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提高成活率的育苗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
作者: 周卫青林业经济持续发展为育苗技术创新、完善提供了前进方向,育苗技术是苗木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育苗技术如果使用不当,会对林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并会对生态环境整体建设产生阻碍。由此可见,林业育苗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工作,对林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阶段,林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在育苗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方面较为薄弱,相应问题较为突出。对此,本文分析了育苗技术应用办法以及病虫害防治措施,以期促进林业产业发展。
一、林业提高成活率的育苗技术
1、合理选择育苗基地及育苗容器
苗木生长环境是决定其健康成长关键因素之一。为确保育苗工作顺利开展,工作人员需根据苗木特点,选择适宜的育苗基地。应保证育苗基地土壤环境条件适宜,肥力及水分符合需求,并且可以给予苗木充足的光照条件。一般情况下,苗木育苗地点与种植地点并不在一处,林区会根据实际需要,在苗木成长到一定阶段后进行移植。为减轻林业建设耗费财力、物力,在选择育苗基地时,需尽量选择与林区相邻位置建设,且交通条件能够满足运输要求。在进行育苗工作之前,工作人员应事前做好实验工作,对苗木的生长习性及特征加以了解,按照实际需求制定科学的育苗计划,以此确定整地时间。经过调查研究确认育苗基地位置后,需对育苗容器合理选择。当前阶段,国内林业育苗使用的育苗容器一般为塑料制品,但塑料制品具有污染环境的缺点,与绿色可持续发展相违背,不仅会对环境建设产生危害,还会导致苗木根茎吸收营养不充足,继而影响后期苗木长势。因而,育苗容器应优先选择具有高透水性、高保水性、可持续利用等特点的容器,在苗木健康成长同时,对环境保护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2、做好种子处理工作
苗木种子播种前需对其进行处理工作,对幼苗成活率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需根据幼苗品种特性与区域气候环境选择适宜的种子处理技术。首先,科学选种。为保证幼苗成活率,在选种前要对育苗区域气候环境变化特征与土壤环境条件进行调查分析,通过数据统计,再选择适宜种植的苗木品种。在选择苗种时,还需对母树生长情况观察分析,查看其是否存在病虫害侵蚀及生长缓慢现象,以达到选择优质苗种目的。其次,做好种子灭菌工作。病虫害是影响苗木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因而,在进行播种前需要对苗种做好杀菌工作,以提升种子发芽率与幼苗存活率,实现从病虫害源头进行防治的目标。可使用红外线等手段对种子病菌消杀,完成后再进行播种工作,以有效避免病虫害的侵蚀。再次,种子催芽处理。为保证苗种发芽率及成活率有效提升,需对种子采取浸种措施。不同苗种有着不同休眠特性与发芽条件,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实施。种子催芽技术是为激发种子活力,以促进发芽的一种措施。常用的种子催芽处理方式有清水浸泡、温度控制、激素调节、光照激发等。根据苗种特性选择合适的处理措施,可有效提升其吸水性、活性以及营养代谢,从而提高苗种发芽能力。一般情况下,可使用0.5%高锰酸钾溶液对苗种进行浸泡,经过3个小时浸泡后方可达到消毒目的,随后使用清水冲洗,再将处理后的苗种浸泡温水中对其开展催芽工作。由于不同苗种催芽处理方式不同,工作人员需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合理选用浸泡法、去蜡法与填藏法等催芽方式。在保证育苗基地各个环境条件满足幼苗生长前提下,可优先选取饱满粒大、无公害、抗病虫害能力强的苗种培育,以使林业育苗达到最优效果。
3、合理实施播种技术
①合理选择播种时间
苗种发芽、成长与播种时间的选择密切相关。工作人员需根据苗木生长环境条件合理选择播种时间,以达到苗木茁壮成长的目的。因而,在播种前,需综合分析种植区各种因素与苗木成长的关联,主要是气候环境的影响程度。应避免在低温时节播种,防止土层温度过低,致使苗种冻伤。在正常情况下,会选择在春季实施播种工作,因为春季水土逐渐开化天气转暖,此时温度条件适宜,且土壤与空气中水分含量较高,会为苗木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从而提高育苗的成活率,促进苗木快速健康生长。
②合理选择播种方式
播种技术是育苗时期提升幼苗存活、保障苗木健康成长主要措施之一。由于不同苗种具有不同生长特点,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地培育技术和播种技术。当前阶段,人工播种是常用播种方式之一,适合在育苗区域较小的基地种植使用。人工播种精准度高,对播种效果差的部位可以及时补种,整体播种效果良好。除人工播种外,机械播种也是常用播种方式之一。由于机械播种有着高效作业特点,因而适宜在大型育苗基地播种使用。机械播种不仅可以减轻工作人员作业负担,播种效率也能得到大幅度提升。随着时代发展,播种机械与现代化信息设备相融合,对播种密度与行距可以做到精准把控,大大降低了林业建设的资金投入。
