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有效提高优质小麦栽培环节的科学应用
作者: 章雅璐 李娜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在南北方地区都有着广泛的种植,同时也是基层群众重要的经济来源。小麦在我们的日常饮食结构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确保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有着很大的作用。新时期,在小麦病虫害栽培管理过程中,就需要注重加强新技术新手段的有效推广和应用,不断加强新品种的有效筛选和推广,注重做好田间针对性的管理工作,并将关注重点放置在小麦病虫害的针对性防控方面,积极推广小麦病虫害的物理防治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严格控制化学农药的过量使用和不科学使用,规范药物的使用行为,避免病虫害产生耐药性和小麦产生严重的药物残留,从根本上解决小麦产量和质量不高的现实问题,以此来提升单位面积内的小麦产量和品质。
一、小麦高产种植技术
1、小麦优质品种的选择与处理
①小麦优质品种的选择
选择在当地气候、土壤条件下生长良好、适应性强、具有较高产量潜力、品质优良、抗病虫害能力强、生育期适中的小麦品种。近年来在当地推广较好的小麦品种,主要包括了泛麦5号、百农207、周麦27、扬麦20。
②小麦种子处理
小麦播种前的晒种和选种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这有助于提高种子发芽率,确保播种质量,为小麦的丰收打下基础。在播种前10天,将小麦种子摊放在苇席或防水布上,厚度以5~7cm为宜。将种子晒2~3天,其间要随时翻动,晚上堆好盖好。直到小麦种子发芽为止。注意不要在水泥地、铁板、石板和沥青路面等上面晒种,以防高温烫伤种子,降低发芽率。选用优质小麦种子,要求种子净度达98%以上,发芽率85%以上,纯度98%,达到国家种子二级以上标准。播种前测定种子发芽率,发芽率在90%以上的可按预定播种量播种,发芽率在85%~90%之间的可适当增加播种量,发芽率在80%以下的则要更换种子。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精选机精选小麦种子。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筛选、风扬等方法将碎粒、瘪粒、杂物等清理出来。为了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多种病虫害,在种子晒种和精选之后,要做好药剂拌种工作。结合田间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特点,选择相对应的种衣剂,常用的种衣剂主要包括了戊唑醇、烯唑醇、吡虫啉、噻虫嗪、萎锈灵等几种。其中戊唑醇可以防治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等病害,每100kg种子拌入30~50g。烯唑醇用于防治小麦白粉病、叶锈病等病害,每100kg种子拌入20~30g烯。吡虫啉用于防治小麦蚜虫、红蜘蛛等害虫,使用剂量为每100kg种子拌入30~50g。噻虫嗪主要用于防治小麦蚜虫、吸浆虫等害虫,每100kg种子拌入20~30g。萎锈灵主要用于防治小麦锈病、叶锈病等病害,使用剂量为每100kg种子拌入20~30g。
2、小麦种植地的选择与处理
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避免低洼地、水浸地,确保土壤肥沃、疏松、通气性好,以砂质土壤和壤土为佳,避免选择盐碱地、重黏土和贫瘠地,保证种植地靠近水源、灌溉方便的。此外还需要选择前茬作物为非十字花科蔬菜、豆类、玉米等的地块,避免选择前茬作物为棉花、马铃薯、烟草等病害较严重的地块。播种前应该在秋季及时进行土壤深翻处理,根据土壤质地和墒情,翻耕深度一般在20~25cm左右,要求整地平整、土壤细碎、地面平整、排水良好。结合土壤深翻,还需要做好积肥的输入工作,坚持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通常情况下施入完全腐熟的有机肥1000~1500kg/667m2,45%的氮、磷、钾复合肥20~25kg/667m2,过磷酸钙10~15kg/667m2,硫酸钾8~10kg/667m2,必要时可以使用少量的硫酸锌作为微肥,使用量控制在1.6~1.5kg/667m2。
3、小麦的科学播种
①播种日期的选择
芜湖市位于安徽省南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通常在秋季(9~11月)是小麦播种的最佳时期,此时气温适中,降水量适宜,有利于小麦种子的发芽和生长。为了确保小麦种植的高产和优质,需要合理安排播种时间。在芜湖市小麦最佳的播种时间一般在10月中下旬。另外在播种过程中也需要结合小麦品种特点科学确定播种日期,一般来说,半冬性小麦品种适应性较强,播种日期较为灵活,春性小麦品种对播种时期要求较高,需适时播种。
②机械化精量播种
在机械化播种过程中应该根据小麦品种、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行距。通常行距在15~20cm左右,播种深度在3~5cm左右,然后结合小麦品种、种子质量、目标产量等因素,计算合适的每亩播种量。精量播种模式下播种量在8~10kg/667m2左右。播种前确保播种机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各部件齐全、紧固。然后将种子填充到播种机的种子箱中,注意填充量不要超过种子箱的2/3,以保证种子在播种过程中能够均匀地分布在田间。根据上述行距、播种深度、每亩播种量等因素,设定播种机的播种参数。启动播种机,按照设定的参数进行播种。在播种过程中,注意观察播种机的运行情况,如出现异常,应立即停机检查。在播种结束后,用镇压器或拖板将土壤覆盖在种子上,厚度约为1~2cm,以保证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有利于出苗,同时,检查播种质量,如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补种或调整播种参数。
