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城小麦种植田间管理技术研发和优化的实践分析

作者: 张汉英

在我国种类繁多的农作物中,小麦种植的范围较为宽广,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极为重要的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持续改善农业种植结构,农业生产现代化已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疆拜城县地处天山中部南麓位置,夏凉冬冷,全年平均日照2789.7h,平均气温7.6℃,平均降水量171.13mm。拜城县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是小麦,积极推行小麦绿色高质高效活动,加大了推广绿色高产技术的力度,提高了小麦质量和产量。在小麦种植规模日渐增加的情况下,人们将重点放在了小麦质量和品质上。本文简要阐述了小麦高产种植技术和综合性病虫害防治措施,旨在提高小麦质量和产量,将绿色发展贯彻始终,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健康发展。

一、选用优良小麦品种

小麦产量品质的决定因素在于是否选出优良品种,这也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因素。在选择栽培的麦种时,必须严格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考察该种植区域的土壤环境和气候条件后,再有针对性地选择优良的小麦品种。在选种的过程中,可参照以下标准:单株生产力强、品种良好、抗旱能力强、抗风能力强且受病虫害影响小。除此之外,在选购麦种时,须从正规的售卖渠道去购买色泽鲜亮、颗粒硕大且未感染病虫害的麦种。根据该县的气候状况,可选用抗逆性强、单株生产力高、品质良好且不会早衰的麦种。如新冬59、新冬22等。

为了提高小麦品质和产量,必须合理开展好选地和整地工作。一般来说,与甜菜、色素辣椒、大豆等双子叶均会采用轮番种植的方式,这种方式可有效预防和控制病虫害。在选地时,最好选择富含有机物、排灌条件好、地势高以及土壤肥沃深厚的田块。若上一茬栽种的作物为小麦,那下茬播种前需利用秸秆还田机粉碎小麦秸秆,确保粉碎后长度保持在5cm左右。粉碎完毕后,可将弄好的秸秆撒到田块内,经过翻耕使秸秆与土壤融合,成为很好的肥料,增强土壤肥力。

选地完毕后,即可开展全面整地处理作业,整地通常有深松和深耕这两类方式。在利用深耕进行整地时,其深耕的深度通常小于30cm,翻耕完毕后须立刻开展镇压处理作业。就极易出现麦苗后期伏地和犁底层浅的种植区域而言,每隔2~3年即可利用深松机开展1次全面深松作业。深度控制在30cm左右,目的是打破犁底层。深松完毕后,即可开展2次旋耕处理作业,旋耕深度约15cm。

二、合理选择小麦播种时间

小麦是多穗型农作物中的一类,在幼苗时期呈半直立状态,具有很强的防寒能力、分蘖能力和成穗能力。小麦生长阶段如下:播种、出苗、分蘖、越冬、返青、拔节、抽穗、开花、灌浆和成熟。拜城县最适宜播种的时间点为3月中旬~4月上旬,播种后,应立刻开展镇压作业。若土质是沙壤质,播种后即可随之开展镇压作业,但土质黏度或湿度更大的种植区域,将其晾晒2d后再开展镇压作业。镇压一般分成3次开展,除上述1次外,还需在越冬前及返青时开展镇压作业,镇压应遵循不压盐碱地和不压湿压干的原则。

三、注意小麦种植密度

在栽培小麦期间,除了选种和播种时间科学之外,还应提前规划好种植小麦的实际密度,不要为了提高小麦产量而盲目加大栽培密度。若植株数量过多、密度过大,会出现严重的营养成分抢夺现象,这会致使小麦质量和产量均大幅度下降。在规划好栽培密度后,须提前规划和计算好栽种的面积,进而计算出小麦生产产量总指数,在确保质量合格的基础上提高小麦产量。在全面考虑种植期间的墒情和温度后,确定该县最佳的小麦种植量为25~28kg/667m2。若在特殊情况下出现播种延误,可根据延迟时间适当增加播种量,通常每推迟2d就要增加播种量0.5kg,播种深度3~4cm为宜。

四、科学使用小麦栽培技术

目前,拜城县推广栽培技术是加行增密技术。该技术播种小麦有以下特征:行距15cm处理播种采用3.6m播幅、24行条播机导航播种;行距13cm处理播种采用3.6m播幅24行条播机导航播种;行距10cm处理播种采用3.6m播幅48行缩行播种机;行距7.5cm处理播种采用3.6m播幅48行条播机导航播种;鉴于该方式可均匀下播麦种,使每一小麦吸收营养的面积有所增加,有助于小麦根系发育、植株茁壮成长、质量良好且提高了小麦抗逆性和抗寒性,不会出现缺苗、烂苗和疙瘩苗问题,有效解决了传统种植密度大、种子过密、营养不足且植株瘦弱的问题。小麦种植多选择土层耕深浅、土质疏松的旋耕地,避免了深播存在的缺苗、失墒和植株瘦弱等问题。宽幅精播能培养出更为茁壮、长势好、成穗能力强、群体合理且更具边际优势的小麦,这类小麦长至后期会具有更强的光能利用率、绿叶面积更大、麦粒丰硕、产量高且不会早衰。降低播种数量更有助于提高发育能力和分蘗能力,取得更好的生产效果。

