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沼虾科学化健康养殖技术及常见病有效应对防治方法

作者: 李伟

罗氏沼虾是一种生长快、肉质鲜美、养殖技术要求不高、市场需求量大的经济虾类,其能够为养殖户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在罗氏沼虾养殖过程中,通常会有稻田养虾、池塘养虾两种养殖方式,要结合罗氏沼虾的生活习性改善养殖条件,科学采用稻田养虾、池塘养虾以及常见疾病防治技术,这样才能提高罗氏沼虾的成活率,并保证实现罗氏沼虾高产目标。

一、稻田养虾技术

1、稻田准备

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条件良好的稻田作为罗氏沼虾养殖区,开挖沟坑,坑深为1m-1.2m,主沟宽1m、深0.8m,沟坑相通。在坑沟周围修筑高50cm-60cm田埂,在进出水口处安装密网。

2、消毒

在虾苗放养前10d在稻田内泼洒生石灰,每亩泼洒生石灰60kg,用于杀灭病原菌,以防止虾苗发生疾病。

3、培肥水质

在放养虾苗前培肥水质,投放经过充分发酵的畜禽粪便,每亩施入量为50kg左右,并要确保水质透明度在30cm-40cm。

4、虾苗放养

将虾苗运输到稻田,先将尼龙袋放入沟坑的水体中漂浮10min,用于调节内外水温差,之后再将虾苗倒入盆中,加入稻田内的水,使虾苗适应水温,最后将虾苗倒入沟坑内。每亩投放虾苗6000尾-7000尾。

5、田间饲养

在罗氏沼虾养殖期间加强田间水质管理,保持沟坑内的水位稳定,溶氧量丰富;在养殖30d-60d(养殖中期)每日投喂4次饲料,投饵量是虾体重13%左右;在养殖60d-120d(养殖后期)每日投喂3次饲料,投饵量为虾体重3%-6%。此阶段的饵料采用麦麸、鱼粉、花生饼、蚌壳粉等制备成颗粒饵料,直径为0.3mm,长度为1cm-2cm,避免使用粉料。

6、及时捕捞

在稻田内水温下降到18℃以下时捕捞罗氏沼虾,此时的罗氏沼虾摄食量逐步减少,生长速度缓慢,是捕捞上市的最佳时机。在捕捞时排掉沟坑内1/2水,用网反复拉捕罗氏沼虾,直到排干稻田沟坑内的水。如果未能及时捕捞罗氏沼虾,当水温下降至14℃以下时,则会造成罗氏沼虾死亡。

二、池塘养殖技术

1、养殖条件

①池塘选址。在临近水源区域建设池塘,便于引水、排水。池塘采用东西长、南北宽的建造形态,在池塘内建缓坡,坡度为1:2.5左右,这样可方便罗氏沼虾觅食、活动。

②进排水系统。在池塘底部的对角线上开挖进水渠和排水渠,渠深0.5m-0.6m,宽2m-3m,进水渠水位要略高于排水渠。排水口处设密眼虾罩,网目为20目-40目;进水口处设双层筛绢网袋,网目为80目。

③水源。养虾池塘要求水源水质良好,尽量采用湖泊、水库的水源,对水源水质进行检测,需要达到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的水质要求。

④池堤修筑。罗氏沼虾喜栖息到池塘底部或者缓坡处,需对底部进行硬质泥处理,尽量少留淤泥。如果将养鱼的池塘转做养虾池塘,则需要进行清淤处理,以保持池底平整。在池塘的进出水口设防逃设施,防止野杂鱼类进入池塘,也避免罗氏沼虾逃出池塘。根据罗氏沼虾的不同养殖模式确定池塘面积,主养虾的池塘面积一般为1亩-3亩,鱼虾混养的池塘面积为4亩-7亩,池塘内的水位高度为1m-1.5m。

