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鸡优质养殖技术综合分析及发展前景探讨
作者: 夏保岩随着绿色农业产业发展理念的不断推进,养殖业中对于绿色养殖技术的认可度也在不断提升,生态鸡养殖是畜牧养殖中常见的一种养殖类型,要想能够在现代化养殖环境之下进行生态鸡的养殖,需要对养殖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从而提升养殖质量,增加养殖效益。本文主要就生态鸡优质养殖技术进行综合分析。
生态鸡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而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这种养殖方法是一种创新的模式,是以本地种鸡为主要养殖对象,采取环保无害的方式进行。这不仅能最大化经济效益,还能显著提升鸡肉的品质,使得肉质更加鲜嫩,避免了药物等外界因素的干扰,展现出了极大的发展潜力。
一、生态鸡养殖的技术优势分析
1、生态鸡养殖品质相对更好
生态鸡的养殖方式主要依靠养殖场自然环境中的昆虫和草籽来喂养,而将传统的配合饲料用作补充,对生态鸡的成长非常有益,同时也提升了鸡肉的品质。正是因为这一显著的优点,生态鸡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为养殖者带来更好的经济回报。
2、生态鸡养殖的前景较好
随着生活水准的不断上升,人们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尤其在饮食上,对健康和环保的要求日益增加。生态鸡养殖具有投资规模小、成本低以及效益高等特点,能够解决传统鸡养殖中存在的弊端。生态鸡相比传统圈养的方式,能够提高品质,从而增加鸡养殖的经济效益。并且还能使鸡自身免疫力获得提升,可以达到预防疾病问题的发生。
二、生态鸡养殖模式应用
1、小规模大群体的生态鸡分散养殖模式
在当前养鸡行业中,小规模但群体数量大的生态养鸡模式受到众多养殖人员的重视。这一模式展现了显著的成效,通过将养殖规模控制在100只鸡左右,实现对生态鸡数量的合理管理。这种养殖方式在各地得到了广泛应用,促进了不同舍区间的连锁养殖,形成了一种共同饲养的氛围。此外,还提供了统一的技术指导服务,为养殖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这一模式下,维持种鸡品种的一致性是非常关键的,同时养殖人员还需通过系统培训,学习合理配置饲料。这样不仅确保了生态鸡能健康成长,还能顺利进入统一的销售渠道。这种集体养殖的分散模式不仅提高了产品的整体质量,还拓宽了市场覆盖范围。
2、生态鸡的两段式分散养殖模式
采用两段式的养殖策略,可根据鸡的成长阶段来划分养殖方式:在鸡龄2个月以内选择在鸡舍内进行圈养;当鸡龄超过2个月时则转为户外放养。这样的结合策略,在实践中展现了其特有的益处。为了让群体养殖更加高效,养殖人员会选择统一品种的鸡进行养殖。在此模式下,散放养殖的方式不仅显著缩短了鸡的出栏时间,还减少了饲料的消耗量,进而降低了养殖成本,使得养殖人员获得的经济收益更为可观。
3、生态鸡牧草地放养模式
牧草地种植以及生态鸡放养的相互结合,形成了特殊的生态鸡牧草地放养模式,在这种放养模式下,优质的牧草地中放养生态鸡,能够使生态鸡精饲料的摄入量大幅度降低,也能够让生态鸡的抗病性得到相应的提升,让饲料的投入成本得到更好的控制,优质的牧草在生态鸡的摄入食物中占比量相对更高,这在防止生态鸡缺乏维生素的问题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和良好的优势。同时,通过生态鸡摄入牧草及牧草地中的昆虫,能够使其鸡肉品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生态鸡种养结合养殖方式
在一种创新的农业模式中,养殖人员将养鸡与种植业相结合,创造了一个互惠互利的环境。在这种模式下鸡放养在种植区域,可以觅食丰富自然饲料和昆虫。同时,不仅有助于松土,还能有效地减少农田中的害虫数量,从而帮助保护作物免受害虫的侵害。这种将养殖和种植结合的模式不仅提高了农田的生态系统平衡,还有助于促进农田可持续性。
三、生态鸡养殖技术要点
1、科学合理选择养殖场地
在实施生态鸡养殖时,选择合适的地点至关重要。应选择草木茂盛、昆虫众多的未开垦地、草地或林区,能为生态鸡提供丰富的自然食物资源。确保选定的养殖地点在10公里范围内没有化学工厂或者其他潜在的污染源,比如废水排放点,以避免环境污染。同时,养殖场周边应有足够的水资源,确保水供应的稳定性和水质的纯净。此外,选择的地点应位于较高地势,拥有适宜的气候和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并且远离繁忙的交通干线和人口密集区,为生态鸡创造一个安静、健康的成长环境。
2、选择优质鸡苗,提升存活率
