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创新模式及技术优化分析

作者: 张贵兰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创新模式及技术优化分析0

大豆、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油作物,其种子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质,被称为豆中之王,从大豆中提取食用油之后,所剩副产品就是大豆饼薄是优质的蛋白饲料。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采用玉米带与大豆带复合种植的种植模式,让高位作物玉米植株具有边行优势,扩大低位作物大豆植株受光空间。扩间增光、缩株保密是发挥边行优势,作物间和谐共生。实现在玉米不减产的前提下,实现一季双收,增加一季大豆收获的目标。

一、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优势与弊端

1、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优势

一是大豆玉米植株一高一矮,该种植模式更好通风透光,利于玉米生长;大豆是短日照作物,玉米植株正好可以遮挡一部分阳光,不影响通风和大豆生长;二是大豆根部结有根瘤菌,它是一个小型氮肥厂,大豆能固氮,玉米植物对氮需求量大,不仅互补,间接减少氮肥的施用量;三是玉米为深根作物、大豆为浅根作物,因根系特性,能增强大豆的耐旱性;四是玉米产量不会减产,多收一季大豆;五是大豆玉米两种作物可以利用不同生长习性,减少病虫害发生。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种植模式,它能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产量和效益,减少病虫害发生。

2、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弊端

一是播种、施肥农事活动有难度,同一地块播种不一样,作物施肥也不一样;二是除草农事活动有难度,特别是苗后除草,目前还没有大豆、玉米苗后通用除草剂,除草时得采取“封定”结合方式进行除草,播种后苗前采取“封闭”性除草,苗后选用专用除草剂进行行间定向喷施除草。农事活动来回切换,耗时耗力,种植户觉得农活繁琐,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推广过程中,种植户响应积极性不高,推广进度缓慢,普及率低。

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

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的确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同时对于农户增产增收效益也会有大幅度提升。但对于农户来说,这也是种植模式的转型,需要掌握充分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标准与田间管理技术为依托才能增加效益。大豆玉米复合种植不是在原来玉米行间简单点上大豆,这种种植模式其实是有一定的技术要求的,而且具体执行起来还要集合各地气候特点,因地制宜,拟定技术方案。安洛乡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从地块选择与整地、品种选配与处理、田间配置、适时适墒播种、合理施肥、田间管理、收获这七个方面来做的。

1、地块选择与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层深厚、质地适中、透水保水保肥性良好、肥力中等以上,无盐渣化危害、土壤为黏砂壤土、黏壤土和砂壤土、土壤pH值范围为6.5-7之间,土壤pH值6.5-7之间最适宜大豆、玉米作物生长的地块。播种前进行机耕翻犁整地和保墒作业,结合整地施商品有机肥或腐熟堆肥,为后期大豆玉米播种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有条件的种植农户可采取黑地膜覆盖玉米种植带,选择0.01mm的黑地膜。

2、适宜品种选配与处理

(1)适宜品种选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目标是保证玉米与单作玉米相比尽量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实现大豆玉米双丰收。按照此要求,遵循“高位玉米为主体,高玉米低大豆协同”的品种选配原理,是经过多年大田试验,明确了宜带状复合种植的大豆玉米选配标准。大豆品种:在带状复合种植系统中,光照环境直接影响低位大豆作物产量的形成。适宜带状复合种植的大豆品种的基本特性是产量高、耐荫抗倒伏品种;玉米品种:在生产中推荐产量与其单种差异不大,适宜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品种为紧凑型、半紧凑型、抗倒伏、抗病性强、早熟、耐密高产的品种;植株一般不要超过2.7m的品种。安洛乡玉米推荐品种为鑫玉1913、先玉1171、新中玉881大豆推荐品种为南豆24、齐黄34、南豆12、南豆25。

(2)种子处理

大豆玉米种子播前需作发芽试验,看种子发芽率是否达到标准,采用人工精选,选出虫、霉、杂粒种子、区分好大小粒以及不规整的种子进行分次播种。玉米种子需采用碧护(赤·吲乙·芸苔)按说明稀释倍数兑水均匀的喷施于包衣剂种子表面,焖30分钟左右,摊开阴干;大豆种供应商所供应的大豆一般都没有作种子包衣处理,购买回来的大豆种需晒种,利用阳光杀灭部分致病菌和害虫,同时提高种子发芽率,采用62.5g/L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或11%精甲·咯·嘧菌悬浮种衣剂进行拌种,防治多种病虫害。拌种时不要额外大量增加水,拌种后立即阴干(见表1)。

3、田间配置

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是由一个大豆带与一个玉米带构成一个带状复合种植体,为一个生产单元,全田由多个生产单元组成,生产单元的宽度是大豆带宽与玉米带宽和两个间距之和。一个生产单元包括行数、行距、带宽、间距、株距。安洛乡目前主推的是以2.4m为一个种植单元,大豆玉米行比为3∶2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即:3行大豆、2行玉米。田间配置模式:大豆与大豆行距为40cm,大豆与玉米行距为60cm,玉米与玉米行距为40cm。大豆穴距7-9cm,每穴2株,大豆密度保证在9300-11900株。玉米穴距16-18cm,每穴2株,玉米密度保证在3000-3500株/亩。

