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绿色生态养殖青鱼技术及推广和应用价值分析

作者: 覃旋律 刘雪飞 莫旭韬

青鱼又称青鲩、螺蛳青,青鱼居我国淡水养殖“青、草、鲢、鳙”的“四大家鱼”之首,属肉食性鱼类,是我国许多地方传统的养殖鱼类。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和沿江湖泊里的重要渔业资源和湖泊、池塘中的传统养殖鱼类。青鱼不仅个体较大,肌间刺少、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价值高,长期以来的市场价格居高不下,经济价值较高,养殖前景一直被看好。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而且市场供不应求,养殖效益相当可观,也成为广大养殖者所喜爱的养殖项目之一,在四大家鱼中售价最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水产品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鱼属温和性的肉食性鱼类,养殖周期相对稍长,要想获得池塘养殖高产高效,必须掌握以下技术要领,使发展青鱼养殖已成为广大渔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又一条幸福路。笔者现将主要技术方法介绍如下,供相关人员参考:

一、养殖环境要求

池塘生态养殖青鱼技术发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使得水产养殖能够可持续化发展。相较于传统的粗放型养殖来说,池塘生态养殖青鱼技术对于养殖环境、技术标准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使得养殖工作朝着更加高质量的方向发展,首先就需要明确养殖环境要求。不同类型的池塘环境条件有着较大的差异,如有的池塘面积狭小,存在有农业、工业以及生活等废弃物污染的情况,其显然是不符合养殖标准要求的,将青鱼投放到这一类池塘中,青鱼的成活率低且生长速度缓慢,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也将会受到影响,不利于调动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

在正式开展青鱼生态养殖前,工作人员需要先做好养殖环境调研分析,明确养殖区域周边生态环境状况,是否存在有比较严重的工业、农业以及生活废弃物污染,要保证养殖环境与政府所颁布的养殖法规相匹配。如果说,养殖区域周边环境不佳,则需要放弃该选址,重新选择合适的养殖区域,这样才能更好为后期各项养殖工作的有序推进,提供更多助力。

在养殖期间选择池塘时,不仅要分析池塘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证周边区域没有污染源存在,提高养殖环境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与此同时还需要选择大小适宜的池塘,一般来说长方形的池塘更加适宜养殖工作的展开,池塘面积长宽比在3:1时,更有助于鱼苗的投放以及后期捕捞工作展开。池塘的面积控制在8-10亩相对适宜,这样受力作用大,自然增氧更加理想,上下水层可以更好对流,可以减少人工增氧的频率次数,有效节约养殖成本,同时上下水层对流理想的情况下也更有助于有害气体释放,池塘的自我净化能力强,能够更好维持池塘水生态平衡。除了要考虑面积外,水深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池塘水浅的情况下,容易导致氧气含量不足,而且也不利于鱼苗在池塘内活动,将会影响青鱼的健康生长。因此,在池塘养殖期间需要密切关注池水深度,通常情况下池塘水深在1.5-2米比较适宜,如果发现池塘水深低于1.5米需要及时补水,水深超过标准要求则可以适当排水。为了进一步优化养殖环境,还需要查看池塘底部是否平坦,在注水之前发现池塘不够平坦时可以人工填补,池塘土质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土质中微量元素丰富的情况下,不仅有助于青鱼的生长,同时也有助于池塘微观环境的自主调节,一般来说偏碱性的黏壤土更加适宜青鱼的养殖。为了保证池塘水质,减少各类养殖病害,需要提前修建独立的进排水系统。与此同时专业化的增氧设备必不可少,这样在养殖期间可以根据青鱼的生长需要保证池塘氧量充足。

二、做好养殖准备

青鱼生态养殖需要保证各项准备工作充分才能实施,如果养殖准备不充分,可能会导致青鱼的成活率低,不利于后期养殖工作的有序推进。其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做好池塘修复。养殖前需要先将池塘的水抽干,并将池塘各个角落的杂草铲除焚烧,这样可以真正清除杂草,消灭虫卵,保证池塘的水质量。同时要将池底多余的淤泥清理掉,淤泥过厚容易滋生细菌,同时也会增加后期捕捞的难度,因此要加强对淤泥厚度的控制,淤泥厚度维持在10-15厘米是最为合适的。在对池塘进行修复时,需要查看池塘各边是否有缺口存在,如果有缺口要第一时间修复,同时池埂的宽度、高度也需要合理控制,池埂应当高于池塘,这样在雨季时,池塘水涨也可以有效避免青鱼出逃的情况发生,可以有效降低养殖户的经济损失。养殖期间要定期加固池埂,池埂的稳定性、可靠性越高,对于养殖工作的实施也就越有利。除了以上措施外,修复池塘时还需要查看排水道是否畅通,如果不畅通则需要及时疏通,并且要检查用于养殖的各项辅助设备,如水泵、增氧机、投饵机等是否有老化的情况,保证相关设备能够稳定可靠的运行。在池塘修复完成之后,可以先静置1个月左右,在此期间注意查看池塘的情况,查看池底是否有渗水,发现异常后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优化,保证后期养殖质量。同时,静置期间还有助于增加池底的透气性,病原菌及寄生虫在没有营养补给的情况下也能够被杀死。

