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玉米种植技术关键点与优化田间管理的实践策略

作者: 赖文

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玉米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粮食产物,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农作物种类之一。玉米种植中,要保证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就必须在玉米种植技术的应用中,加强对关键技术要点的把握,提高田间管理水平。本文基于玉米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的重要性,结合玉米在不同时期的特点,整合玉米种植技术的关键点,优化田间管理的实践策略,以期提升玉米种植的产量和质量。

一、玉米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的重要性

玉米和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相比有明显的差异性,那就是玉米作物的适应性强,在恶劣的环境中,也可以获取一定的产量,因此广泛受到了种植农户的欢迎。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玉米作物发挥了重要作用,罗甸县玉米种植的活动广泛,取得了显著的农业经济成绩,该地区的土地环境和玉米植株之间的适应性强,产量高,玉米具有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势,其顽强的生命力,使其在恶劣的天气状态下,比其他的作物更能够实现正常生长和发育。加强对玉米种植技术要点的把握,提高田间管理水平,可以促使玉米更好地生长,保证种植玉米的经济效益,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水平。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地区在种植玉米作物时,采取了单独种植的方式,借助玉米和大豆等低矮作物交叉种植法,进行种植活动,植物透光性良好,优化了种植环境,提高了玉米种植的通透性,吸水条件良好,玉米的产量有所提高。加强对玉米种植技术关键点的把握,从选择玉米品种环节,综合考虑土质条件、玉米生长周期、土地水肥状况,将会有效地提高玉米种植的效果,在田间管理中,同样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玉米的产量质量。

田间管理的环节,综合考虑玉米种植的条件、种植的目标,采取不同时期有效的管理手段,提升了玉米种植的产量效果,保证了玉米种植农户经济收益的稳定性。针对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展开合理化运用,可以提高玉米单产,在优选良种、合理施肥、科学浇水、适时灌溉、防治病虫害等措施的综合化应用中,有效提高了玉米的产量,改善玉米的品质,提高玉米的营养成分含量,改善口感,增加抗性,使玉米产物符合市场需求。田间管理有利于降低种植成本,采取合理施肥、科学用药、水肥一体化等措施,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值得一提的是,在生态环保的理念下加强对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的科学运用,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土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二、玉米在不同时期的特点

1、玉米育苗期

玉米的育苗期指的是出苗到拔节中间的一段时期,该时期玉米的根系快速生长,地上的部分则与根系刚好相反,生长的速度较为缓慢。在该阶段,要达到苗全、苗壮的生长目标,需要在对壮苗进行衡量时,依据根系的情况、叶片的情况,对壮苗进行判断,根系发达,有着较为宽短叶片和根深叶绿特征的壮苗,是育苗期合格的玉米苗,与此同时,还要注意玉米整体的整齐程度和长势情况。玉米的育苗期在播种到幼苗出土并进行生长初期,大约需要7-10天时间,在该阶段,玉米的生长状况会受到土壤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农民要根据玉米品种、土壤质地等因素,调整播种密度,保证每株玉米都能得到充足的生长空间,保证营养供应充足,促进幼苗的健康生长。育苗期要注意适时施肥,但不宜过量,以免对幼苗造成伤害,在播种前施用底肥,补充土壤中的养分,提供幼苗生长所需的养分。育苗期土壤湿度的控制中,考虑到过湿或过干都会影响幼苗的生长,因此需要及时浇水,并注意避免积水,保持土壤适度湿润,促进幼苗生根和生长。该时期温度对玉米幼苗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育苗期宜选择气温适宜的时段进行播种,尽量避免遭受低温或高温影响,促进幼苗健壮生长,另外在育苗期要密切观察田间病虫害情况,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避免病虫害对幼苗造成危害。

2、玉米出穗期

玉米在出穗期,会出现叶营养器官生长旺盛的情况,该阶段也被称为玉米雌雄分化发育时期,该时期玉米生长速度快,地上部分快速生长,对于养分水分有着较高的要求。玉米穗的生长情况会受到该阶段技术方法和田间管理因素的直接影响,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田间管理,需要了解该阶段玉米的生长特点,玉米在生长开花时期成活量达到最大值,在该时期,停止继续生长,在开花、授粉、结果等环节完成出穗。玉米植株进入到开始抽穗到玉米穗成熟的阶段,植株开始抽穗,花序逐渐形成并伸展出来。主穗首先出现,然后是侧枝的穗,出穗期,玉米的花粉开始散播,借助风力或昆虫传播的途径进行授粉,玉米植株的花粉质量和数量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出穗期是玉米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植株对水分的需求量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此时如果土壤水分不足,容易导致玉米花粉发育不良或授粉不彻底,影响玉米的产量,质量出现缺陷和不足。玉米植株在出穗期对光照的需求量也增加,充足的阳光照射有利于玉米花粉的发育和授粉过程,促进玉米的坐果和结实,农民在该阶段需要加强对玉米田的管理,及时做好灌溉和施肥,采取防治病虫害等措施,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保障农民的收益。

