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小麦栽培技术要点与田间科学管理策略的优化分析
作者: 官瑞峰 郭向荣山东省作为全国超级产粮主要省份,其在国内都担负着不容忽视的粮食安全重任。为了保障小麦栽培种植质量与产量,近年来在持续推动小麦栽培实现全域覆盖、高温高产的同时针对各种不足进行调整和优化,持续规范小麦栽培技术要点与田间管理策略。
一、品种优选与种子处理
1、品种优选
不同品种的小麦生长特性与生产特点有所差异,同时不同地区的自然气候与地块条件均有所不同。这意味着选择不同的品种进行栽培种植,相应的栽培效果有所不同,要实现小麦栽培的优质高产必然要对品种进行合理优选。一方面,根据小麦自身生产特点进行选择,优先考虑产量高、稳产性强的品种;另一方面,根据地方栽培种植条件,对小麦品种的冬性与半冬性、抗旱耐肥与耐肥抗倒、晚播早熟与早播晚熟等生长特点进行合理选择。从实践层面来看,种植人员最好选择省、市推荐的小麦品种,这些品种往往是由省农科院、市研究团队等基于地方种植条件进行筛选、试验后选定的品种,十分适合地方小麦栽培种植生产。目前山东省广泛栽培的小麦品种主要有济麦22、鲁原502等。其中济麦22是由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杂交选育的优质品种,其属于半冬性品种,株型较为紧凑,抗倒伏性良好,对小麦白粉病、小麦条锈病具有较好的抗性。鲁原502则是山东省农科院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与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杂交选育的品种,其具有抗倒伏能力好、稳产性良好、对小麦锈病与小麦白粉病抗性较为良好等特点。
2、种子处理
对种子进行科学处理,是促进小麦栽培实现优质高产的基础与关键。种植人员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小麦种子,不得通过各种违规违法渠道进行购买,以免买到的种子本身质量存在问题而影响栽培种植产量与质量。对播种用的种子进行精选,通过风选、筛选、泥水选种、精选机械选种等方式将一些杂质、瘪粒、不完全粒、病粒等清除掉,同时确保用于播种的种子具备粒大、饱满、整齐等优势,以此保障小麦种植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促进壮苗培育。播前对精选后的种子进行处理,能进一步促进种子发芽出苗整齐以及强化病虫害防治。播前2~3d可进行晒种处理,即在晴天将种子晾晒1~2d,把种子均匀摊在竹席等平面上形成薄薄一层。经晾晒处理后的小麦种子的呼吸作用能得到强化,同时种皮通透性会提高,有利于种子休眠期被打破,还能提高种子发芽率与发芽势,毁灭种子携带的病菌。药剂拌种以及种子包衣处理也是常见的小麦种子播前处理方式。其中药剂拌种指利用杀菌药剂搅拌种子以起到作物病虫害防治的作用,譬如针对地下害虫的防治可将50%辛硫磷与种子以及水按照1∶500∶20的比例进行混合后进行充分搅拌,也可将48%毒死蜱乳油和种子按照1∶330的比例进行充分混合与搅拌;针对小麦白粉病与叶锈病的防治可将20%三唑酮乳油与种子以及水按照1∶500∶5的比例进行混合后充分搅拌。至于种子包衣则是将种衣剂均匀包裹于种子表面,而种子萌动、发芽、出苗、生长的过程中包衣中的有效成分会逐渐被植株根系吸收并传导到植株各部位,有利于种子及幼苗对各种病虫害的防治。种子包衣相较于普通药剂拌种而言具有综合防治病虫害、药效期长、药膜不易脱落、不产生药害等优势,故而其在山东省小麦栽培种植中被广泛应用。目前小麦种子包衣技术的应用主要有人工包衣与机械包衣两种形式,前者通常可使用圆底容器或塑料袋将小麦种子、药液等进行充分而均匀搅拌,后者则是通过专门的包衣机械将种衣剂与种子按照特定比例进行处理。譬如每10kg种子,便可基于包衣机械使用10~20mL的2.5%咯菌腈或3%苯醚甲环唑进行包衣处理。
二、小麦播前准备
1、选地整地
