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鱼绿色高效种养种植模式和养殖技术深入分析
作者: 叶浩稻田养鱼的主要理论依据是水稻和淡水鱼共生理论,采用人工方式为稻鱼共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充分利用鱼类和水稻的互利共生关系,保障资源能够得到高效的循环利用。但由于稻田养鱼高效种养模式是一个新兴事物,基层地区的种植户在发展该种养模式过程中,一直沿用传统的栽培管理方法,种植管理不科学,使得稻田养鱼的成效相对较为低下,淡水鱼的产量相对较低,并且存在不同程度的药物污染。针对这一现状就需要积极推广高效绿色种养养殖模式和养殖技术,转变种植户的传统生产观念,为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
一、稻鱼综合种养技术
1、稻田的基本条件
为确保水稻生长环境的最佳条件,应选择那些水资源充沛、日照充足、环境未受污染、具有良好的保湿和保肥能力的土地,同时这些土地还应具备便捷的排灌设施,并能有效地进行防洪和抗旱管理。理想的每片稻田面积应不低于3亩。要维持水田中水体的溶解氧水平在24h内不低于3mg/L,并保持pH值在7~8.5的范围内。
2、水稻品种的选择
在水稻品种的选择上,应优选那些茎秆粗壮、具备较强抗倒伏和抗病虫害能力的品种,这些品种能够强健分蘖,具有良好的逆境适应性,米质也应该达到或超过国家二级米标准的优质水稻。目前凤台县推广应用较好的水稻品种,主要包括了丰两优一号、Ⅱ优084、皖稻68、特糯2072、南梗9108、六两优香11、153等品种。
二、对稻田进行工程化改造
在发展稻鱼综合种养过程中,应该根据稻田的形状和大小确定开挖鱼沟的条数以及排列方式,一般呈现十字形、井字形、田字形、丰字形排列,鱼沟与鱼坑相互相连,鱼沟的宽度调控到6070cm,深度控制在30cm。在进水口处开挖一个鱼坑或者稻田中央开挖一个鱼坑,形状呈长方形、正方形或圆,占稻田面积的5%~8%,深度控制在1.0~1.5m。要确保鱼沟和鱼坑之间相互联通,小块田地不设置鱼坑,只开挖鱼沟,田埂高度加高到30cm以上,宽度增加到40cm以上,并用脚踏实,防止大雨冲垮或者雨水漫灌鱼类逃逸。田间的进水口出水口应该设置在稻田的对角并设置拦鱼栅栏。
田间的进排水系统应使用PPR管材,排水管道应设计为"L"形,一端埋设于田底,另一端可拆卸,便于利用水田内的水压进行水位的调节,所有进排水设施都应采取防逸措施。为了防止外来害虫的侵入和养殖鱼类的逃逸,进排水口都需要安装网格过滤器,网格的孔径应根据养殖鱼类的规格来确定,原则上要确保不妨碍水流且防止鱼跃出水面。拦截鱼类的栅栏可以使用木材、条状编织物或网格材料,其孔隙或网眼的尺寸应根据放养鱼类的规格来确定,这些拦鱼栅通常应比田埂高出0.2~0.3m,安装时凸面应对着水流方向(在进水口处,凸面应朝向田外),以此增加水流通过的面积并分散对拦截设施的冲击力。拦鱼栅的形状有“⌒”、“∧”、“一”等。为了确保栅栏的安全,应该设置两层,第1层能够起到阻拦残渣的作用,第2层能够有效地拦截鱼类,每一块水稻田当中可以设置1~2个投料台,可以选择使用直径在5cm的pvc管做成边长1.3m的正方形将其放置在环形沟当中。
三、鱼苗放养
在鱼苗放养之前应该加速培育健壮的种苗,要指导与稻鱼综合种养项目相关的繁育户,4月放种鱼到培育田当中进行配种繁殖,并对鱼苗进行精细化的培育,保证培养出来的鱼苗个体健壮,适应能力较强,成活率相对较高。对于从外地引进的鱼苗,一定要落实严格的检疫检验,确保不存在传染性疾病,保证鱼苗健康。一般在水稻插秧7~15d即秧苗返青之后,投放鱼苗前7~10d对稻田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和消毒处理,清除稻田当中的野杂鱼和有害生物消毒灭菌;对鱼沟按水体用生石灰200g/m3或漂白粉20g/m3,兑水均匀泼洒。