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提质增效高产栽培管理技术措施的应用策略探讨

作者: 刘耀珍

马铃薯作为无性繁殖的植物,其种植目标主要集中在增加块茎产出量和提升市场适应性。马铃薯的栽培过程涵盖众多环节,并且显著受制于降水条件、营养吸收效率、土壤耕作措施以及细致的管理策略。因此,种植人员必须致力于改进和细化马铃薯种植技术,以创造出利于马铃薯生长的最佳条件,确保马铃薯能够健康发育。

随着马铃薯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量逐年攀升,这种趋势不仅得益于高产高效的种植策略,同时提升了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食品供给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这些技术在水资源和肥料管理上也实现了优化,减少了农业活动对环境的潜在压力。面对气候及环境变化,高产高效种植技术进一步增强了马铃薯的适应性,提升了其抵抗极端天气和病虫害的能力,为保障食品安全和可持续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马铃薯生长特性

马铃薯生长历程可划分为四个连续且各有侧重的阶段:播种、萌芽、发育和收获。每个阶段都对环境要素有着独特的响应需求。特别是在生长活跃期,马铃薯对光照和温度极其敏感,理想的生长条件为充足的日光照射和适度的温度调控,即15℃—20℃的理想区间。因此,精确的环境调控和管理策略对于提升马铃薯的产量至关重要。在实际的种植实践中,马铃薯的栽培策略需兼顾多种复杂的环境因素,如土壤类型、地理位置以及当地的气候条件等,以此为基础制定出因地制宜的种植计划。确保马铃薯能在最优化的生态条件下茁壮成长,从而实现高产的目标,体现其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马铃薯高产高效种植技术

1、科学选地

为实现马铃薯的丰产和高品质,务必挑选肥力充足、排水性能优良且土层深厚的土壤作为栽培区域。理想的土壤条件应包含丰富的有机物质,具备平衡的养分,pH值宜维持在5.5—6.5之间的微酸性土壤。如果土壤偏碱,可以通过施加完全分解的有机肥料或酸性肥料来调整。种植时,需确保土壤排水畅通,避免积水导致疾病滋生,进而影响马铃薯的产量。此外,农田应具有出色的保水和保肥性能,便于灌溉和排水,以创造一个适宜马铃薯茁壮成长的微环境。同时,马铃薯的块茎需要足够的空间扩展,选择土层深厚的地块至关重要。

2、精选马铃薯品种

马铃薯的品种选择对提高产量和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要达成高效稳定生产和提升质量的目的,首要任务是挑选合适的马铃薯品种。种植人员需依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种植方法、水源状况、土壤状态、市场趋势、生产目标以及抗病虫害的性能来精心挑选。特别推荐选用早熟品种,这些品种通常具有早结薯、短休眠期、优良的品质、高产潜力、强抗病性和出色的市场适应性。在干旱地区,如陇薯7号、陇薯10号和青薯9号等是首选品种;而在灌溉丰富的区域,适宜的品种有菜用薯华颂34号、希森6号和冀张薯12号,若用于加工,则大西洋品种更为合适。购买种薯时,务必通过正规渠道,并严格控制种薯质量,确保种薯表面无损伤,无腐烂、无病虫害、无异味,且大小均匀。只有优质的种薯,才能保证马铃薯种植的成功率。

3、种薯处理方法

马铃薯种植前期的种薯处理主要包括以下步骤。①分割薯体。每个分割块的质量应保持在25g—30g之间,每个部分需含有1—2个芽眼。切割过程中,需备有两把刀轮换使用,并严格进行消毒,以防止疾病扩散,尤其遇到烂薯,应用高锰酸钾溶液对刀具消毒后再继续切割。②晾干处理。切好的薯块需平铺晾晒3天,以促进伤口愈合,防止催芽期间发生腐烂。晒干后的薯块可混入微生物菌剂、甲霜灵、甲基托布津以及滑石粉进行拌种,待其自然干燥后即可播种。③催生芽苗。未进行拌种的薯块,可在播种前进行催生芽苗的处理。根据实际条件选择合适的催生方法,精确调控催芽期间的温度和湿度。定期检查芽苗生长状况,及时剔除烂薯。当芽长至1.5cm时,可进行播种,播种时注意保护芽苗,以保证迅速出苗。

