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玉米栽培管理技术方案和提升病虫害防治成效的探讨

作者: 毕益强 武贺

玉米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农作物,不仅是人类食品营养的重要来源,同时也为畜牧动物提供重要的饲料原料,并且玉米在工业等诸多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玉米的产值和品质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些年,伴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科学高产栽培技术得以有效的推广和应用,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但从总体情况来看栽培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当之处和不科学的环节,尤其是玉米在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防控不到位,药物使用不规范,导致了严重的药物残留和生态环境污染,针对这一现状就需要积极推广应用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并将种植环节放置在玉米病虫害的科学防范方面构建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切实提升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成效,以提高玉米的品质和产量,满足市场需求。

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逐渐加大,适合玉米栽培的土地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在玉米种植管理过程中需要积极应对土壤变化、气候突变以及病虫害种类显著增加、防治手段不科学所造成的玉米产量和品质不良的问题,不断优化绿色防控技术,从而整体上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新时期在玉米栽培管理过程中应该注重完善玉米栽培管理技术方案,优化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要点,加快构建完善且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系,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满足市场对玉米的实际需求。

一、玉米高产种植技术

1、玉米品种的选择

在玉米品种选择过程中,应该综合选择抗逆性强,抗倒伏、抗病虫害能力高、生长周期适宜当地气候条件,达到最佳产量、产量高,千粒重、出米率优良、籽粒品质好,淀粉含量高、口感佳、适应性广,不同土壤类型、气候条件下表现稳定的优质玉米品种。目前在我国推广应用较好的高产玉米品种主要有冀审玉20218084、邯玉金环九号、雅玉398等几种。

2、种植地的选择与处理

玉米种植前应该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壤土地或砂壤土,避免连作,最好选择前茬为小麦、大豆或绿肥的田块,土壤pH值在6.0~7.0之间为宜。前茬作物收获之后,应该在当年抽屉对土地进行整地处理,深翻土地30~35cm,耙细整平,有条件的可以起垄作畦,垄宽60~70cm,垄高20~25cm,行距50~60cm。结合整体,还需要做好底肥的施入工作,施入腐熟有机肥3000~4000kg/667m2,45%的氮磷钾复合肥(15-15-15)15~20kg/667m2、过磷酸钙25~30kg/667m2、硫酸钾15~20kg/667m2。将有机肥和化肥混合均匀之后撒入地表,然后翻耕到土壤层以下。

3、种子处理

播种前种子晒种能够提高种子活力,促进发芽。一般选择在播种前1~2周将玉米种子摊开在干净的晒场上或晒台上,晴天9~10点或16~17点进行晒种,避开高温时段,每天翻动种子1~2次,保证受光均匀,晒种时间一般为2~3d,当种子用手搓时有温热感即可。上一种结束之后,还需要做好种子的精选处理工作,去除不饱满、有病虫害或损伤的种子,提高出苗率和产量。可以利用风力将轻小的种子和杂质吹走,也可以使用风车或风选机进行风选。或者将种子浸泡在水中,饱满的种子会沉入水底,而瘪粒、虫蛀粒和杂质会浮在水面,然后将浮在水面上的种子捞出,沉入水底的种子捞出沥干即可。也可以在晒种期间人工挑选出有破损、虫眼或发霉的种子,种子精选完毕之后还需要做好药剂拌种工作。药剂拌种是预防玉米种子在萌发和生长初期遭受病虫害侵害的重要措施,通过药剂拌种,可以有效防治地下害虫、苗期害虫以及一些种子带菌的病害,如玉米丝黑穗病等。常用的种衣剂主要包括了商品化的种子包衣剂、0.4%的粉锈宁、50%的辛硫磷乳油、5%的甲拌磷、0.3%的林丹粉、双效微肥等几种。在拌种处理过程中要结合苗期病虫害种类和发生趋势,科学选择上述几种拌种剂进行拌种处理,拌种剂量一般为种子用量的0.2%~0.3%。拌种处理过程中先将药剂先与150~200mL的水混合均匀,然后再将种子倒入已混合的药剂水中,对于一些乳油类的药剂,可以先将药剂稀释到推荐浓度,然后均匀喷洒在种子上,并进行充分搅拌,翻拌多次以保证种子表面的药剂均匀分布。对于需要闷种的药剂,如辛硫磷乳油,拌种后需要将种子覆盖或包装,保持一定湿度,闷种3~4h,然后阴干后播种。

4、科学播种

在播种处理过程中,应该结合玉米品种的成熟期,科学选择多种日期,一般情况下早熟品种播种日期推荐在4月15日至25日,中熟品种4月20日至5月5日,晚熟品种5月5日至15日。播种前要准备好精量播种机,检查播种机各部件是否运转正常,是否有损坏或松动。根据玉米品种、播种密度和土壤墒情,调整播种机的播种深度、株距和行距,然后播种机沿垄沟均匀播种。播种深度为3~5cm,株距20~25cm,行距50~60cm,播种后覆土镇压,确保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在机械化播种过程中,应该确保播种深度误差≤1cm、株距误差≤2cm、行距误差≤3cm、出苗率≥85%、缺株率≤5%,播种时土壤墒情适宜,含水量在50%~60%左右。必要时播种后及时覆土镇压,防止种子被风吹走或雨水冲刷。

