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肥水综合管理技术在晚播麦田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段清长小麦在河南省周口市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在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有着很大的帮助。小麦栽培是一个系统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程,会涉及到诸多环节及领域,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科学播种、确定最佳播种日期是提高小麦品种生产能力的前提基础,但在小麦播种过程中经常会受到茬口、土壤墒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小麦播种日期推迟,使得小麦的生育周期变短,为切实保障单位面积内的产量和品质,就需要通过土肥水综合管理技术,促进小麦植株快速生长,快速达到田间有效分蘖量,为后续阶段的健康生长发育奠定坚实基础。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土肥水综合管理技术在晚播麦田中的具体应用,希望通过研究更好的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一、晚播麦田的特性
晚播麦田是指在正常播种期之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麦田播种时间推迟的麦田。与正常播种麦田相比,晚播麦田的播种时间明显晚于正常播种期,麦田的生长周期相应缩短,麦苗的分蘖数量减少,个体生长势弱,对逆境的抵抗力较差。再加上晚播麦田的播种时间通常在气温较低、土壤湿度较小的时期,这不利于麦苗的出苗和生长,较低的土壤温度还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性,进而影响麦苗的养分吸收。麦苗出生之后整体的抗病虫能力较差,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扰,由于部分病虫害的发生与气温、湿度等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晚播麦田的恶劣环境条件也会增加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因此,由于生长周期缩短、生长势弱、病虫害发生概率增加等原因,晚播麦田的产量潜力相对较低。晚播麦田要想获得较好的产量,需要加强土肥水管理,合理施用肥料、保证水分供应、采取有效的土壤改良措施等,对于促进晚播麦田麦苗的生长、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晚播麦田的土肥水综合管理技术
1、做好播种前的准备工作
①及时排湿营造良好的播种土壤环境
当前随着气候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小麦的种植日期经常会受到连续阴雨天气的影响,使得错过最佳播种日期,导致播种日期推迟。秋季10月中上旬仍然存在积水的地块,应该第一时间将排水渠道疏通或者机械化开挖排水渠道或者机械化抽水及时消除大田积水,为尽早整地播种奠定坚实基础。播种之前对于大田没有积水,但是土壤水分处于饱和状态或者过湿状态的种植地可以通过开挖深沟及时将土壤当中的水分溢出,为农机作业奠定坚实基础。对于土壤墒情偏大,但是能够进行适期播种作业的,应该利用天晴及时进行土壤翻晒,等到土壤伤情基本适合小麦播种之后应该应该及时翻耕整地适期进行播种。
②深松整地和精细耙磨
晚播小麦田深松整地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环节,深松深度一般为25-30cm,不宜过深,以打破犁底层为主,深松间隔为25-40cm。晚播小麦田应在播种前1-2周进行深松,以确保土壤恢复和水分渗透。深松前土壤湿度应适宜,过湿或过干都会影响深松效果,一般以手握成团、落地能散为宜。根据土壤类型和质地选择合适的深松机,如单一深松机、间隔深松机、混合深松机等,并根据农田面积和作业需求选择合适的动力设备如拖拉机、挖掘机等,搭配使用旋耕机、耙地机、镇压器用于辅助深松作业,提高土壤整理效果。深松作业时,应根据土壤实际情况调整深松深度和间隔,避免过度深松,机械设备行进期间确保机械运行正常,避免因设备故障影响作业进度,注意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遵守操作规程,确保人身安全。翻耕后应立即进行耙磨,以避免土壤表面干燥板结,确保种子与土壤有足够的接触面积。耙磨的深度应与耕层一致为15-20cm,以利于小麦根系向下延伸。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耙磨遍数,土壤粘重或翻耕后土块较大时,需要2-3遍耙磨,使土壤更加细碎和平衡。为了不破坏土壤结构,耙磨应遵循“先横后直”的原则,即先进行横向耙磨,再进行纵向耙磨,操作时注意观察耙磨效果,如发现有土块或坷垃,应再次进行耙磨,直至土壤细碎。
③施足底肥,促进晚播小麦苗安全越冬
晚播小麦田由于生长期较短,更需要合理施用基肥以保证小麦正常生长和产量。施肥时应以有机肥为主,施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堆肥等,一般使用2000-3000kg/667m2,完全腐熟的有机肥,配合施用一定量的化学肥料。由于晚播小麦生长期较短,应适当增加肥料的施用量,尤其是氮肥,以促进小麦的生长。对于淹水时间相对较长的小麦田,可以追施40%的配方肥50kg/667m2,对于肥力偏低的小麦田应该适当增加前期速效养分肥的比例,氮肥基肥和追肥的比例可以调整到6∶4或者7∶3,并适当增加过磷酸钙的使用量, 过磷酸钙的使用量可以增加到50kg以上/667m2,这样能够促进小麦根系的生长发育和分蘖量的增长,增加大田小麦的抗逆能力。基肥应在大田翻耕前施入,施肥应均匀,避免集中施用造成烧根现象。