小麦播前需对栽培土地进行处理,通过良好的土地条件促进小麦栽培种植实现优质高产。尽量优选土壤肥沃、地势平坦、灌排条件良好的地块,最好能选择前茬为豆类作物的地块,从而利用豆类植物根瘤菌固氮的作用保障地块的土壤肥力。选好地块后应当在前茬作物收获后适时灭茬并及时进行耕地松土作业。综合考量种植方式、土壤条件、田块规模等的影响,合理选择耕地机具,同时科学确定耕整地方式。如果地块土壤的耕性较为良好,那么可使用铧式犁进行耕翻后再利用钉齿耙等进行耙地;如果地块土壤耕性较差,则可使用深松机进行松土处理后再使用旋耕机进行旋耕处理;如果地块土层较薄且底土肥力较弱,则可通过上翻下松的方式进行分层耕作。整地前应对地块作业段进行合理划分,以便机具作业。地块耕深通常为16~25cm,具体应根据田地实际条件以及种植需求进行合理调整与确定。如果采取旋耕作业进行整地,则通常需将旋深控制在8~12cm范围内。翻整土壤后,还需作畦开沟,以便栽培施肥。小麦地块的畦宽通常为3~4cm,而开沟则要在播后进行。
2、基肥施用
配合整地工作施用基肥,能改善土壤肥力,进而为小麦生长提供有力支持,为优质高产的实现奠定良好根基。基肥施用应当以有机肥为主,另外还需少量施用无机肥。通常可施用有机肥1000~2000kg/667m2以及硫酸钾10~15kg/667m2、硼肥0.46kg/667m2,以此确保土壤养分能满足小麦种子及植株生长需求。如果施用的有机肥为农家肥,应确保其完全腐熟,否则可能造成病虫害传染、二次发酵烧根烧苗、土壤酸化、毒气危害、土壤缺氧、肥效缓慢、重金属超标等问题。
三、小麦科学播种
1、适时播种
选择合适的时间播种,是实现科学播种以及提高小麦产量与质量的关键。如果播种时间过早,会导致前期消耗大量养分,使得小麦长得过高,不利于防雪抗倒伏,也会因为越冬前拔节而影响抗寒越冬,更会导致幼苗出土后叶片狭长、分蘖不足并发生冻害,严重影响小麦栽培种植。如果播种时间过晚,则会由于温度低而导致出苗慢、出苗率低、苗龄小,难以形成壮苗,同时根系不够发达、分蘖少、植株体内有机养分积累少、抗逆性差、成熟延迟、千粒重降低,影响产量与质量。具体的小麦播种时间应当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加以确定,通常要在秋季昼夜平均气温为12~18℃时进行播种,以免播期过早或过晚而影响小麦种子发芽、出苗与生长。山东省小麦播种时间通常在10月2日~10月10日,早于9月29日播种的小麦容易在越冬前旺长而影响安全越冬,晚于10月15日播种的小麦可能会出苗慢、出苗不齐且难以形成壮苗。
2、适量播种
适量播种对小麦栽培实现优质高产来说影响巨大。毫无疑问,播量越多,能生成的小麦植株就越多,相应的小麦产量越大。但是实际种植生产过程中小麦产量与质量受栽培条件影响和约束十分明显,只有在特定栽培条件下对小麦播量进行合理控制,才能兼顾产量与质量。一方面,小麦播量如果过大的话,会导致种子与植株在田间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养分资源、光照资源、水分资源等进行争抢,进而导致大量植株无法良好生长甚至死亡,自然会影响相应的产量与质量无法达到预期,也会浪费不少的种子;另一方面,小麦播量如果过小的话,则会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无法对土地资源、养分资源、光照资源、水分资源等进行充分利用,进而不能达到单位面积最大产量。近年来山东省大力推广小麦双镇压精量技术,因地制宜地对小面播量进行合理调整,将小麦播量控制在15~20kg/667m2范围内,既对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了充分利用,又避免了小麦群体密度过大、通风透气性差、养分不够等问题,实现了小麦单位产量的有效提升。
3、播深控制
