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林业育苗技术与造林方法的综合分析
作者: 蒋念亮林业建设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国内经济持续发展,育苗技术与造林方法在林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育苗工作与造林方法包含多方面技术措施,主要涵盖育苗地与苗种选择、育苗种类与造林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在新时代背景下持续发展林业经济,需要对育苗技术与造林方法不断深入分析,在提升树木成活率与生长率的同时,促进林业经济快速发展。
一、新时代背景下林业育苗技术措施分析
1、合理选择育苗地
育苗地的合理选择是开展育苗工作的基本前提,也是保证苗木成活的关键因素之一,育苗地的合理选择应考虑多方面因素。土壤养分状态、地区气候环境条件是考察过程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经过综合调查研究,出具检测结果后,根据实际土壤及气候环境选择适合当地培育的苗木品种,在科学、合理的技术应用下,进一步提升苗木存活率,保证育苗工作的顺利开展。
①根据育苗环境选择
育苗地选择过程中,技术人员应分析研究多方面环境因素,包括地区气候环境特征、水资源特征、土壤环境特征等。并需要对育苗地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调查。例如排水、灌溉沟渠的修建是否贯通,电力资源能否供应等。还要考虑育苗地地形地貌能否满足苗木健康生长。要优先考虑地势较为平坦或缓坡区域,可以为苗木的灌溉、管理创造便利条件。光合作用是苗木生长的关键因素,充足的日照可以让苗木在相对较短时间内茁壮成长。因而在选择育苗地时需要考虑种植区每年的风向变化与日照条件。对于要求较为严格的苗木,养护管理过程中可以对其展开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可按照一定要求对其施肥处理,为苗木提供更多养分,加强土壤肥力渗透,以提高苗木成活率。
②根据交通条件选择
林业育苗不仅需要考虑环境因素,还需要对周边交通是否便利进行衡量。良好的交通条件不仅可以为林木运输带来便利条件,同时可以降低运输成本。育苗种植以及造林方法的合理实行,需要综合考虑其带来的经济效益,要尽可能减少实施过程中成本投入,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效益的最优结合。
③根据地势合理调整
为保证育苗技术科学实行,应对育苗地适当调整,以促使苗木健康生长。因而,技术人员应对育苗地展开一系列整地工作,根据地势条件合理使用旋耕机等机械设备对育苗地耕土翻动,使其地表土壤疏松。然后,进行土地平整,以便于育苗工作顺利开展。松软的土壤条件也可改善土壤透气效果,提高土壤养分。为促使苗木在生长过程中获得充足的营养供应,需要对土壤中的碎石、杂物、杂草筛选清理,使土壤与苗木根系充分接触,同时减少杂草与苗木抢夺养分资源。在实际翻耕作业过程,需根据苗木成长特性进行合理调整。一般情况,土壤的翻耕深度不能少于25cm,针对有特殊要求的树苗品种可依据其特性适当调整翻耕深度,以保证苗木具有良好的生长环境。
2、科学选种与种子处理
①科学选种
林业育苗技术实施过程中,科学合理选种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对于林业工程建设能否顺利开展有着重要意义。根据以往苗木培育经验可知,母树体质强弱决定着苗种质量优劣,长势好、抗病虫害能力强、适应性好的母树种子在成活率与产出率方面,占据很大优势。另外,在林业技术不断发展壮大下,经过研究实践,获取了较多实验成果。各类苗木品种通过筛选,将具有抗旱、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挑选出来,作为林业育苗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措施。在选择苗木品种时,要在种子基地实地考察,需要对种子母树进行调查研究,对其整体长势深入观察分析,主要查看其成长周期、适宜的生长环境、是否存在病虫害侵蚀等。若对苗木品种没有特定要求,可根据播种地区土壤条件、气候特征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合理选择适宜种植的品种,可以更好地开展培育工作,促进林业经济良好发展。
②种子处理
苗木种子发芽率与成活率不仅与品种选择息息相关,与种植前种子处理工作的科学实施也有很大关系。为促使苗木快速生长,在播种之前要对苗种进行催芽,使其在短时间内快速发芽。催芽技术的开展离不开种子淘洗与消毒工作,经过这两个步骤,可有效提升种子发芽率。淘洗可以将种子表面存留的杂质冲洗干净,使其更好地吸收水分、营养物质;消毒可以去除种子表面存在的病虫害物质,以提升种子健康度,保证其正常发芽。种子的处理与发芽情况,需要技术人员及时做好统计、记录工作,将处理措施与时间间隔、发芽率等内容详细填写,形成书面报告,为将来再次育苗选种及处理给予指导方向。通过这种方式,选取发芽率以及成活率更高的育苗品种,使其能够在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自身真正价值。
3、播种技术
①合理选择播种时间