④种子的选择与处理
选择抗病、抗虫、抗倒伏、抗旱、耐寒、耐渍、优质强筋、在当地表现较好、产量较高、对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目前在周口市推广应用较好的小麦品种主要有郑麦366、矮抗58、周麦28号、周麦36号、天麦178。选择完毕之后,需要做好晒种、种子精选和药剂拌种等一系列工作。晒种的主要目的是去除种子内的多余水分,防止种子在播种后发生腐烂或发芽受阻,杀死部分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菌和害虫,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播种前1-2周选择在晴朗、阳光充足的天气进行晒种,将小麦种子均匀地摊放在苇席或防水布上,厚度以5-7cm为宜,注意不要在水泥地、铁板、石板或沥青路面上晒种,以防高温烫伤种子。白天要经常翻动种子,晚上堆起并盖好,连续晒2-3d,直到种子发响为止。晒种结束之后进行种子精选种子精选,去除破损、发霉、虫蛀和不完整的种子,保留健康、成熟、质量好的种子,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精选机进行种子精选,去除不合格的种子。如果没有精选机,可以通过筛选、风扬等方式将碎粒、瘪粒、杂质等清理出来。小麦药剂拌种过程中常用的种衣剂主要有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噻虫嗪、氟虫腈等。在选择时,可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和小麦品种选择合适的药剂,使用剂量一般为种子用量的0.2%-0.3%。
2、冬春管理
对于土壤墒情相对较大,播种之后土层板结的小麦田应该在冬季土壤上冻之前选择光照良好的天气进行中耕划锄,破除土壤板结,起到增温保墒的效果,更好地改善土壤的通透性,促进小麦根系的生长发育,同时通过该项工作也能够及时消除田间杂草。对于播种之前整地较为粗放或者整地时间相对较急,田间大土块较多,秸秆还田质量不高的种植地块,在早春土壤化冻之后进行适时镇压处理,早春镇压和中耕划锄相结合,这样能够弥补土壤缝隙,沉实土壤,促进根系生长,达到上松下实的效果,提升保墒效果。在镇压处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结合大田土壤墒情科学操作,麦苗生长较为旺盛的应该进行重度镇压,麦苗生长较弱的进行轻度镇压,一般在晴朗天气的上午10点到下午3点进行。此外,对于整地质量相对较差,土壤表层墒情较差的小麦田可以采用微喷灌或者淋灌方式进行适当的灌溉,一般灌水量控制在10-15m3/667m2,避免出现大水漫灌,导致地表温度突然下降,影响到植株的正常生长。
3、小麦中期水肥管理
①拔节期的管理
晚播小麦田的拔节期是小麦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合理的肥水管理对于提高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类型的小麦田因土壤肥力、墒情等条件不同,其肥水方案和施肥灌溉量也有所差异。对于轻壤土或沙壤土田块由于保水保肥能力较差,容易干旱和流失养分。在拔节期建议灌溉水量应适当增加,保证土壤含水量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施肥量可适当提高,施尿素15-20kg/667m2。中壤土田块保水保肥能力较好,适宜小麦生长,在拔节期,灌溉水量可以适量减少保证土壤含水量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追施尿素10kg/667m2。重壤土或黏土保水保肥能力较强,容易积水,在烧麦拔节期灌溉水量应适当减少,防止土壤湿度过大影响小麦生长,同时搭配追施尿素10-15kg。
②孕穗期的管理
针对晚播小麦,孕穗期追肥应侧重于补充氮肥和磷钾肥,促进穗粒发育,增强小麦的抗逆性,一般而言,追施尿素10-15kg/667m2,同时可配合施用适量的硫酸钾8-10kg/667m2。做好追肥的基础上,还需要科学灌溉。晚播小麦因生长期缩短,对水分的需求更为敏感,这个时期应确保水分供应充足,以促进小麦灌浆,增加粒重。灌溉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小麦的实际生长状况来决定。一般建议在干旱或土壤水分不足时进行灌溉,灌溉量以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为宜。在灌溉时要选择在晴天无风的早晨或傍晚进行,避免在烈日当空时灌溉,以防小麦叶片发生日灼。追肥可与灌溉结合进行,也可在灌溉前或灌溉后立即进行。若小麦长势较差,底肥不足,可在灌溉后立即追肥,以利肥料的吸收利用。
③预防低温冻害
晚播小麦由于生长期推迟,冬前生长量较小,麦苗较弱,根系较少,比适播壮苗更易受到低温冻害的影响。因此,在春季管理中,要特别注意防范和减轻低温冻害对晚播小麦的影响。返青之后密切关注春季可能出现的低温天气,提前做好预防措施。预计会出现低温冻害之前,可以采取浇水、镇压、增施有机肥等方法,提高地温,增强小麦的抗寒能力。一旦发生冻害,要尽快采取措施,如追施速效氮肥(通常增施5-8kg/667m2)、浇水、中耕松土等,帮助小麦恢复生长。同时,合理控制土壤水分,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影响小麦生长。对于土壤墒情较好的麦田,一般不需要灌水;对于墒情较差的麦田,应在春季适当灌水,以利小麦生长。
