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牛流产的传染性传播和发病规律及防控措施研究

作者: 陈天福

福绵区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地处玉林市中心城区西南部,福绵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较丰富的土地资源,近年来畜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但在养殖期间由于受多种因素所影响,母牛妊娠的过程中极易出现流产、胎儿死亡以及犊牛体弱等问题,导致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因此,研究母牛流产的传染性病因和防控措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母牛流产的原因

母牛流产问题是一个比较普遍的养殖问题,这会加大养殖场在经济上的损失。妊娠期的母牛对养殖条件比较敏感,如受传染性疾病影响、母牛自身病变以及未能科学饲养管理等均是导致母牛流产的可能性因素。母牛病变或饲养管理不科学等,非传染性因素造成的母牛流产现象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防治方式,避免疾病大规模传染和暴发。传染性疾病是母牛流产最大的影响因素,该疾病的传播能力极强,且感染疾病的渠道非常宽泛,牛一旦出现病状就很有可能感染整个养殖场,加重养殖户的经济损失。虽然母牛流产的最大影响因素是传染性疾病,但该疾病产生和传播也是和疾病防治水平及饲养管理等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一旦母牛免疫能力下降,其被各类传染性疾病感染的几率就会增大。某些疾病在导致母牛流产的同时,还损伤了母牛的生殖系统,母牛病愈后出现孕育胎儿这一问题。为了防止母牛感染传染性疾病,并且保护母牛的生殖系统,须更深层次地了解和把握传染性疾病,学习先进的养殖和防治技术,使牛养殖业发展速度加快,增加经济效益。

二、引发母牛流产的传染性病因分析

1、沙门氏菌病

在感染沙门氏菌后,养殖牛就会产生沙门氏菌,最为普遍的有以下几类:纽波特沙门氏菌、鼠伤寒和都柏林等。若处于妊娠时期的母牛被这类细菌感染,大多数会出现流产现象,在检查母牛流产后的胎儿后可知,流产胎儿也会被沙门氏菌感染。这种疾病又被称作牛副伤寒,具体症状为体温上升、食欲显著降低并伴有腹泻、肠炎以及败血症等问题。处于妊娠时期的母牛感染此病后,很容易出现流产问题,且流产率无限趋近于100%。该病不仅会感染牲畜,还会传染给人类,且极易导致继发感染。这类传染疾病传播渠道较为宽泛,触碰、呼吸、养殖环境清洁不到位、饲料不干净以及养殖器具共享等均会引发这类病。

母牛确诊后,应先将患病的母牛隔离起来,许多药物很难使用到妊娠期母牛治疗中,若为了母牛痊愈而选择使用某类禁忌药物,不但有可能导致母牛流产,还会严重影响到母牛的机体健康。此外,还应控制好用药时间和使用数量,尽量避免影响到胎儿健康。这类病害极易出现耐药性,在某种药物使用一定时长后就需替换成另外一种药物,才能完全发挥治疗的作用。在选用药物的过程中,应避免选择会导致胎儿畸形和胚胎死亡的药物。如催产素、雌激素、利尿剂、驱虫剂、肾上腺素和垂体后叶制剂等均不能投入治疗,而且还应该将麻醉药排除在外。若选择中药来治理该疾病,也应该选择能保护母牛和胎儿的药物,避免选用桃红、乌头和红花等行气破滞和活血化瘀的药物。

2、弯曲菌病

弯曲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通常是在感染弯曲菌后产生,牛患上此病后呈现出以下症状:不孕不育、腹泻和流产等,严重影响母牛和胎儿的健康。该细菌通常会出现在流产胎儿的身体、血液或胎盘之中,能经由交配和人工授精等渠道来传播。一般来说,在母牛染上弯曲菌病7d后,其生殖道中就会出现这种细菌,在21d后细菌繁衍速度会加快,大部分母牛在6个月以内即可自愈,但小部分母牛会长时间携带这类病菌。母牛感染此病后,很容易出现阴道发炎、子宫颈部变红、分泌物增多且伴有子宫内膜炎等问题。母牛在妊娠早期被该细菌影响,极易出现胚胎死亡问题,在其死亡后会被吸收从而导致母牛返情,发情规律被打破后趋于不稳定,出现多次交配但无法受孕的现象。若母牛妊娠期为6个月时被这类疾病影响,极易产生严重的流产问题。这种病无需过多治疗,大部分母牛均可以自己痊愈。

3、布鲁氏菌病

此类疾病是在感染布鲁氏菌后产生的,可以经由牛的呼吸道、皮肤黏膜以及消化道等传播,母牛染病后具体症状如下:乳房炎、流产、不受孕以及子宫内膜炎等,对母牛的危害很大。病菌生存的环境不同,其存活的时长也会有所不同,若其生存在干燥且低温的环境下,存活时长在4个月以上。病菌对高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若将其放置在60℃环境内,30min后病菌活性就会消失。因此,无论是紫外线,还是较为常用的消毒剂都能消杀该病害。这种疾病多出现在季节交替的时期,但若养殖数量过多、养殖环境不整洁等均会增加患病风险。这类疾病严重影响到母牛的身体健康。一旦检查到疑似或确诊患病牛后,应立刻将其和健康的牛隔离开来,按照养殖实况来决定是否扑杀。牛群防治必须落到实地,四环素药物能很好地预防和治理革兰氏阴性菌,用量是50mg/kg,与此同时,还要配合补用15mg/kg的维生素C。不仅能消炎抗菌,还可有效提高牛的免疫能力。3次/d,持续使用5d。

