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瘤胃疾病诊疗中内容物的科学分析及治疗措施应用

作者: 袁晓宁

奶牛瘤胃消化种群由甲烷菌、真菌、细菌和原虫组成。瘤胃菌群种类繁多,当患有特定疾病引起消化功能紊乱时,从而引起瘤胃菌群结构发生变化,因此,通过前期检测,可以对某些病症做出诊断,而将健康牛的瘤胃液注射到患病牛瘤胃中,可以达到治病的效果。由于某些原因引起的消化功能紊乱,会引起瘤胃菌群数量的下降,进而引起瘤胃稳态改变。瘤胃菌群失调导致的前胃弛缓、瘤胃积食、瘤胃胀气、酮血症、乳热症和瘤胃腐败症等,是临床上常见的瘤胃菌群紊乱所导致的疾病。

一、瘤胃的功能及内容物异常表现

1、奶牛瘤胃功能

瘤胃是反刍动物特有的消化器官,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奶牛初生时,其瘤胃容积较少,但随年龄增长,其瘤胃容积也随之迅速增长,18月龄时基本达成年水平,反刍动物能够高效地分解富含高纤维素的粗饲料。反刍动物在进食及咀嚼时,会分泌出许多低碱唾液,这些唾液进入瘤胃,会对糖类代谢产物进行中和,从而生成大量的挥发性脂肪酸。瘤胃上皮能高效吸收Na+、K+、CL等,其对挥发性脂肪酸的吸收最高可达到75%,其吸收速率依次为:丁酸>丙酸>乙酸,对瘤胃稳态的调节具有显著影响。反刍动物持续摄入食物和水,并持续进入后部消化道,其浓度和排出速率是关键指标,不仅受到饲料类型、加工方式以及瘤胃液渗透压力等因素的作用,还会对挥发性脂肪酸、氨态氮、pH值以及蛋白质的合成等产生影响。

2、异常表现

病牛初期症状是食欲下降、反刍、打嗝减少或消失,同时还会弓腰,回头看自己的肚子,后蹄会踢腹、磨牙、甩尾。瘤胃运动减弱,甚至消失。对瘤胃进行按压时,多呈硬沙包状,发病牛可感觉到疼痛。左侧腹部增大,摸起来质地较硬,呈团块状。叩诊征为浊音,上方偶尔有少许气体。鼻腔内有黏液和脓性液体。一般排泄软便或腹泻,粪便颜色为黑褐色,有恶臭。病情较重的患病牛粪便中有血液、黏稠物和食物残渣。通常情况下,患牛体温并不高,多是因为瘤胃内容物增加,导致呼吸紧促。严重时,病牛会快速脱水、筋疲力尽、走路蹒跚、屁股摇晃、四肢发抖。一些病牛躺在地上,类似分娩时麻痹。当出现酸中毒时,病牛会出现意识模糊、视力混乱、碰撞障碍物、眼盲和呼吸加重等症状。吃了精饲料后,中毒会加重,会引起严重神经系统反应,如蹄叶炎、中毒性前胃炎、胃肠炎等。

二、奶牛瘤胃内容物的特性

1、温度

瘤胃的温度对饲料的发酵有一定影响,通常瘤胃中含有物的温度是38℃~41℃,牛的正常体温是38.5℃,在将健康牛瘤胃液注入病牛瘤胃内时,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可以使用恒温水浴进行控制。饲料和水是影响瘤胃稳态的重要因素,易发酵饲料会导致瘤胃温度上升,在冬季,即使水温25℃也会导致瘤胃温度降低,奶牛需要1~2小时才能使瘤胃温度恢复正常。另外,50℃以上的温度也会影响到瘤胃微生物活动,造成微生物死亡,从而造成对奶牛疾病的判断失误。

2、pH值

健康奶牛瘤胃内容物pH值为6.7左右,由于糖在发酵时会生成较多的脂肪酸,导致pH值降低,如果短期摄入糖类食物,则会导致瘤胃内容物中的乳酸堆积,导致系统性代谢疾病,即瘤胃酸中毒。多见于高产奶牛,发病较急,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这一时期,牛瘤胃酸pH值在4~6之间,pH值低于5时,会导致牛瘤胃内的纤毛虫死亡,造成严重的消化功能紊乱,短时间内甚至会出现腹泻、脱水等症状。在饲喂粗料时,由于纤维等成分难以进行发酵,如果饲喂高蛋白的食物,则会导致瘤胃pH值升高,在8以上则会引起蛋白和尿素中毒。瘤胃内容物pH值是诊断和治疗奶牛常见病的主要指标,但由于某些疾病具有急发性和短暂性等特点,难以对其进行即时检测,因此需要根据临床症状对其进行检验。