⑤增氧设备。每亩池塘配备0.3KW罗茨风机、5个增氧曝气盘;每10亩面积设置1台水车式增氧机,功率为3KW,将增氧机设置到池塘拐角处,促使水体流动。

2、虾苗放养

①育苗池。建设长方形育苗池,育苗池长为50m-100m,宽为7m-9m,深为1.2m-1.5m,坡度比为1:2.0;在育苗池对角线设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安装双层筛绢网袋和密眼虾罩。在育苗池沿边每间隔4m-6m设纳米微孔增氧盘,直径为60cm-80cm。

②清池。在罗氏沼虾幼苗放养之前彻底排干池水,保持池底淤泥厚度在5cm-10cm之间,对超出10cm厚度的淤泥清除出去。清理淤泥后,曝晒池塘不少于30d。

③消毒。在放养虾苗前20d,使用生石灰对育苗池内部进行消毒处理,进水高度为5cm-10cm,每亩投入生石灰75kg-100kg,向池塘全域范围内进行泼洒。

④加水。对育苗池消毒7d后,向池内加水,水深为70cm-80cm。加水过程中需采取过滤措施,避免其他鱼类进入育苗池内,对虾苗造成破坏。

⑤加温。在幼苗放养7d后加强水温管理,尽量使水温维持在26℃以上。对于反季节养殖的池塘,可采用常压热水锅炉加热育苗池水温,适宜温度为26℃-28℃。

⑥培肥水质。每亩育苗池内投放1.5kg-2kg生物肥、4kg-5kg有益藻种,如硅藻、小球藻等。培肥后的水色为淡绿黄色,要求水质透明度为30cm-40cm,检测水体pH值,控制在7.5-8.5范围内。

⑦虾苗选种。从良种场购入罗氏沼虾苗,对虾苗进行检疫,必须确保检疫合格。虾苗规格为0.7cm-0.8cm。

⑧放养密度。在晴好的天气条件下放养虾苗,准备好装有罗氏沼虾苗的氧气袋,将氧气袋漂浮在池面上30min左右,待水温处于平衡状态后放养虾苗,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4500尾-7500尾。

3、虾苗投喂

①搭配饲料。采用专用的膨化配合饲料投喂虾苗,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不得低于40%。在虾苗培育前期阶段投喂破碎料,培育中后期阶段投喂膨化料,粒径为1.2mm。

②投喂方法。全天24h共投喂4次,分别为:早上5点-6点第1次投喂,投喂量为全天总量20%;中午11点-12点第1次投喂,投喂量为全天总量20%;晚上6点-7点第3次投喂,投喂量为全天总量30%;夜间9点-10点第4次投喂,投喂量为全天总量30%。在每个标准池设3个投喂台,根据虾苗的摄食情况增减投喂量,以确保育苗池内均匀投喂。

③水质调节。在养殖前期每间隔15d左右换水1次,在养殖中期每间隔7d左右换水1次。每次换水厚度为10cm-20cm,在换水的第二天泼洒EM菌和生物肥,以补充有益藻种。在换水过程中开启增氧设备。

④转入池塘。当虾苗长至2cm-4cm时进行转塘,使标准池与露天池塘的水温基本保持一致,这样才能确保虾苗可以适应池塘的生长环境。在转塘时,要使用20目的鱼苗网捕捞虾苗,这样就进入到罗氏沼虾商品虾的养殖阶段。

4、商品虾养殖

①放苗前准备。彻底排干池塘内的水,清理池塘底部淤泥,曝晒池塘,直到池塘底部出现龟裂纹为止;对池塘进水,待水层厚度为5cm-10cm时投入生石灰消毒,每亩投入75kg-100kg生石灰;在池塘消毒7d后,继续进水50cm左右,每亩施入有机肥50kg-100kg;在虾苗放养前1周,向池塘内投放有机酸解毒剂,次日投放生物肥和有益藻种肥水。

②虾苗放养。测定池塘内的水温,待水温稳定到25℃-28℃之间时开始放养虾苗,每亩池塘放养规格为2cm-4cm的虾苗4.5万尾左右,可选在晴天早晨放养。在虾苗放养10d之后,为调节池塘水质,可以套养鲢鱼或鳙鱼。选择大规格的鲢鱼和鳙鱼套养,每亩套养100尾-120尾,鲢鱼和鳙鱼多在池水上层活动,以浮游生物为食,这样能够改善水体环境,提高池塘内鱼虾类养殖的经济效益。