4、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是在感染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后出现的疾病,其临床症状如下:黄疸、发热、贫血和流产等。这类疾病广泛分布在各区域,尤其是天气温和、降水量多的地方发病率尤其高。这种病菌主要寄生在老鼠身上,随后感染大多数温血的动物,病菌会经由染病体的尿液来进行传播,污染养殖区域的周边环境和水源。染病牛又被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两类,妊娠期母牛被这类病菌感染后最为显著的临床症状即流产。该病菌具有多种类型的血清,且可以在沼泽、池塘、水田和淤泥中存活长达数月。该病菌对酸、碱的敏感度较高,常用消毒剂就能有效消灭这类病菌。该疾病产生后,可选择中西结合的模式来开展防治工作,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此外,还能将黄连解毒汤饲喂给染病的母牛,在原有的配方中再添加黄连、金银花、栀子、板蓝根、黄芩和黄柏各100g,蒲公英、车前子、山豆根、生地黄、茵陈和泽泻各80g,阿胶、侧柏叶、当归、熟地黄和大蓟各60g。兑水后炖至一定时长后1次/d饲喂给母牛。若母牛持续处于高热状态,可在以上配方中再掺进生石膏200g、知母100g,如此便能很好地清热败火。若母牛存在抽搐问题,需在以上配方中加入天麻和钩藤各40g。若母牛患病后还伴有大便干结和便秘等问题,可在上述配方中,加入玄参和麦冬各60g、大黄200g,就能够很好地解决大便干结和便秘问题。若病牛食欲不振且精神萎靡,可在以上配方中各添加60g白扁豆、党参和山药,具有极好的补脾益气的功效。

5、衣原体

此病既传染牲畜也传染人,病原会传染哺乳动物和禽类。相较于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衣原体感染具有很大的不同,其会在寄宿体的细胞中大量繁殖,具体症状如下:肠炎、脑炎、肺炎和流产等。病牛是最主要的传染体,其产生的尿粪、乳汁和流产后产生的胎体、胎衣和羊水都会存在很多的病原,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再经由眼结膜、交配呼吸道和人工授精等进行传染。母牛多在妊娠中期或后期出现该病状,会导致大多数母牛流产,即使没有流产并产下犊牛,小牛的健康状况堪忧。此外,母牛感染此病后,其产奶数量会显著下降,且会导致输卵管炎、阴道炎和子宫炎等问题。在治疗妊娠时期的母牛是,可在其肌肉内注射20mg/kg的土霉素,1次/d,持续使用14d,便可减小流产和胎儿死亡的几率。

6、胎毛滴虫病

此病又被称作牛滴虫病,病原是胎毛滴虫,通常存活在病牛的生殖泌尿系统中,严重影响到母牛的繁殖行为,导致母牛不受孕或流产,对母牛健康具有较大的威胁。这类病的分布范围极为宽广,一旦母牛被这种病传染后,其发情规律就会被打破,变得不稳定,且产奶量也会大幅度下降。在母牛交配之后,其阴道处若出现红肿和炎症的现象,就极易导致子宫积液和慢性子宫炎等感染症状。在防治这类疾病的过程中,不仅要冲洗病牛局部,还需全身使用药物。甲硝唑具有极好的防治作用,以60mg/kg的比例拌匀至饲料之中,1次/d,持续使用约5d。若病牛食欲明显不振,即可采用静脉滴注的方法来治疗,用量为10mg/kg,持续使用3d后就能检测到较为明显的效果。清洗局部主要指的是利用治疗药物来冲洗病变位置,常用的药物如下:高锰酸钾、乳酸依沙吖啶和稀碘溶液,液体温度需保持在40℃,清洗的重点部位是母牛的子宫腔和阴道。

7、赤羽病病毒

赤羽病还被称作阿卡班病,这类病毒极易传播到牛群和羊群中,妊娠时期的母牛被此病感染后,会出现以下症状:流产、早产以及死产,这种病毒会垂直感染到胎儿体内,导致其产生脑积水和关节弯曲等问题,更甚者会严重损伤牛犊的大脑。犊牛出生之后难以正常站立,甚至部分会存在角膜浑浊和失明等问题。目前,还没有研发出有效治疗该疾病的技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将防控工作落实到位,减小母牛染病的几率。