在进行鱼类投放时,必须确保鱼种规格统一,体态健硕。在置入田中前,先将鱼类以2%~4%的盐水溶液或者1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20min,以此提高其抵抗力。鱼种投放量:每亩主养400~500g/尾的草鱼50尾、100g/尾的鲢鳙鱼200尾,搭配放养尾重为30g的鲫鱼50尾、尾重100g鲤鱼10尾、尾重50g鳜鱼5尾。确保每一批次投入的鱼种均无疾病、无外伤且体质强健。在转运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运输用水和稻田水温的差异不超过3℃,若有必要,则进行水温的适宜调节。投放鱼苗时应细心且迅速,避免对鱼苗造成伤害。
四、鱼苗饲养管理
在鱼苗投放的前2周,由于鱼苗的摄食能力相对较差,抵抗能力不足,应该补充少量的全价饲料。在稻田当中设置诱虫灯,有效减少水稻在生长发育阶段病虫害的发生流行,同时也能够增加饵料的来源。水稻在施肥过程中应该坚持以有机肥为主,严格控制化肥的使用量,或者不使用化肥。稻田病虫害主要采用预防为主的原则,减少化学农药和鱼药的使用,坚持生态养殖理念,推广应用微生态制剂、植物农药、生物农药,保障防治的针对性,避免对鱼类构成严重的威胁。同时随着水稻的进一步生长发育,以及稻田当中的鱼类个体逐渐增大,要适当地调节好稻田的水位。前期鱼苗的个体较小,主要以潜水促进秧苗根系生长发育为主,水深深度控制在10cm以内,中期外界温度逐渐回升是水稻的孕穗阶段,水层保持在15cm以上,后期进入到水稻抽穗灌浆期,水层深度应该调控到10cm左右。鱼群的捕捞应该结合市场需求综合调控,一般在水稻成熟收获前6d将鱼群赶到坑塘当中或者全部捕捞完毕,避免水稻收获过程中造成鱼群受伤引发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流行。对于个体较小的鱼可以在坑塘当中继续饲养。首先,养鱼饲料。饲养过程中颗粒状饲料的直径应控制在0.5~3mm之间,且粗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5%。传统饲料主要由菜籽饼、米糠、小麦麸皮、豆渣等农副产品组成。至于青绿饲料应以浮萍、水蓼、水生植物、旱草、豆叶、蔬菜叶、薯藤等为主要来源。饲料的投喂量应控制在鱼群能在0.5~1h内食用完毕,通常根据鱼群总体重的3%~6%来计算,饲料的应该定点投放应在鱼沟内。饲料每天投1~2次,第1次在上午7~9时,第2次在下午3~5时为好。青绿饲料应保持新鲜,最好当天喂食完毕,次日投喂新饲料前,需将残留的旧饲料清除。浮萍在水面的覆盖率不应超过50%。在投喂颗粒饲料之前,优先使用绿色饲料,严禁喂食变质的饲料。
五、水稻播种
要保证所选择的水稻品种经过国家级或者省级种子单位审定,种子质量达标,种子发芽率程度达到国家标准。正式开展播种之前进行发芽率试验,保证发芽率能够达到90%以上。播种前一周,进行连续2~3d的晒种处理,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灭种子表面的病原微生物,提高种子的吸水能力。对于没有进行包衣处理的种子,在播种之前可以选择使用2.5%的咯菌腈悬浮种衣剂20g加100mL水调成拌种药液,与4kg的水稻种子充分混合均匀,保证药液能够均匀地附着在种子的表面,混合均匀之后,在阴暗的条件下阴干处理。将处理好的种子播种到事先准备好的育苗床上。将种子均匀地撒在育苗床上,翻覆盖湿润的细土,用脚轻轻踏实,在苗床上方覆盖地膜上方加盖小孔棚,这样能够加速发芽,确保秧苗短时间内达到移栽标准。
六、水稻移栽