做好育苗地、苗木品种的合理选择之后,开始播种工作。播种技术对于林业育苗工作顺利开展起着重要作用,对育苗成活率与发芽率有着直接影响。播种技术的合理实施需要按照地区气候条件与土壤环境因素,选择适当的播种时间。在恰当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下促进种子发芽成活。有针对性地选择合理播种时间,对苗种发芽提供了切实保障,并提高了苗种吸收养分效率以及抗病虫害的能力。对播种技术的合理使用需做好整体规划,以科学播种促使育苗工作高效、合理开展。
②合理施肥
科学施肥对于苗种生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施肥环节,并没有具体施肥要求,也没有统一执行标准。技术人员可根据苗木品种类型、生长态势、土壤养分状态、气候环境条件等影响因素,适当选择肥料种类,合理控制施肥量。依照实际情况科学施加肥料,满足苗木在生长过程中对营养物质的需求,确保其健康生长。在育苗阶段,幼苗成长初期是施肥的主要阶段,在此阶段苗木对于营养需求量较大。因而,林业技术人员应注意幼苗实际生长状态,按其发展态势科学施加所需肥料,以保证苗木生长过程不会因为缺乏养分而产生病虫害及其他危害。除此之外,苗木的茁壮成长期也是肥料施加的主要阶段,技术人员应为其补充足够养分,在施肥的同时还要适时采取追肥措施,通常使用氮、磷、钾等化肥,以满足其根系发育的营养需求。
4、苗期病虫害防治措施
苗木种子播种完成后,经过发芽破土成长。由于苗木生长环境较为复杂,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很容易遭受病虫害侵蚀,导致苗木生长缓慢,并有可能因树势虚弱而逐渐衰败,从而对整个苗木群体造成危害。由此可见,病虫害的科学防治是苗木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也是苗木成长过程中的主要保护措施。
①采取针对性防治手段
病虫害发病原因多种多样,且病虫害种类较多。因而,对病虫害需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才能达到治理目的。苗木在生长环节会因为多种因素影响,而产生病虫害问题,在实施防治措施时,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防治。通过对病虫害特征的观察分析,按照其种类特征采取有效防治手段。例如,白粉病和锈病,用25%丙环唑乳油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或25%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0~1500倍液喷雾防治;梨叶枯、梨灰斑病,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使用化学药剂治理病虫害时,需注意气候环境条件。在高温环境下药剂挥发较快且容易失效,此时喷洒药剂会因药效下降而不能有效防治。因而,可优先选取阴天或温度较低时进行药剂喷洒,以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理想效果。对于不同类型病虫害需采取不同化学药剂防治,因而,在对病虫害实施防治措施前,需对病虫害的类型特性进行了解,再合理选择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例如,部分虫害在虫卵时期进行防治最为有效,林业工作人员可依此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使用特定化学药剂喷洒,提高防治病虫害效果,降低病虫害的危害程度。
②合理选择防治时间
由于部分病虫害具有季节性危害特征,因而在进行防治时需选择合理的防治时间,以对其有效治理。以苗木生长周期整体病虫害发生情况来看,幼苗期发芽阶段是病虫害高发期,也是防治病虫害的合理时期。由于此时苗木整体抗性较弱,因而容易遭受病虫害侵蚀。而苗木发芽期多在春季,由此,林区工作人员可依据历年春季病虫害衍生习性规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病虫害防治措施。综合看来,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科学、有效开展,需根据病虫害易发时段、繁殖特性等因素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手段。为保证苗木茁壮成长,需秉持提前防治原则,减少病虫害发生及蔓延。冬季病虫害虽然活动并不活跃,但在此时喷洒化学药剂可杀死附着在苗木表皮的病虫卵及细菌,减少病虫害发生概率。
二、新时代背景下林业造林方法综合分析
1、合理选择造林方法
①栽苗造林
栽苗造林,是将带有完整根系苗木栽种到土壤中的一种造林方法。这种造林方法在不破坏苗木根系前提下,可以保障苗木栽植后的成活率。栽苗造林对于气候环境条件以及土壤土质要求不高,适应性强,并具有一定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但栽苗造林的有效实施,需要保证苗木根系处于完整状态。若对根系造成较大损伤,会导致苗木水分流失加快、营养吸收缓慢,严重情况下会造成苗木枯萎直至死亡,从而对整体造林工作产生影响,造成资源浪费。栽苗造林技术要点在于苗木根系的完整性,以及树体水分均衡,以上两种条件任意一处出现问题,都会对苗木的成长造成影响。
②分植造林
分植造林方法与栽苗造林完全不同。栽苗造林需要林区自行种植苗种,进行育苗工作再行栽植。而分植造林是将原有树木枝杈、根茎等鲜活部位作为造林材料,对其进行养护管理即可。这种造林方法有着实施便捷、操作简单的特点,不仅可以加快造林速度,并且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只需将苗木部位修剪成特定大小,再进行培育就可以达到造林目的。而且分植造林成活率较高,并可以将母树优良特性传承到分植苗木,而且对气候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并对当地病虫害有着一定防御能力。不过分植造林对土壤状态要求较高,栽植土壤不能过于松软,且温度和湿度需要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否则会对苗木的存活率产生一定影响。