③投喂饲料。选用蛋白质含量不少于40%的全价膨化配合颗粒饲料,在前期养殖阶段的饲料粒径为1.2mm,在中后期养殖阶段的饲料粒径为2mm;或者,可以采用植物性饲料,合理配制豆饼、麦粉、芜萍、菜饼和水草的用量。再搭配动物性饲料,包括螺蛳、鱼粉、家禽、红虫、鱼肉等,要保证饲料中含有充足的蛋白质;在罗氏沼虾养殖前期,沿着池塘四周的敞水处集中投喂饲料。在养殖中后期,采用全池投喂方式。全天共投喂3次,早上5点-6点第1次投喂,投喂量为全天总量20%;中午11点-12点第1次投喂,投喂量为全天总量30%;晚上6点-7点第1次投喂,投喂量为全天总量50%;按照1h-2h内罗氏沼虾吃完饲料进行测算,每亩设1个或2个食台。

④水质调节。在放养虾苗后增加水位,保持池塘内的水位为1.5m-1.8m。到炎热的夏季,每3d-5d换1次水,换水深度为30cm-60cm。检测水质情况,根据水质变化适当调整换水量和换水频率。对排放的尾水进行处理后才能外排出去,或者将其循环利用到池塘养殖中。每间隔7d投放1次有益微生物,用于对水质进行调节,有益微生物为EM菌、光合细菌或芽孢杆菌,交替使用这些有益微生物,在调节水质前3d和后3d不得使用抗生素、消毒剂;每间隔2周-3周泼洒1次生石灰,每亩用量为5kg,以增加水体中的钙质元素。

⑤增氧。罗氏沼虾不喜低氧环境下生长,在养殖过程中需监测池水溶氧量,如果溶氧量不足1mg/L,则会出现罗氏沼虾缺氧浮头现象,严重时会导致大批量罗氏沼虾窒息死亡。与一般淡水鱼相比,罗氏沼虾对溶氧量的要求较高,需保持在30mg/L以上。故此,需在池塘定时启动微孔增氧设备和叶轮式增氧机,以促进水体流动,调节上下水体的溶氧差和水温差。在罗氏沼虾养殖中后期,遇到晴天则需要在中午启动增氧机,启动2h。从夜晚11点到次日凌晨,继续启动增氧机;在投喂饲料前30min和投喂后2h停止增氧机运行,以免影响罗氏沼虾摄食。

⑥种植水草。罗氏沼虾多在池塘底部活动,喜欢攀附到水草上蜕壳。在池塘养殖中可以向塘边种植水草,或者投入一些树枝,为罗氏沼虾提供栖息环境,减少罗氏沼虾之间相互残杀。罗氏沼虾在蜕壳时,可以利用水草或树枝躲避敌害,这样有助于提高罗氏沼虾的成活率。

⑦加强巡塘。养殖人员要坚持每天的早、中、晚巡查池塘情况,观察罗氏沼虾的生长状态和摄食情况,如果遇到特殊天气状况,应适当增加巡塘频率。经常检查池塘进出口处的拦截设备完好情况,避免野杂鱼种进入池塘,同时控制水草徒长,要确保水草占据水面不得超过1/3。

⑧捕捞。当罗氏沼虾生长规格达到70尾/kg-80尾/kg时捕捞,使用3cm-4cm网目的鱼网进行拉网捕捞。在捕捞过程中捕大留小,做到轻、稳、快,分拣出规格偏小的虾留到池塘内,每周捕捞1次。

三、疾病防治

在罗氏沼虾养殖过程中,要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防治常见疾病,这样可减少疾病对淡水养殖户带来的经济损失。

1、甲壳溃疡病

罗氏沼虾受假单胞菌、黄杆菌、弧菌等多种致病菌感染出现甲壳溃疡病症,患病壳体分布黑褐色斑点,随着病情发展,斑点逐步扩大,对甲壳造成严重腐蚀,导致罗氏沼虾死亡。当罗氏沼虾壳体表层出现机械性损伤、营养吸收不良或水体中重金属物质含量过高时易引发甲壳溃疡病。具体防治措施包括:

①预防。在捕捞罗氏沼虾时控制下网力度,以减少对罗氏沼虾壳体的损害;加强罗氏沼虾饲料的日常管理,保证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充足,营养均衡;经常监测水质情况,定期使用含氯的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

②治疗。当罗氏沼虾发生甲壳溃疡病时,可以在全池塘范围内泼洒福尔马林溶液20-25mg/L,间隔2d后再次泼洒1次;或者,泼洒土霉素2.5mg/L,间隔1d泼洒1次,连续泼洒5次;或者,在日常饲料中拌入土霉素,每千克饲料中加入土霉素0.5g-1g,均匀拌和,连续投喂7d-14d。

2、黑鳃病

黑鳃病发病初期,罗氏沼虾的鳃呈橘红色,逐步转为褐色,最后变成黑色鳃。病虾呼吸困难,鳃逐步丧失功能,最终导致罗氏沼虾死亡。当池塘水体污染严重、碎屑较多、金属离子含量较多、虾体缺乏维生素C时易发生黑鳃病。具体防治措施包括:

①预防。彻底清理池塘内的淤泥,对池塘消毒处理,定期进水排水以改良水体环境;每间隔20d左右泼洒1次生石灰,每亩泼洒量为10kg;要控制罗氏沼虾的养殖密度,科学搭配饵料,适当添加维生素C。

②治疗。对因细菌引起的罗氏沼虾黑鳃病,可以采用二氧化氯进行池塘消毒,并将抗菌类药物掺入饵料中,连续投喂7d左右;对因重金属中毒引发的罗氏沼虾黑鳃病,使用EDTA-Na和柠檬酸进行解毒。

3、固着类纤毛虫病

此类疾病是因聚缩虫、累枝虫、单缩虫等寄生虫引发的罗氏沼虾疾病。病虾体表附着大量寄生虫,清晰可见体表外部有灰褐色绒毛物质,导致罗氏沼虾的鳃部逐步黑化。病虾在水体中的游动速度缓慢,摄食量明显下降,无法完成蜕皮,如果未能及时防治此疾病,则会造成罗氏沼虾大批量死亡。具体的防治措施包括:

①预防。定期清理池塘底部,定期换水,以保持水质符合养殖要求。当罗氏沼虾蜕皮后,需大量换水,这样能够降低寄生虫对罗氏沼虾的影响。

②治疗。在罗氏沼虾养殖期间全池内泼洒菜籽饼10-15mg/L;将池塘内的水排除1/3左右,向池塘内泼洒福尔马林,次日换水,向池塘内注满水。

4、肌肉白浊病

病虾尾部出现白色小斑点,在虾苗期间可染病,能降低虾苗游动速度。当白色斑点逐步扩大之后,会导致虾体腹节部位出现白色浊点,导致肌肉坏死。病虾死亡后,其腹部和头胸部位自行分离,此病害会造成池塘病虾死亡率在40%以上,可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①预防。在自繁自养模式中,在年底回收亲虾进行繁殖,尽量减少对外来虾苗的引入;加强池塘管理,重点监测水质。

②治疗。在饲料中加入土霉素进行投喂,每千克饵料中加入2g-3g土霉素,连续投喂7d左右;或者,使用红霉素拌饵投喂,每1万尾虾苗加入2g-3g红霉素均匀拌入饵料中,连续投喂7d左右。

综上所述,在罗氏沼虾养殖中要充分考虑到罗氏沼虾对溶氧量要求高、昼伏夜出、多栖息水草等生活习性,采取科学养殖技术措施,这样才能为罗氏沼虾提供良好的养殖环境。当地养殖户要科学建设池塘,配置增氧机等基本设施,合理搭配饵料,根据罗氏沼虾的不同生长阶段控制日投喂量,从而促进罗氏沼虾健康生长,在养殖周期内提高亩产量,进而为当地养殖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