③封闭除草
小麦大田封闭除草常用的除草剂主要有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40%绿麦隆悬浮剂、50%乙草胺乳油等。上述几种除草剂的使用量分别为100~150g/667m2、100~150mL/667m2、100~150mL/667m2。在小麦播种后,将乙草胺与适量水混合均匀,然后喷施在田间,注意避免将药剂直接接触到小麦种子。
4、小麦的田间管理
①查苗补苗
在小麦出苗阶段,要及时进行大田查苗和补种,以确保小麦的出苗率和整齐度。播种7~10天左右及时到田间检查出苗情况。主要检查田间出苗率,如发现缺苗断垄现象,应及时进行补种。重点,观察不同地块的出苗时间,如发现个别地块出苗较慢,可能是由于土壤湿度、种子质量等原因,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根据查苗结果,对缺苗断垄、生长不良的地块进行补种。对于缺乏较为严重的区域可以将种子浸泡8~12小时,涝出晾干后,抢时间进行补种。也可以将生长良好的过密的幼苗带土挖出,移栽到缺苗断垄的地块。移栽越早越好,移栽苗应比原地苗多1~2片可见叶为宜。补种后,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进行灌溉、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以保证小麦的正常生长。
②科学冬灌
小麦冬灌难搞为小麦提供越冬期间所需水分,保障春季顺利返青和生长发育同时,冬灌有助于土壤团粒化,改善小麦根系环境,促进根系发育,增加土壤含水量,减轻小麦干冻危害,最终为小麦春季生长提供水分储备。一般来说,小麦冬灌时间在当地的日平均气温降至3℃左右时开始,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初进行。冬灌过早,气温较高,蒸发量大,易引起麦苗徒长;冬灌过晚,气温偏低,土壤冻结,不利于小麦根系发育。冬灌水量不可过大,以免地面产生径流,导致水分浪费。一般来说,灌溉量应以满足小麦越冬期间水分需求为宜,保证灌溉之后,田间墒层能够维持在55%~60%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小麦生长。在土壤干旱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灌溉量。通常灌溉方法,采用畦灌模式,有条件的可以选择使用喷灌或者滴灌。
③水肥管理
小麦生长发育周期较长,在整个生长发育阶段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水分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所以要结合小麦植株的生长情况,做到妥善有效的水分管理,满足小麦植株的生长需求。对于底肥深入不足苗期阶段脱肥较为明显,小麦植株生长发育不良叶子发黄的可以在冬灌过程中施入少量的氮肥,结合冬灌追施尿素3~5kg/667m2,促进小麦植株生长。对于小麦植株生长较为旺盛的,通常在越冬前不需要进行追肥处理。小麦进入返青期之后,会迅速进入到需水需肥的临界期,逐渐由营养生长向着生殖生长过渡,此时对养分的需求量相对较高。要做到妥善有效的施肥处理,通常进入返青期之后要结合灌溉追施一次返青肥,追施尿素15kg/667m2,保证田间持水量能够达到65%~70%。扬花期之后是小麦水肥管理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要做到科学灌溉,如果天气温度较高,田间墒情不足,将会严重影响授粉率和结实率,所以应该在小麦杨花10天左右及时进行灌溉并追施尿素10~12kg并搭配使用硫酸钾8~10kg。小麦进入灌浆期之后,为了更好地确保植株积累营养物质,满足植株的生长需求,需要做好叶面施肥工作,推荐使用100~150g/667m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将其配制成0.1~0.2%的溶液进行叶面喷洒每间隔7~10天,使用一次连续使用1~2次,增强小麦叶子光合作用能力,促进植株健壮生长,预防中后期出现倒伏。
二、小麦的病虫害的科学防治技术
1、小麦病虫害的物理防治技术
①杀虫灯防治
杀虫灯防治小麦病虫害是一种绿色、环保的防治方法,通过利用害虫的趋光性,使用杀虫灯诱杀害虫,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在应用之前应该选择合适的杀虫灯,如频振式杀虫灯、紫外线杀虫灯等,频振式杀虫灯利用高压电网触杀害虫,紫外线杀虫灯则利用紫外线诱杀害虫。根据田间的布局和形状,选择合适的杀虫灯安装位置。杀虫灯应安装在田间中心位置,以提高诱杀效果。同时,确保杀虫灯的高度高于小麦植株,以免影响小麦生长,通常设置1~2盏/hm2杀虫灯。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和小麦生长阶段,设定合适的杀虫灯参数。杀虫灯的开启时间应在晚上8点到次日凌晨5点之间,以诱杀夜间活动的害虫。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杀虫灯的功率和照射距离。定期检查杀虫灯的工作状态,如发现杀虫灯损坏、灯管老化等问题,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同时,要定期清理杀虫灯上的虫体,以保持杀虫灯的清洁和正常工作。