五、小麦施肥工作

小麦用肥通常是氮肥,在追肥的过程中,须按照该区域的实况来开展追肥作业。即使各种植地块均属于拜城县,但因为各农户选中的农作物有所差异,导致各片区域的营养成分也有所不同。可按照该地所属农业主管部门测试出的土壤养分含量数据与各农户种植的作物生长情况,来确定该种植区域哪些营养元素有所不足,再因地制宜选用合适的肥料。

在选肥和用肥时,可选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3500kg/667m2、商品有机肥100kg/667m2、尿素10kg/667m2、磷酸二铵20kg/667m2、硫酸钾10kg/667m2、硼肥2kg/667m2、锌肥2kg/667m2或追加含量≥45%高磷复合肥50kg/667m2以上。用肥充足即可为小麦成长提供有利的条件。除选用适宜的肥料外,还可改良用肥次数。为了加快用肥速度,农户通常会选择1次追加超量肥料的方式,不利于小麦吸收各种养分。就上述情况而言,可将用肥工作分作2道,第1道用肥数量为总用肥数量的60%左右,在小麦起身拔节阶段再追施剩余的40%肥料,可最大限度提高小麦吸收肥料的效率。

六、小麦田间管理

高产栽培技术最关键的流程之一即田间管理,这为越冬小麦提供了合适的土壤湿度和发育积温,是确保小麦成功越冬和栽培冬前壮苗的重点所在。因此,须选择适宜的时间来足墒播种。越冬之前,按照该种植区域的土壤墒情来决定灌溉时间,做好灌溉工作能有效避免春旱问题,取得平抑低温的效果,这有利于小麦成功越冬和提高防寒性。在发芽之后,须及时检查幼苗生长情况,若发现缺苗问题应及时补种,随后及时开展灌溉工作。此外,若发芽后出现降雨导致的土壤板结,需即刻采用划锄策略。土壤板结不仅严重影响到小麦根部吸收营养的效率,还会使土壤透气能力下降,从而导致小麦根部腐烂。因此,必须及时发现和处理土壤板结问题,确保土壤透气性满足小麦生长需要,增强小麦根部吸收的能力。如果小麦在越冬前就开始疯长,必须及时采用镇压策略,一般镇压时间为小麦返青后或起身前,次数为1~2次,可喷洒麦巨金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确保小麦基部长度适宜,降低后期小麦倒伏的可能性。

七、小麦病虫绿色防控技术

1、农业防控

农业防控技术原理主要是在使用高产栽培技术后,最大程度提高小麦抗病虫害的能力。就实践原理而言,高产栽培技术和农业防控技术之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该技术运行难度不大,从而被宣传和推广到许多区域,是目前防控病虫害最为普遍的新型技术,尤其是预防和控制病害、虫害和草害尤为突出。此外,可将旋耕换作深度≧25cm的深翻。由于农户常用传统方式来进行耕作,田块并没有得到深翻,因此出现了土壤板结、犁底层加厚和耕作层变薄等问题,使小麦产量大幅度下降。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背景下,土地深翻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这有助于改良耕地结构,提高小麦生产质量和数量,并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近年来一系列实践证明,每2年开展1次深翻工作,具有以下几点优势。一是将土地犁底层完全打破,使耕作层的厚度显著增加,进而为农作物茁壮成长提供保障。二是土地保墒、储水、排涝和张翰的能力得到了明显地提高。三是能有效减小病害、虫害和草害对作物的影响。

2、物理防控

物理防控技术主要是为了防控虫害而研发的,此类技术不仅能去除田块中大部分的虫害,还能保护小麦安全和自然环境。该技术是基于虫害本身的习性来开展诱杀,将害虫集中在一个位置进行诱杀。在将此类技术落到实地前,需充分了解该地的实际种植状况和虫害发生情况。如小麦蚜虫此类虫害的趋光性较为明显,可基于此开展诱杀工作。在晚上,将频振式灯具安设在种植小麦的田块中,害虫会自动聚集在发光处,可将其统一灭杀。通常一次捕杀,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小麦蚜虫的数量。

3、化学防治

①小麦麦蚜

麦蚜是小麦主要害虫之一,其利用刺吸式口器来吸取麦叶、麦茎与嫩穗中的液体,从而导致小麦成穗能力和千粒重下降,更甚至会使产量下降率超过20%。可用以下方式进行防治:选用98%的磷酸二氢钾100g/667m2,再将其与25%的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g和25%丙环唑乳油20mL混匀在一起,或仍选用98%磷酸二氢钾100g,将其与30%醚菌酯30~50mL以及10%吡虫林可湿性粉剂10g混匀在一起,最后注入45kg的水来使用,7d使用1次,持续2~3次。若防治效果不佳,虫害数量仍大于防治指标,可再次开展防治工作。