当前凤台县水稻种植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了手插秧,机械化直接播种,以及机械化插秧等多种形式,但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应该做到培育健壮秧苗,做到适时移栽、科学种植。机械化插秧模式之下,水稻秧苗的秧龄一般控制在25~30日龄以内,人工插秧可以适当增加秧苗日龄,这样能够保证插秧的成活率。插秧之前应该做好种植地的有效翻耕处理,要保证田间的泥土疏松,达到插秧状态,并提前灌溉水,沉实泥底。选择使用机械插秧机进行的插秧处理,基本苗控制在6万株/667m2左右,确保高峰期分蘖量达到 28万/667m2,有效穗控制在24万/667m2。
七、科学施肥灌溉
稻鱼生态健康养殖模式之下,应该兼顾水稻生长和鱼类安全生长的要求,做到科学施肥,坚持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重视基肥,少量追施穗肥。基肥应该在鱼种放养前10d施入稻田,施肥量占到水稻整个施肥量的95%,以厩肥、绿肥、完全腐熟的有机肥为主,也可以输入一定量的化肥,具体的施肥量应该根据稻田土壤肥力综合确定。为了增加土壤持续肥力,追施控施肥20~30kg/667m2。水稻进入孕穗期之后,结合水稻的生长发育情况,一般追施氮肥3.75kg/667m2。在水稻栽培管理期间,应该及时疏通鱼沟,保持田间养鱼水深达标。分蘖阶段应该灌溉深水,加速分蘖,促进有效蘖的形成,同时还应该改善水质,根据水稻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要求做到科学灌溉,当稻田鱼群的个体相对较少时,主要以浅灌为主,水稻孕穗阶段对水分的需求量相对较大,这时田间的水位应该控制在15cm。此时田间的鱼逐渐生长,游动能力逐渐加强,加深水位有利于群的生长。水稻进入中后期,正值抽穗灌浆和成熟阶段,要调控好水位,一般保持水层10cm左右。
八、水稻病虫害防治
稻田养殖鱼类有助于生物性地控制水稻的病虫害,通过合理布置诱虫灯和性诱剂,结合绿色防控策略全面防治稻田病虫害。如有必要使用农药,应选用对鱼类毒性低、效率高、残留少的生物农药,并严格禁止使用对鱼类有高度毒性的农药。施药前应确保鱼沟畅通无阻,田水深度增至7~10cm,粉剂农药应在早晨露水未干时用喷粉器施用,液体农药则宜在晴天露水蒸发后以雾状喷洒,确保药剂主要附着在稻叶上,尽量减少药物接触水体的机会。
1、农业防治
选用抗(耐)性品种。避免种植高(易)感病品种,减轻恶苗病、稻瘟病等。春季翻耕灌水3月下旬~4月中旬,越冬代螟虫化蛹期连片翻耕冬闲田、绿肥田,并灌深水浸没稻桩7~10d,杀灭越冬代二化螟,降低虫源基数。在水稻生长期间,应加强水分和肥料的管理,适时进行晒田,避免过量、偏施或迟施氮肥,同时适度增加磷钾肥的施用,以增强水稻的抗逆能力。
2、物理防控
为有效管理水稻田间杂草,保留禾本科植物于田埂上,并在耕道两旁或埂上栽植宽度约50cm的芝麻、硫华菊等观赏植物及间隔3~5m的诱虫植物——香根草。在秧苗期运用20~40目的防虫网或15~20g/m的无纺布进行隔离,预防白背飞虱传播致病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3月底~4月中旬,每亩水稻区设立一套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捕器,以减少越冬代成虫数量,从而降低对早稻的一代二化螟侵害。水稻的整个生长周期内,在整片区域部署性信息素诱捕器,用以捕杀二化螟或稻纵卷叶螟成虫。选择有效期超过三个月的诱芯和干式诱捕器,平均每亩放置一个,安装高度宜使诱捕器底部距地面50~80cm。在每2hm2安装一盏杀虫灯,并在螟虫羽化期或稻纵卷叶螟迁移高峰时,每晚20:00至次日凌晨1:00点亮,既能诱杀害虫,又能减少对益虫的影响。
3、生物防治