3、氧化还原电位

所谓的氧化还原电位,即指瘤胃中的微生物氧浓度,平均值为-350mV。由于瘤胃菌群的生长是在缺氧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在-250mV以上的高氧条件下,瘤胃会受到抑制,导致牛出现少食或拒绝采食的现象,直至1周后,瘤胃会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这种疾病主要是由于气体被吸进了瘤胃,或者由于气温的改变导致了瘤胃气体过度消耗,从而导致消化不良。

4、瘤胃内容物的酸碱缓冲能力

反刍动物的唾液呈现弱碱性,牛混合唾液pH值为8.8左右,奶牛一天可以产生100L以上的口水,这些口水会持续地进入到瘤胃区,意味着有大量缓冲盐会进入到瘤胃,在中和饲料酸碱物质的同时,也会导致瘤胃内物的pH值超标,以上所说的蛋白中毒就是这种现象,必须通过瘤胃中的沉淀物来判断。将提取出的瘤胃液静置后,会迅速出现沉淀层,则代表瘤胃功能出现问题。

5、瘤胃液的渗透压

瘤胃液的渗透压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主要指标,通常通过瘤胃内容物黏稠度来进行诊断。如果没有黏度,说明瘤胃酸中毒或者是酮病;若瘤胃黏液比较黏稠,稍一摇动就会冒气泡,这种情况属于泡沫型瘤胃胀气。一般奶牛瘤胃液的渗透压在280mOsm/L左右,但这与进食时间和饮水等因素有关。在350~380mOsm/L以上时,瘤胃菌群不能再继续参与饲料的发酵,导致瘤胃消化性能降低,引发多种瘤胃疾病。

6、瘤胃内的气体

瘤胃内容物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而瘤胃内容物中的气体及其气味是鉴别奶牛疾病的重要依据。在正常条件下,瘤胃会释放出浓郁的饲料香气,且二氧化碳与甲烷的比例趋向一致;如果有恶臭的情况下,说明甲烷含量相对较高,且碳水化合物的比例更高;如果蛋白含量偏高,可能会有氨气的味道;如果有腐烂的味道,是不正常的细菌发酵。通常使用呼吸面具检测即可,通过气味和CH4来判断瘤胃状况。

三、瘤胃内容物的采取

奶牛在六柱围栏内直立保定,且头不宜太高,安装横向木质开口器,先用长2.5m直径1.5~2.0cm的橡胶胃管,最前面40cm处有5mm小孔,在其末端涂抹液态石蜡等润滑油,将其经横木开口部的圆形孔洞送入胃中,到达贲门时有阻力,到达胃壁时,可将恶臭气体排出,再用牵引筒抽吸,使其胃内物质逆向流入采集容器。在抽吸时如遇到前壁阻塞,可将胃管向前或向后猛吸。通常在治疗时,可以采取3~5L以上;在诊断时,可采取100~200mL。若采用胃管,则需将胃管插入瘤胃背囊,因为前壁处常有大量唾液,且有少量纤毛虫存在,因此采集量应该在100mL左右;当剂量不大时,可用长针从左腹穿刺抽出,也可用人工将食物从嘴中取出,将瘤胃中的胃酸挤压出来。