二是做好灭菌除野工作。池塘内有多种细菌和微生物存在,仅仅是通过静置风干的方式是无法完全将各类细菌和寄生虫彻底消灭的,因此还需要积极落实灭菌除野工作,保证养殖环境的无公害。工作人员需要先使用生石灰干洗池塘,在用量时要根据池塘大小科学合理控制,倾洒生石灰5-7天之后可以用清水冲洗,然后将其排出池塘外,再重新向池塘内注入清水,并使用溴氯海因进行二次清塘,两种灭菌措施同步应用,可以更加快速高效的消除池塘内病原菌、寄生虫以及野杂鱼,有效避免其他物质抢夺青鱼的营养。

三是做好生物饵料培育工作。相较于人工饵料来说,生物饵料的优势在于适口性更好,而且营养价值丰富,其可以更好满足青鱼的生长需求,使得青鱼快速生长,提高鱼苗成活率。为了更好的保证鱼苗在生长期间有充足的生物饵料,在鱼种放养7-10天前,就需要着手准备生饵料培育。培育时保证水位在60-80厘米左右,先投放已经发酵、腐熟消毒完毕的畜禽粪肥,每亩可以投放300千克粪肥,然后间隔2-3天之后可以投放一定剂量的氨基酸肥水膏,每亩投放1千克,为培育轮虫、枝角类浮游生物做好准备,这样更有助于优质生物饵料的形成。在鱼种投放到池塘之后,为了保证鱼苗的健康生长每间隔10天需要投放一次氨基酸肥水膏,保证各类浮游生物有充足的营养能够健康生长,为青鱼的生长发育提供有效保障。

四是积极投放鲜活饵料。青鱼养殖期间所培育的生物饵料,虽然也能够为青鱼的生长发育提供助力,但是仅仅依靠生物饵料在养殖密度大的情况下也难以全方位保障青鱼的生长,因此还需要适当投放鲜活饵料。鲜活饵料的投放时间在清明节前后更加适宜,可以优先考虑螺蛳、小河蚌等,选择此时投放饵料是因为该时期的温湿度均比较理想,这些生物饵料投入到池塘之后可以二次繁殖,能够进一步保证池塘内饵料充足。在夏末初秋时可以再次追投。据相关研究表明螺蛳是青鱼最为喜欢的饵料,其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在池塘内适量投放这一类饵料,可以进一步加快青鱼的生长速度,同时还可以优化青鱼的品质,而且螺蛳是以水中的浮游生物以及其他腐败有机质作为食物的,借助螺蛳还可以有效的净化水质,可以改善池塘的生态环境,这对于养殖经济效益的提升显然是极为有利的。

三、做好鱼种放养

鱼种放养是池塘青鱼生态养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果该项工作实施不当,将会对青鱼的健康生长发育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降低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在鱼种放养时需要重点落实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鱼种质量控制。在选购鱼种时需要选择可靠的供应商,并提前到市场上调研,了解当前市场上常见的青鱼品种以及价格等等,在保证鱼种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鱼种质量总体要求为体质健壮,游动活泼、大小匀称、鱼体没有明显的损伤,外形优美等等。

二是选择合适的放养模式。在放养鱼种时,并非是池塘内鱼苗数量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池塘的规模大小、养殖环境条件以及所选购鱼苗规格、饲料供应等多种因素进行放养。如果说池塘面积小,但是放养数量过多,则可能会导致池塘内氧量以及饵料不足,鱼苗缺乏充足的生长空间,生长速度缓慢,而且还容易诱发多种疾病,容易导致鱼苗损伤;反之,如果池塘面积大,放养数量偏少,池塘的各项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这样则会导致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低,也会打击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因此,为了更好的保证养殖质量,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养殖前还需要仔细规划养殖数量,在青鱼出塘之后及时补苗,使得池塘的各项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应用。同时,为了保证池塘内生态平衡,增强青鱼的活力,在放养鱼苗时还需要注意不能只是单一放置青鱼苗,在以青鱼苗为主的基础之上,还需要适量放养鳊鱼、鲫鱼、鳙鱼、鲢鱼等与青鱼生长环境要求基本一致,且对青鱼生长没有影响的鱼种,促使青鱼在池塘内更加健康的生长发育。

三是做好鱼种消毒。在选购鱼种过程中,养殖人员虽然已经仔细筛选了,但是在没有专业化检测的情况下,青鱼体内依然可能潜藏有病毒,体表上则可能携带细菌,因此在将鱼种正式投入池塘前,还需要花费1-2天的时间给鱼种消毒,以保证各类病菌和寄生虫被及时消灭。