在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成虫活跃初期,放飞稻螟赤眼蜂或螟黄赤眼蜂,每一代害虫释放2~3次,每次间隔3~5d,每次释放量为0.8~1万只/667m2,均匀分布在5~8个点。在高温时节,宜在傍晚进行放飞,放蜂时期及放置的高度应在分蘖期高出植株顶部5~20cm、穗期低于植株顶端5~10cm。针对不同靶标病虫,可选用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金龟子绿僵菌、井冈霉素A、申嗪霉素等生物药剂。
九、常见鱼病防治
1、细菌性肠炎
稻田养鱼模式下,鱼细菌性肠炎的流行特点和发病症状可能与水环境、鱼种、饲料和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细菌性肠炎在稻田养鱼模式下可能呈现出季节性流行的特点,尤其是在水温较高、气候炎热的季节,如夏季和初秋。稻田养殖密度过大、过度拥挤可能导致鱼细菌性肠炎的流行。另外,水质恶化、施肥不合理导致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过高、溶氧低等可能诱发细菌性肠炎的发生。发病后病鱼食欲减退,摄食量减少,生长速度减缓,腹部膨胀,肛门红肿,有时伴有出血。患病鱼体色变暗,活力降低,游动缓慢,严重时,病鱼可能出现肠道充血、溃疡、穿孔等症状,导致死亡。对于该种疾病要在稻田当中尽快泼洒二氧化氯或者三氯异氰尿酸,使用浓度分别为0.2~0.5mg/L、0.5~1.0mg/L,并按照0.1%的添加量,在饲料当中添加磺胺嘧啶钠,混合均匀之后投喂患病鱼,每天投喂一次,连续使用5d。
2、烂鳃病
鱼烂鳃病通常在水温超过15℃时发病,尤其在15~30℃的水温范围内,温度越高,发病越快,该病主要危害草鱼和青鱼,同时也可影响到鲤、鲫、鲢、鳙等鱼类。由于病原菌的宿主范围广,包括野生鱼类,因此病情易于传播和扩散。在稻田环境中,鱼烂鳃病通常与赤皮病和细菌性肠炎并发,这加剧了治疗的复杂性,发病后病鱼体色发黑,尤其以头部为甚,故又称乌头瘟,患病鱼类游动缓慢,对刺激反应迟缓,呈现呼吸困难和食欲减退的症状,鳃片上经常可见泥灰色、白色或蜡黄色斑点,鳃片和鳃丝末端的黏液分泌增加,并常伴有淤泥附着,鳃丝出现肿胀,严重时鳃丝末端会出现损伤。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被腐蚀,形成圆形或不规则透明小窗,因而被称为“开天窗”现象。对于该种疾病可以选择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针对性的治疗,通常选择使用氟苯尼考,按照10~20mg/kg·bw进行投喂,可将药物拌入饲料中,让鱼摄食,也可将药物溶解在水中,让鱼在药物溶液中浸泡一定时间,每天使用一次,连续使用3~5d。
综上所述,稻田养鱼养殖模式不仅能够全面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够实现水稻种植与鱼类养殖的共同发展,在节约资源的同时显著提高了养殖效益。但在稻田养殖模式实行期间,对水稻栽培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而农村地区的水稻种植产业化和集约化发展程度相对较低,会影响到稻田养鱼种植模式的有效应用,所以在当前水稻栽培模式之下,应该积极推广应用水稻种植的产业化和集约化发展,对水稻栽培技术进行详细的探索和研究,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232100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顾桥镇农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