5、封闭除草

玉米播种到出苗前为了切实提升杂草的防治效果,应该注重做好大田封闭除草工作,将杂草消除在萌芽阶段。常用的玉米播前封闭除草剂有乙草胺、丙草胺、异噁草松等,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杂草种类和发生情况,选择适宜的除草剂。乙草胺、丙草胺、异噁草松用药量分别在250~300mL/667m2、150~200mL/667m2、20~25g/667m2,兑水量分别为30~50kg/667m2、30~40kg/667m2、30kg/667m2。在封闭除草过程中可以选择播种后立即进行,也可以在玉米出苗前3~5d进行。喷药时要注意当天的风速小于3级,避免药液飘移,确保喷雾均匀,覆盖整个田间杂草,喷药后2~3d内避免大雨,以免冲刷药效。封闭期内杂草防除率应该≥90%,药害率≤3%。操作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除草剂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不得随意增加或减少用药量,不同除草剂混用时,应注意药剂的配伍性,避免产生药害,操作人员在喷药操作时要穿戴必要的劳保用品,避免农药接触皮肤和眼睛。

6、田间管理

①查苗补种

玉米出苗后3~5d进行查苗,沿垄沟逐行检查,查看玉米出苗情况,重点检查缺苗、弱苗和病虫害苗。发现缺苗时,及时进行补种,选择与原播种品种相同的种子,播种深度与原播种深度一致,补种后覆土镇压,确保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查苗时避免踩踏玉米幼苗,补种要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进行。

②间苗定苗

玉米间苗和定苗是玉米栽培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对确保玉米生长整齐、健壮和实现高产具有重要意义。间苗的目的是确保玉米苗之间的距离适中,使阳光、水分和养分等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同时去除弱苗、病苗和小苗,留下生长一致、健壮的苗木。这项工作通常在玉米出苗后长出3~4片叶时进行,选择晴天下午,拔密除弱、去小留大,使苗木之间保持适宜的距离,间苗后,玉米苗之间的距离一般为10~15cm。定苗是在间苗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苗木密度,确保留下的苗木生长健壮,为后期高产打下基础。通常选择在玉米出苗后长到5~6叶时进行定苗,与间苗相似,选择晴天下午进行,注意不要伤及留下的苗木,二照去弱留强的原则,使留下的苗木生长一致、健壮。定苗后玉米苗之间的距离一般为20~25cm。

③中耕除草

玉米苗期阶段通过进行2~3次的中耕除草能够消灭杂草,减少养分和水分竞争、疏松土壤,促进根系生长、培土抗倒伏、促进分蘖、控制病虫害、提高肥料利用率。玉米出苗后3~5叶期和5~7叶期各中耕1次,第1次中耕深度为5~7cm,第2次中耕深度为7~10cm。沿垄沟进行中耕,深度一致,避免伤根,中耕时进行培土,培土高度为5~10cm。中耕深度误差≤2cm,除草率≥85%在进行中耕除草操作时避免在高温、干旱天气进行,同时中耕除草还可以与病虫害防治相结合,及时防治玉米苗期常见病虫害。

④施肥灌溉

玉米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此时对养分水分的需求量会达到临界值,要做到科学施肥,否则将会对最终的产量和品质造成威胁。拔节期是玉米需肥量最大的时期,对氮、磷、钾的需求量均较高,孕穗期玉米需肥量仅次于拔节期,对氮、磷、钾的需求仍然较高。进入灌浆期之后需肥量逐渐减少,但仍需要充足的氮、磷、钾养分。玉米拔节后至大喇叭口期结合植株生长情况,及时进行追肥,通常施入尿素20~25kg/667m2,或45%的复合肥(15-15-15)50~60kg/667m2,采用穴施或沟施,施肥深度为10~15cm。孕穗期主要选择在大喇叭口期至抽雄前进行,施入尿素15~20kg/667m2,或45%的复合肥(15-15-15)40~50kg/667m2。同样采用穴施或沟施的方法。灌浆区施肥一般选择在抽雄后至成熟前,这个时期施入尿素10~15kg/667m2,并搭配使用磷酸二氢钾,100~150g/667m2,兑水10~15kg/667m2,将其稀释成0.1%的溶液进行叶面喷洒,提高叶子光合作用能力。同时玉米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要结合大田墒情,及时进行灌溉,要结合施肥,灌溉1次透水,每次灌溉量为50~75m3/667m2。

