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优质种植技术及常见病虫害有效控制解决方案

作者: 祝清春

高粱作为重要的农业作物,在食品、酿酒、饲料、能源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由于高粱对自然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较强,是推进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大众生活品质的提升,对各类农作物的需求量逐渐提升,为有效满足大众对农产品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丰富的农业资源,相关领域应加强对高粱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加强对前期准备、播种管理、田间管理三个阶段栽培技术的应用,并分析当前常见的病虫害问题,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以实现高粱的高产,同时保证产品的品质,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高粱优质种植技术要点

1、种植前期准备

①品种选择

想要实现高粱的高产,技术部门应加强对品种选择的关注。在实际选种工作中,应尽可能选择颗粒饱满且萌芽率、纯度等方面满足要求的品种,以确保在后续栽种过程中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的自然环境,增加农作物的存活率。品种选择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由于菏泽地区的土壤结构合理,且土壤中所蕴含的养分充足,在品种选择方面应选择生长周期长的杂交品种。同时,菏泽地区降水量相对较少,可选择具有较强抗旱能力和抗病能力的品种,以实现高粱的高产。此外,当地机械化程度较高,为保证高粱的栽种效果,选择低于1.6m的品种,以更好的适应当地的生长环境。

②选地整地

科学整地能够为高粱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实际工作中,整地在秋收结束后开展。整地工程中,应对间距和翻耕深度加大关注力度,间距控制在60cm左右,翻耕深度应保持在21cm左右。整地的同时进行灭茬,持续性的翻耕,并在该区域施加一定数量的农家肥,从而确保土壤中的营养含量充足。同时,为营造良好的高粱生长环境,在春季施加春肥,并对雨雪消融后的土壤进行翻耕处理,保证翻耕的深度,确保种植区域的土壤为新土壤,以保证高粱成长阶段具有充足的养分条件,促使最终产量和品质得到较大提升。如果因自然环境限制,秋收后没有进行整地,则需要在春季播种前3天左右进行整地,并开展灭茬工作,深度应保持在14cm左右。当地由于冬季较为寒冷,化冻深度通常达到15cm左右,为满足后续的耕作需求,应及时开展顶浆打垄。

③种子处理

为保证高粱的播种质量,在前期选种结束后,播种前期应进行种子处理工作。首先,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对种子的萌芽情况进行监测,确保萌芽率达到预期标准,以实现高产。其次,运用风选设备对种子中存在的杂质进行清除,避免因杂物对种子造成污染。同时,利用该项设备进行清理还能及时筛除颗粒较小的种子,保证种植阶段种植的颗粒均匀。再者,对种子进行晾晒处理,尽可能选择在天气状况较好的时间开展,晾晒2天左右,以提升种子的萌芽率,促使萌芽率达到95%以上。同时,适时晾晒也能对种子起到杀菌作用,避免种子中携带病毒,以在后续生长阶段产生严重的病虫害问题,保证高粱的产量和品质。最后,开展浸泡工作,播种前2天左右进行浸泡,水温控制在35℃左右,浸泡时间在2个小时左右。如果水温较高可适当缩短浸泡时间。同时,浸泡过程中加入石灰水,当种子出现胀大状况时将其捞出。同时,为增强种子的病虫害抵御能力,在种子处理过程中使用药剂进行包衣,以降低病虫害问题的发生概率。

2、播种管理

①育苗阶段

在育苗阶段中,部分区域的育苗手段存在一定差异。

第一,撒播育苗:在当地养分较为充足的砂壤土中施加一定数量的有机肥,从而建造高粱的苗床。将种子浸泡在轻粪水中,育苗密度控制在20m2范围内播种0.5kg。播种结束后应覆盖厚度在1cm左右的薄膜或细土。

第二,营养钵育苗:将营养块利用轻粪水拌匀,随后作为育苗的主要场所开展后续工作。将营养土在苗床中分成4cm左右的营养块,确保营养块保持干松状态,在每个营养块中放入2粒左右种子,随后进行覆膜处理。

第三,漂浮育苗:该项育苗工作中,运用泡沫穴盘并装入适量的营养土。将温度控制在20℃左右,湿度应大于80%。该种育苗方式的主要优势在于高粱的根系部分较为健硕,且没有苗期,在后续栽种阶段能够显著增强幼苗的存活率,同时,也能降低病虫害问题的发生概率。

上述三种育苗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安排人员对苗床进行观察,一旦出现发白情况应进行补水。同时,采用人工方式进行除草,以避免苗床遭受破坏。

②播种技术

在播种时间的选择方面,应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开展。山东地区由于气温较低,植物的生长周期较长,在播种阶段应避免低温对植物造成的损害。

