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河蟹淡水高效养殖技术与常见病防治措施探讨
作者: 王欣荣河蟹以其鲜美的肉质和丰富的营养,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美食。河蟹是淡水产品,可以在池塘内养殖,由于河蟹本身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从而使得河蟹的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在河蟹经济价值的吸引下,安徽省五河县加大了池塘河蟹养殖力度,采取高效的养殖技术,大幅度地提高河蟹的产量,以给养殖者带来丰厚的回报。
一、池塘河蟹淡水高效养殖技术
1、养殖准备
池塘河蟹养殖的过程中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在明确池塘条件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方式对池塘进行清塘消毒,随后种植水草,并投放螺蛳和蟹苗。
(1) 池塘条件
水是池塘养蟹必要的条件之一,要求池塘内的淡水水质达标,无污染的现象,进水和出水越便利越好。需要注意的是,不得将体量高大的树木栽植于池埂之上,以免遮挡阳光。池塘的面积不宜过大或是过小,要确保面积适中,控制在3335-6670m2之间即可,池底最好为沙壤土或是砂砾土,这样能够为水草及底栖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提供有利条件。开挖池塘时要控制好深度,水位以1-1.5m为宜,为防止河蟹从池塘内逃逸,应在进水口、排水口以及池埂四周布设防逃逸设施。
(2) 清塘消毒
选择晴好的天气,放空池塘内的水,使池底在阳光下曝晒,其间用漂白粉或生石灰对全池进行泼洒消毒。池塘晾晒的时间控制在10-15天左右,池底多余的淤泥应当及时清理,保留池塘淤泥厚度在5-10cm即可。对沟渠、池埂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将池塘坡面的坡度调整至1:3,为河蟹营造出一片浅水区。投放蟹苗前14天,用生石灰全池泼洒,在清塘的同时,消灭池中的有害生物及野杂鱼,生石灰的用量控制在100-150kg/667m2,清塘7天后,向池塘注入新水。
(3) 种植水草
在池塘河蟹的养殖中,水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河蟹的生长情况密切相关。水草能净化水质,是河蟹的天然饵料,可以给河蟹提供丰富的营养。不仅如此,还能为河蟹脱壳提供场所。比较适合在池塘内种植的水草品种有伊乐藻、轮叶黑藻和苦草等。池塘清塘注水后,待新水的高度达到30cm左右时,便可种植水草,可按池塘的总面积合理确定水草的种植量。由于水草的种类繁多,不同的水草有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可采取立体化的栽种方式,以沉水植物为主,以浮水植物为辅,前者的占比为2/3,后者的占比为1/3。需要注意的是,水草不宜种植的太密,以免对自身的光合作用造成不利影响。水草种植后要做好管理和养护工作,当池中的水草出现枯萎的现象时,可采取追肥的方式提高水草的活力,河蟹养殖进入到中后期阶段时,应当对水草的覆盖率严格控制,不得超过60%,否则要及时处理,以保证池中的水草处于水面以下,过量和露头的水草要及时清除。
(4) 投放螺蛳
池塘养蟹中,螺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是河蟹最爱的饵料,当池塘内的螺蛳达到一定数量时,可以使池底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因此,要做好螺蛳的投放工作。采取分批的方法投放螺蛳能够使池水的耗氧量显著降低,这样有利于促进河蟹的生长发育。首批螺蛳可在清明节前进行投放,投放量控制在100-200kg/667m2,第二批可按照池塘养蟹的实际情况,在5-8月的任意时间内投放,投放量以50kg/667m2为宜。
(5) 蟹苗投放
在池塘养殖河蟹的过程中,蟹苗的投放是准备阶段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为实现河蟹高产的目标,应当将长江水系的优质蟹苗作为首选,要保证所选的幼蟹体质健壮、体表无明显的伤痕、附肢齐全,规格以100-200只/kg为宜。选好蟹苗后,要在适宜的时间段投放,根据养殖经验,五河县最适宜投放蟹苗的时间为每年的立春前后,投放密度控制在1200-1800只/667m2。蟹苗投放的初期阶段,应在池塘内用围网划分出一片暂养区,面积为池塘总面积的20%左右,在该区域内对蟹苗隔离养殖一段时间。蟹苗正式投放前,应当先用浓度为3%的食盐水溶液浸浴,时间以3-5min为宜,这样可以将蟹苗身体表面的细菌全部杀灭。将蟹苗集中投放到暂养区养殖,能避免水草的萌发成活受到影响,当蟹苗暂养至5月后,可撤掉围网变为全池养殖。