2、提高林地建设水平
为满足苗木生长所需营养物质及水分,工作人员在日常维护管理过程中,需重点观察苗木成长情况。由此可见,林业基地建设与选择,是造林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林业基地的选择,主要在于土壤条件,以及后期方便管理的设施条件。苗木的良好生长离不开水资源与营养物质的供应,达不到以上要求的区域,不能选择为造林基地。除此之外,还需在林区内部形成独立生态环境体系,并要平衡管理。因此,需要技术人员对造林基地加强维护管理,实行定期检查制度,对基地内部环境巡视排查,并通过书面文字记录形成报告,对林区整体治理以及病虫害防治、树木生长影响因素及时管控。造林基地建设对于林区整体状况有着直接影响,因而,相关单位要加强对造林基地建设的重视程度,做好相关人员技术、意识、责任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内部人员管理,明确建设目标,保障林区基地可以向多元化发展。
3、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
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可有效提升苗木成长品质,提升林区产业经济效益,加强营造林整体环境稳定。因而,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需要有效落实,加强林区防护管理,提升病虫害治理效率。近年来,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各地区政府对林区建设加大力度,林业覆盖面积逐步扩大,对于生态环境改善起到了良好作用。但在林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病虫害种类及数量也随之增加,加大了林区管理人员的治理难度。对此,林区管理人员应充分重视林区病虫害防治工作,使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对病虫害的发生发展采取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出现不仅对林区整体环境产生危害,还会降低林业经济效益。
①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
对于林区病虫害防治可采取生物防治或物理防治。为防止病虫害在发生后持续蔓延,工作人员可定期清理林区内掉落树叶,并对树木进行涂白处理,可有效防止病虫害从树木根部向上发展。还可以利用害虫趋光性特点进行防治。例如,可在林区内部按照一定范围放置杀虫灯,夜间根据虫害趋光特点对其吸引并进行灭杀,从而达到防治虫害目的。可购买太阳能杀虫灯,不仅可以节约电力资源,还能持续使用,并且对于虫害的防治有着良好效果。此外,在进行林区病虫害防治时应优先选取生物防治方法,以替代传统化学药剂喷洒的防治手段。相对而言,生物防治方法有着环保、节约、无危害特点,不仅可以避免资源浪费,还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有助于维持林区内部生态平衡。
②化学防治
林区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是传统病虫害防治手段,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是有效防治病虫害的唯一方法。在如今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化学防治技术的弊病逐渐突出。化学防治是使用化学药剂喷洒在树木枝干、叶片上的一种防治措施,虽能对病虫害造成有效灭杀,但会对林木的健康成长造成一定影响,也会对林区内有益生物产生危害。因而,若要使用化学防治手段,需要科学、合理实施,否则会失去病虫害的防治意义。进行防治技术选择时,尽量在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措施不能有效灭杀病虫害的前提下,再使用化学防治技术。同时,需要合理控制化学药剂用量,避免对林区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林业发展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新时代背景下林业育苗技术的合理分析,可以为林业建设带来科学方法,以及经济效益。而造林技术的应用是林业建设主要措施。通过育苗技术的科学发展与造林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使生态环境获得良好保护。在林业发展过程中,林业管理人员应做好自身工作,落实管理责任,加强对林区经营维护,为苗木的茁壮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单位:311700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林业局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