播种方式主要为撒播和穴播。播种前期在种植区域利用锄头每隔40cm挖掘一条深度在5cm左右的浅槽,随后在槽中每隔30cm进行栽种,最后平整土地。

播种深度控制在2cm左右。播种密度根据该区域所选择的品种适当调整。如果栽种品种抗倒伏能力较弱,则需要适当减小栽种密度,以保证高粱良好的生存条件。

3、田间管理

①间苗除草

当高粱苗长出3片左右叶子应及时进行间苗工作。间苗过程中,安排人员对种植区域内幼苗秧苗进行拔除,避免与健壮幼苗抢占养分,确保幼苗的茁壮成长。当高粱叶长出5片左右叶子时开展定苗工作。及时开展定苗能够促使高粱的根系发达,利于高粱的后续成长。如果定苗时间过晚,会导致根系造成损伤,严重情况下会出现拔断苗的状况,导致高粱的产量严重下降。高粱在成长阶段,开展3次左右的中耕,加强中耕与除草工作的结合,以达到良好的处理效果。第一次中耕在封垄前期开展,中耕深度控制在幼苗根部位置。第二次中耕应在幼苗高度达到腰间时开展,对土壤进行疏松处理,以强化土壤的透气性能,及时清除杂草,为高粱成长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第三次中耕在拔苗期间,该阶段的中耕与施加肥料相结合,以满足高粱成长的营养需求。

②灌溉施肥

科学灌溉和施肥能够为土壤补充养分,以为高粱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从而提高高粱的产量和品质。在施加肥料阶段,应在播种后30天左右开展,尽可能选择有机肥,以为高粱成长补充营养物质。同时,施加农家肥也能避免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高粱拔苗期间应施加适当肥料,以补充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促使高粱的健康成长。7月份左右,在种植区域施加轻粪水。同时,该区域栽种的高粱具有较强的抗旱和耐涝特征,在灌溉活动中,应在降水量较少的季节适当增加水分。对于降水量较多的季节,应完善排水设施,以便于及时排除积水,避免出现洪涝灾害,以对高粱的后续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③收获储存

高粱收获阶段应在蜡熟末期开展,当高粱穗部分呈现棕色,下部的叶片呈现干枯状态时应进行及时收割。为保证高粱收割的适时性,可采用分批收割的方式,以避免高粱的最终产量降低。在储藏阶段中,由于高粱在收获时内部会存在较多的杂物,且菏泽地区通常在晚秋收获。该阶段外部温度较低,导致高粱难以短时间内晾干,高粱的含水量通常保持在20%左右,如果储存不当极易出现发霉变质情况,导致高粱品质严重降低。对此,在储存过程中应加强对晾晒工作的关注,尽可能降低内部含水情况,以降低发霉变质的发生概率。在储存过程中应按照一定原则进行分类储存,避免将干湿程度不一致的高粱统一储存。冬季储存区域应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春季气候变暖后应进行封闭储存,以避免造成损失,影响高粱品质。

二、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1、常见病虫害

①苗枯病

该种疾病主要在高粱苗期阶段出现,当地土壤粘度大、容易积水是引发疾病的主要原因。且移栽过程中如果土壤温度较高,移栽后遭遇连续降雨天气,也会进一步加大该类疾病的发病几率。疾病主要表现为叶片呈现紫黑色斑点,叶片由顶端逐步向下枯萎,根部出现发黑状况。对于该种疾病主要的防治措施为采用轮作,避免长时间耕种同一种植物,以降低疾病的发生概率。同时,对高粱栽种密度进行控制,避免密度过大,导致内部的通风和透光性较低,从而加大疾病的发生概率。此外,在播种前期完善排水设施,避免积水无法排除。移栽过程中应避免破坏幼苗。适当追加有机肥,以提高幼苗的抗病能力,以避免出现大面积死亡现象,导致对高粱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②大斑病

该种疾病通常发生于高粱成长的中后期阶段,通常呈现于叶片表面。疾病初发阶段叶片会出现3cm左右长条形病斑,表面呈现灰白色,周边呈现紫红色。如果没有及时处理该种疾病,会导致叶片出现大面积枯死状况,促使高粱的成长状况受到严重损害。对于该种疾病的防治中,为降低病害的繁衍速度,应保持高粱良好的通风条件,以避免病害大面积蔓延。

③黑穗病

该种疾病主要侵害部位为穗部,发病植株相对于正常植株高度较低,且叶片颜色呈现浓绿色。发病区域会逐渐胀大,内部逐渐变黑,最终出现黑粉状物质。

该种疾病防治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采用轮作,以对病害问题有效消杀。第二,在发病区域的高粱成熟后,应对秸秆部分进行统一烧除,以对病毒有效消杀,避免对病毒消杀不彻底而造成大面积蔓延问题。第三,强化种子处理工作,在前期处理阶段应将1%的石灰水融入至50℃的温水中进行消毒处理。此外,在育苗播种阶段采用浅播方式,加快幼苗的出土时间,以防止病菌侵入幼苗内部,造成病菌感染现象。