4、马铃薯种植密度和排列方式

马铃薯种植配置与布局对产量与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它们的优化应基于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种植间距直接影响植物间的相互竞争及资源利用率,适宜的密度可最大限度地挖掘土地的生产力,防止资源的无效消耗。过于紧密的种植可能导致植物间阳光、水分和养料的争夺加剧,从而限制块茎的发育;而过于稀疏的种植则可能使土地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确定种植密度时,需全面考量品种特性、土壤状况、气候因素以及设定的产量目标。不同马铃薯品种因其株型和生长模式的差异,对种植间距的要求各异。一般而言,大型或株型宽大的品种需较大间距以保证生长空间;反之,小型块茎或紧凑株型的品种则适合较密的种植。马铃薯种植布局的决策同样关键,包括单行、双行或复行等模式,各有优缺点。单行布局利于管理和机械化操作,但在空间利用上可能不足;相比之下,双行或复行布局能更有效地利用空间,提升单位面积产量,但可能增加管理的复杂度。布局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如机械化水平、人力成本和土壤特性等因素综合考虑。

5、马铃薯播种时间和方法

最佳的播种时机应在土壤温度达到马铃薯生长的理想范围(7℃—10℃),以此来防止晚霜的潜在损害。如果播种过早,低温可能会抑制萌发,增加疾病的发生概率;相反,播种过晚会压缩生长期,从而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因此,确定播种时间需全面权衡土壤温度、气象预报及以往的种植记录。播种技术的选择同样对马铃薯的产量产生重大影响。播种时,种薯应均匀撒在预先整理的沟槽内,并覆盖适当的土壤。种植深度需依据土壤性质和气候状况适当调整,以保证良好的土壤覆盖和适宜的水分条件。种植后的初期管理,如土壤疏松、杂草控制和病虫害管理,对种薯的健康成长和病虫害的预防起着关键作用。因此,科学规划播种时间和采用有效的播种策略是实现马铃薯高产的关键。通过精准把握播种时间并改进播种技术,可以提升马铃薯的产量,优化薯块质量,为高效且可持续的种植实践打下牢固基础。

6、及时补苗

在马铃薯块茎萌发出苗后,必须密切关注幼苗生长状况。一旦观察到有缺苗的情况,应迅速采取人工补种措施以确保全面出苗。补苗过程中,需选择同一品种且经过脱毒催芽处理的马铃薯进行补栽。另外,也可在间苗操作中,连同土壤一起移植幼苗以填补空缺。对于短缺垄沟长度少于30cm的情况,推荐在缺口两端种植双株,不额外补种。如果短缺超过30cm,则应当迅速补种和补栽,确保马铃薯田间全面出苗。

7、马铃薯肥料管理要点

养分管理对于马铃薯的产量提升和质量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要求精准掌握肥料的类型、用量及施用时间。有效的肥料管理建立在对土壤营养状态的精确评估之上,这涉及到监测土壤中的氮(N)、磷(P)、钾(K)以及其他微量元素含量,以此为科学的施肥策略提供依据。马铃薯生长的不同阶段对其所需养分有特定需求,初期阶段,N元素的充足供应有助于叶片的扩展;当进入块茎增长期,增加P和K的供应能促进块茎的发育,提升品质。施肥量的设定需要结合土壤的肥力水平、种植密度、作物品种及目标产量,过量或不足的施肥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前者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后者则可能降低产量和质量。因此,精确计算施肥量是关键,旨在实现最佳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减轻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施肥的时间点同样重要,应配合植物生长周期的重要阶段,如基肥在播种前施用以供应初期养分,追肥则在块茎快速生长时施用以助力其发展。此外,有机肥料的应用也能有效增强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例如,农家肥和绿肥等不仅能提供必要的养分,还能改良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刺激土壤微生物活动,从而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8、马铃薯水分管理方法

水是马铃薯茁壮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无论是水分短缺还是过量,都会对马铃薯的发育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应实施有效的水分管理方法。种植人员应依据降雨状况以及马铃薯的水分需求特性,适时进行灌溉和排水,以确保马铃薯在各个生长阶段得到适当的水分供应。要了解马铃薯在不同生长期的适宜土壤湿度,如幼苗期65%,块茎形成期75%,块茎增大期80%,品质提升期60%。灌溉方式可以采取沟灌、膜下滴灌或田间喷灌。其中,田间喷灌效果最佳,节水且高效,借助喷灌设施将水分均匀分布,使水分渗透到垄沟下的膜下,满足马铃薯生长的水分需求,防止因缺水而影响生长。此外,排水工作不容忽视,一旦田间出现积水,必须迅速疏浚沟渠排水,以防土壤水分过多导致病虫害滋生,从而对马铃薯生长造成不良影响。

9、应依据杂草类型进行科学除草

在马铃薯栽培的各个阶段,杂草常常会与马铃薯作物争夺水分、养分以及生长空间,这对马铃薯的健康发育构成了重大阻碍。因此,控制杂草的生长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目前,除草的方法主要包括机械操作、人力作业以及化学药剂三种方法。采用科学的除草手段不仅有助于确保马铃薯的正常生长,还有助于减少马铃薯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在实施杂草防治时,需关注以下两点:首先,在播种前后,应依据杂草类型、危害程度等具体条件,选择适宜的除草剂并精确控制使用剂量。其次,当马铃薯幼苗完全出苗后,应及时进行深耕松土和除草工作,确保将田间的杂草彻底清除。