4、小麦后期的水肥管理
①加强小麦后期干热风危害的宣传
小麦灌浆期是小麦生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的管理直接关系到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灌浆机小麦面临多种气候和生物因素的影响,其中干热风是一种对小麦产量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灾害。干热风是指在高温、低湿和干燥的气象条件下,伴随强风的一种气候现象,它能导致小麦叶片枯黄、灌浆不足,最终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为了有效应对干热风危害,加强小麦后期干热风危害的宣传至关重要。宣传教育期间,首先应该让广大农民群众农民了解干热风的形成机理,一般干热风往往在小麦成熟期出现,此时小麦对水分的需求较大,而气候转暖、降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加快,导致空气干燥。高温和强风进一步加剧了水分流失,使得小麦叶片失水,从而导致小麦灌浆不足,产量下降。同时还需要引导农民群众掌握干热风的危害特征,当干热风发生时小麦植株会出现叶片边缘焦枯、整体发黄、灌浆不实等症状。这些特征有助于农民及时判断是否受到干热风的影响,从而采取相应措施。为提升干热风的预警效率,应该建立干热风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布干热风预警信息,指导农民采取应对措施。
②实施“一喷三防”作业
灌浆期是小麦生长的中后期,这个阶段外界温度逐渐升高,会连续出现干热风等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在这个阶段需要注重做好一喷三防作业,有效应对干热风对植株生长发育造成的不良影响。一喷三防是指在小麦生长过程中,采用喷雾器将杀虫剂、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混合喷施,以达到防病、防虫、防干热风的目的。晚播小麦的灌浆期通常较晚,因此需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小麦生长情况,确定最佳的喷施时间,一般应在小麦抽穗至灌浆初期进行。根据小麦田的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和施药方法。针对晚播小麦可能遭受的害虫如麦蚜、麦蜘蛛等,选择高效低毒的杀虫剂如阿维菌素、吡虫啉等,预防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等病害,可选择戊唑醇、多菌灵等广谱杀菌剂,促进小麦灌浆,增加粒重,可选择磷酸二氢钾等。例如推荐使用1.8%的阿维菌素乳油1800倍液,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搭配使用磷酸二氢钾150g将其配制成0.1%-0.2%的溶液,药液混合之后,总重量控制在30-50kg/667m2,利用无人机进行低空喷洒作业,确保药剂均匀喷施到每一片叶子上,喷施时应避免在阴雨天气进行,以防止药剂被冲刷降低效果,喷药结束之后记录喷施的日期、药剂名称、用量等信息,以便日后管理和查询。
5、病虫害防治
针对地下害虫如蛴螬、蝼蛄、金针虫、小麦吸浆虫重发区,可用50%辛硫磷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0.25-0.3kg/667m2,加水1-2kg,拌细土25kg制成毒土。也可用3%甲基异柳磷或辛硫磷颗粒剂2.5-3kg/667m2,兑细土15-20kg,犁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犁地翻入土中。小麦纹枯病、黑穗病、条锈病,可用2%立克秀按种子重量的0.1%-0.15%,或20%三唑酮乳油按种子重量0.15%,或12.5%禾果利(烯唑醇)按种子重量0.1%-0.15%,加水适量,拌麦种至种衣均匀。小麦返青至拔节期注意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白粉病、锈病等病虫害。可选用25%三唑酮乳油60-80mL/667m2,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70g/667m2,或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75g/667m2,加水50kg喷雾。小麦灌浆期,注意防治麦蚜、吸浆虫等,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30mL/667m2,或2.5%功夫乳油20-30mL/667m2,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5-10g/667m2,加水50kg喷雾。
综上所述,晚播小麦田经常会因为播种日期相对较晚,导致大田植株生长发育不良,田间群体不达标,对来年小麦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针对这类麦田在小麦播种过程中要加快构建完善的土肥水综合管理技术方案,要从播种之前入手,加强对农田土壤的针对性处理,更好地采取措施保障土壤墒情适宜,为后续播种奠定坚实基础,并且在小麦栽培管理过程中也需要做到精耕细作,适当增加化肥的使用量,促进小麦植株尽快分蘖,多分有效蘖,大大增强植株的抗逆性能,最终为保证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466700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