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谱新篇 十年三农民生巨变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全面深化改革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牵挂百姓冷暖、民生福祉,各地针对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积极推出一系列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办好了一件又一件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
十年来,我国农村面貌焕发新气象,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人居环境稳步提升;十年来,农村社会保障政策春风拂面,从医疗教育到养老就业,从特殊群体的关怀到“一老一小”的照护,每一项政策的推进,都让广大农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十年来,农民幸福感不断攀升,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可知可感的民生变化不只体现在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上,更写在农民日渐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里。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关乎村民生活质量,面对长期以来的城乡基础设施配备不均衡问题,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度是一件惠农、利农的民生工程。十年间,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3年底,农村公路总里程从2014年底的388.16万公里增长到460万公里,农村公路覆盖范围、通达深度、管养水平、服务能力和质量安全显著提高。2020年底,全国范围已经实现了“县县通大电网”,大电网覆盖范围内村村通动力电,有力保障了农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同时,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比十年前自来水普及率提升10个百分点,新增1亿多农民喝上自来水。截至2023年底,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数超过1.9亿,5G网络已基本实现乡镇级以上区域和有条件的行政村覆盖。
近年来,为解决农村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就医难问题,全国各地不断探索完善农村医疗养老机制。如今,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同时,为应对近年来农村老龄化,2023年全国的乡镇卫生院向村卫生室派驻医师超过20万人次,有效提升了村级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各地积极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提升工作,不断拓展农村养老服务新路径,使原来相互独立的医院和养老院联系了起来,乡镇医养结合养老院应运而生。截至目前,全国农村敬老院共有1.6万个,床位168.1万张,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约14.5万个。
一头关爱“夕阳”,一头守护“朝阳”。近年来,各地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全国2895个县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截至2022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本科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占比达76.01%,比2012年增长35.29个百分点。
随着农村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有效提高,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水涨船高。近年来,为解决乡村文化供需不平衡问题,各地积极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农家书屋、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空间,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乡进村,举办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文艺活动,推动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为农民群众提供学习、娱乐和交流的平台。
民生连民心,枝叶总关情。当事关农民生活的一件件“小事”得到改善,当凝结在他们眉头的烦恼变成了绽开在脸上的微笑,这些汇聚成了十年的民生巨变。(朱凌青 孙宗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