四、瘤胃内容物的科学检测

采集奶牛进食2小时后的瘤胃内容物作为样品,用双层网过滤,保温保湿,贮存后及时送检。

1、生化检验

纤毛虫活力检查:用双层网筛滤出瘤胃液,滴于载玻片,覆盖盖玻片,100~300低倍镜下,观测其活性。正常情况下,可以看到许多活动纤毛虫。病变时,运动能力显著下降。

计数:将10~20mL过滤后的瘤胃液放入小锥管内,与50%福尔马林等比例混合;抽取1mL,放入装有19mL3%甘油溶液(稀释为1:20)的管中进行计数。将待检液填充到专门用于纤毛虫计数的血细胞计数板(取血细胞计数板,在计数箱两边各贴一层0.4mm厚的平板,让所有纤毛虫都能顺利地通过计数室),然后进行白细胞计数,进行统计。瘤胃纤毛虫是一种重要的原虫,根据牛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在健康母牛的瘤胃中,纤毛虫病数量约为15.4×104/mL~32.9×104/mL。在前胃弛缓期,纤毛虫量显著降低,约为5×104/mL;但当瘤胃酸中毒或有积食症时,则会降低到5×104/mL,直至完全消失。在对前胃症进行诊断时,应将其作为一项评估消化功能的重要手段。

2、葡萄糖发酵试验

将已过滤的瘤胃液20mL加葡萄糖40mg,置39℃恒温箱中,60分钟后测量产气量。正常牛的产气量在1~2mL之间,大于这个数值说明有瘤胃胀气;如果小于这个数值,就是由于缺乏蛋白质和糖分而导致的食欲不振以及营养不足。

亚硝酸盐还原试验:将0.025%亚硝酸钾溶液以0.25、0.50、0.75mL规格放入3根盛有10毫升过滤瘤胃酸的管中,在39℃恒温箱内放置10分钟,吸取各试管内液体1滴,分别滴在白色小瓷皿上,再加试剂A(2g对氨基苯磺酸2g+3%醋酸200mL)和B(α-奈胺0.6g+冰醋酸16mL+蒸馏水140mL)各自2滴,然后观测从紫蓝色到无色所需要的时间,由此可以判定瘤胃菌对亚硝酸盐转化为氨基酸、再转化为蛋白的能力,进而分析瘤胃菌群活跃度。健康奶牛的还原时间为5~10分钟;瘤胃气体持续时间为2~3分钟;缺乏蛋白质和糖的时间在1.5~2.0小时之间。

五、奶牛瘤胃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奶牛瘤胃酸中毒

实验室诊断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瘤胃液pH值的检测,通过对瘤胃穿刺,用pH试纸蘸取少许穿刺液,观看试条色,当瘤胃液pH值低于6.0时,即为瘤胃酸中毒,无论患病奶牛有无明显的酸中毒症状,都要根据瘤胃酸中毒检测结果来进行治疗。二是采血检验,采集发病奶牛颈动脉血,经瑞氏染色,显微镜下进行检测。若奶牛的血红蛋白数是(0.837±0.07)g/L,红细胞数是(5.975±0.868)g/L,便是健康;若奶牛的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分别是0.5、4.0、57.0和2.0,便是健康。酸中毒可使红细胞增多,若瘤胃酸性反应加剧,可引起前胃炎症。红细胞参与集体免疫反应,当机体发生炎性反应,以及在与病原体激烈竞争的过程中,WBC-DC会发生改变,包括: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单核细胞数量增多,淋巴细胞数量下降;在中毒情况下,嗜酸白细胞可以通过抑制组胺等毒性物质的生成,并具有一定的排毒作用,从而降低其在血中的含量。

①早期治疗

当奶牛摄入过多的谷物后,如果在早期就被诊断出瘤胃酸中毒,就应该立即给予治疗,这种方法比较容易,只需向患病奶牛胃中灌入小苏打,再灌入1000~1500mL的液态石蜡,同时用500mL的葡萄糖盐水和500mL碳酸氢钠(5%)给病牛静脉注射,禁喂1天,便可以治愈。但是,如果病牛已经表现出了相应的病症,就必须对症处理。

②输液补碱

如果牛患有瘤胃酸中毒,就会有一定的脱水现象,这种情况需要及时进行输液补碱,才能及时补充体内水分,缓解酸中毒症状。但是,由于病牛在发病早、中、后期都会发生高血糖,因此一般需要静脉注射25%葡萄糖1000mL+氨钠咖20mL+碳酸氢钠(5%)1000mL+氯化钠(10%)500mL的混合液,每日注射1~2次,共3天。