②色板防治
色板防治小麦病虫害是一种物理防治方法,主要利用病虫对特定颜色的趋避性,通过设置色板来诱捕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选用光滑、无毒的塑料板或纸板,颜色可选择黄、蓝、橙等对病虫具有诱捕效果的颜色,使用防水、不易脱落的涂料,如油漆、喷漆等,根据田块大小和地形选择合适的支架,如竹竿、木杆等,配制好粘虫胶用于黏附诱捕的病虫。将塑料板或纸板裁剪成合适的大小,用涂料涂抹在色板上,涂抹均匀,待干燥后,再涂抹一层防水剂,在色板上均匀涂抹一层粘虫胶。在小麦田块中选择合适的位置,将色板支架插入土壤中,确保支架稳定,将制作好的色板安装在支架上,保持间距约10m。每周观察色板上的病虫数量,如发现病虫数量较多,可适当调整色板间距,增加色板数量。每两周左右检查一次色板,清理黏附的病虫,并及时更换破损、脱落的色板。
2、小麦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技术
①大田释放害虫天敌
根据小麦田的病虫害种类,选择适合的天敌昆虫。例如,对于小麦蚜虫,可以选择引入蚜虫的天敌瓢虫、草蛉等,对于小麦叶蝉,可以选择引入叶蝉的天敌蜘蛛、蚂蚁等。根据小麦的生长阶段和病虫害发生情况,制定合适的释放天敌昆虫计划。一般应在病虫害发生初期进行天敌昆虫的释放,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在指定的时间、地点,将天敌昆虫释放到小麦田中。释放时,要注意避免直接将天敌昆虫接触到小麦植株,以免对小麦造成损害。在释放天敌昆虫后,要定期检查天敌昆虫的生长和繁殖情况,以及它们对病虫害的控制效果。如有必要,可以适时进行补充释放。在释放天敌昆虫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其保护,避免使用化学农药,以杀死天敌昆虫。同时,要确保小麦田的环境条件适宜天敌昆虫的生长和繁殖。
②生物农药防治
生物农药是一种利用生物活体(如微生物、昆虫、植物提取物等)来防治病虫害的农药。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具有环保、安全、无残留等优点。在防控过程中应该根据小麦田的病虫害种类,选择合适的生物农药。例如,对于小麦蚜虫,可以选择使用生物农药如苦参碱、藜芦碱等,对于小麦叶蝉,可以选择使用生物农药如印楝素、鱼藤酮等。根据小麦的生长阶段和病虫害发生情况,制定合适的施药方案。应在病虫害发生初期进行生物农药的施用,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在指定的时间、地点,将生物农药施用到小麦田中。施药时要注意避免直接接触到小麦植株,以免对小麦造成损害。同时,要确保施药的均匀性,以提高防治效果,一般情况下,上述几种药物的使用剂量通常控制在50~100g/667m2,兑水30~50kg/667m2,每间隔7~14天,用药1次,连续使用1~2次。
3、小麦病虫害的化学防治技术
小麦生长阶段常见病虫害包括了蚜虫、叶蝉、文枯病、锈病和地下害虫。针对这类病虫害当发病率达到防治标准之后,应该科学选择化学药物进行针对性地防范。对于蚜虫可以使用5%啶虫脒乳油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进行喷施,使用剂量为50~75mL/667m2(或20~30g/667m2)兑水30~45kg/667m2。叶蝉可以使用10%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或20%氰戊菊酯乳油,使用剂量为50~75mL/667m2(或25~37.5mL/667m2)兑水30~45kg/667m2。纹枯病推荐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使用剂量为75~100g/667m2兑水30~45kg/667m2。小麦锈病可以使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20%丙硫唑乳油,使用剂量为50~75g/667m2兑水30~45kg/667m2。在上述几种病虫害应该在发生初期进行喷施,间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施2~3次。对于地下害虫可以使用3%辛硫磷颗粒剂或5%敌百虫颗粒剂进行撒施,使用剂量为2~3kg/667m2(或1~1.5kg/667m2)兑水适量。在小麦播种后进行垄间撒施。
综上所述,在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大背景下,有效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需要从小麦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等几方面入手。在栽培环节,应该选择合适的小麦品种,合理选择种植地,对小麦进行科学种植,同时在栽培管理期间也需要将关注重点放置在常见病虫害的针对性防治方面,坚持以物理生物防治为主,严格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保障小麦病虫害防治的综合性和高效性,有效解决田间栽培管理过程中的小麦病虫害问题,从而为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238321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白茆镇农业服务中心;236400 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