④黏虫

该种虫害问题主要出现在高粱苗期阶段,一旦爆发严重会啃食干净高粱叶片,经过啃食后的叶片出现白色斑点。该种虫害幼虫阶段具有畏光性特征,白天通常潜伏在缝隙部位,夜晚出现在植株表面以对叶片造成损害。

虫害防治过程中,可利用害虫糖醋液和黑光等吸引成虫,以开展集中消除。同时,也可在田间设置稻草,引诱病虫进行产卵,随后进行集中烧毁。此外,也可在虫害出发阶段喷洒药物进行防治,以避免虫害问题进一步蔓延,从而对高粱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⑤蚜虫

蚜虫多发于苗期和抽穗期,在5月-6月发病几率较大,发病叶片会出现发红状况,并逐渐向穗部蔓延。一旦出现该种病害,会导致植株的茎秆部位出现弯曲状况,严重情况下还会影响抽穗,导致高粱的成长状况较差。

在防治过程中,为降低对高粱成长的影响,在种植区域栽种大豆,通过间作的方式,以降低虫害问题对高粱成长的影响。也可在发病初期阶段喷洒药物,重点关注中下部位置的叶片,以降低虫害问题的发病几率,避免对高粱成长造成严重影响。

⑥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的发生会导致对植株的根部和茎叶部分造成影响,严重情况下会造成植株死亡现象。

在防治过程中,可在种子处理阶段进行药剂拌种和包衣方式,使用一定比例的药剂进行拌种处理,也可购买专用药剂进行包衣处理,以实现对种子的消毒灭菌,降低病害问题的发病概率。同时,也可制作毒饵对害虫进行诱杀,采用敌百虫和清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随后使用米饭拌匀,放置在病害多发区域,以有效清除害虫,避免对植株成长造成影响。

2、病虫害防治措施

①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过程中主要在于改善当地的自然环境,为高粱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促使生长环境不利于病虫害的发生,从而实现高粱的高产。在实际操作中,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在品种选择方面,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虫害性的品种,以便于在成长阶段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第二,开展轮作倒茬工作,避免在同一区域下长时间栽种同一种植物,以防止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以及微量元素大量流失,使其无法满足高粱的成长需求。同时,长时间耕作同一种农作物,也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稳定的生长环境以及物质供给,促使病虫害大面积爆发的概率进一步提升。因此,应进行农作物轮作,以降低病虫害的危害,从而实现产量提升。第三,为补充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应开展定期施肥工作,及时补充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以强化病虫害抵御能力,降低病害问题对高粱成长的影响。第四,加强田间管理工作。适时开展除草、中耕、播种工作。对于已经遭受病虫害侵蚀的植株应进行深埋或焚烧处理,以确保病害问题全面清理,降低病害大面积繁衍的发生几率,以缓解病虫害对植株成长的影响。

②化学防治

高粱在成长阶段容易出现的病虫害类型多样,对于不同的病害问题应采用合理的防治措施,通过喷洒适当比例的药剂,以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在化学防治过程中,应避免盲目喷洒药剂,而是应做好前期检测和预防工作,避免过度用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打破生态平衡。此外,使用药剂过程中应保证用药安全,对于敌敌畏、敌百虫等药剂应避免在高粱上使用,以防止造成严重的药害问题,影响高粱产量和品质。在拌种过程中,应使用专用的拌种用具,与水源保持一定距离,防止对水源造成污染。药剂喷洒阶段应尽可能在天气状况较好的时间开展,避免在大风天气喷洒,以对周边的农作物和人类造成危害。

③物理防治

该种防治手段主要利用害虫的趋光性特征,利用光源吸引害虫,以便于集中处理,从而有效减少害虫的数量,以避免出现严重的病虫害问题。该种防治手段在使用中应根据高粱成长的实际情况进行物理干预,以促使高粱产量的有效提升。

④生物防治

该种防治方式主要利用害虫的天敌,以减轻害虫对植株成长的影响。防治过程中,根据该阶段病虫害的类型引进相应的天敌,以消灭害虫。同时,也能保持当地的生态多样性,降低大量使用药剂而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通过该种方式对害虫进行有效控制,促使高粱的产量和品质得到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高粱不只是重要的农业作物,还是酿酒的主要原料,在社会发展以及生产活动中占据重要位置。在山东地区的高粱种植中,应针对山东地区自然条件选择适宜本地栽种的高粱品种。当地种植人员应加强对高粱各成长阶段需求的分析,了解不同阶段的农作物生长特性,制定科学完善的栽培方案,加强前期处理、播种管理、田间管理三个阶段的栽培技术研究。分析各成长阶段主要的病虫害类型,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为高粱成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促使高粱产量和品质的进一步提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