4、合理施肥与消毒
①合理施肥
苗种播种完成后,种植人员应做好苗木成长环节的养护管理工作。为使苗木健康成长,拥有良好生长条件以及充足营养供给,种植人员需按照实际情况做好苗木生长期的施肥工作,以加强苗木体质,更好地防御病虫害侵蚀,让苗木健康成长得到保障。当前阶段,在国家大力推广下,林业建设可能会以退耕还林形式展开,由于土地在多年农作物耕种下,土壤自带肥力逐渐消失,致使所含养分含量处于较低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林业育苗达到更好效果,不能仅依托土壤残存肥力。因而,需要林业种植人员按照土壤实际状况,科学、合理施加肥料,以改善土壤条件,增加有机物含量。同时,种植人员应按照科学育苗的相关技术措施以及施肥要求,对育苗区域生长的杂草及时进行彻底清理,避免杂草与苗木争夺土壤养分,致使苗木汲取营养物质不能满足生长要求,出现苗木叶片发黄、生长缓慢等现象,从而降低育苗效率。因此,定期清理杂草是提高育苗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施肥用量的确定,需结合土壤养分状态。种植人员可使用专业仪器设备对种植区不同位置土壤养分水平进行检测,将获取的数据统计分析。科学合理调整施肥种类和施肥量,以保证土壤营养物质满足苗木成长所需。种植人员不可盲目施肥,肥料施加过多会导致苗木根系受到损伤,影响生长速度,甚至死亡;肥料施加过少,虽不会对苗木造成伤害,但对苗木成长不会起到良好效果。由此可见,肥料施加量需与苗木实际生长情况相结合,合理控制肥料使用量,以保证营养物质及时供应。
②合理消毒
苗木消毒是为防止病虫害发生,控制病虫害在苗木成长阶段发生和蔓延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为苗木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苗木幼苗期体势较弱,容易遭受病虫害侵蚀,因而,需重视对苗床的消毒工作,以促使幼苗健康成长。一般情况下,可使用硫酸亚铁溶液消杀,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按照苗木长势状况合理施加。
5、适时适量灌溉
水分是苗木健康生长所需的关键要素。为使苗木获得良好生长条件,需按照实际情况合理进行灌溉。可根据苗木品种生物学特性与实际生长状态,对灌溉时间合理确定,并根据土壤水分含量,严格控制灌溉量,以免因水量过多导致苗木根系长期浸泡在水中,出现烂根现象,影响苗木健康状态。例如,按照生物学特征确定具体灌溉措施。柳树属阴喜水,适合采取增加灌溉次数、减少水量的灌溉方式;臭椿、白蜡是典型抗旱能力强的苗木品种,对此,应减少灌溉水量,只需将土壤水分维持在生长需求水平即可。按照苗木实际生长情况采取灌溉措施,幼苗期需少量灌溉,发育期需大量灌溉,还需根据幼苗实际栽培方式确定具体灌溉方式。例如,播种苗适宜选用勤浇漫灌灌溉方式;扦插苗对水分需求较大,适宜选取小水漫灌方式;嫁接苗应防止嫁接部位因水分过多而出现腐烂现象,因而,需严格控制灌溉水量。我国南北方因地理位置差异导致气候环境区别较大,因而,需按照林区季节气候环境对苗木成长影响程度,以及林区周边水利建设,合理采取灌溉措施。例如,北方春季温度适宜,灌溉时间可选择在3月中旬至5月中旬之间进行。灌溉方法有很多种,包括侧方灌溉、滴灌、喷灌等,要根据林区具体地理条件以及多方面因素考虑,科学、合理确定灌溉方法。
二、病虫害防治措施
病虫害防治是保障林业稳固发展重要措施之一。为切实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种植人员应对区域常见病虫害种类以及特性进行调查分析、现场取证,根据病虫害发病特征以及传播途径采取适宜的防治手段,以避免病虫害发生传播,对种植区整体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危害。同时,种植人员应提前对可能发生病虫害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依据结论对隐患部位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可有效防止病虫害发生、蔓延。除此之外,要跟随时代发展,将全新的林业管理办法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相结合,制定有针对性的病虫害防治制度,以此加强种植人员工作效率,对林区病虫害防治工作有效开展提供基础保障。还可依此建立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定期开展病虫害专项检查工作,实现对种植区病虫害管理制度的落实。