二、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

1、杀虫灯防治玉米虫害

杀虫灯防治玉米虫害的原理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将昆虫吸引到杀虫灯附近,并通过高压电网触杀昆虫。杀虫灯可以有效地降低虫口密度,减少对玉米的危害。适合玉米栽培的杀虫灯有多种类型,如频振式杀虫灯、紫外光杀虫灯、蓝光杀虫灯等,在选择杀虫灯时,应根据实际需要和虫害种类选择合适的杀虫灯。杀虫灯的高度应高于玉米植株顶端30~50cm,以避免植株遮光,影响诱虫效果。根据玉米种植面积和虫害严重程度,确定杀虫灯的安装数量,通常安装杀虫灯1~2盏/hm2,沿玉米种植区域进行均匀布局,以便覆盖整个玉米种植区域。在傍晚时分开启杀虫灯,清晨关闭。根据当地害虫活动规律,调整开启和关闭时间,每个月清洁和维护杀虫灯,确保杀虫灯正常工作。同时在维护期间也需要收集杀虫灯下的虫体,统计杀虫量,以评估杀虫灯的防治效果。

2、粘虫板防治玉米虫害

粘虫板防治玉米虫害的原理是利用昆虫的趋黄性将昆虫吸引到粘虫板上,并通过黏性物质粘住昆虫,粘虫板可以有效地降低虫口密度,减少对玉米的危害。粘虫板有多种类型如黄色粘虫板、蓝色粘虫板、绿色粘虫板等,在选择粘虫板时,应根据实际需要和虫害种类选择合适的粘虫板。粘虫板应安装在距离地面0.5~1.0m的位置,以吸引正在上爬的害虫,根据玉米种植面积和虫害严重程度,确定粘虫板的安装数量,通常安装粘虫板30~50张/667m2,沿玉米种植区域进行均匀布局,以便覆盖整个玉米种植区域。根据害虫发生规律,每周更换1次。

3、性诱剂防治玉米虫害

性诱剂是一种仿生物农药,主要通过模拟害虫性信息素来吸引同种异性害虫,从而达到降低害虫种群密度的目的。性信息素是昆虫体内产生的一种化学物质,能够挥发到体外,用于交流和寻找配偶。性诱剂适用于多种害虫防治,特别是在防治玉米螟、玉米夜蛾等害虫中效果显著。在应用过程中应该根据防治的害虫种类,选择对其具有高度吸引性的性诱剂,将西游记制作成诱捕器,放置在大田当中,一般按照产品说明书推荐的配方和比例,将性诱剂与载体(如硅胶、石蜡等)混合均匀。在玉米田周围或田内,放置诱捕器1~3个/667m2,并确保诱捕器安装在高于玉米植株的位置,以便于害虫发现,每隔7~10d检查1次诱捕器,清除捕获的害虫,保持诱捕器的正常运行,记录诱捕到的害虫数量、种类以及相关环境数据(如温度、湿度等),以便分析防治效果和调整防治策略。

4、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原理主要是利用赤眼蜂这种天敌昆虫来生物防治玉米螟害虫。赤眼蜂成蜂体型很小,体长仅为0.2~1.0mm,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在显微镜下观察,赤眼蜂外形美丽,翅膀闪着蓝紫色的银光,体色黄或黄褐,头黑褐色,有一对复眼和三对足。在防治玉米螟时,大田一共释放赤眼蜂2次,在玉米螟的产卵期或者玉米田百株玉米的产卵率达到1~1.5片时,后推10d进行第1次放蜂,间隔5~7d进行第2次放蜂,第1次放10000头/667m2,第2次放10000头/667m2,共释放20000头/667m2。均匀分离蜂卡(一般每个蜂卡约70粒橡胶蛋,每粒橡胶蛋可出70~80头赤眼蜂,一般蜂卡布放2个/667m2)固定在玉米中部叶片背面的中间背光处,选择玉米植物的中部叶片,将叶片向下卷成筒状,用牙签或针线在圆筒内固定蜂卡。设置释放点2个/667m2,从放蜂田的边垄开始数第15条垄为第1个放置蜂窝,顺第1个放蜂垄向里走15步为第1个释放点,再沿垄向前走30步为第2个释放点。

5、化学防治

玉米在栽培过程中常见病虫害,主要包括了玉米螟,玉米蚜虫,玉米红蜘蛛,玉米纹枯病,玉米锈病等几种,针对上述几种病虫害应该做到科学选择药物进行针对性的方法。玉米螟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和果实,防治期间推荐使用5%氟虫腈悬浮剂1000~1500倍液喷雾。玉米蚜虫会危害玉米的叶片和雄花,可以用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10000倍液喷雾。玉米红蜘蛛同样会危害玉米叶片,导致叶片出现黄白色小斑点,防治该种害虫可以应用2%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液喷雾。玉米纹枯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导致叶片出现褐色病斑,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玉米锈病导致叶片出现锈色粉末,防止该类变化推荐使用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1500倍液喷雾。上述几种病虫害的药物使用间隔分别为7~14d,必要时连续用药2~3次,药液使用量控制在30~50kg/667m2。

综上所述,在玉米种植管理过程中应该从科学选择玉米品种、加强土壤管理、田间管理,管控玉米各个生长阶段的水分供给,促进玉米健康生长发育,同时在玉米种植过程中也需要融入绿色种植理念,开展病虫害防治时要落实绿色环保的防控技术,针对玉米常见病虫害的种类和发生流行趋势流行特点,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解决病虫害对玉米生长发育造成的不良影响,最大程度地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保证玉米获得高产稳产。

(作者单位:256600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市东街道办事处;125300辽宁省建昌县农业农村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