10、掌握马铃薯最佳控旺时期

马铃薯的生长调控是一项关键措施,主要通过叶面施肥来实现,其目的是促进营养物质向地下的转移,加速块茎的膨胀,以期实现高产。应用控旺技术的马铃薯田产量可提升30%—40%。在实施控旺时,通常最佳时期是当马铃薯植株地面上的部分刚开始封垄时。对于生长过旺的马铃薯田,可以在开花初期使用磷酸二氢钾等药物,每隔7天喷洒1次,连续2次,能有效地抑制地上茎叶的过度生长,使马铃薯提前成熟4—5天。

三、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

1、马铃薯早疫病防治方法

马铃薯生长早期,早疫病常常出现,首先影响植株底部,表现为叶片上生出深褐色的圆形或卵形斑块,这些斑块会不断扩展,形成长短轴相异的黑褐色轮纹,严重状况下会导致整个叶片凋萎,对马铃薯的产量造成显著威胁。当环境温度超过25℃且湿度升至80%时,该病的发生率显著上升。为抵抗早疫病,可以采取一系列方法,包括挑选抗病性强的品种,实行有效的轮作制度,特别是与非茄科植物交替种植,以及强化田间管理。如果早疫病已经发生,推荐使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稀释800倍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同样比例的溶液进行喷洒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推荐轮流使用不同的药物,以防止病原体产生抗药性。

2、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手段

马铃薯种植期间主要真菌疾病之一是晚疫病,其病原体为致病疫霉,能够对植株的叶子、叶柄、茎干以及块茎造成显著损害。当叶片受到感染,会显现出深褐色的不规则斑点,并在湿润条件下迅速扩展,伴随大量白色的霉层滋生。茎部受害后,会形成棕色的凹陷条纹病斑,同样在湿度高的情况下表面会长出白色霉菌。块茎受侵染初期,可见暗褐色的下陷病斑,有时呈现紫色,皮下部分变为红褐色,随着病情发展,病斑会向四周扩散,严重时甚至导致马铃薯内部腐烂。防治手段包括:严格挑选无病种薯;适当调整播种时间,尽早播种,控制合理的密度以防止因光照和通风不足引发病害;有效管理水分,迅速排水以防积水增加田间湿度;实行轮作制度,避免连续在同一地块种植;加强肥料管理,制定科学施肥计划,推广精准土壤配方施肥,避免过度使用氮肥以免促进马铃薯过度生长并诱发疾病;倡导使用植物源和微生物源杀菌剂,如地衣芽孢杆菌,对抑制晚疫病有良好效果。一旦田间晚疫病发病率到达10%,应交替使用47%烯酰唑嘧菌悬浮剂、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每7天喷洒1次,连续应用2—3次。

3、马铃薯蚜虫防治策略

马铃薯种植期间,蚜虫是一类极为普遍的害虫,通过汲取植物体液导致叶子扭曲、收缩、变黄,严重时可引致植株凋萎死亡。此外,也是众多病毒疾病的首要媒介。初期发现蚜虫侵害时,可采取70%的蚜虫净可湿性粉剂作为治理措施。为避免病毒疾病的蔓延,需尽早消除蚜虫的藏身之所,比如清除田间的杂草。另外,生物控制策略也是一种有效手段,可在农田中引入蚜虫的自然天敌,如甲壳虫和黄蜂等。

四、马铃薯收获时间和方法

收获的时间和方式对马铃薯的产量与保存状况具有决定性作用。确定收获期需考虑块茎的成熟度及市场供需。最佳的收获点常常是在植株叶子开始凋落,且块茎表皮变得坚硬时。过早收获可能会造成块茎小且品质低劣,而晚收则可能导致病害和虫害增多,影响储藏性能。此外,机械操作需精细调整深度和速度,以最小化对块茎的伤害。受伤的块茎更易感染病害,影响其保质期和市场价值。收获后的管理步骤同样重要,包括迅速筛选、清洗和适度晾干受伤的块茎,以降低病害入侵的可能性,提升储藏质量。在收获过程中,天气条件不容忽视。理想的收获天气应干燥适中,以减少泥土黏附并避免块茎受潮。湿润的环境会增加块茎在储存期间腐烂的风险。

综上分析,大力推动马铃薯高效绿色种植技术的普及与创新,深入理解并实践其关键栽培策略,旨在显著提升马铃薯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这不仅会提振整个马铃薯产业链的竞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而且能有力驱动农民实现经济独立,通过农业增产增收,确保粮食供应的稳固和可靠,维护粮食安全基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