控对策。本文旨在通过对水产养殖病害特点及防控策略的分析,为相关从业者提供科学的指导与参考,促进水产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的特点

1、病害种类繁多,病因复杂多样

水产养殖病害的种类繁多,涵盖了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以及非生物性病害等多个方面。这些病害的致病原因复杂多样,使得防控工作变得异常艰巨。

(1)生物性病害

①病毒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病毒通过水体、饲料或接触传播,侵入养殖生物体内,破坏其细胞结构和功能,导致生物体出现各种异常症状,甚至死亡。病毒病的防控需要密切关注养殖生物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隔离病体,防止病毒的扩散。

②细菌病也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细菌在水中大量繁殖,通过养殖生物的伤口或消化道侵入体内,引发各种感染症状。细菌病的防控需要保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减少细菌滋生的环境,同时加强养殖生物的营养和免疫力,提高其抵抗细菌的能力。

③寄生虫病也是水产养殖中不可忽视的病害。寄生虫通过寄生在养殖生物体内或体表,吸取其营养,导致生物体生长受阻、体质下降。寄生虫病的防控需要定期检查和清理养殖环境,减少寄生虫的滋生和传播途径,同时采用适当的药物或生物防治方法,控制寄生虫的数量。

(2) 非生物性病害

除了上述生物性病害外,非生物性病害也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问题。这些病害主要由水质恶化、营养缺乏、中毒等因素引起,导致养殖生物出现生长缓慢、免疫力下降等症状。非生物性病害的防控需要注重养殖环境的改善和管理,提供适宜的水质和饲料,确保养殖生物的健康成长。

2、季节性明显,爆发性强

春季是许多水产养殖病害的高发期。随着冬季的结束,水温逐渐回升,养殖生物开始活跃起来,新陈代谢加快,同时也为病原菌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此时,若养殖环境管理不善,如水质恶化、饲料残留等,极易引发各种病害的暴发。夏季是水产养殖病害的另一个高发季节。此时,水温高,养殖生物活动旺盛,但同时也是病原菌和寄生虫繁殖的旺盛期。在高温条件下,养殖生物容易出现应激反应,免疫力降低,容易受到病害侵袭。此外,夏季也是藻类大量繁殖的季节,过多的藻类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水质恶化,进一步加剧病害的暴发。秋季虽然气温逐渐降低,但仍是某些病害的易发期。此时,养殖生物开始为越冬做准备,体质逐渐下降,容易受到病害的侵袭。同时,秋季也是寄生虫病的高发期,寄生虫在养殖生物体内或体表寄生,吸取营养,导致养殖生物生长受阻、体质下降。冬季虽然水温低,养殖生物活动减缓,但并不意味着没有病害发生。一些耐低温的病原菌和寄生虫仍能在冬季存活并感染养殖生物。此外,冬季养殖生物容易受到冻伤等物理性损伤,也增加了感染病害的风险。除了季节性特点外,水产养殖病害的暴发性也尤为突出。一旦养殖环境中有害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或者病原菌数量达到阈值,病害便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暴发,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3、交叉感染普遍,防控难度大

水产养殖中涉及的生物种类繁多,包括鱼类、虾类、蟹类、贝类等,它们之间的生理特性和免疫系统存在较大差异。当这些生物共处同一养殖环境时,一种生物的病害很容易传染给另一种生物,导致病害在养殖生物间迅速传播。此外,在养殖过程中,养殖户需要使用各种工具进行投饵、捕捞、水质调控等操作,这些工具如果未经充分消毒,就可能成为病害传播的媒介。同时,养殖人员在不同养殖区域间流动时,也可能通过接触或携带病原菌而导致交叉感染。交叉感染现象的存在,使得水产养殖病害的防控难度大大增加。

4、生态影响显著,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

在养殖过程中,病害的暴发往往伴随着大量养殖生物的死亡,这些死亡的生物体会在水中腐烂分解,释放出大量的有害物质,如氨氮、硫化氢等,导致水质恶化。同时,病害还可能破坏水域中的食物链,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繁衍,进而破坏整个水域生态平衡。而且,为了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养殖户往往需要采取一系列防控措施,如使用化学药物、抗生素等。然而,这些药物的不当使用可能导致药物残留、水体污染等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二次伤害。