2、高效养殖管理
(1)调节水质
池塘河蟹淡水养殖的过程中,河蟹对水质的要求相对较高,良好的水质不但能够促进河蟹生长,而且还能提高河蟹的品质。因此,要重视水质的调节,必须确保池水的pH值在7-9之间,水的溶氧含量在5mg/L以上。池塘水质的调节方法如下:
①蟹苗投放前要确保池水的肥度适宜,培育天然饵料,给蟹苗的成活及生长提供有利条件。选用肥水素在春季时向池塘内施用,在增加池水肥沃度的同时,抑制池塘内青苔的生长。
②要确保池水的透明度达标,即不低于40cm,5-6月时,可每隔15天换1次水,7-8月时,因气温升高,换水的频率要适当增加,可每隔7天换1次水,每次的换水量控制在池水总量的30%左右,不宜过多或是过少。进入高温季节后,要使池水保持一定的高度,即不低于1.5m,以免下层的水温过高,每天可向池塘内加注20cm左右的新水,每隔3-5天换1次水,这样可以始终保持水中的溶氧含量充足。需要注意的是,换水应在早上进行,夜间不宜换水。
③微生物制剂在池塘水质的调节中效果比较显著,可定期选用适宜的生物制剂对池水进行调节。5月后,每隔15天左右向池塘内施用1次EM菌、芽孢杆菌、底质改良剂,在调节水质的基础上,改善池底环境,为有益藻类的生长发育创造条件。五河县一般会在7月左右进入高温期,该时间段内池水的有机污染会增加,可每周使用1次微生物制剂。在使用芽孢杆菌时需要注意,该生物制剂会导致水中的厌氧增加,所以要选择晴天施用,为确保微生物制剂的作用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应当在生石灰、杀菌剂施用10天以后使用微生物制剂。
④弱碱性水最适宜河蟹生活,若是池水酸化,则会对河蟹的正常生长造成不利影响。为避免酸化现象的产生,要定期向池塘内施用生石灰,以此来调节池水的酸碱度,使pH值保持在7.5-8.5之间。生石灰除了能够调节水体的酸碱度之外,还能增加离子钙的浓度,可以促进河蟹的生长及脱壳。因此,在池塘河蟹养殖中,应每隔15-30天全池泼洒1次生石灰,池水深度在1m时,生石灰的用量以10kg/667m2为宜,泼洒生石灰时要避开水草较为密集的区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池塘内的河蟹集中进入脱壳期时,不得使用生石灰。
(2) 投喂饲料
①河蟹的食性比较杂,水草、鱼、虾、螺、蚌等都是河蟹喜爱的食物,在池塘养蟹的过程中,可以选用优质的颗粒饲料、小鱼和黄豆,避免使用粉状的饲料。投喂饵料时,应当按照季节、天气以及河蟹的活动情况等对饵料的投喂量适当增减。由河蟹的生活习性可知,它们基本上是白天睡觉、夜晚出来活动。因此,可将饵料的投喂时间定在傍晚前后。当蟹苗投放到池塘后,池水温度达到10℃以上便可投喂,并按照河蟹的摄食情况,对饵料的投喂量做适当调整,以确保饵料的供给充足,避免因饵料投喂不到位,影响河蟹的生长。可在接近水位线的浅水区内投喂饵料,每亩水面选取3-5个饵料投喂点,以便观察河蟹平时的采食及活动状况。
②河蟹生长的不同阶段,对营养有着不同的需求。所以要遵循科学的原则选用饲料,可将全价颗粒饲料作为首选。在河蟹养殖的前期阶段,应当投喂蛋白质含量高的精饲料,中期阶段可适当降低蛋白质的含量,养殖后期是河蟹育肥的阶段,该阶段应以高蛋白精饲料作为主要饲料。池塘内的水温在6月前相对较低,此时的蟹苗个体较小,每天的饵料投喂量以体重的5%-7%左右为宜,每天的投喂次数为1次,投喂时间为傍晚前。进入7月后,河蟹的生长速度逐步加快,摄食量进一步增加,此时饵料的投喂量应当为体重的8%。9月后直至河蟹起捕的阶段,每天饵料的投喂量为河蟹体重的5%,投喂次数增加到2次,早上1次,傍晚1次,以傍晚投喂为主,投喂量为全天投喂量的70%左右,其余的30%可在早上投喂。定期投喂药饵,如大蒜素等,每次应当连续投喂3天以上,这样可以有效预防细菌性疾病。
(3) 脱壳管理
河蟹进入脱壳期后要加强管理,以保证营养供应充足,可补充足够的钙质,并保持水位和水质稳定。
①河蟹脱壳前要补充营养,发现池塘内出现空壳后要增加饵料的营养,避免河蟹因营养不良导致脱壳未遂的情况发生。河蟹进入脱壳期后,可在饵料中掺入适量的脱壳素,连续投喂3天-5天,如此可使河蟹能够顺利完成脱壳。
②在池塘内发现少量的空壳后要为河蟹补钙,具体做法是在饲料中加入适量的葡萄糖酸钙,以免河蟹因缺钙无法顺利完成脱壳。
③河蟹脱壳期要减少池水的水位,并保持水质稳定,应减少日常加水和换水的次数,该阶段不得使用消毒剂、杀菌剂等,并且要确保池塘周围的环境安静,这样才能给河蟹脱壳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池塘河蟹淡水养殖常见病防治
1、颤抖病
(1)病症