三、玉米种植技术的关键点

1、玉米的查苗和补苗技术

在玉米出苗之后,应立即进行查苗、补苗工作,把握该技术环节的应用要点,需要在玉米散叶期之前,对缺苗的情况进行查看,如果出现连续缺苗三株以上的情况,应及时进行补苗。要利用带土移苗补栽的方式,对植株间描述的差异性进行改善,移栽的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天气进行,例如阴雨天或晴天的下午,完成了移栽之后要及时浇水,对缓苗时间进行缩减,提高移植苗族的成活率。缺苗三株以下的情况下,可以在缺苗位置的一侧留双珠,也可以在缺苗位置的两侧留双珠,通常情况下,玉米缺苗是不提倡进行补种的,因此在玉米出苗之后,种植人员需要立即进行检查,完成补苗工作。

2、间苗和定苗技术

适时的进行间苗和定苗,可以有效的减少玉米弱株率,这是玉米种植技术中的关键方法。合理进行间苗和定苗,能够提高玉米群体的整齐度,保持密度适宜,因为玉米的生长速度快,在恰当的时间进行间苗和定苗,有利于将弱苗去除,保留壮苗。通常情况下,在1-2片展开叶时进行间苗,在2-3片展开叶时进行定苗,选择天气晴朗的下午进行间苗和定苗,剔除掉苗矮叶密的植株,将上粗下细的蜘蛛筛选掉。在旱地位置或者是生产水平较弱的地区,要进行及早的间苗和定苗,针对有着较为严重病虫害情况的地块,需要采取晚间苗晚定苗的方法保留双珠,留苗时的两苗间距在5-10cm之间。

3、土壤疏松和翻耕技术

玉米种植中土壤疏松和翻耕技术的应用,对于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玉米种植前进行深度翻耕,要将土壤中的积水排除,改善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促使幼苗的生根和生长。在深度翻耕中将土壤中的杂草、残茬和秸秆等有机物质充分翻入土壤中,促进有机质的分解,提高土壤的肥力。在玉米生长期间,定期进行松土耕作,松散土壤,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促使玉米根系的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松土耕作中,还要注重破碎土壤板结,提高土壤的渗透性和排水性,预防水涝和根系窒息。玉米种植后,要采用覆盖耕作的方式,覆盖一层秸秆、稻草或塑料薄膜,地表上使用此类材料覆盖物,保持土壤湿度,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减轻土壤板结和硬化,实现土壤的疏松和保肥保水。在玉米种植的间隙期,可以种植绿肥作物如苜蓿、紫云英,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将其覆盖在土壤表面,绿肥植物生长一段时间后,再进行翻耕处理,促使绿肥植物的根系渗透土壤深层,起到松土的功能,增加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最终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4、玉米种植追肥技术

玉米种植追肥技术的应用是在玉米苗期进行追加施肥,以促进玉米的根系和叶片生长,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首先要准确地确定追肥时机,一般来说,在玉米苗期生长初期,播种后10-15天左右是进行追肥的最佳时机,因为在该阶段,此时玉米幼苗开始生长迅速,根系扩展,需要更多的养分支持其生长发育。因此要着重选择合适的追肥肥料,用有利于满足玉米生长需求的肥料,保证肥料中含有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复合肥或氮磷钾复合肥是常见的肥料,也可以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和生长情况,选择适宜的有机肥或无机肥进行追肥。追肥时可以采用根基施肥、叶面喷施等方法,其中采取根基施肥的方式,要将肥料撒布在玉米植株根系周围的土壤表面,促使根系吸收养分,叶面喷施方法的应用中,将稀释后的肥料喷施在玉米叶片表面,利用叶片表面的气孔,充分地吸收养分。施肥量和施肥均匀性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规划施肥量时,应根据土壤养分状况、玉米生长阶段和播种密度等因素,进行合理确定,一般施肥量约为15-20kg/667m2,施肥时应注意撒布的均匀性,避免肥料过量集中施放的情况,因为肥料过量集中会导致部分地区养分过剩,部分地区养分不足。追肥后应及时进行浇水,以促进肥料充分渗透到土壤深层,加速养分吸收和利用,种植人员要密切观察玉米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如病虫害、水分不足等,增强玉米的抗逆性和产量,为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玉米种植的田间管理实践策略