此外,一些养殖户为了追求短期效益,过度使用饲料和添加剂,也加剧了养殖环境的恶化。此外,传统的养殖模式往往注重产量而忽视生态环境,容易导致养殖密度过高、水质恶化等问题,从而增加病害发生的风险。同时,一些养殖户缺乏科学的管理知识和技术,对病害的识别和防控能力有限,也使得病害问题更加突出。最后,病害不仅导致养殖生物的大量死亡和产量下降,还增加了养殖成本和风险,降低了养殖业的经济效益。此外,病害问题还可能影响消费者的信心和市场需求,进一步制约养殖业的发展。

二、水产养殖病害的防控对策

1、建立综合防控体系应对病害多样性挑战

综合防控体系有助于提升养殖场的病害防控能力。通过建立综合防控体系,养殖场能够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病害防控流程,包括病害监测、预警、诊断、治疗和预防等环节。这一流程能够确保在病害发生时,养殖场能够迅速做出反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病害的扩散和蔓延。同时,通过定期的检测和评估,养殖场还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病害风险,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防患于未然。通过实施综合防控措施,养殖场能够减少病害的发生和损失,降低治疗成本和死亡率,提高养殖生物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这不仅能够增加养殖场的产量和收入,还能够提高养殖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增强市场竞争力。

综合防控体系的核心在于整合多种防控手段,形成合力,以应对不同种类、不同发病机理的病害。这包括生物防控、物理防控、化学防控以及环境调控等多种手段。生物防控利用有益微生物或生物制剂来抑制病害的发生,具有环保、安全的特点;物理防控则通过改善养殖环境、优化养殖设施等手段,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化学防控则采用合适的药物进行病害治疗,但需注意药物的使用量和频率,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环境调控则是通过调节水质、温度、光照等环境因素,为养殖生物创造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增强其抵抗力。在建立综合防控体系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防控措施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不同种类的病害需要采用不同的防控手段,因此,需要根据病害的种类、发病机理和传播途径,制定个性化的防控方案。

同时,随着养殖环境的变化和病害的演变,我们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防控措施,确保其始终能够保持高效、安全、环保的特点。此外,综合防控体系的建立还需要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通过深入研究病害的发生机理和传播途径,研究人员可以发现新的防控方法和手段,为综合防控体系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还需要加强与其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和技术手段,推动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2、加强季节性防控以应对病害暴发风险

春季,随着水温的回升,各种微生物开始活跃,养殖生物也进入生长旺盛期,此时极易发生细菌性、病毒性等病害。通过加强春季防控,可以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如消毒池塘、调节水质、增加营养等,有效遏制病害的发生。夏季,高温高湿的环境容易导致养殖生物应激反应增强,免疫力下降,从而引发各类病害。此时,通过加强水质管理、合理投喂、增加换水频率等措施,可以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秋季,虽然气温逐渐降低,但养殖生物仍面临寄生虫等病害的威胁。因此,在秋季防控中,应注重驱虫、杀虫等工作,确保养殖生物的健康生长。冬季,虽然病害相对较少,但仍需做好保温、防冻等工作,为养殖生物创造一个良好的越冬环境。

加强季节性防控意味着饲养人员需要对养殖环境进行细致地监测和管理。在每个季节转换之际,养殖环境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水温的升降、水质的优劣等。通过定期监测水质指标、观察养殖生物的生长状态,饲养人员可以及时发现病害的苗头,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控制。例如,在春季,随着水温的回升,养殖生物开始活跃,此时应加强对池塘或养殖池的清洁和消毒工作,以防止细菌和病毒的滋生。其次,加强季节性防控还涉及饵料的科学投喂。不同季节,养殖生物对饵料的需求也会有所变化。在夏季高温季节,养殖生物食欲旺盛,但也可能因为高温而出现消化不良等问题。因此,饲养人员需要根据季节特点,调整饵料的种类和投喂量,确保养殖生物获得充足的营养,同时避免饵料过剩导致水质恶化。此外,加强季节性防控还包括对养殖生物的健康管理。在病害高发季节,如秋季,寄生虫等病害活跃,应加强对养殖生物的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病害问题。同时,通过合理使用生物制剂、增强养殖生物的免疫力等手段,提高养殖生物对病害的抵抗力。