对播深进行合理控制是小麦高质量栽培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播深对小麦种子萌发生长的影响十分巨大,不论是播深过浅还是过深均会影响小麦发芽生长以及产量品质。如果小麦播深过浅,那么可能会导致部分种子无法完全被土壤覆盖,甚至还有一些鸟类啄食露出土壤的种子,导致小麦出苗率与成活率降低,后期小麦植株的根系也难以深扎入土壤,不利于小麦生长;如果小麦播深过深,那么会导致种子萌芽出苗时突破土壤消耗大量养分,进而造成苗弱、苗黄问题,部分活力较弱的种子甚至会直接不出苗,出苗后小麦植株也会因为出苗过晚而影响分蘖。一般来说,小麦播种深度应控制在3~5cm,不宜过深或过浅,应用农机设备进行机械播种时一定要对播深进行严格控制,合理设置播深的同时将播种机行进速度设置为5km/h的均匀慢速,以免播种机行进速度过快或忽快忽慢而造成下种不均匀、深浅不一致、行距不相等,另外还要通过播前试验、播中与播后检查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播深不会过深或过浅。
四、田间管理
1、施肥管理
小麦生长过程中需加强施肥管理,以确保田间小麦能获得充足养分。小麦播种后可于施用尿素2~3kg/667m2或硫酸铵5kg/667m2和过磷酸钙5~10kg/667m2作为种肥,最好不要将种子与种肥一起播施。小麦出苗的分蘖初期可进行苗期追肥,此时可于施用碳酸氢铵5~10kg/667m2或尿素3~5kg/667m2,从而起到促进苗匀苗壮、增加冬前分蘖的作用,尤其是基本苗不足或晚播麦的麦田更要进行苗期追肥。如果麦田肥力较差或基肥不足或播种较迟,则可早追返青肥,通常需施用尿素3~5kg/667m2或碳酸氢铵15~20kg/667m2。小麦分蘖高峰过后,可在小麦拔节期追肥以起到促进大蘖成穗、提高成穗率的作用,通常可施用碳酸氢铵10~15kg/667m2或尿素3~5kg/667m2,另外还需施用过磷酸钙5~10kg/667m2以及氯化钾3~5kg/667m2。小麦孕穗期也需进行追肥处理,此时主要施用氮肥,通常可施用硫酸铵5~10kg/667m2或尿素3~5kg/667m2。小麦抽穗后还可通过根外追肥的方式于喷施1~2%的尿素溶液50L/667m2或者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50L/667m2。
2、灌溉管理
小麦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量有所不同,其中以拔节期到抽穗期以及抽穗期到成熟期阶段得到耗水量最多,播种期到越冬期、越冬期到拔节期的耗水量则相对要少一些。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合理应用沟渠或管道大水漫灌、喷灌、滴灌等灌水技术,并要科学灌溉越冬水、返青水以及灌浆水。小麦生长进入十二月份以后,需要及时浇越冬水,从而起到以水调肥、提高地温的作用。开春之后,种植人员要根据土壤肥力以及越冬前浇水情况决定是否浇翻动水,通常土壤肥沃且冬前浇水充足的田地无需浇返青水。小麦扬花期到灌浆期这段时间需加强灌溉管理,通常在小麦抽穗后15~20d内便要及时浇灌浆水,确保水分充足。
五、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对小麦栽培种植的影响十分严重,容易导致小麦植株长势变弱、产量下降乃至大量植株死亡。而且小麦栽培种植会受到不同病虫害的影响与威胁,务必要做到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防治,才能保障相应的防治效果。为了切实减轻各种病虫害对小麦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实践中需要将病虫害的预防作为关键,同时要针对主要病虫害进行重点防治,否则病虫害一旦发生往往会对小麦植株造成难以挽回的危害。另外病虫害防治应当以非化学手段为主,必要时才应对化学药剂进行有节制、有标准地应用,以免过量使用化学药剂对小麦、环境等造成负面影响。
1、小麦锈病防治