1、玉米苗期管理

玉米苗期是玉米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为了达到良好的田间管理效果,为玉米的健康生长奠定坚实基础,应首先做好土壤的营养分析工作。在玉米苗期之前,进行土壤样品采集,并送至专业实验室进行土壤营养分析。根据土壤分析结果,合理调整土壤pH值和添加有机或无机肥料,保证种植玉米的土壤中的养分能够满足玉米生长的需求。根据土壤营养分析结果和玉米的生长情况,及时进行追肥,在玉米苗期选择合适的氮磷钾复合肥或者有机肥进行施用,以满足幼苗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

注重苗期管理工作的全面性,在玉米苗期之前,进行适度的耕翻整地工作,在耕翻整地中破碎土壤,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促使幼苗根系的伸展。在玉米苗期加强田间管理,有必要及时去除杂草,以减少杂草对玉米幼苗的竞争,保证玉米幼苗充分吸收养分和光照,除草时可以采用人工除草和化学除草相结合的方式。玉米苗期应注重适量的水分供应,根据实际降水量和土壤水分情况,及时进行灌溉,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以促进玉米幼苗的根系生长和吸收水分。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中,由专人负责定期巡视田间,发现病虫害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避免病虫害对玉米幼苗的侵害,为后期的生长发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2、玉米穗期田间管理措施

玉米穗期的田间管理中,追肥关键环节,确定追肥时机时,考虑到玉米穗期是玉米生长速度较快的阶段,植株需要更多的养分支持生长,因此,在玉米抽穗前的10天左右,要进行追肥,把握最佳时机,及时补充植株所需的养分,促进玉米生长。

含有适当比例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肥料,满足玉米植株在穗期的生长需求,采用根际施肥或者叶面喷施的方式进行追肥,将肥料撒布在玉米植株根系周围的土壤表面,或是将稀释后的肥料喷施在玉米叶片表面,在叶片表面的气孔中促使玉米植株吸收养分。根据土壤养分状况、玉米生长情况、播种密度等因素,加强综合分析,合理确定追肥量,追肥量约为10-15kg/667m2左右,密切观察玉米植株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病虫害、缺水等情况。

3、玉米的病虫害防治

防治玉米病虫害,加强玉米田间管理,需要对病虫害问题进行有效的防治。例如,玉米螟在玉米种植中是常见的病虫害类型,针对该病虫害问题进行防治时,要采取可行的防治措施,有针对性地治理病虫害问题,提高玉米的生长质量、生长产量。在防治玉米苗的害虫时,可以采取喷洒农药的方式,选择适宜的杀虫剂。例如,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等,在杀虫中,可以按照推荐的剂量和喷洒时间进行作业,以杀灭玉米螟幼虫和成虫,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定期监测也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定期检查玉米叶片和玉米穗部,制定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方案计划,详细地做好田间管理中的病虫害防治工作。由专业的农业生产型人才,进行定期的监测和分析活动,观察是否存在玉米螟的危害迹象。例如,查看玉米生长过程中是否存在叶片被咬食、玉米穗部有虫蛀等情况,一旦发现病虫害的存在,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防止病虫害扩散。生物防治措施也是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在防治玉米螟的同时,尝试利用天敌生物进行生物防治,在该过程中,可以释放天敌昆虫,包括天牛、蜂类,均是天敌类的昆虫,能够有效地消除病虫害。

除此之外,也可以采取使用生物制剂的方式,施用杀虫真菌剂,最大限度地减少玉米种植和田间管理过程中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茎腐病和黑粉病防范过程中,有必要全面做好土壤消毒,在播种前,对土壤进行适度消毒,该环节的目的是减少土壤中病菌的数量,降低病害发生的概率。采用化学消毒剂或者有机物质进行土壤消毒处理,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风险。针对玉米的种植密度要进行合理的控制,保持植株之间有着充足的空间,之所以要在玉米植株之间保留一定的空间距离,是为了提高玉米植株之间的空气流通效果,促进阳光照射,降低病虫害问题的发生风险,减少植株受到病菌侵染的概率。定期喷洒杀菌剂或抗生素类药剂,对玉米茎腐病和黑粉病进行预防性防治,根据病害发生情况和防治指导,选择合适的药剂和施药时间,有效地保护玉米植株不受病害侵害。

综上所述,在玉米种植中,以提高玉米的产量质量为目的,促进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要在玉米种植技术的应用和田间管理中,提高玉米的产量、生产水平,广泛地发挥出玉米作物的功能、价值,保障国家粮食的安全,促进农业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作者单位:550100贵州省罗甸县农业农村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