颤抖病是池塘河蟹养殖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染病的河蟹会表现出以下症状:行动速度变得异常缓慢,摄食量与正常时相比大幅度减少,步足会出现连续不断的颤抖,类似于痉挛的现象,在颤抖的同时,口器还会不断吐出泡沫,蟹钳的握力减弱,背部向下翻身异常困难。该疾病的死亡率偏高,一旦大规模暴发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颤抖病的防治。
(2) 防治措施
为有效预防颤抖病的发生,应在蟹苗投放前用药物浸泡消毒,如苗种净等;可以选用复合碘溶液,向池塘内泼洒,或是用浓度为2%的活性碘,用药量控制在0.1mL/m3,经稀释后向池塘内泼洒,每隔2天用药1次,持续2-3次可以见效。
2、腐壳病
(1)病症
患病的河蟹步足尖端位置处有明显的破损现象,呈现为黑色溃烂状,步足的其余各节、背甲、胸板等位置处会出现白色的斑点,随着病情的加重,白斑会逐步转变为褐色溃疡,若是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蟹的甲壳会被腐蚀出小洞,会造成河蟹死亡。
(2) 防治措施
为预防腐壳病的发生,应定期清除池塘底部多余的淤泥,并在高温的夏季经常向池塘内加注新水,养殖期间定期向全池泼洒生石灰消毒;捕运、投放等环节中要小心操作,以免造成河蟹受伤,蟹苗正式投放前,应使用复方新诺明药液浸洗蟹苗,时间以10min左右为宜;选用漂白粉向全池泼洒,提高池水中漂白粉的浓度,也可泼洒生石灰,使池水中的生石灰浓度达到15mg/L;在河蟹的饵料中加入适量的磺胺类药物,连续投喂3天可以见效。
3、纤毛虫病
(1)病症
河蟹池塘养殖中,纤毛虫病十分常见,该病的发生主要与池水的水质、残留的饵料以及饲养密度等因素有关。感染纤毛虫病的河蟹会表现出以下症状:病蟹身体表面的污物会呈现增多的现象,行动速度变得较为缓慢,摄食量大幅减少,甚至会出现停止摄食的情况,由于营养得不到及时的补充,病蟹会因为无力脱壳而死亡。纤毛虫在池塘养殖的各个阶段均可能发生,是一种需要重点防治的疾病。
(2) 防治措施
改善池水水质,将池塘内的旧水排出1/3,用生石灰泼洒全池,提高池水中生石灰的浓度,使池水的透明度增加至40cm以上;选用福尔马林全池泼洒,提高池水中福尔马林的浓度;选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按照5:2的比例制成合剂,全池泼洒,确保池水中的药物浓度达到0.7mg/L;染病的河蟹可以用浓度为0.05%的福尔马林浸洗,时间以1-2h为宜,由此可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4、黑鳃病
(1)病症
河蟹是一种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生物,但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使得河蟹的抗病能力有所降低,尤其是在池塘淡水养殖中,如果养殖密度过大,则会加快水质的变化速度,这样一来便会导致河蟹患病的几率增大。感染黑鳃病的河蟹会表现出以下症状:病蟹鳃部的颜色发生明显的变化,发病的初期阶段,鳃丝呈暗灰色或是黑色,随着病情的持续加重,鳃丝会全部变黑,病蟹的行动会变得异常迟缓,日间经常会从池底爬出在水面匍匐不动。黑鳃病多发生在河蟹养殖的后期阶段,该病对河蟹的危害较大,要做好防治工作。
(2) 防治措施
为预防黑鳃病的发生,在河蟹养殖期间要保持水质清新,定期更换新水,并清除池中残留的饵料,每隔10-15天用生石灰全池泼洒,以提高池水中生石灰的浓度,河蟹发病时,可以用石灰乳泼洒全池,连续泼洒2次。由于黑鳃病菌对酸碱度比较敏感,通过泼洒生石灰,可以使池水的pH值提升到8.5以上,这样便可以起到抑制细菌生长和杀灭细菌的效果。可以用复方新诺明溶液浸洗病蟹,3-5次可以见效。
5、肠炎病
(1)病症
肠炎病的发生主要与季节有关,高温、多雨季节会增大该病的发生几率,持续的高温或是连续降雨会导致池水的水质恶化,如果投喂的饲料不新鲜,或是饵料投喂量过大,摄食后的河蟹抗病能力会降低,食欲减退甚至丧失,导致肠道发炎。病蟹的中肠细且弹性丧失,胃内有浅黄色的黏液,若是治疗不及时,则病蟹会因为无法正常摄食导致营养不良而死亡。
(2) 防治措施
在防治河蟹肠炎病时,可采取具体做法如下:在河蟹生长旺季选用浓度为10%的聚维酮碘,用量控制在45-75mg/667m2,兑水稀释后全池泼洒,每隔2天泼洒1次,连续泼洒3次。
综上所述,池塘河蟹淡水养殖是一项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工作,为提高河蟹的产量,应了解并掌握高效养殖技术,并做好常见病的防治工作,这样才能给河蟹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使它们能够健康生长,从而给养殖者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