1、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大自然食物链,根据病虫害天敌特点采取的一种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技术有着环保、经济、无污染的特点,对生态环境保护可以起到良好作用。生物防治主要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微生物防治、天敌防治与鸟类防治。首先,微生物防治技术。微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是采用细菌、真菌,通过对病虫害的侵染,以达到防治目的。例如,对马尾松毛虫的防治可使用白僵菌粉,按照一定比例对马尾松毛虫进行喷洒,能够获得明显抑制效果。其次,天敌防治。种植人员可根据种植区病虫害分布种类,引进相应天敌进行防治。例如,在林木生长阶段,天牛是常见害虫之一,工作人员可根据天牛数量,适当引进一定数量花绒坚甲虫实施防治。花绒坚甲虫会自主寻找天牛,并在其体内吸食生存,经过时间累积,最终将天牛消灭。天敌数量引进需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处理,不可大批量盲目引入,防止对苗木生长产生新的影响。再次,鸟类防治。根据虫害种类适当选择鸟类,例如,针对蚜虫防治可引进燕子、杜鹃等。益鸟的适当引入可以对病虫害防治起到明显效果,并对周边生态环境不会造成影响,还可以促使林区生物种类多样化。
2、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技术是通过采用物理措施对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进行控制的技术,对种植区病虫害防治具有显著效果。相对于生物防治技术与化学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对自然生态环境无任何污染,且运用成本低廉,但具有见效缓慢、防治周期长的缺点。主要以人工诱导达到捕杀目的。例如,根据虫害趋光特点,使用杀虫灯吸引害虫聚集并对其灭杀,对部分虫害可起到良好防治效果。物理防治技术可选用以下两种方式:首先,涂白防治。涂白防治是指在树木露土部分1.5—1.8m区间,使用石灰浆或白色漆液对树木均匀涂抹,可以为树木表皮形成一道良好的保护屏障,对抑制病虫害蔓延具有显著效果,可降低病虫害发病率。其次,性诱剂捕杀。性诱剂捕杀原理,是通过释放雌性虫体释放的性信息素,吸引雄性害虫聚集,从而使用诱捕器捕杀的防治方式。可有效制止害虫繁殖,降低虫害种群数量,从根源处切断虫害蔓延途径。使用性诱剂防治虫害优势在于选择性高、无抗药问题、环保无污染,且可与其他防治技术同时开展使用。病虫害对于林木的健康生长有着严重危害,为有效遏制其发展,需在幼苗阶段开始实施防治措施,根据种植区病虫害分布特点及品种特性,选取适宜的物理防治技术,以促进林业经济稳固发展。
3、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技术是林业病虫害防治的传统措施,也是最为常见的灭杀手段。其具有高效、快捷特点,并且对难以根治的病虫害有着显著防治作用。不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化学防治弊端也很明显。不仅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购买药剂,而且对生态环境及野生动植物具有一定影响,还很有可能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从而对林区整体生态产生危害。化学药剂多数是由有毒物质组成,将其调制完成后在喷洒过程中,若工作人员防护不到位,会对其呼吸系统产生一定损伤,还会对空气环境造成一定危害。化学药剂应合理实施,不可为达到防治病虫害目的盲目使用,否则会加深环境污染程度,还会造成益虫死亡。而且长期使用药物防治会使病虫害产生抗性,降低防治效果。例如,白粉病是杨树较为常见病害之一,其发病后会在叶片两面产生白色粉斑,若不及时进行防治,会逐渐扩散到杨树全部叶片之上,白粉病多发于春秋两季,对树木的生长具有严重危害。为达到有效根治目的,可在苗木发病时使用25%粉锈宁1000—2000倍液喷雾,均匀喷洒在发病叶片两面,按照25—30d/次的方式进行防治,连续喷洒3次便可。在对化学药剂进行选择时,应优先考虑化学药剂对自然环境及苗木生长带来的负面影响,需科学选用无公害、无污染的新型药剂产品,并要做好相关核查工作,若无考察范围,可自行选取地点实验,根据实际获取的数据结果科学制定化学防治技术方案,以对病虫害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并保护自然生态平衡。
林业育苗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工作的开展,需建立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之上。林业管理人员在注重技术提升同时,还要对种植人员实际操作加以重视,加强人员责任心与能力。完善防治体系建设,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同时合理开展林业育苗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可对苗木健康成长提供有利条件,对保护生态资源,林业产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跟随时代脚步,做好林业育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为绿色生态环境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311700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