③温水灌肠

病情严重时,奶牛胃肠会比较弛缓,有的还会出现排便不畅的情况,这时可以用热水灌肠,将消化道末端残留产物冲洗掉,以免有害物质对胃肠造成伤害。

④手术治疗

如果病情较重,就必须进行外科手术,从根本上改善病情。首先要对发病牛进行固定,在此基础上进行常规外科手术,首先去除左侧牛毛,并进行常规消毒,随后在该区域做切口,打开腹部,按照切开瘤胃的操作要领,将瘤胃内的发酵物质去除、清洗,在瘤胃里加入500g的苏打粉,缝合瘤胃,封闭腹部,静脉滴注,每日1次,持续3天。

2、瘤胃积食

瘤胃积食又称急性瘤胃扩张,中兽医称之为宿草不转。是因为过多的食物滞留在瘤胃中,导致瘤胃膨大,胃壁膨胀,前胃功能失调。这一现象在奶牛饲养中最为常见。病因是精饲料、糟粕饲料过量,粗饲料不足,或在骤然更换饲料时,因奶牛过量进食所致;牛身体瘦弱,消化系统功能较差;运动量不够,进食过多,进水少;常见的还有瘤胃弛缓、瓣胃阻塞、真胃炎及热性病等病症。发病初期,食欲下降、反刍、打嗝减少或消失、背部弓起、不停用力、回头看腹、后腿蹬肚、咬牙、摇晃尾巴、发出呻吟声、时欲卧地,但卧时短暂又站立,一般取右侧横卧,瘤胃蠕动减弱甚至消失。

治疗方法:以排除瘤胃内容物,制止发酵,防止自体中毒和提高瘤胃的兴奋性为治疗原则。

①排出内容物和止酵:一次内服硫酸钠800g,鱼石脂20g,水1000~2000mL,或石蜡油1000mL一次内服。

②提高瘤胃的兴奋性:用酒石酸锑钾8~10g,溶于2000mL的水中,每天1次内服,或静脉注射10%的浓盐水500mL。

③防止自体中毒:用5%的碳酸氢钠500mL,静脉注射,同时适当加入强心剂。

保守疗法无效时,取出大部分内容物以后,再放入适量的健康牛的瘤胃液。治疗的过程中,患病牛和健牛同法保定,将胃管置入,取健康牛的胃中内容物,视情况每日1次,每日提取3~5L以上。供给胃液的奶牛要选用相同环境、相同饲料饲养的健壮奶牛,由于其菌群结构一致,在发病奶牛的胃腔中仍能保持活力,并能持续起效;如有可能,应检测供液奶牛体内的pH值、原虫数量和活跃性等指标,以选出适宜的供液奶牛;针对病因及症状,视具体情况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对患病的奶牛进行胃内容物喂养后,应强化饲喂高质量的干草、牧草或青贮料,提高瘤胃菌群的活力。

3、瘤胃膨胀

牛瘤胃膨胀又称为气胀,是因为过量食入易于发酵的饲草而引起的疾病。根据瘤胃所含气体特性,该病可分成泡沫性与非泡沫性两类。根据病因,可将其划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出现该病,牛左侧肋骨会急剧膨胀,高度超过脊背。病牛疼痛难忍,后腿抬起蹬腹。食欲下降、反刍、并伴有呼吸障碍。病情严重者,会出现张口或伸舌呼吸、呼吸和心跳加快、眼睛红肿、走路摇摇晃晃、失去平衡、摔倒后症状加重。如果不进行急救,发病牛会因为呼吸困难和缺氧而窒息死亡。

在日常喂养时,要注意避免喂食过多鲜嫩多汁的饲草,特别是从舍饲到放牧期间,要以粗饲料为主。在疾病发生后,为了尽快排出瘤胃中的气体并阻止其进行发酵,可以采用下列方法进行治疗:①将胃导管置入瘤胃,再将胃管反复抽动,促使排气;②做瘤胃穿刺,也就是在左侧隆起部位的最高处,用碘酒进行灭菌,然后用套管针快速扎入,然后缓慢抽气。

综上所述,本文对奶牛瘤胃内容物的提取方式、临床检查、生物化学检查项目和判断准则进行了论述,通过观察瘤胃液和瘤胃微生态的改变,可以对某些由瘤胃菌群紊乱引起的疾病作出初步诊断。通过病因,实现对症处理,配合瘤胃内容物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同时,在日常饲养过程中,需注意加强管理,确保饲养的科学性,降低奶牛发病概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