除了上述具体措施外,加强季节性防控还需要养殖者具备丰富的养殖经验和专业知识。养殖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以应对不同季节可能出现的病害挑战。

3、强化隔离与消毒措施,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生物往往密集生活在有限的空间内,一旦有生物感染病害,很容易通过水体、饵料等途径传播给其他健康生物。通过实施隔离措施,将病害生物与健康生物分开,可以有效防止病害的扩散和蔓延。同时,消毒措施能够杀灭或抑制水体中的病原体,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强化隔离与消毒措施是降低交叉感染风险的重要手段。此外,如果养殖池塘或设施清洁不彻底,容易滋生细菌和病毒等病原体,增加养殖生物感染病害的风险。通过实施隔离措施,可以将病害生物隔离在特定区域,避免其污染整个养殖环境。同时,定期消毒养殖设施和水体,可以清除病原体和有害物质,提高养殖环境的卫生水平。

隔离措施是阻断病害传播的第一道防线。在养殖池塘或设施的入口处设立明显的隔离区域,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以确保养殖生物在受到病害威胁时能够迅速被隔离。同时,建立完善的隔离设施,如隔离网、隔离池等,将健康生物与可能感染病害的生物分开,以防止病原体的传播。这些设施应具备足够的容纳空间和良好的环境控制条件,以确保隔离期间养殖生物的健康与安全。除了设立隔离设施外,养殖者还应加强对进入养殖区域的人员和物品的管理。要求人员进入养殖区域前必须经过消毒处理,穿戴专用的防护服和鞋套,以减少外部病原体的带入。对于进入养殖区的物品,也应进行严格的消毒和检查,确保其不携带病原体。

此外,养殖者还应定期对养殖设施进行巡查和清洁,及时清理养殖废物和残饵,保持养殖环境的整洁和卫生。在消毒措施方面,科学合理地使用消毒药物是降低交叉感染风险的重要手段。养殖者应根据养殖生物的种类、生长阶段以及病害类型选择合适的消毒药物,并按照规定的浓度和使用方法进行使用。同时,要注意消毒药物的轮换使用,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导致病原体产生抗药性。此外,养殖者还应关注消毒药物对养殖生物和水环境的影响,确保消毒措施不会对养殖生物造成过大的应激和伤害。

4、推广生态养殖促进可持续发展减少生态影响

传统养殖方式往往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这导致养殖环境恶化,病害频发。而生态养殖则强调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养殖生物的免疫力,降低病害发生率。此外,传统养殖方式往往导致水体污染、土壤退化等环境问题。而生态养殖则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的保护。通过采用生物净化技术、循环水养殖等方式,生态养殖能够有效减少养殖废水的排放,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同时,生态养殖还注重养殖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如将养殖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改善养殖环境,还能够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要构建和完善生态养殖技术体系。这包括研发和应用符合生态原理的养殖技术,如循环水养殖、生物净化技术等,减少养殖过程中的水体污染和病害发生。同时,结合不同地区的水质、气候和养殖品种特点,制定针对性的生态养殖技术方案,确保技术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其次,通过设立生态养殖示范区,集中展示和推广先进的生态养殖技术和模式,为养殖者提供实地学习和借鉴的机会。示范区不仅有助于增强养殖者的生态养殖意识和技能,还能通过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生态养殖发展。在推广生态养殖的过程中,加强科研与教育的结合也至关重要。科研机构应加大对生态养殖技术的研究力度,不断推出新的技术成果和养殖模式。

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养殖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态意识和养殖技能,确保生态养殖技术的有效实施。除了上述措施外,还可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和技术成果。通过引进先进的生态养殖技术和设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改进,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养殖模式和技术体系。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水产养殖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生特点包括多样性、季节性突出、易交叉感染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建立综合防控体系、加强季节性防控、强化隔离与消毒措施以及推广生态养殖等措施被提出。通过实施这些对策,可以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率,提高水产养殖的健康水平,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应注意不同地区、不同养殖对象可能存在差异,需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控方案。期待未来在相关领域的持续研究和实践,为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有力支持。

(作者单位:233200安徽省定远县炉桥电灌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