三、母牛流产的防控措施

1、重视养殖场的选址与布局

就养殖业目前状况,养殖场地建设不科学是导致大规模传染疫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某养殖场未能和外界环境有效隔离开来,且养殖场并未整理好内部环境,杂乱无章,增加了传染性疫病传播的风险。若想降低染病风险,就须做好选址工作、布局和建设工作,养殖户应该严格遵循动物防疫的规定来选择养殖场的地址,并科学合理地打造和设置内部环境。养殖场应尽量选择和建设在通风条件好、人烟稀少、水源丰富、地势较高且交通便捷的区域,场和场间应预留出一定的安全距离,避免感染传染性疫病。在规划内部格局时,必须严格按照防疫规定来设置好生活区、生产区、养殖区和消毒区等区域,避免混用或滥用,除此以外还要为牛群提供自由行动的区域,特别是提供给怀孕的母牛来进行适量的活动,不仅能够增加母牛的免疫能力,提高抵抗传染性疾病的能力,还能使其生产更加顺利。

2、采用精细化饲养管理措施

在养殖过程中,饲养管理不到位会导致母牛的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大幅度下降,从而极易被各类传染性疫病所感染,增加流产的几率。鉴于此,必须选择精细化的饲养管理措施。一是加大对饲养环境的管理力度,妊娠期的母牛对养殖环境较为敏感,杂乱无章、阴暗潮湿且卫生条件差的环境会加大母牛感染疾病的风险,所以,养殖人员须打造出光照充足、通风良好且卫生条件好的养殖环境。若养殖场的规模较大时,还能在电子信息设备的帮助下打造一个湿度和温度都处于恒定状态的养殖环境,避免外界温度变化对母牛产生影响,出现应激问题。牛舍是母牛生存和活动的主要区域,必须定期开展清理和冲洗工作,清理指的是将污水、尿液、粪便和潮湿垫草等全部清除,冲洗主要是利用清水来洗干净牛舍地面、饲养用具和青碧等,在上述工作完成后即可开展全面消毒工作,确保牛舍的卫生条件符合防疫规定,避免滋生病原。值得一提的是,消毒过程中不可长时间使用同一种消毒药物,以免病原对这类药物产生耐受性;二是加大饲喂管理的力度,有孕母牛需要极大的营养补给,若未能及时供应营养足够的饲料或饲料出现发霉变质等问题,就会导致母牛出现霉菌毒素性流产。若选择放牧饲养的方式来饲养母牛,其会无意中食用到喷上农药的牧草,所以养殖人员必须按照母牛的实际状况和需求来加大饲料管理的力度,避免饲料中缺乏维生素、矿物质与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为母牛提供足够的营养供给,提高其抵抗能力和免疫能力。在喂食之前,须清理干净食槽中的残留物并进行消毒,以免残留物腐烂变质后,对母牛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三是加大管理饮水的力度,确保牛饮用的水质量符合防疫规定,温度较低时母牛不可饮用冷水生水,可为其提供温水。

3、做好定期的检疫和驱虫工作

每年须定期开展2次检疫工作,若某些牛确诊阳性,须将其隔离治疗或淘汰处理。驱虫工作通常会在春季或秋季开展,全体牛群均可选择服用阿苯达唑10mg/kg·bw的方式、皮下注射伊维菌素注射液0.2mg/kg·bw的方式或服用5~7mg/kg·bw粉剂的方式来驱虫,在为怀孕的母牛驱虫时,不可在刚配种后或即将临盆这2个时间节点开展驱虫作业。在驱虫时,也应选用孕牛可以使用的药物来进行驱虫,常用的为口服类的驱虫药物,如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粉等,鉴于这些药物会消灭部分存在于牛瘤胃中的微生物,且影响到微生物的活性,进而对牛的消化能力产生影响,所以在驱虫完毕后,还需使用益生菌来取得良好的健胃效果。

4、母牛流产的紧急处理

母牛流产会严重影响经济效益,不仅会导致胎儿死亡,还会延迟母牛的发情时间,使空怀期时长增加,更甚者会影响母牛的生命安全。因此,养殖人员须提前准备好紧急处理牛流产的措施,若母牛出现先兆性流产问题时,及时开展好保胎工作,如每天肌肉注射100~200IU/次的垂体促黄体素1次和皮下注射80~120mg/次的黄体酮注射液1次,持续注射2~3d就能保胎,在此过程中还须加大饲养管理力度,为母牛提供营养全价饲料等。若母牛流产已成既定事实,须对其流产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疗措施,从而能够很好地保护牛的生命健康和生殖系统健康,如感染布鲁氏菌后造成流产,可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来洗净和消毒母牛的子宫,并采用中药和抗生素相配合的方式来治疗,避免影响牛的机体健康。

综上所述,传染性疾病不仅会造成胎儿死亡,还会对母牛的生殖系统造成严重损伤,从而对养殖场的规模化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使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因此养殖户必须学习、了解和把握相关疾病的传播特征和发病规律等,并根据养殖场实况来开展防控工作,加大对于母牛的管理力度,从而避免母牛流产,为养殖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作者单位:537033广西玉林市福绵区新桥镇水产畜牧兽医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