小麦锈病的防治需要以选择抗锈病品种为基础,并要在栽培管理中灵活采取合理轮作与深耕以减少菌源积累、合理密植以增加田间通风透光性、保持土壤湿润并及时排水以免土壤过干过湿、选择富含有机质的肥料以改善土壤结构、适期播种以免小麦气温条件利于锈病发生、使用枯草芽孢杆菌与地衣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调节土壤生态系统等措施,尽可能预防小麦锈病发生。另外还要通过药剂拌种以及喷施化学药剂的方式强化防治。播种前,可使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与种子按照1∶500的比例进行均匀混合、充分搅拌,从而抑制病菌传播。小麦越冬后便要时刻观察田间小麦病害发生情况,及时对早期的发病中心进行集中围歼,将病株拔除掉并进行处理。如果要使用药剂防治小麦锈病,一般可在锈病感染率在1%~10%时喷施浓度为0.067%的25%丙环唑乳油溶液或浓度为0.08%的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溶液,每隔14d左右喷施1次,连续喷施2次即可。
2、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防治主要可采取农业手段与化学手段。播前根据地方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病品种,并要做好合理密植、配方施肥、合理灌排水等工作,尽可能减少病菌积累与传播。而在小麦孕穗期到抽穗期这一阶段,种植人员需加强对田间病害的监控,在田间病株率达15%或病叶率达5%及时喷施药剂。通常可喷施10~15kg/667m2的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者20~30mL/667m2的12.5%烯唑醇乳油,并应根据手动喷雾与机动喷雾方式合理兑水,前者通常需兑水50~60kg/667m2,后者则通常只需兑水20kg/667m2。
3、小麦纹枯病防治
针对小麦加以防治通常可采取农业手段与化学手段。其中农业手段广泛包括选用抗病耐病品种、适期播种以减少冬前病菌侵染麦苗的机会、合理控制播量以免田间苗株过密而导致田间湿度过高、及时合理灌排以降低田间湿度、平衡施用氮钾肥以及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农家肥施用务必要充分腐熟后进行等。至于化学手段则主要包括在播前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与种子按照1∶1000的比例或用33%井冈·蜡芽可湿性粉剂与种子按照1∶500的比例进行药剂拌种处理,小麦返青期喷施33%井冈·蜡芽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50%甲基立枯灵300倍液,每隔7d左右喷施一次,需连续喷施2~3次。
4、小麦蚜虫防治
针对蚜虫这种小麦栽培种植中常见的害虫,主要可采取农业、生物与化学手段进行防治。其中农业手段包括合理布局作物以免不同作物区域的蚜虫危害相互影响、选用合适的抗虫耐病品种、播前对种子进行晾晒、冬麦适当晚播并进行冬灌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合理施肥灌溉等。生物手段则主要是利用蚜虫的天敌对其进行防治,通常可在蚜虫为害的高峰期释放蚜茧蜂,连续放蜂2~3次,每次间隔3~5d,每次放蜂5000只/667m2。
山东省小麦栽培种植管理水平较高,为地方小麦产量提供了稳固保障。近年来,山东省持续推进包括小麦双镇压精量播种技术等在内的各项小麦种植技术的推广工作,不断对既有的小麦栽培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规范加以完善,做好基本的农技推广工作,致力于通过科学化、合理化、标准化的农业生产技术提升小麦种植的产量与品质。
(作者单位:274700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唐庙镇人民政府;274000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何楼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