4、适时适墒播种

(1)适期播种

与当地大豆、玉米播种时期一致,一般适宜播种期为4月上旬-4月下旬。

(2) 播种深度

播种深度视其土壤质地和土壤墒情而定,如土壤湿度过大,应做好开沟排水。沙质土壤或土壤墒情不足时适当深播,一般大豆播深3-4cm,玉米播深4-5cm。采用简易种肥一体化点播器直播或人工分别播种,玉米每窝播种3-4粒,大豆每窝播种3-4粒。

5、合理施肥

坚持“分区施用、分量供给、基种结合、一次施肥”原则,大豆、玉米分别合理控制氮肥用量,玉米施足氮肥,大豆少施或不施氮肥,稳定磷钾肥施用量。充分利用测土配方技术,基(种)肥与追肥相结合,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在合理施用大量元素肥料的基础上,适当补施微量元素肥料。大豆因接种根瘤菌有利于提高固氮能力,高肥力地块可不施氮肥,防止大豆后期旺长倒伏,影响大豆产量。

(1)施基肥

①施有商品机肥或圈肥

结合播前整地,根据种植地块有机质含量高低确定施有商品机肥或圈肥施用量。有机质高的地块亩施用150-200kg商品有机肥或500kg充分腐熟堆肥,贫瘠有机肥含量低的地块亩施用200-300kg商品有机肥或1000kg充分腐熟堆肥。施肥方法:将有机肥或充分腐熟圈肥均匀撒于地块表面,再采用旋耕机旋耕于土壤里。

②商品无机肥施用

玉米是需氮多的作物、大豆是需氮少的作物。玉米施肥与单作的相当或稍高,推荐选用含有腐殖酸、钙、锌、锰、铜等微量元素,N∶P∶K=20∶5∶10复合肥,亩用量40-50kg。大豆有根瘤菌,主要以平衡肥为主,推荐用N∶P∶K=15∶15∶15硫酸钾型复合肥,亩用量15-25kg。施肥时采用简易种肥一体化点播器将各自的肥料全部施到各自的种植带土壤里,不要施到带幅外。

(2)施追肥

①玉米追肥

玉米出苗后,苗长势正常的,可以不再施提苗肥,如果出现黄苗弱苗,需施提苗肥,亩用尿素3-4kg进行根部追施或用0.5%尿素水溶液与0.2%磷酸二氢钾水溶液配兑喷施2次,间隔时间7-10天,追肥时期为3-4叶期;玉米拔节期追杆肥。玉米拔节期追杆肥在玉米苗5-8叶期时进行,亩用尿素8-12kg,采用施肥器根部施肥,同时用0.5%尿素水溶液与0.3%磷酸二氢钾水溶液配兑喷施叶面2-3次,间隔时间7-10天;玉米喇叭期追穗肥。穗肥追施在玉米植株11-12叶时期,亩用高氮复合肥(N∶P∶K=30∶0∶5)20kg,采用施肥器根部施肥。

②大豆追肥

大豆主要是注重追施花肥和造粒肥,追肥时期为开花、结荚鼓粒期,结合“一喷多促、一喷多防”喷施中微量元素肥料,采用0.3%磷酸二氢钾水溶液+矮多豆海藻型有机水溶肥200倍液喷施2-3次,间隔时间10-15天。

6、田间管理

(1)匀苗、补苗

在大豆、玉米出苗后,应及时查苗补缺,按照田间配置的行距、窝距、亩株数要求进行补种(苗)或匀苗,玉米可采用移栽的方式将过密的苗移栽,大豆可采取补种方式,确保大豆玉米种植亩株数,为后期大豆玉米丰产打下基础。

(2)除草

在种植过程中,要注意清除杂草,保持田园清洁,防止杂草与作物争抢养分。人工除草,劳动强度大,投资成本增大。坚持“芽前土壤封闭处理为主,苗后茎叶处理为辅;化学除草为主,地膜覆盖,机械防治等农业措施,治小治早”的除草措施。

玉米是单子叶作物,大豆为双子叶作物,将两种作物套种,选除草剂既要杂草死亡,又要大豆玉米不产生药害,我们得采取“封定”结合方式进行除草。就是采用播后芽前封闭与苗后定向精准喷施除草剂相结合方法,优先选择芽前封闭除草来减轻苗后除草的压力,然后再进行苗后定向喷施除草剂。