②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通常是因为真菌所导致的病害。病菌孢子经由空气飘散到农作物植株上,就对叶片的危害而言,其对叶片正面的危害程度会更大,叶鞘、麦穗和麦茎部位危害程度稍轻。叶片早期症状为出现灰白色小霉点,随后会演变成椭圆形或圆形的绒状霉斑,更甚者出现大片霉斑并危害到整片叶子,随后从灰白色变成灰色再到灰褐色,并出现黑色的小圆点。为了处理以上问题,须科学用肥浇水,做好田间管理工作,确保小麦茁壮成长。若感染叶片率为10%,可选用20%的粉锈宁乳剂50mL/667m2或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g /667m2加水60~80kg /667m2来处理该虫害,使用周期与防治麦蚜虫害相同。

③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次是叶鞘和茎秆,穗部、颖壳及芒上也有发生。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叶片初发病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呈虚线状,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锈被色粉状物;小麦近成熟时,叶鞘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鲜黄色粉末,即夏孢子。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不开裂。

防治方法:用种子重量0.30%(有效成分)三唑酮,即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g拌麦种150kg或12.5%特谱唑可湿性粉剂60~80g拌麦种50kg。小麦拔节或孕穗期病叶普遍率达2%~4%,严重度达1%时开始喷洒20%三唑酮乳油50mL兑水800~1000mL;或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20%啶虫脒乳油或10%吡虫啉乳油3000~5000倍液+磷酸二氢钾150g/667m2进行防治,每间隔1周喷药1次,连续用药2~3次。

④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穗腐。小麦杨花时,初在叶片上产生水浸状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用手触摸,有突起感觉,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小麦赤霉病腐生能力强。麦收后在植物残体中继续存活,并以子囊壳、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植物残体上越冬。种子带菌是造成苗枯的主要原因,土壤中如有较多的病菌则有利于产生茎基腐症状。小麦抽穗后至杨花末期最易受病菌侵染(此时正遇病残体上子囊孢子产生的高峰期);乳熟期以后,除非遇上特别适宜的阴雨天气,一般很少侵染。小穗被侵染后,条件适宜,3~5d即可表现症状。而后逐渐向水平方向的相邻小穗扩展,侵染点以上的病穗出现枯萎。小麦杨花初期,田间有零星发病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防治适期,用醚菌酯8g+甲基保利特10g兑水15kg喷雾防治,最好间隔7~15d再喷1次。

⑤红蜘蛛

小麦栽培时,红蜘蛛是主要害虫之一,其多发于小麦抽穗后,红蜘蛛通过刺吸小麦植株叶片养分,导致叶片产生大量的斑点,颜色为黄白色,后期叶片逐渐黄枯死亡。干旱环境下,小麦田间红蜘蛛数量明显增多,受害的小麦籽粒秕瘦,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

小麦红蜘蛛防治技术要点如下:小麦收获后做好深耕灭茬工作,将红蜘蛛翻出,减少田间越冬害虫数量;冬春季节可通过磙压、耙耱的方式,让红蜘蛛窒息死亡;重视对杂草的清理,尤其是沟渠、田埂上的杂草,应及时清理,防止红蜘蛛繁殖;科学合理选种,优选抗虫性品种,并对小麦种进行包衣处理,提高抗虫性;控制好小麦种植时间和密度,加强田间管理,确保小麦植株茁壮成长;利用红蜘蛛的趋色性特征,在小麦田间内悬挂黄板、蓝板,悬挂25 张/667m2左右,可有效诱杀红蜘蛛;重视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如以菌治虫,以虫治虫等,实现对红蜘蛛的有效防治,该技术具有安全、绿色、无污染、无残留的优势;田间红蜘蛛数量较多时,可交替喷施2%天达阿维菌素30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73%克螨特乳油2000倍液,每间隔1周喷药1次,连续用药2~3次。

八、联合收获,充分晾晒

小麦成熟后,须立刻进行采收,按照天气条件来确定采割次序,使降水对小麦的影响降至最低。此外,可优先选择秸秆粉碎能力强、高清洁性且喂入量大的联合收割机,这有助于加快割麦、脱粒、分粒和装麦等的速度,保证收获效率。收获后,需立刻开展晾晒处理作业,待麦粒含水率在14%之下才能入库存储。

综上所述,绿色优质高产小麦种植技术比原来使用的传统种植技术明显更具有种植优势,不仅能提高小麦质量和产量,还能够增加种植户的经济收入,推动该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但推广该技术对农户的要求会比传统技术更高,其操作难度也会明显加大。有鉴于此,工作人员应继续研发和优化该种植技术,在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的过程中,还应加大宣传和推广绿色优质高产小麦种植技术的力度。

(作者单位:842300 新疆拜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