四、做好饲料投喂

饲料是保证青鱼健康生长的关键所在,饲料投喂不当将会对青鱼的健康生长发育产生消极负面影响,在饲料投喂时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设置好食场。食场设计不当的情况下,饲料的利用率将会大幅度下降,这样对于青鱼的健康生长显然也是极为不利的。一般来说食场的位置应当固定在某一区域,帮助青鱼形成良好的进食习惯,可以有效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如果使用投料机投放饲料,还需要注意防止饲料四处飞散,导致饲料浪费的情况发生,最好是在投料区的四周设置围网。对于养殖规模比较大,资金充足的养殖户可以在食场内安装小型微孔增氧设备,与投料机同步使用,这样可以有效增加水体的含氧量,提升鱼苗的活力,刺激它们的进食欲望,有助于青鱼的生长。

二是明确饲料质量要求。青鱼生态养殖技术应用过程中对于饲料的质量要求相对也比较高,如果饲料质量达不到标准要求也会影响青鱼的生长,同时还可能会引发病害,导致养殖户面临经济损失。在选购饲料时,需要选择正规厂家所生产的饲料,同时要定期查看各类饲料的存放状况,对于部分非鲜活饲料来说,如果发现其有发霉变质的情况,需要第一时间停用,避免青鱼食用变质饲料出现严重病害。

三是科学控制饲料投喂的频次和时间。定期向池塘投喂饲料,其可以帮助青鱼更好的生长发育,提高青鱼产量和质量,但是在饲料投喂期间也需要控制好频次与时间,保证投喂定时、定点、定量、定质。具体来说,可以将投喂细化成三个阶段,养殖前期以投喂粗蛋白为主,该营养元素应当占饲料比的30%以上,每天需要投喂3次,而且此时鱼苗小,因此饲料的粒径也应当尽可能的小,控制在3毫米以下最为合适,这样更有助于鱼苗消化饲料;养殖中期则可以适当减少粗蛋白含量,可以丰富其他饲料营养元素,加大饲料粒径,每日投喂2次即可;养殖后期青鱼即将出塘,此时需要重点投喂,要保证各类饲料营养元素均衡。在饲料投喂的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天气以及池塘内青鱼的长势、进食情况等灵活对饲料的投放次数、数量等进行控制,以保证青鱼可以快速生长,优化青鱼品相。

五、做好水质调控

因为养殖密度、品类以及自然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池塘内的水质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水质发生变化之后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控,这样才能助力青鱼更加健康茁壮成长,真正落实生态养殖,降低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水质调控时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优化:

一是积极加换新水。加换新水时,需要根据季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灵活调整,通常3-5月份时,天气温和,水汽蒸发速度相对比较慢,因此加水的间隔时间可以略微延长,每隔10-15天加水1次即可,每次加水量控制在10-20厘米;6-9月份,天气炎热,水汽蒸发速度快,因此加水时间需要适当缩短,每隔5-7天需要加水1次,加水量控制在20-30厘米;进入到10月份后,气温下降,水汽蒸发速度慢,此时鱼苗正处于休生养息的阶段,活动量小,不宜频繁加水,每隔15-20天加水1次即可。换水时各个时间节点以及换水率则可以基本保持一致,通常每隔15天就可以着手换水1次,每次换掉老水的30%-40%即可。除了要及时加换新水外,还需要对水的pH值进行动态化监测,如果发现酸碱衡量波动异常,则需要先明确导致相关问题发生的原因,然后再通过有效的措施平衡。

二是发挥好机械增氧效用。池塘中水的含氧量充足,可以助力青鱼更加健康的生长,在养殖量比较大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水的含氧量还需要做好机械增氧工作,保证池水溶氧在每升5毫克以上,为池塘中所养殖的鱼类营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增氧机的开设时间也有一定要求,通常傍晚以及阴天的中午时分不开,其他时间节点则需要结合具体情况选择是否开启增氧机。同时为了保证增氧效果,开启设备之前需要查看是否能够正常运行,并且要经常性检查设备的运行效率,做好设备维护工作。

六、做好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也是青鱼生态养殖的重要内容之一,青鱼的病害多种多样,养殖期间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或者是饲养管理方式不当均可能会导致鱼病发生,在防治过程中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即便是没有鱼病发生工作人员也应当具备预防意识,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各类鱼病的发生率。青鱼养殖期间比较常见的鱼病主要有肠炎病、烂腮病、赤皮病等等,针对不同类型的病害,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日常饲养时可以在饲料中添加具有防治病害效用的药物,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加强对饲养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保证他们具备判断不同鱼病的能力,这样也可以有效控制各类鱼病的发生。

总之,池塘生态青鱼养殖技术具有对环境污染小、青鱼品质高等多种优点,其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当然要想使得池塘生态青鱼养殖技术得到更好发展,进一步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效益,还需要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不断对现有的技术进行优化,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