在养殖生态鸡的过程中,挑选合适的鸡苗是决定鸡群成活与否的关键步骤。挑选鸡苗不仅要综合考量多个因素,还要遵循严格的标准进行。推荐养殖者选用生长到30天的鸡苗,这一阶段的鸡苗更容易饲养且成活率相对较高。建议从当地的育种场或存活率高的本土鸡种中选购鸡苗。在挑选时,选择羽毛洁净、精力旺盛、腹部适度、可以为生态养殖打下良好的基础。
3、做好生态鸡养殖管理
在养殖生态鸡的过程中,对幼鸡实施科学的管理和饲养策略,合理添加必要的微量元素如钙和维生素,以平衡营养。根据天气和环境的温湿度变化来调整放养的时间,这样的科学规划能够显著提升生态鸡的生活质量。同时,确保生态鸡的饮水纯净无污染。养殖周期的安排要随着生态鸡的成长和市场需求变化而调整,一般而言,生态肉鸡的标准养殖周期为7个月。定期清洗鸡笼,对病死鸡以及其他废弃物进行适当的处理,保持养殖环境的卫生,定时接种疫苗,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在不同季节,放牧的开始时间有所不同,通常夏季从30日龄开始,春秋则从40日龄开始,群体规模控制在500—1000只之间。可以通过补充一些如玉米、荞麦、小麦、土豆、红薯等混合饲料来进行喂养。保持供水系统运转正常,确保水量充足。维护良好的养殖环境,进行有效的灭蚊、灭蝇、除鼠等卫生管理,控制鸡的体重在1.2—1.5公斤之间,根据市场情况调整出栏时间,通常在生长至80天时上市。饲喂策略上,建议早晨喂食量少,晚上增加,饲料的选择和数量应根据当地条件和市场需求灵活调整。养殖时间的合理安排对于鸡肉的品质和经济效益有着直接影响,过短或过长的养殖周期都会影响肉质和养殖成本。养殖效益与养殖量紧密相关,适宜的规模有利于疾病控制和经济收益的提高。处理虫害、疾病预防和放牧之间的平衡非常关键。
4、合理控制养殖密度
要求养殖工作人员在控制鸡群密度方面做到科学精准。考虑到每个区域的环境承载力有其上限,如果养殖密度过高,可能会导致植被损毁、水质污染等负面影响;反之,密度过低则可能无法高效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导致成本增加但效益不显注。因此,养殖工作者需在深入了解本地环境条件和评估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合理设定养殖规模,既保护生态环境,又确保经济回报。
5、生态鸡放养方式
完成雏鸡培养后,进入放养阶段对于促进鸡群自然觅食行为和增强其自我寻食能力至关重要。对于初始时期鸡群活动相对集中,活动范围有限。因此,需要通过有计划地引导,使其逐渐形成自主觅食的习惯并扩大活动范围。考虑到放养环境与鸡舍内部存在的温差可能会增加鸡群患病的风险。放养管理中应先让雏鸡适应室内的温度,大约7天后,待其完全适应室内温度后再逐步过渡到户外环境,应在气候稳定的天气进行有限的放养,初期每天放养约3小时,并逐渐延长放养时间。遇到恶劣天气如大风、雨雪时,应将鸡群安置回鸡舍,避免由于天气变化引发的健康问题。此外,放养密度的确定需要根据当地的牧草资源、地形等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在食物资源丰富时,可以适当增加放养密度;资源稀缺时,则应减少放养密度以保障鸡群能够获得足够的食物和水分。如条件允许,还可以通过分区放养、设置篱笆等方式对放养区域进行合理划分,并实行轮换放养,以休养生息的原则防止土地资源被过度利用,确保长期的放养管理可持续性。
四、生态鸡疾病防治手段
1、进行生态鸡预防保健
尽管生态鸡因其养殖环境而拥有较强免疫力,但这并不代表完全免疫各种疾病。因此,对于养殖人员来说,始终坚持预防优于治疗的原则。要细心观察鸡群的健康状况,并定时给予免疫接种,以减少疾病的发生率。养鸡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包括新城疫和马立克病等传染性病症。对新引进入的鸡需进行疾病检测,一旦发现病鸡,应立即采取治疗措施或适当处理。接种疫苗时,必须遵循科学用药的原则,避免同一针头多次使用,以此有效防控疾病传播。除了上述疾病外,还需要防范禽流感、鸡球虫病和鸡白痢疾等多种病症。例如:①禽流感防治方法。养殖户在蛋鸡产蛋之前需要免疫3针,首次免疫在7天皮下或肌肉注射0.3毫升,1个月后进行二次免疫皮下或肌肉注射0.5毫升,产蛋前免疫第三针皮下或肌肉注射0.5—0.75毫升。②鸡球虫病防治措施。各种药物每吨饲料的添加量:盐霉素60克、甲基盐霉素60—80克、拉沙洛西75—125克、马杜霉素5克、海南霉素5—7克、地克珠利1克。以上药物的用量为单独添加的剂量。养殖场内的设备需要定期消毒,同时要控制老鼠和野鸟等可能成为疾病传播媒介的动物接触鸡群,实施全进全出的管理策略,不引进外部雏鸡,从根本上减少疾病的引入风险。
2、按时消毒养殖场地