芽前除草:采用封闭性除草,就是在玉米大豆播种后芽前土壤墒情适宜的条件下,选择无风天气进行封闭性除草。每亩用52%金都尔(精异草·丙炔(去)氟草胺悬浮剂)与20%草胺膦兑水均匀喷雾,土壤湿度要大,对尚未出土的杂草和已经出土的杂草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苗后适时除草:土壤封闭除草效果不佳的田块,在大豆2-3片复叶期、玉米3-5叶期、杂草2-5叶期,选用在大豆、玉米上登记的除草剂,分别在大豆带玉米带喷施,严禁药液漂移到大豆带或玉米带,采取加装隔板(隔帘)、带有防护罩定向喷头背负式喷雾器,实现大豆、玉米分带分步植保作业,作业时需在无风条件下进行。玉米除草剂推荐使用玉稳(苯唑氟草酮·莠去津),大豆除草剂推荐使用精喹禾灵·氟磺胺草醚。

(3)病虫害防治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加强田间管理,做到早防早治、统防统治。大豆玉米整个生育期采用物理、生物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防治。

玉米以草地贪夜蛾、玉米粘虫、玉米螟、蚜虫、锈病等防治重点。

生物防治:可选用印楝素、苦参碱、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短稳杆菌、天然除虫菊素等生物制剂喷雾防治。

化学防治:可选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茚虫威、阿维·氯苯酰、甲维·虱螨脲、氟铃茚虫威等杀虫剂进行喷雾防治。玉米蚜虫选用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5%吡蚜酮悬浮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进行喷雾防治。

玉米锈病用15%三唑酮或25%吡唑醚菌酯可湿性粉剂进行喷雾防治。

防治方法:虫口密度高,危害严重田块喷雾时对叶片、茎秆喷雾外,对地面和地块周围土坎杂草也要进行喷雾防治。施药时间掌握在晴天上午露水干后或下午4点以后进行喷雾防治,中午气温高时严禁施药,并做好防护。雨天雨停晴后立即喷药防控,喷药后4小时内遇雨及时补喷。

大豆以花叶病毒病、根腐病、炭疽病、锈病、豆荚螟、点蜂缘蝽、大豆蚜、叶甲、象甲、地下害虫等为防治重点。

在播种期选用耐抗病毒品种,增加植株抵抗能力。防治大豆根腐病选择62.5g/L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或11%精甲·咯·嘧菌悬浮种衣剂进行种子处理。大豆蚜、叶甲、象甲等苗期害虫选用含有噻虫嗪、吡虫啉、溴氰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等进行防治。

防治点蜂缘蝽在开花和初荚期,永噻虫嗪·功夫菊酯+毒死蜱,7-10天防1次,连续防2-3次。在早晨或傍晚防治效果最佳。

应加强田间管理、壮苗管控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及时拔掉田间病株。在蚜虫发生时及时杀灭蚜虫,避免蚜虫传播病毒病。可选用吡虫啉、吡蚜酮等进行蚜虫防治。

防控要点:一是重点时期防控,包括苗期、喇叭口期、抽雄期、穗期。二是要抓住喷药时间,一般选在傍晚或早晨喷药。

(4)控旺长

玉米植株在风大情况下易倒伏的地块和水肥条件较好、生长偏旺、种植密度大、品种易倒伏、对大豆遮阴严重的地块。密度合理,大豆玉米生长正常的地块不再进行化控植保作业。玉米化控药剂最适喷药时期为玉米7-9片展开叶时,喷施部位为玉米植株上部叶片,应均匀喷洒,不重喷不漏喷。推荐使用胺鲜脂甲哌鎓,亩用25%水剂5000倍液约35kg进行叶面喷施。

大豆控旺防倒。大豆播种后40-50天,自苗期开始,大豆因受玉米遮阴影响逐步显现旺长,导致大豆节间过度伸长,植株高度增加,茎秆木质化强度降低,严重时藤蔓出现藤蔓化,结夹少,后期有倒伏风险,籽粒百粒重降低,会严重影响大豆产量。在大豆分枝期、初花期推荐使用胺鲜脂甲哌鎓用亩喷25%水剂5000倍液50kg进行叶面喷施进行植保作业,喷施部位为大豆植株上部叶片,做到均匀喷施,不重喷不漏喷。

化学控旺应注意事项:在大豆分枝期亩用量不宜过大。喷施时间应避开高温时段,均匀喷施上部叶片即可,药液要先配成母液再稀释喷施,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稀释倍数和时期施用。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中大豆与玉米的收获期不尽相同,需要分情况进行,收获方式因地制宜,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机械化收割。

(5)大豆收获

籽粒大豆在叶片完全脱落、茎变黄、荚变褐、籽粒呈现椭圆时且摇动有响声,可进行收获作业,收获时应选择在晴天上午收获,收获后及时翻晒,在5天之内用大豆专用脱粒机或人工脱粒,脱粒后及时晒干入仓。

(6)玉米收获

秋季阴雨天气纷繁,要适时采收避免丰产不丰收,籽粒玉米在玉米苞叶变黄,籽粒饱满变硬,籽粒乳线消失且基部黑层出现时,进行收获作业,使其自然干燥,脱粒、晒干或烘干入仓。

(作者单位:551800 贵州省金沙县安洛乡农业服务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