在养殖生态鸡时,保持养殖场地卫生清洁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这能够为鸡群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的生长环境。此外,确保良好的鸡舍通风也同样重要,这有助于在消毒后快速消除残留的刺鼻气味。在进行消毒工作时,养殖人员可以使用诸如烧碱水或福尔马林消毒剂来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完毕后,适当的通风可以帮助快速清除鸡舍内部存在的刺激性气味。为了避免病原体对消毒剂产生抗性,建议定期更换使用的消毒液种类,并且在选择消毒剂时,应优先考虑毒性低、残留少的产品,比如高锰酸钾,以确保消毒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合理安全用药
处理生态鸡群中的疾病时,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是关键,以确保用药过程的安全性并提升治愈率。应避免使用抗生素,转而采用黄芪多糖与氟苯尼考组合的治疗方案,以降低对幼鸡潜在的负面影响。考虑到生态鸡的生理特征,通过呼吸道进行给药通常比经过消化系统给药更为有效,有助于加快治疗进程。此外,药物可以通过混入饲料或饮水来进行投给,不仅能提升治疗效果,也方便管理。
4、减少鸡群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可导致鸡群体质下降,易诱发疾病,减少产蛋。饲养中应尽量减少对鸡群的各种应激反应,如长途运输、天气突变、免疫接种、转群等易引起鸡群应激反应时,宜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抗应激添加剂和防病添加剂,提高鸡群的抗病力。
5、生态鸡各阶段疫苗接种方法
应加强鸡群的免疫预防接种工作,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和接种方式。生态鸡养殖一般在1日龄时皮下注射鸡马立克氏病疫苗;4日龄,滴鼻接种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8日龄和24日龄,分别接种鸡新城疫疫苗;30日龄,接种鸡痘疫苗;42日龄,接种禽流感疫苗。对病鸡、死鸡及时隔离处理,早发现、早治疗,通过科学的疾病防控措施,尽量降低化学药物的使用。对于患病鸡,必须严格按照用药须知,明确药物的疗效和用量,对症下药,严禁滥用抗生素,并且严格遵循休药期,在鸡出栏前的30d内,不可使用任何化学药物。
6、定期驱虫
生态鸡容易接触到寄生虫或其他病原微生物,需要定期对鸡群进行驱虫。在鸡群放牧20—30天后用丙硫咪唑按30毫克/公斤体重或用伊维菌素按300微克/公斤体重用量拌料进行第一次驱虫,再隔15天进行第二次驱虫。严格执行休药期。同时,放养林地和鸡舍可以使用0.5%的福尔马林进行消毒,也可以使用浓度为2%—3%的烧碱水直接清洗鸡舍。
五、生态鸡养殖发展前景探讨
1、生态鸡市场前景分析
目前,国内部分鸡肉产品的安全性存在质疑,饲养和屠宰过程大多仍处于较低的技术水平。展望未来,无污染的鸡肉产品将更受消费者欢迎。因此,不仅需要推广无公害养殖技术,还应整顿市场,引导消费趋势,采取品牌化的经营策略,将高品质的产品推广到更广泛的市场。
2、生态鸡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采用林下养鸡的生态模式不仅对自然环境有益,而且能够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和促进生态的平衡发展。这种模式下,鸡群能在林地提供的舒适环境下生活,夏天可以享受树荫避暑,冬天则可以依靠树木保暖。林地为鸡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足够的空间活动,减少了鸡群间的拥挤,有助于提高其活动量和自我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率,进而降低了药物的使用,有效避免了肉品中药物残留问题,保障了消费者的健康。鸡群林地中的自然活动不仅有助于控制杂草和害虫,如白蚁、金龟子等,而且通过自然采食,如草籽、青草等,丰富了它们的饮食,同时降低了饲料的成本。这不仅有利于林木的健康生长,减少了化学除草剂和农药的使用,还为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鸡粪可以作为有机肥料,为林木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综上所述,相较于传统的养殖方法,生态养殖方式下成长的鸡展现了更优质的肉质和更丰富的营养,同时这种养殖方法还带来了快速的生长速度、较高的经济收益和较低的饲养成本等诸多益处。这为生态鸡养殖的未来发展展现了广阔的视野。为了促进养殖户的收益增长,推广生态养殖方法变得尤为重要。这需要从地区性养殖实际出发,精通养殖的核心技术,涵盖选定养殖区域、挑选优质鸡苗、建设合适的鸡舍以及执行有效的日常管理等关键步骤,确保为生态鸡创造最适宜的成长环境。通过这些措施,能够推动养鸡产业向着更高品质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